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2011高考语文写作训练(14).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3602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2011高考语文写作训练(1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2011高考语文写作训练(1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1高考语文写作训练(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唐代著名诗人孟郊,40岁时才赴京城赶考。但两次都没考中,第三次才榜上有名。高兴之余,他提笔写下了登科后一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诗的后两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来,人们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概括出了“走马观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观察事物不深入细致。在生活、学习中,有时确实不能“走马观花”,但有时却可以“走马观花”。你的体会呢?【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2、去立意。课间十分钟,你把橱窗的报纸都浏览了一遍,这不是“走马观花”吗?你一个晚上就把一部长篇小说看完了,这不是“走马观花”吗?你去旅游,跟着导游,不一会儿就从这个景点跑到那个景点,这不是“走马观花”吗?如果不“走马观花”,你有那么多的时间吗?但是当你被某篇文章吸引住了,把它反复阅读了几遍,甚至差不多可以背下来了,如果是“走马观花”,能行吗?于是,你便常常感叹,要仔细欣赏或观察一些事物时,就必须下马观花。因此,谈“走马观花”这个话题,考生可从肯定的角度去立意,也可从否定的角度去立意,还可从既肯定又否定的角度去立意。【佳作典例】“走马观花”小议庞小林“走马观花”,能看到什么呢?大概只能看清是红花还

3、是黄花,是大花还是小花;至于是芍药还是牡丹,可能就难以看清了。如果走马观花地看事物,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层,难以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收获则是肤浅的。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对石钟山的命名,历来众说纷纭。郦道元以为是因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而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从而认为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些都是走马观花所得到的答案,所以许多人都怀疑它。而苏轼却不这样,他下马观花,月夜乘船来到石壁下探求答案,并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深刻认识。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走马观花与下马观花所得到的收获是大不相同的,

4、前者收获肤浅,后者收获深刻。读书也是如此,走马观花就难登知识的殿堂,难以攀登上科学的高峰。现在许多同学读书就是走马观花,一篇课文几分钟扫一遍,就丢开不理了,还称之为快速阅读;一道题,几十秒钟把它浏览一遍,就说做完了,还得意地称之为速战速胜的战术。只是到头来,什么都看了,但什么都没记住;什么题都见识了,但什么题都做不对。朱熹认为:读书要细心体会,切不可粗心。未见道理时,正好像被几重东西包裹在里面没法看到,须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一部书,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把又有体会的

5、地方用蓝笔画出;以后再用黄色笔画出,三四番后,又用黑笔画出,目的是“渐渐向里寻到精深处”。正因为他这样细读、精读、深读,才成为一位大学者,才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体会。如果他读书只是一味地走马观花,可以想象出,他只会“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成为一个没有建树的人。当然,并非走马观花一概要不得,有时走马观花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如浏览报刊搜集资料,翻看文学作品消磨时间等。但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应少一点走马观花,多一些下马观花,这样才能日有所收获,日有所进步。【名师点评】本文虽然是“小议”,但议得较全面,较深刻。“如果走马观花地看事物,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层,难以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收获则是肤浅的”,这样立论是辩证的。正因为如此,虽然有时也可走马观花,“但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应少一点走马观花,多一些下马观花,这样才能日有所收获,日有所进步”,这结论就令人信服了。另外,文章举例典型,语言活泼灵动,引用贴切自然,为文章增添不少生机,是一篇立意与措辞均佳的好文章。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