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评价作业基础达标练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年降雨量在8001700mm,雨季集中在410月,喀斯特地貌发育且分布广泛。省内河流多发源于西部高山,经中部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呈扇形放射,河道迂回曲折,水域面积不足1%。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下列关于贵州省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说法正确有( )年降雨量大,雨季较长平原多,排水不畅水域少,调蓄能力不足人口分布相对集中A.B.C.D.答案:C解析:贵州以高原为主,错误。2.下列关于洪涝灾害的治理及防灾减灾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灾中首先保护财物,减少经济损失B.灾后喝煮沸后的水,不吃被浸泡的食物C.灾前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D.种植水土保持
2、林,建设合理的水利工程答案:A解析:灾中应首先保护人身安全。下图示意海河流域,据此完成下面两题。3.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海河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其主要目的是( )A.调水入京,解决缺水现状B.建坝发电,解决能源短缺C.调节水量,缓解旱涝灾害D.发展水产养殖,促进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调水线路可知,“调水入京,解决缺水现状”与在海河流域西部、北部修建水库关系不大。建坝发电能缓解、但不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根据海河水系特征,海河是扇形水系,流域洪涝灾害多,同时华北地区多春旱。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海河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其主要目的是调节水量,缓解旱涝灾害。发展水产养
3、殖不是水库修建的主要目的。4.治理海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A.山区河段裁弯取直B.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C.源头修建蓄洪水库D.上游建立分洪工程答案:B解析:海河是扇形水系,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中下游,主要是排水不畅导致的。治理海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中下游,上游山区河段裁弯取直对缓解洪涝灾害效果不大。源头(上游)位于山区,水量小,中下游水量大,洪涝灾害多,源头修建蓄洪水库、上游建立分洪工程不能缓解中下游洪涝灾害。读“某年69月长江某水文站观测到的水位、流量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5.据图可知,该年69月洪水灾害产生的原因是( )A
4、.降水总量多,流量大B.降水强度大,流量大C.河床淤积,容水量减少D.植被增加,阻碍水流答案:C解析:从示意图可知,该年69月出现洪水灾害是因其水位接近或超出历史最高水位,但其流量和历史最大流量相比,差距较大。据此可判定,该年69月水位高应是由河床淤积,容水量减少导致的。6.从图中信息看,下列治理长江水患最根本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大力兴建水利工程C.中游河段裁弯取直D.增加湖泊的蓄洪能力答案:A解析:图示信息反映出长江水患的成因是河床淤积抬高,治理此现象(河床淤积抬高)的直接措施是减少河流挟带的泥沙,减少泥沙的根本措施是保持中上游地区的水土。 2020年夏季,我国部分城市遭
5、遇了严重的城市内涝。据此完成下面两题。7.下列有关城市内涝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城市地表硬化面积过大,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城镇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易导致降水强度增大城市建设导致市区蒸发量减小城市管网不完善,城市规划赶不上城镇化发展速度A.B.C.D.答案:B解析:城市内涝产生原因有城市地表硬化面积过大,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对;城镇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易导致降水强度增大,对;城市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市区蒸发量增大,错。城市管网不完善,城市规划赶不上城镇化发展速度,排水能力差,对。8.下列措施对减轻城市中心区内涝作用较小的是( )A.植树种草、建设绿地B.路面硬化多用渗水方砖,增加下渗
6、C.提倡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答案:C解析:植树种草、建设绿地利于增加下渗,可以减轻内涝。路面硬化多用渗水方砖,增加下渗,可以减轻内涝。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对减轻内涝作用小。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提高调蓄能力或排水能力,可以减轻内涝。点睛如何防治城市内涝(1)工程措施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建下凹式绿地。(2)非工程措施进
7、行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如利用RS和GIS等建立模型,评估风险。 适当增大设计参数,应增大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取值。完善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约束和制裁不利于防洪减灾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实现防洪减灾的目标。建立城市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结构,建立渠道畅通、管理严格的资金投入机制。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9.读下面三幅图,回答问题。写出甲、乙、丙图所示洪涝灾害的具体危害与影响,完成下表中的内容。具体危害主要影响甲图 乙图 丙图 答案: 淹没农田 ; 造成农作物减产、土壤污染等; 淹没村庄(聚落) ; 造成房屋倒塌;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8、; 破坏交通 ; 造成人员伤亡、交通受阻、污染环境等解析:本题以三幅洪涝灾害图片为情境,在读图的基础上,考查洪涝灾害的具体影响与相应的危害,突出综合思维,感知危害的严重性。首先,基于读图判断三幅图中的具体危害,即淹没农田、淹没村庄(聚落)、破坏交通;然后,描述具体危害的影响,强调多角度的描述影响,提升综合思维。如淹没农田,会造成农业减产,还可能污染土壤、造成虫灾等。淹没村庄的具体危害也需要多角度展开,一是房屋受损,可能有人员伤亡,还有水源被污染而造成人畜饮用水困难、引发疫情等。破坏交通,使交通受阻,也可能有人员伤亡等。素养综合练 10. 截至2020年12月5日,根据泰国防灾减灾委的统计,11
