收藏 分享(赏)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4131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历史临考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先秦时期局部地区政区的演变示意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B. 分封制日益濒于瓦解C. 诸侯国数量呈增多趋势D. 中原地区的战乱连绵【答案】B【解析】【详解】图的最大变化在于晋国被韩、赵、魏三个新的诸侯国所取代,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已被破坏,B项正确;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故选B。2.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由大农令统一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各

2、地输送。这一举措A. 实现了社会稳定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 增加了政府收入D.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显示,汉武帝统一在郡国设官,并对租赋财物采用官营贩运,这使中央对地方经济管理加强,B项正确;A、C、D三项均夸大了这一举措影响,排除。3.485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对桑田做出规定:按现有丁口计算,“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 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孝文帝的做法A. 维护了小农经济B. 缓解了民族间的矛盾C. 加剧了土地兼并D. 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其中桑田达到应授额的,不准再授;超过应授额部分,可

3、以出卖超出应授额,这保证了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A项正确;B项夸大了这一做法的影响,排除;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得抑制土地兼并,C项错误;这一做法与农业结构调整无关,排除D项。4.中国古代某一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 得利益集团”。这一制度A. 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B. 诱导了经商逐利社会风气C. 不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D. 引起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答案】D【解析】【详解】“引导老百姓想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科举制度下,向各阶层开放,能够扩大统治基础,因此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结合所学知

4、识可知,科举制有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变动,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科举制注重文化知识的考察,并不能诱导社会逐利风气,排除B;科举制的实行,将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排除C项。5.鲁迅认为,宋代世俗文学话本“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是白话”,“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导致这一变迁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 专制制度的松弛B. 市民阶层的扩大C. 城市经济的发展D. 程朱理学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市民队伍扩大,推动世俗文学的出现。而话本是用通俗文字写成,适应广大市民生活的需要,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不

5、是主要原因,排除。6.明代王阳明的弟子中既有官僚士大夫之流,又有如穷儒、贫民、商贩等社会较下层人物,甚至还有通过笔谈问学的聋哑人。这说明,王阳明A. 践行了“有教无类”理念B. 注重个体道德修养C. 奉行了“知行合一”思想D. 具有以民为本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显示王阳明招收的弟子来源于不同阶级、阶层,践行了“有教无类”原则,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故选A。7.据统计,自1872年至1875年,仅在申报上刊登招生广告的外语学馆就有14所,加上此前已有的兼教 外语的西学堂等,1875年时上海至少已有24所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推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 民族资本

6、主义的产生B. 大众传媒的发展C. 国外留学教育的展开D. 洋务运动的开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显示,这一时期上海已开办了大量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馆),这与洋务运动的开展,需求通晓外语的人才密切相关,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8.在中国历史上,康有为最早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但他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 分。康有为立宪思想的“保守”主要在于他A. 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B. 主张采用西方政治制度C. 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D. 倡导政治体制中西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孔子及经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且为获得统治者的支

7、持,在保留帝制基础上进行变法,C项正确;A项与题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D两项是其思想“激进”的表现,均排除。9.1911年11月7日,上海民立报刊登“北京专电:北京已为大汉光复,清帝藏匿使馆”,11月29日又刊登“北京专电: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还配发短评汉奸之末路。这说明当时A. 舆论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B. 民主共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C. 清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D. 报刊报道的事件都未加以求证【答案】A【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1月,袁世凯正指挥清军在武汉与革命党军队激战,而民立报刊登的“北京已为大汉光复”“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假消息在民众中传播,有助于为革命党赢得民

8、心,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A项正确;1911年民国尚未建立,B中的“广泛”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未涉及地方政府脱离清政府,因此无法得出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D表述有夸大之嫌,排除。10.下表为1929年和1936年中国境内电力工业统计表。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 科技落后制约民营电厂规模扩大B. 生产发展促进电力增长C. 日本侵略导致官营电厂发展滞后D. 经济危机遏止列强投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显示,这一时期中国发电容量出现了増长,这与当时国内生产发展密切相关,B项正确;制约民营电厂规模扩大的应是资金问题,A项错误;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尚未爆发,官营电厂发展滞后与日本侵略关系不

9、大,C项错误;材料显示,这一时期外资电厂发电总量略有上升,D项材料不能说明。11.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这反映了当时A. 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B.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C. 人民的政治权利未得到保障D. 政治建设深受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需要改进国家工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说明政治建设深受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影响,D项正确;这时期我国民主政治

