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词(1)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谒金门韦庄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注:谒金门,词牌名。羽玉,白鸥。高轴,高卷。(1)上阕描写了生机盎然的春景,试结合诗歌概括其具体表现。(2分)(2)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答案:(1)(1)春水涨满小溪;(2)春雨染绿溪边新柳(3)春雨初霁后
2、白鸥双双戏水。(答对1个要点给1分,答对3个要点给2分。)(2)诗歌表达了深闺女子盼远怀人的情怀。(2分)翠帘高卷,栏杆倚遍,写出了少妇殷切盼望之态;以眼前所见“云淡水平烟树”等苍茫渺远之景,烘托了女子盼人而未见的惆怅失落之感;“千里目”借助想象,进一步抒发了女子望眼欲穿的殷切期盼之情;(2分。答出1个要点给1分;3个要点任答2点,给2分)上阕绘生机盎然之春景,反衬出女子的春愁闺怨。(1分)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江城子 唐 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 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 如西子镜,照江城。双调沉醉东风 元 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
3、月缺花飞。饯行杯,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 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1)这两首诗歌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月亮”。请你根据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概括这两首诗歌所写的“月亮”各自的特点。(3分)(2)请具体分析这两首诗歌中的“月亮”各自蕴含的不同感情。(4分)答案:(1)欧阳炯的江城子中的月亮的特点是圆满、明亮、亘古不变。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中的月亮的特点是残缺、多情。 (3分)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2)欧阳炯的江城子是对古城金陵的咏叹。金陵城曾是古时候六个朝代的都城,当时的繁华简直难以尽说,可是如今除了天上亘古不变的月亮之外,还有谁知道这一切呢?该
4、诗借月亮表达一种物是人非,今昔不同的慨叹。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用月缺花飞来喻情人的分别,从咫尺变为天涯,借残缺月亮来表达情人离别的伤痛。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来源:高&考%资(源#网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官多误身。【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招魂,楚辞的名篇。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来源:高&考%
5、资(源#网答案:1上阙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3分,每句1分)2(1)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2分)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少年时期1分,现在1分)(2)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2分)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
6、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来源:高&考%资(源#网 答: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4分) 答: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3分)答:答案:(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
7、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给分,“想像”“用典”“拟人”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来源:K(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临江仙 徐昌图来源:K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1、上片“回头烟柳渐重重”
8、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情态?“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2、这首词在写法上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内容加以具体阐述。(4分)答案:1.“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词人一步三顾、不忍离去的情态,船儿渐去渐远,柳色愈来愈浓,离愁也逐渐加深。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淡云”对“寒日”,“孤雁”对“暮天”,“远”对“红”,环境气氛的渲染、景物的烘托,准确地传达出词人旅途的落寞情怀。2.情景交融的写法。本词是抒写词人羁旅行役的愁绪,为了传达出这种心境,作者选取了烟柳、孤雁、寒日、淮月、残灯、轻浪等景物,缘情布景,以景写情,
9、凭藉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旅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6. 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答案:(1)前
10、首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1分)侧重以动写静。(1分)后首宋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2分)(2)前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2分)后首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2分)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临江仙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问药臼竹问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
11、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4分)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答案: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2分)“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1分)“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1分)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1分)2幽禽(写杜鹃也可)。(2分)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2分)青山尽管无限
12、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2分)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6分)南 乡 子 唐 李王旬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答案:(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
13、回答问题。(7分) 鹧 鸪 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妙处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_(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_答案:(1) 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由远及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城墙,小池塘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在由上
14、而下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水。 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是应用了动词“断”“明”“隐”,使得景物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动静结合,生动描写出夏末秋初的美丽图景。 写景有声有色,相映成趣。“乱蝉”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则可。(3分)(选取一个方面即可) (2)词中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隐约可见作者被
15、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落情绪。(4分)10. 古典诗歌鉴赏题(共7分)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释】香砌:指花坛;欹:倾斜。都来:算来。(1)有人说词句“夜寂静、寒声碎”中的“寒”字下得极妙,请加以分析。(3)来源:高&考%资(源#网(2)本诗下片以“愁”为核心,请你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4分)答案:(1)“寒”字一方面写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
16、碎的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另一方面又巧妙地由物境写了心境,借静夜寒声抒写了词人内心的孤寒寂寞。(2)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情态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独白抒情:“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7、”,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一点一分,两点满分)来源:高&考%资(源#网【附录】御街行秋日怀旧赏析御街行诗歌翻译夜深人静,四野寂寂,秋叶纷纷飘坠,落在台阶之上,那声音凄凉而有琐碎。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年年月月却如今日的夜晚,月光如洁白的素练,而人却相隔千里。 受着相思的煎熬而满怀愁绪,愁到深处,已无法靠喝酒来麻醉。酒尚未到唇边,已先化着了眼泪。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独自凭栏斜倚,尝尽这孤眠的滋味。这种苦苦相思的滋味,看来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
18、攒聚。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在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在阶上,沙沙作响。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
19、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这里写在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
20、,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在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在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