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4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改造,但又回到儒家传统中“天”的概念,提出了“屈君而伸天的主张”。这反映出他主张A.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C.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 D.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25.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26.明清时期,
2、一些商人长途贩运货物。为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商业利益,他们往往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关系为背景,相互照应;在经商之处与当地官场密切往来以取得支持。材料表明这些商人群体A.形成了新的政治力量 B.促进新经济因素形成C.并没有冲出封建藩篱 D.削弱了重农抑商观念27.林则徐在一份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倶非所娴,而腿足裏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表明林则徐A.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B.其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C.已经找到应对战争的方法 D.对西方认识更为细微深刻28.洋务运动时,李鸿章在派幼童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
3、,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并要求“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这反映出当时的留学制度A.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之心 B.博采中西方文化的精髓C.以维护清朝统治为要旨 D.主张发扬中华传统文化29,中国近代史上的某场运动“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这反映出该运动A.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B.有利于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C.培养了具有先进观念的人才 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0.一份历史文献中这样写道:“(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
4、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这反映出,当时A.国民革命运动遭到严重破坏 B.中共已经找到正确革命道路C.中共战略转移已经顺利完成 D.形势变化促使中共政策调整31.1955年亚非会议发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宣言提出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包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此后,1970年25届联大、1974年第6届特别联大等会议都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宣言。这反映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认同C.促进中国与广大
5、亚非国家建交 D.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32.契约制度在罗马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罗马法学家已经注意到要把“债”和“协议”或“合约”在理论上加以区分。据此可知A.罗马法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罗马法发展与商品经济密切相关C.罗马法以保护私有制为核心内容 D.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33.1932年3月,华莱士出任罗斯福政府农业部长。“生产控制”一直都是华莱士农业政策的核心。同时,在他的努力下,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以进行大规模的限制生产行动。华莱士农业政策是为了A.放弃市场调节体制 B.平衡农业产品市场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D.学习苏联计划经济34.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的著作叙述“列克星
6、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这一撰述A.记录的史实一定准确可信 B.可以作为印证史实的参考C.因文学色彩导致其不可信 D.较完整地反映了历史真实35.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说:“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 这反映了A.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C.中国等发展
7、中国家的发展 D.区域经济集团化较快发展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朝)社会保障思想发生了明显有别于前朝的重要转变,而这一切的根源,主要在于宋朝土地制度的变化,与此前历代不同,宋朝不再授田给农民(但农民仍然要向国家交纳租税),而是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宋朝以前的社会保障主要关注的是荒政问题,而对贫穷尤其是贫困问题则采取了淡化甚至是忽略的态度。北宋时期,出现了类似于现代社会贫困线的概念,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它的出现,反映出自北宋开始,已经将社会贫困现象纳入国家责任的范国之内。在社会保障措施的执行方面,宋朝则更为重视动员民间力量,以灾荒救助为例,市场性措施
8、主要有罢官籴、弛禁榷、招商(减商税)、以工代赈、禁遏籴等。宋朝创立了多种济贫机构,并且在职能方面也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如有专门济贫的,也有以收治病人为主的,有养老的,也有慈幼的,显示了在机构建设上的明显进步。一摘编自张文宋朝社会保障的成与历史地位材料二 伴随着西方社会福利的制度化,社会矛盾和冲突不仅变为了“茶杯里的风暴”,而且柔化、精细化和“制度化”了,成为了福利国家的体制和制度框架中的一种常态现象。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福利国家的扩张,非商品化或去商品化过程引发了另一种后果,即高额的福利支出推高了税负,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金融、生产、物流、商业以及环保、教育、医疗等)越来越高,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竞
