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师说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句读之不知()(2)或师焉,或不焉()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数罟不入洿池()()()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解析:本题训练的重点都是生字、难字、多音字、易读错字。 答案:(1)du(2)fu(3)zhun(4)cw(5)pio(6)tnzhx2.“说”是古代_中的一种文体,属_的范围,可以_,也可以_,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我们曾经学过这类文章,如等。 解析:“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
2、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这类文章我们见过不少,如捕蛇者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等。 答案:散文议论文先叙后议夹叙夹议捕蛇者说3.师说的作者是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_,字_,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其他几位是、_、_、_、_、_、_。师说提出了_的中心论点。 解析:该题考查我们对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 答案:韩愈退之韩昌黎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古之学者必有师4.自读课文,查看注释,试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解析:所选四句均是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第(1)句中注意“师”作动词,学习;“庸”:岂、哪,表反问语气。第(2)句中注意“之所以”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其”表揣测语气,翻译成“大概”;“此”指代上述原因。第(3)句中注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属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或”属文言固定格式,译成“有的有的”。第(4)句注意“是故”译成“因此”;“不必”与现代汉语不同,译成“不一定”。 参考答案:(1)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2)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
4、这个(原因)吧? (3)(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学习,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4)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而已。5.请试着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下面问题,完成对课文的梳理。 (1)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是怎样看待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2)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3)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得出了什么结论? 解析:本题从作者论辩思路上设计问题,要求用课文中的原
5、话回答,意在让我们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熟读成诵。 参考答案:(1)第一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二问: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问: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第一方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第二方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第三方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
6、)第一问: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第二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吾师道也耻学于师孔子师郯子小学而大遗君子不齿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吾从而师之 A./B./ C./D./ 解析:词类活用是常见的文言现象,要求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常见词的活用现象。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师: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师: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答案:A2.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7、传 师 从 则 于 解析:本题考查多义实词和多义虚词的意义辨析。 参考答案:传:A.动词,流传;B.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师:A.名词,老师;B.动词,从师。从:A.动词,跟随;B.介词,自。则:A.转折连词,却;B.顺接连词,就;C.就是。于:A.介词,比;B.介词,向;C.介词,被;D.介词,在。3.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同形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邻国之民不加少: (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8、解析:文言文中的同形异义词最容易误以今义释古义,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务必特别重视。对于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只能靠平时加强记忆;对于双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则要留意词的结构。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合成词较少。所以,遇到双音节词,可考虑它是不是一个词组,而不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轻易地将其断定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当然,判定词语的意义,最根本的还是看具体的语境,不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教条。 参考答案:(1)学者:文言中是词组,指“求学的人”;现在是一个合成词,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否定副词,“不、没有”。(3)众人:在这个句子中,“众人”与“圣人”相对,所以当释为“一般的人、
9、普通的人”;今义为“许多的人”。(4)书:古义,“文字”“写字”;今义,“书本、书籍”。读:古义,指句子中短暂的停顿,音“du”,同现在的“逗”;今义,动词,音“d”。(5)加:古义,副词,“更、更加”;今义,动词,“增加”。(6)直:古义,副词,“只是、只不过”;今义,形容词,与“曲”相对。耳:本义,名词,“耳朵”,文言中假借为虚词,表示限止的语气,“罢了”。走:古义,相当于现在的“跑”,例如“走马观花”;今义,指一般的走路,同文言中的“行”。(7)爱:古义,“吝惜”;今义,“爱护、热爱”。(8)假:古义,同“借”,今义,与“真”相对。能:古义,“善、善于”,如成语“素不相能”;今义,助动词