10、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主政治遭到破坏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强调了这时期扩大民主生活、反对官僚主义的政治建设,但没有涉及政治体制改革,B项错误;通过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我国人民政治权力得到保障,C项错误。12.据统计,从1984年到1988年,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从1 709. 89亿元增加到6 495. 66亿元;企业个数从606.52万个增加到1888.16万个。这说明当时我国A. 家庭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C.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D. 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这一时期乡镇企业数量急剧增加,消化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

11、力,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C项正确;AB两项材料不能说明,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13.2001年前后,我国大幅修订了包括外资法、外贸法在内的多个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废止了2000余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针确立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C. 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战略提出D. 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答案】D【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我国对有关法律进行了修订,D项正确。AC两项的提出都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14

12、.罗马法律既有对习惯的认可,又有制定成文法的模式,还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着“法官造法”的模式。这 说明罗马法A. 来源多元化B. 适用广泛C. 具有开放性D. 形成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罗马法律创制方式呈现多样化,包含习惯认可、制定成文法、法官造法,这是罗马法开放性的体现,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罗马法来源,排除A;题干中只强调了罗马法创制方式,没有涉及罗马法适用的人群和地域,排除B;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罗马法是否形成体系,排除D。15.14世纪的法国,包括宗教音乐经文歌都已经世俗化,作曲家们所作出的世俗音乐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宗教音乐。这反映了当时法国A.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B. 宗教改

13、革不断深入C.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D.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14世纪法国宗教音乐的世俗化,世俗音乐得到广泛的发展,这与当时人文主义思想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密切相关,故选C;A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517年宗教改革开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6.有学者认为,英国的权利法案应被视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前身。其主要依据是,权利法案A.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B. 从法律上否定了个人专制C. 奠定了建立君主立宪制基础D. 初步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确定了王在法下的原则,有利于防止个人专制,这与美国1787年宪法中确立的

14、三权分立原则的目的一致,B项正确;A、C两项是权利法案的意义,对美国1787年宪法并无实际价值,排除;D项不符合权利法案,排除。17.19世纪,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16-1838年报纸的销量增长了33%, 1836-1856年又增长了70%。这一现象反映了A. 商人牟取利益得到社会的认同B. 工业革命推动大众休闲的景象C. 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 市民阶层主导社会舆论的走向【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显示,19世纪英国以营利为目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増加,说明当时民众读书休闲活动的发展,这与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密切相关,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不能反映。18.

15、1879年,德国政府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提高进口税率,并在整个帝国内实行职业和迁徙自由。德国的做法A. 确立了普鲁士主导帝国局面B. 提供了国家统一需要的物质条件C. 迎合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先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实行的保护关税政策,保护了发展中的国内工商业;而实行职业和迁徙自由,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迎合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的做法无关;在此之前德国统一已完成,B项错误;D项表述明显错误。19.下图是1951年苏联人画的一幅漫画美国对日靖和目的。该漫画表明 A. 民主改革铲除了日本军国主义B. 美国

16、对日本军事占领的强化C. 朝鲜战争推动美日间平等建交D. 日本成为美国冷战前沿阵地【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是美苏冷战时期,漫画显示,美国将象征“美国军事基地”的小旗插在日本领土上,表明美国通过对日媾和,使日本成为美国对付中国和苏联的前沿阵地,故D正确;AB两项漫画不能体现,排除;C项中“平等建交”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0.1962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把州和边疆区的党组织改组成两个独立的党委会,即“工业党”和“农业党”。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A. 实现国家经济发展B. 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C. 增强地方自主意识D. 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显示苏联

17、通过改组地方党组织,形成”工业党”和“农业党”,对经济进行分权管理,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60分。第2123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2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5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一些大中城市的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解决城市中的新问题。由于许多干部长期生活和战斗在农村,不熟悉城市工作,造成一些混乱。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先后转发中央工委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东北局关于保护新收复城市的指示等文件。1948年4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再克洛阳后给洛阳

18、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上述文件明确指出:城市工作的方针是建设,而不是破坏;决定在新占领城市实行短期的军事管理制度,“采取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先接后分”的办法完整接收城市;接管城市后,解决好恢复电力供应、稳定金融物价、收缴敌警枪支、发布政策稳定人心、发放工资等关键问题。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都很快趋于稳定。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出台一系列城市工作文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出台一系列城市工作文件的意义。【答案】(1)背景: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解放后的城市出现了新问题;许多干部不熟悉城市工作

19、。(2)意义:为中共城市管理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新解放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为解放区经济繁荣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随着一些大中城市的先后解放”可得出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解决城市中的新问题”可得出解放后的城市出现了新问题;根据材料“由于许多干部长期生活和战斗在农村,不熟悉城市工作,造成一些混乱”可得出许多干部不熟悉城市工作。(2)根据材料“中央工委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东北局关于保护新收复城市的指示等文件”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出台的一系列城市文件为中共城市管理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根据材料“解决好恢复电力

