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66年)民主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初步建构了“三制一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1954年宪法。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三大政策,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面临西方遏制的外交僵局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阶段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被践踏,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2、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外交领域,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外交新局面,继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阶段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民主政治,提出“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外交关系,中国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
3、维护世界和平,实行不结盟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规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事宜。(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意义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
4、逐步开展奠定牢固基石。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初步确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5、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依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施: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挫折1中共八大的探索(1)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2)意
6、义: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1)民主遭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2)法制遭践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大批干部、群众遭受人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非法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3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
7、央领导集体。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2)意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4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发展村民自治
8、、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一)理论1酝酿: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二)实践1香港、澳门回归(1)概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2)意义: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
9、范例。2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打破坚冰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2)重大进展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3)统一展望有利条件: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频繁;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10、。统一障碍: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立场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两岸的对话与谈判,坚决制止任何分裂图谋。【教材补遗】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误区警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易错点中华
11、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图解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信息提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构图解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信息提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根本组织形式和核心运行机制。在当今世界政治体系中具有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协调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知识拓
12、展】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3)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概念阐释】村民自治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主
13、监督。【图解历史】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别信息提取: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治模式。地方自治对推进政治民主、构建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概念辨析】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港澳问题是殖民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重点一人民当家做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史料一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
14、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摘编自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史料二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不搞休克式的突变性改革,而在存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突破性改革,最大限度地增加公民的政治权益,这种增量民主是中国民主
15、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摘编自俞可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主要内容。(2)史料二中俞可平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延续性;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3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特点,是一种增量民主。【问题思考】结合史料一、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试答:【提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
16、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历史追问】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理解“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试答:【提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立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立法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民主制度不断健全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本质和作用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大特点(1)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主要形式,具有
17、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2)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3)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作用(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2)作用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d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
18、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重点二旷世伟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特点与意义史料一“一国两制”方针作为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把和平共
19、处原则用之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它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高度灵活性。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史料二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在综合考虑自身国内外形势、来自中国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香港社会的意见四方面因素后,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对港政策总体上体现了坚持与妥协并存的特点,映射出撒切尔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特征中英联合声明是中英双方在当时情况下所能达成的对各自都是最佳的结果。路遥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外交政策研究【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解读
20、时注意材料中并列的两个“它”,据此分层概括。(2)史料二指出了英国在制定对港政策时考虑了自身国内外形势、来自中国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香港社会的意见四方面因素,分析了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及英国外交的特点。【问题思考】(1)“一国两制”体现了怎样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怎样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试答:(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试答:【提示】(1)原则: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认识:使中国顺利地实现了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促进了港澳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正确道路,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一定借鉴。“和平统
21、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2)原因:中国,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要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英国,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采用务实灵活的外交。积极影响:开创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及伟大意义1特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2、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2伟大意义(1)它创造性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4)使“和平共处”理论有了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
23、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4高考江苏卷T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解析:选A。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时间1953年6月,二是妇女拥有选举权。人民民主原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
24、和民主权利,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材料中妇女拥有选举权说明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治协商制度,故C项排除。D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后,排除。2(2015高考江苏卷T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命题点:祖国统一大业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解析:选D。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万隆会议期间
25、”。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故B项错误。1955年时,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故C项错误。“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这些信息说明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故D项正确。3(20194月浙江选考T14)请看下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
26、容解读正确的是()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解析:选A。根据材料“北平字样改为北京”可判出,背景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规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A项符合题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在1954年,B项排除。“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D项排除。练模拟能力提
27、升1(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迅速提高群众参政能力B增强人民当家做主意识C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解析:选B。“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与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故选B项。2(命题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影响)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总结:“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
28、,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其意在强调()A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B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解析:选A。据材料“1954年12月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结果是失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建立苏维埃临时政府,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并未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导致红军长征,故毛泽东意在强调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故选A项。3(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区的管理特点)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表。据此可知,我国()阶段主要行政区划层级划分19491954