10、,“能够”。绝:古义,“横渡”;今义,“拒绝,断绝”。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4.下面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师C. D. 解析:“之”在课文中出现27次,必须一一弄明白它的意义和用法。所谓“用法”,是指它的语法功能而言的,一般指它在句中充当什么词,例如动词、代词、助词等。“之”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a.指代人或事物,例如“择师而教之”(他,第三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我,第一人称);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
11、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如“古之学者”(的,定语的标志);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可不译);c.表示宾语前置,例如“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d.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e.音节助词,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作动词,“到”“往”,例如“吾欲之南海”。本题A项,代词,他;动词,前往;助词,用于主谓之间。B项都是助词,助词,定语的标志;助词,宾语前置;音节助词。C项代词,我;助词,定语后置;代词,他们。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主谓词组“人之
12、无惑”作动词“欲”的宾语;代词,这;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寡人之于国”相当于主谓词组。 答案:A5.下面句中的“其”,全都用作副词的一组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可怪也欤!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其”在课文中出现17次。“其”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1)作代词,有三种情况:a.在
13、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定语,例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他们的)。(2)作语气副词,有四种情况:a.表猜测,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惊叹,例如“其可怪也欤”(真是);c.表祈使,例如“国虽小,犹不危之也,君其勿忧”;d.表反问,例如“国无主,其能久乎”。本题A项全用作代词,他;那些;他们,复指“古之圣人”。B项,代词,其中;副词,表反问语气,同“岂”,难道;代词,他们的
14、。C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惊叹的语气;代词,他们。D项全用作副词,表揣测语气,同“岂”,大概、也许;副词,表反问的语气,同“岂”,难道;表祈使的语气,应当,一定。 答案:D6.下面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解析:使动、意动用法,是文言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它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一个动宾词组,如果动词和宾语不能构成动与受动的一般关系,就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使动、意动、被动、为动等,最主要的是使动
15、、意动。所谓使动,就是主语使宾语动,例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故活用为动词,而动词“弱”与宾语“秦”不是一般的动与受动的关系,而是使动的关系,即“使秦弱”,让秦国的力量变弱小。翻译的时候,可以按使动关系直译;如果译出来别扭,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那就用意译的方法,这句话也可以译为“削弱秦国的力量”。所谓意动,就是主语以为宾语动。例如“孔子登东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故活用为动词,而动词“小”与宾语“天下”之间,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也不是使动的关系,而是意动的关系,“以为天下小”或“以天下为小”。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例如这句话可
16、意译为“感到天下变小了”。本题中A项,“从而师之”,动词“从”与宾语“之”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师”,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宾语“之”是意动关系,即“以之为师”,意译为“拜他做老师”。B项,“耻师”,名词“耻”活用为动词,与宾语“师”(“从师”的省略)是意动关系,即“以从师为耻”,译为“把跟从老师学习当作耻辱”。C项,“耻相师”为意动关系,“以相师为耻”,译为“把相互学习当作耻辱”。D项,“习其句读”,动词“习”带了两个宾语“其”与“句读”;“习”与“句读”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学习句读、练习句读,而与“其”则是使动关系,“使其”。所以这个短语应释为“使其习句读”,可译为“帮助他们学习句读”。 答案:
17、D 7.试着默写本文的重点语句。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如是而已。 (2)是故无贵无贱,_,_,_。 (3)师者,_。 (4)三人行,_。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背诵默写,突出一个“熟”。 答案:(1)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则必有我师 宾主互对 从前有一位私塾先生,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主人家都照例设宴款待他。这年七夕,先生探听厨房里并无动静,于是叫来他的学生,吟出上联:“客舍凄凉,恰是今宵七夕。”弟子不知如何应对,就将此联拿给父亲看。他父亲随即会意,笑着道:“啊,我给忘啦!”于是代其子对道:“寒斋寂寞,可移
18、下月中秋。”转眼到了中秋,先生仍不见主人准备,于是又叫来学生,出上联:“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学生的父亲笑着说:“哎呀,我又忘了!”又代其子对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谁知到了重阳节,主人还是一声不吭,先生实在忍耐不住了,再出对:“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学生的父亲笑着说:“错啦,错啦,狄仁杰是唐代人,并非汉代人,先生忘记了吧?”先生说:“我哪里是忘记!你前唐后汉,记得这么清楚,为什么请我一顿饭却总忘记呢?”30分钟训练(巩固类练习,可用于课后)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
19、也久矣 道:风尚。 D.或师焉,或不焉 不:“不”通“否”。 解析:B项中“不耻相师”的“师”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理解为“学习”。 答案:B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D.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A项中“学者”古义指求学问的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B项中“相似”义为“相仿,相同”,古今义同。C项中“从而”,古义,“从”指跟随,“而”是连词;今义,连词,表示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D项中“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副词,指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20、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A项中“传”分别理解为:流传;解释经书的文字。B项中“乎”分别理解为:比;语气助词,表反问。C项中“则”分别理解为:就;就是。D.于:均为“比”。 答案:D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和另一段文言文,完成410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21、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乙)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可见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