20、供应、稳定金融物价、收缴敌警枪支、发布政策稳定人心”可知,中共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新解放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根据材料“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都很快趋于稳定”可知,为解放区经济繁荣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3年6月12日,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开幕,66个国家参加了会议,包括英、美、法、德、苏、日、中等国家。与会各国就关税问题展开讨论,虽然大部分国家都同意关税休战,但是面对各自国内的舆论与经济状况,大部分国家都对签订关税休战协定附加了各种保留条件。会议期间,英国在债务问题上的 行为以及法国拒还债款的态度

21、惹恼了美国,美国与英法等债务国的矛盾再次激化,会议在债务方面无果 而终。参会各国在恢复金本位制的问题上观点一致,都表示恢复金本位制是最终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时 间和操作方法方面存在分歧。7月27日,会议最后达成的“协议”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会议以失败 告终。 摘编自孙俊芳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原因及影响。【答案】(1)内容:协商降低关税,打破贸易壁垒;解決债务问题;重建国际货币体制。(2)原因:大国间利益尖锐对立;经济利己主义盛行;各国政府缺乏合作诚意。影响:延

22、迟了世界经济恢复;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建立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与会各国就关税问题展开讨论,虽然大部分国家都同意关税休战,”得出协商降低关税,打破贸易壁垒;根据“英国在债务问题上的行为以及法国拒还债款的态度惹恼了美国”得出解決债务问题;根据“都表示恢复金本位制是最终目标”得出重建国际货币体制。(2)原因:根据“美国与英法等债务国的矛盾再次激化”并结合所学可从大国间利益尖锐对立;经济利己主义盛行;各国政府缺乏合作诚意等角度概括。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延迟了世界经济恢复;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借鉴等角度概括。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造纸

23、技术大约在3世纪首先传入越南,4世纪传入朝鲜,5世纪传入日本,7世纪传入印度,8世纪传入中亚、阿拉伯,而后到达北非,12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传入美洲。雕版印刷术在8世纪传到日本,13世纪末从土耳其传到伊朗, 14世纪从伊朗传到埃及和欧洲。宋朝时火器普遍用于战争,蒙古人从与宋、金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从与蒙古人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器。欧洲人到 14世纪前期从战争中学到了制造火药、使用火器的方法。南宋时,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1180年左右,指南针又“从阿拉伯人手中传到欧洲人手中”。 据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等 (1)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要求:观点合理、明确。)

24、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对所提炼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1)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2)论述: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这一传播促进了世界、特别是欧洲的社会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和骑士阶层的衰落。示例2:(1)观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经历了漫长时间。(2)论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历经几个世纪之久。这一漫长传播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如古代交通及工具的不发达,国与国之间

25、的交流往来不频繁,对文明认识程度不同,战争阻隔等。(“示例”仅供阋卷参考,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解析】【详解】(1)观点:根据“中国造纸技术大约在3世纪首先传入越南,4世纪传入朝鲜,5世纪传入日本,7世纪传入印度,8世纪传入中亚、阿拉伯,而后到达北非,12世纪传入欧洲”等信息可得出材料强调中国的文明传入其它国家和地区,推动了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2)论述:根据“中国造纸技术大约在3世纪首先传入越南,4世纪传入朝鲜,5世纪传入日本,7世纪传入印度,8世纪传入中亚、阿拉伯,而后到达北非,12世纪传入欧洲”可从中国四大发明外传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述。如造纸术、指南

26、针、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对欧洲文化的传播、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革命等所产生的影响,其他言之成理亦可。(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第24、25、26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4.材料古代为解决老百姓“看得起病”,做得最好的是宋朝。北宋积极开办官办药店,提供疗效、价格都有保证的成药。皇帝还用政府令,颁布了圣惠方庆历善救方建立济众方等一批灵验、有效的药 方。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这是王安石变法中“医改”方向之一,“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专卖。宋真宗时,增加慈善性质的民间医药机构,推广“养病院”。著名文学家苏轼,为北宋的“医改”也做出过贡献

27、。1090年,担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为了控制当地疾病流行,给穷人提供就医方便,创建了“病坊”,1103 年由官府接管,易名为“安济坊”。“安济坊”是一种带有平民医院性质的慈善医院。此后,“安济坊”这 类平民医院在多地建立,明清也效仿过。 据倪方六中国古代怎么搞“医改”?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医改”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医改”的意义。【答案】(1)举措:开办官办药店,提供成药;颁布药方;药品国家专卖;推广民间慈善医疗机构。(2)意义:有助于解决老百姓医疗困难;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推广了医药知识;为后世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