29、年大行政区省县乡四级制;两个准层级:专区、区公所19541966年省(自治区)县(自治县、自治旗、县级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制;三个准层级:专区、区公所、街道办事处19661978年省(自治区)地区(自治州、地级市)县(自治县、自治旗)人民公社(街道办事处)四级制1978年开始省(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四级制A民族区域自治效果显著 B地方行政区划基本稳定C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 D社会主义民主初见端倪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省、县、乡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基本变化不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行
30、政区划演变,没有特指少数民族地区,故A项错误;行政区划的演变与意识形态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地方行政区划不能简单与社会主义民主挂钩,故D项错误。4(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法制建设完善的特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标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解析:选C。1954年宪法适应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年宪法适应了改革
31、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5(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对台政策调整)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955年,周恩来在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表明我国政府()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C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D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解析:选D。“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表明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灵活务实,故选D项。6(命题点:九二共识的影响)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
32、的投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企业数量(个)合同金额(亿美元)占台湾地区对外投资比例19911 73513.909.5219926 43055.4321.78199310 94599.0365.60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C“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解析:选D。1992年和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与1991年相比有大幅增长,这主要是因为1992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D项。(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淮安一模)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五一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
33、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方针()A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B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D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该方针提出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后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最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方针,这表明该方针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故选A项。2近代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C不同
34、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解析:选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人民当家做主又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集中统一,符合中国的国情,故B项正确;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体现人民主权,故A项错误;“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与上层建筑相适应,故D项错误。3(2020南通一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
35、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C。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起草、讨论的参加人员有各类人群,这反映了其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4(2020金陵中学高三期中)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提出了“长
36、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解析:选A。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说明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正确。5“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解析:选A。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
37、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中断,体现了“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故A项正确。6(2020泰州一模)下表为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总人数170人)。这表明()类别政府民主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人数964853比例5.11%3.41%2.27%4.55%30.11%类别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人数241313442比例13.64%7.39%7.39%2.27%23.86%A.民主和法治原则得以确立B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正式形成C人大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D少数民族地区代表实行普选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可知
38、,人民代表的选取范围达十类之多,这说明人大代表来源广泛,故C项正确。7.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漫画。与该漫画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朝鲜战争爆发B中美关系解冻C中国重返联合国 D美国入侵越南解析:选A。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漫画中的文字“中国人民正义控诉”并联系朝鲜战争发生于19501953年可知,A项符合题意;中美关系解冻发生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排除B项;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会议上,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排除C项;美国入侵越南是在1964年,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排除D项。8(2020南京、泰州
39、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不同时期法制建设任务的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故选D项。9(2020泰州中学、宜兴中学模拟)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
40、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法律要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保障人权,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修宪而非公民法制意识,故B项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国策而非经济方针,故D项错误。10(2020南通二诊)学者俞可平曾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
41、“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析:选D。题干述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时期,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属于“民主增量”的范畴,故选D项。11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
42、已经出现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C和平统一祖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贯方针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解析:选A。题干是说在1961年时,毛泽东已经就台湾问题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可以保留社会制度不变,这说明此时“一国两制”思想已经萌芽,其雏形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12(2020泰州诊断)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解析:选B。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
43、占领的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13(2020南通一模)下表反映的是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年份19881989199019911992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6.9%30.9%35.4%36.6%35.1%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0.4%29.0%23.6%24.5%43.8%据上表可知()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C“一国
44、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解析:选B。材料中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呈增长趋势,这说明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14(2020南京调研)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
45、权力解析:选A。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合作的前提,故A项正确;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之一,故B项错误;大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C项错误;统一后的台湾可以拥有立法自治权,但没有外交自治权,故D项错误。152018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改变。”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A“和平统一”方针 B“一个中国”原则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解析:选B。“和平统一”方针是大陆对台政策,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A项错误;“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
46、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构想没有得到台湾的响应,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2020江苏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乡约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其途径就是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组织或机构,向全体民众宣传传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陕西蓝田的吕大临、吕大防兄弟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首先创立了吕氏乡约。该乡约规定:“在地方上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都约正,另外推举两位有学行者为约副。每月另选一人为直月。”年高有德、堪身体力行之人是可能被推举为乡约正副的基本条件,即声望和学识是乡约凝
47、聚力之形成的基本要求,其主要任务是扬善惩恶,对乡里社会实行教化,在乡里社会提倡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的淳朴社会风气。这本是过去历朝乡里制度所一贯坚持的宗旨,汉代至唐代的三老教化属于官方控制,但到了宋代,这一任务却日渐转由吕氏乡约这样的民间组织加以执行。摘编自王日根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的变迁材料二民国初期,山西乡村政权组织的建置十分混乱,经济发展能力也日渐枯竭,因此阎锡山执政之初,在山西乡村进行新“村制”探索。他认为,“大凡世界各国,其行政网愈密者,其政治愈良好、愈进步”。“意欲由行政网不漏一村入手,一村不能漏然后再做到不漏一家一人,网能密到此处,方有政治可言”。第一个阶段自1917年9月至1922
48、年3月是“官治提倡村制之时代”,山西省公署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编村的章程、条例等规章制度,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自上而下推行新“村制”;第二阶段是1922年3月至1928年的“村民自办村政之时代”,山西省公署设立了专门的考核机构村政处,以行政力量促进新“村制”在各地的具体落实。由省起至乡村的邻,共建立起九级行政管理组织,即省署村政处禁烟股、考核股、总务股区县段编村闾邻居民(另加村范委员),阎锡山终于取得了将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直接延伸到乡村社会的初步成功。摘编自马义平近代山西社会秩序再构与权威重塑以民国初期山西新“村制”为例材料三在2014年9月召开的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央政
49、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摘编自人民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山西新“村制”与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不同和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培育当代新乡贤的条件。答案:(1)特点:自觉性(民间性、自治性);义务性;侧重道德教化;选贤任能。原因:士大夫的积极推动;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民间自治的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2)不同:自上而下行政力量推动;一定程度打破宗族结构;政治管理网络严密(侧重政治管理)。影响:有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风气转变;削弱了传统家族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了对乡村的控制管理;巩固了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3)乡土性宗法关系依然存在;乡绅自治的传统;浓厚的家国情怀;基层自治的政策支持;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