9、争力,抑制了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扩大能力。不仅如此,劳动者也失去了必须工作的理由和动机,最终的结果是,福利国家陷入了财政危机,整个社会也陷入了各种问题的危机。福利国家于二战以后达到巅峰状态不久,就走上了危机重重的时期。一摘编自杨敏、郑杭生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政策出现危机的原因,并简评其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15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之后,已日益密切地连为一体,已没有一个民族可以保持闭关孤立而与外部世界绝缘
10、,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于中国来说,压倒一切的燃眉之急就是向何处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以期挽救民族危亡和解除人民的痛苦。正如其他许多较为落后的民族一样,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也大抵自然分化为两种倾向,一派主张维护国粹以抵御外侮,一派主张学习西方以求变革图强。然而仅凭旧文化传统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假如所谓的国粹真有起死回生、返老还重之效,那么中国在参与了世界大家庭之后早就应该领先而不致沦为别人侵略的对象了。西学派则认为,传统旧文化已无法挽救中国,如欲图强就必须变法维新,即改变中国旧传统,转而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事物,而当时世界上只有西方是先进的。于是晩清就出现了变法维新的要求,出现了中学、西学之争。在
11、这里,中学、西学是一个很不确刧的概念,固然在当时有其明确的内涵,但时至今天已失去了其意义,较为确切的提法应该是固有的传统与近代化(和现代化)之争。一摘编自何兆武明末清初西学之再评价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4.(15分)【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民国元年(1912年)7月18日,北京政府公布了各部官制通则,规定内阁总理之下设立10个部,外交部为各部之首。第一
12、任外交总长为陆徵祥。任命职业外交家陆徵祥掌管中国外交事务,本身就是一项重要改革,顺应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潮流。陆早年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后毕业于京师同文馆,精通法文,外交知识丰富。回国出任外交总长后,陆徵祥按照西方国家外交部的模式锐意改组外交部。陆徵祥还要求不仅是驻外使团首脑,而且连所有公使馆馆员、领事、副领事以及领事馆馆员都要经过北京外交部委任,收回了驻外使团首脑从前的人事支配权,并有效治理了以往驻外使节在经费使用和人事任用上的营私舞弊陋习。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重大改革以外,民国初期还把一切外交事务均集中于外交部,相关机构或部门只起配合作用,从而改变了晚清国内涉外交涉多元体制。进入民国时期以后,
13、中国仿照西方模式,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但是,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很快被封建军阀所摧毁,然而陆徵祥在民国初期进行的改革,却奠定了外交体制现代化的基础。在整个民国时期,外交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最高,造就了以顾维钧为代表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新型职业外交官,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晚清“弱国无外交”的不利态势。一摘编自王红续民国初期外交体制的变革(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外交体制改革的内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外交体制改革的影响及启示。(8分)45.(15分)【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在这些清教徒看来,美国是“上帝的选民”,“是
14、一块未污染旧世界罪恶的圣土”。孤立主义的思想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些早期移民对欧洲政治和文化的一种厌恶感。同时,独立伊始,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非常有限,而英国军队仍驻扎在西部地区,拒不撤军,对新生的共和国虎视眈眈。法国则控制着密西西比河,同样严重威胁着美国的独立。实行孤立主义政策可以使美国采取超然的态度,置身于欧洲列强的政治纷争之外,集中力量发展国内的经济,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为其领土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南北部是弱邻。美国自恃有两大洋的庇护,可以远离国外的战争和冲突。这种心理一直持续到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一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一种深厚文化传统材料二 从1917年威尔
15、逊总统开始倡导国际主义开始,经过二战期间以罗斯福为代表的国际主义阵营的不懈努力,美国终于从保持中立到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并成为主导大战胜利的大国,这中间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诞生以来的外交传统孤立主义,被珍珠港事件无情地敲碎了,代之而起的是新时一代的国际主义外交。国际主义确立为美国外交主导思想后,不仅主导了美国参战后的外交政策,还成为美国对战后国际秩序设计以及冷战开始后对苏联遏制战略的思想基础,并一直沿用至今。一周远力论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孤立主义政策形成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孤立主义政策发生改变的
16、因素。(9分)46.(15分)【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他说:“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同时,墨子还认识到农业收成好,人们丰衣足食,则社会安定,统治稳固,而“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墨子自己作为从事生产的小生产者,深谙劳动的艰辛,也明白勤劳致富的道理。他认为生产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墨子在分配方面主张“有财相分”,反对“不与其劳,或其实”,“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坐地买卖、摊贩、倒卖等商业活动的形式,“商人之四方,市价倍蓰,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墨子称这种行为为“商人之察”,是商人智慧的表现。墨子还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消费观,主张“去无用之费”。墨家思想虽没有像儒家文化那样成为影响我国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但其经济思想中的精髓不论对当时还是当今的社会都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一摘编自邹沣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墨子的经济思想。(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