28、材料“北宋积极开办官办药店,提供疗效、价格都有保证的成药”可知,开办官办药店,提供成药;根据材料“皇帝还用政府令,颁布了圣惠方庆历善救方建立济众方等一批灵验、有效的药方”可知,颁布药方;根据材料“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专卖”可知,药品国家专卖;根据材料“宋真宗时,增加慈善性质的民间医药机构,推广养病院”可知,推广民间慈善医疗机构。(2)意义:官办药店、药品专卖以及慈善医疗机构的推广有助于解决老百姓医疗困难;百姓看病问题的解决能够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政府颁布药方,能够推广医药知识;从制度继承角度看,宋代“医改”为后世提供了借鉴。25.材料17、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天赋人权的提倡和人道主义运动的

29、发展,文明托管观念在英、美等国传播开来,托管理论被吸收进某些国家的殖民政策中。19 .20世纪初的国际条约保护附属地土著居民的权利,正式承认国家托管原则。个人托管、国家托管的出现是国际化管理殖民地的前奏和先例。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各主要参战国在处理前敌领土问题上激烈争吵。他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妥协,从而产生了委任统治制度。按国联盟约规定,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 统治。 摘编自张莉清试析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制度产生的

30、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制度。【答案】(1)因素:文明托管观念的影响;国家托管提供了先例;被压迫民族反帝斗争的推动;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的妥协。(2)简评:按照国际法解决战败国殖民地统治问题的尝试;冲击了旧的殖民统治体系;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并未改変殖民统治的实质。【解析】【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17、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天赋人权的提倡和人道主义运动的发展,文明托管观念在英、美等国传播开来,托管理论被吸收进某些国家的殖民政策中”可知,文明托管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19 .20世纪初的国际条约保护附属地土著居民的权利,正式承认

31、国家托管原则。个人托管、国家托管的出现是国际化管理殖民地的前奏和先例。”壳子,国家托管提供了先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被压迫民族反帝斗争,推动了委任制度的实施;根据材料“他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妥协,从而产生了委任统治制度”可知,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的妥协。(2)简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制度的出现,是按照国际法解决战败国殖民地统治问题的尝试;根据材料“按国联盟约规定,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可知,委任统治制度冲击了旧的殖民统治体系;委任统治制度相比于之前直

32、接殖民统治而言,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从委任统治制度的实质来看,这一制度并未改変殖民统治的实质。26.材料 倪宽,西汉千乘郡千乘县(今广饶县)人。年少时因贫寒付不起束修,在郡国学校的伙房做帮工, 换取旁听机会。后其得到欧阳生博士关注,被招到门下,其在尚书研究方面的造诣更加精深。公元 前124年,倪宽被选中进太学,师从经学博士孔安国。倪宽出任侍御史时,武帝经常召见倪宽,让他讲论 “经学”,又提升他为中大夫。后又升任左内史、御史大夫。任职期间,深入民间,了解到郑国渠上游南 岸高卯之田十年九旱。他上书武帝,首倡在郑国渠上游北岸开凿沟渠。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倪宽 主持修建

33、了“六辅渠”,制定水令,要求百姓按令用水。倪宽还召集公孙卿、司马迁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的历法,名为太初历,把天文历法、四季安排、农业气象、生活生产紧密结合。倪宽在收租税时 审度百姓生活,量力而收,有时还缓收,因租税完成较晚,被考核定为“最下等”。太初二年(公元前103 年),倪宽病卒于任上。 摘编自赵磊一代贤相倪宽 (1)根据材料,概括倪宽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倪宽的事迹。【答案】(1)事迹:宣扬儒学;兴修水利;制定历法;轻徭薄赋。(2)简评: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后世历法树立了范例;有助于缓解百姓生活窘境。【解析】【详解】(1)事迹:根据材料“武帝经常召见倪宽,让他讲论经学”可归纳出宣扬儒学;根据材料“倪宽主持修建了六辅渠,制定水令,要求百姓按令用水”可归纳出兴修水利;根据材料“倪宽还召集公孙卿、司马迁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的历法,名为太初历”可归纳出制定历法;根据材料“倪宽在收租税时审度百姓生活,量力而收,有时还缓收”可归纳出轻徭薄赋。(2)简评:结合上述倪宽的事迹和所学可知,关于评价可从促进儒学的发展、影响后世历法、缓解百姓压力、促进农业发展及维护统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