22、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B11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B12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B13。至无雪乃已B14。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B15?非独见病B16,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B17?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辱书云:承蒙来信说。仆:对自己的谦称。吾子:您。自京师来蛮
23、夷间: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被贬谪为永州司马。永州,今湖南零陵地区。乃幸见取:竟侥幸地承蒙(您)效法我。卜:预料,料想。指目牵引:用手指点,用目示意,拉拉扯扯。形容对韩愈的恶劣态度。增与为言辞:添油加醋,添枝加叶。用言辞(对韩愈进行攻击毁谤)。炊不暇熟:饭还来不及煮熟。形容匆匆忙忙。挈挈而东: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挈挈(qi qi),急忙。数(shu):多次。被:覆盖。累日:连续多日。乃已:才停止。不以病乎:不是太害人了吗。以,通“已”,表程度的副词,太、很。病,害苦。非独见病:不仅仅害苦了我。“见病”与“见取”结构相同,“见”指“我”。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24、:但是谁又敢不怕众人大惊小怪,来招惹喧闹,叫人怨怒呢?怪于群目,被众人怪讶。 4.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宏兹九德() (4)为众人师且不敢() 解析:本题旨考查在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宏兹”要注意分析其与宾语的关系。 参考答案:(1)愚人 (2)从师 (3)使光大 (4)一般人5.请解释下列句子中“道”字的意义。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从语境中分析词语的意义。 参考答案:(1)学问。
25、(2)风尚。 (3)、(4)“道、业”并提,专指儒家的“道、业”。6.请辨析下列句子中的倒装成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虽董之以严刑: 解析:句子成分倒装,是文言中常见的句法现象,要求熟练掌握。 参考答案:(1)用“之”将宾语“句读”“惑”前置。(2)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自)前置。“不自是”即“不是自”(不认为自己正确)。(3)用“之”将定语“利”“强”后置。(4)状语或介宾短语“以严刑”后置。7.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26、3)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解析:这里的几个句子都各有各的特点。(1)既是宾语前置,同时又用所谓“合叙”的写法,翻译时对其语序要适当调整。(2)是省略,要根据上下文意作适当补充。(3)的第二句体现了文言精练的特点,翻译也要揣摩文意进行必要补充。(4)是一个表示肯否关系的对比复句,要译成“是,不是”。 参考答案:(1)不懂句读,就从师学习,而不能解答的疑惑,却不从师学习。 (2)拜官位低的人做老师就足够羞惭,拜官位高的人做老师就近似阿谀。 (3)但是雪和太阳哪里有什么过错呢?只不过那些狂叫不已的家伙是一群疯狗罢了。 (4)
27、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授孩子们认字写字、帮助他们学习书中句读的老师,而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8.认真阅读柳文,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尽量用原文回答) (1)韩愈写师说的背景是怎样的? (2)韩愈写了师说之后的遭遇怎样? (3)柳宗元对韩愈写师说的态度是怎样的? (4)柳宗元自己对师道的态度是什么?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测试题,要求把两篇文章对照起来读,互相印证,以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1)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
28、者数矣。 (3)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4)作者字面上讲不敢“为人师”,但从他对韩愈的赞颂、对那些诋毁韩愈者的深恶痛绝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极力支持韩愈的师道观。9.柳文第二段中有一则寓言,这则寓言即成语_,与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_。柳宗元在这里把韩愈比作_,把自己比作_,把比作狂犬。作者引用这两个成语的目的是:_。 解析:这是道阅读理解题,文中用寓言故事作比喻,语意含蓄而生动,阅读时必须理解它的寓意。 参考答案:越犬吠雪蜀犬吠日日雪那些诋毁韩愈的人辛辣地嘲讽那些对“好为人师”者大惊小怪、大呼小叫的人10.简答题。 (1)甲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29、) (2)简要写出乙文的写作意图。(不超过40个字) 解析:本题旨在训练对韩文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对柳文的旨意的理解能力。 参考答案:(1)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习气。 (2)通过申述自己不敢为师的理由,以驳斥时人对韩愈的诋毁,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援。三、深层探究11.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解析:此题应注意两点:其一,要将课文中的“尊师”“重道”的观点与今天的现实社会相联系;其二,谈看法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具体论证。 参考答案:古代虽有尊师重道之说,但在封建社会“官本论”意识中,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
30、老师学习为羞耻之事。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理,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但教师的职能、地位、从师学习的必要和为师的荣耀感,都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重读此篇名作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四、高考回顾12.(2010年福建)“五四”青年节,希望中学邀请校友高明同学回母校演讲。根据以下材料,请你以学生主持人的身份把他介绍给同学们。(不超过80字)材料:高明,男,1985年5月1日出生于干部家庭。父亲,46岁,中共党员,大学毕业,机关工作人员。母亲,45岁,大专毕业,小学教师。高明2004年毕业于希望中学,现为福建大学外语学院一年级学生。身高175厘米,圆脸,小眼。从小喜欢文学,爱好书法、体育等,小学时获得校“优秀班干部”称号和“故事大王”比赛一等奖,初中时获得县硬笔书法比赛二等奖,高二时获得市演讲比赛一等奖,大学时获得省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为了这次回校演讲,他阅读了演讲与口才大众幽默等刊物,写了一大本读书笔记,精心准备了演讲稿放飞青春。 解析:本题要求把书面语转述成口语,转述时要注意场合、人称变换、材料的详略等,尤其要突出主题。 答案示例:高明同学是我校2004届校友,现在是福建大学学生,他爱好广泛,曾荣获省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做放飞青春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