9、月25日至12月5日,暴雨在泰国南部造成的短时洪涝已致13人遇难。读下图,完成下题。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泰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A.B.C.D.答案:A解析:泰国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容易形成洪涝灾害;泰国北部地势较高,该国人口、城市分布在中南部地势低平的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易受洪涝灾害的威胁。11.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题。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有( )训练爬高能力预备钢制家具听汛期
10、天气预报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学会游泳学会救生演习的知识A.B.C.D.答案:B解析:预备钢制家具是为了增强家具的抗震性,同时也使家具更加结实耐用,但这与防洪无关。洪涝发生时,钢制家具因其重量大,是不能用于防洪逃生的。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回答下面三题。12.下列关于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的描述或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西部地区降水少,没有洪涝灾害B.东部地区洪涝灾害北多南少C.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洪涝灾害较多D.东北地区降水少,洪涝灾害较少答案:C解析:我国西部地区虽然降水少,但也有洪涝灾害;东部地区洪涝灾害整体上南多北少;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洪涝灾害较多;东北地区降水较多,洪
11、涝灾害并不少。故C项正确。13.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降低该地区洪涝灾害损失的是( )A.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B.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小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C.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D.将富余的水调到其他流域,减轻洪涝灾害答案:D解析:江汉平原地势低平,地表水多且分散,将富余的水调到其他流域是不现实、不经济的做法,不能有效降低该地区洪涝灾害损失,D项符合题干要求。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20年6月以来,安徽省出现多轮强降雨,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汛情发展快,险情出现多,灾害损失严重。截至7月25日
12、11时统计,安徽全省16市95县(市、区)发生洪涝灾害,受灾人口840.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8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29.9亿元。材料二从2020年6月2日至7月18日6时,中央气象台连续40余天发布暴雨预警,成为2007年开展暴雨预警业务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汛以来,截至7月10日,我国南方共出现15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材料三下图为我国主要洪涝灾害分布区示意图。(1)结合图示说明我国东南沿海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2)从气象原因分析安徽此次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3)防治洪涝灾害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答案:(1)降水量大,雨季长,河流汛期长;多台风侵袭,降水强度大,
13、水位上涨快;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灾害损失大。(2)降水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强度大。(3)兴建水库;修筑堤坝;疏通河道;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游地区退耕还湖;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洪水的预报预测能力;等。解析:(1)我国东南沿海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结合图示分析,从气候来看,我国东南沿海雨季长,降水量大,河流汛期长;图中显示,东南沿海台风登陆形成的风暴潮较多,受台风侵袭,降水强度大,多暴雨,水位上涨快;从地形来看,东南沿海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南沿海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灾害损失大。(2)从气象原因分析安徽此次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强度大。(3)防治洪涝灾害应采取的措施有兴建水库,提高蓄洪能力;修筑堤坝,提高防洪能力;疏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中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湖政策,恢复湖泊的调洪、蓄洪能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洪水的预报预测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