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35772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说明:1.考查范围:必修 2 第一单元到第八单元。 2.试卷结构: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试卷分值: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第卷(选择题共 60 分)本卷共 24 小题,每小题 2.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答案填涂 到答题卡上。1、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 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抑制了手

2、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少府监创设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其最高长官位列朝廷九卿,负责管理手工业制造,东汉 以后,兼管供应宫廷生活和政府特殊需要的服御诸物、珍膳、织造、军器、铸币等物品的生 产。由此可知,古代少府监负责管理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3、“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各种时令水果、吃食饮品”,这一现象说明 A“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B“交子”广泛使用C“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D出现了雇佣关系 4、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 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 C封

3、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 5、清光绪年间,大臣上奏:“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 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此现象反映了 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B小农经济日渐解体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6、奕在统筹全局折中写道:“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列企业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发昌机器厂B汉阳铁厂C轮船招商局D江南制造总局 7、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 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

4、3400.9 万元,增长 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 发达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8、19 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 “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 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 “礼拜”。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A“中体西用”思想盛行B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C清廷固守传统意识形态D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9、“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5、虽 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 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话B电报C邮寄信件D电子邮件10、下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B使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11、1977 年 11 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 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些措施A反映出我党工作中心的转移B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 C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D维护人民公社经营自主权 12、某城市既是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又是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窗口,还是现代中国改 革开放的前沿。这座城市是A长沙B广州C南京D武汉 13、“这是一次国际贸易的巨大调整,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亚平宁半岛诸城市迅速衰 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这一现象描述的是A价格革命B商业革命C工业革命D世界市场形成 14、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 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 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

7、这说明 A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B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 C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D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 15、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趋势图。对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家庭收入的变化社会阶级1929 年的收入1933 年的收入中产阶级$3000$1478劳动阶级$2780$1118A生产力的进步推动能源消费发生变化B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C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D传统能源价格高导致消费大幅下降 16、下表是根据(美)G.H.埃尔德的大萧条的孩子们整编。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政府干预失灵B福利国家破产C经济危机深重D自然灾害频繁 17、面对经济大萧条,改革往往是渡过危机的重要手段,

8、下列组图展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下列对这一改革的看法最符合史实是宣传新政蓝鹰徽章领取失业救济卡田纳西水利工程 A经济“滞胀”诱发了改革前的危机B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C通过国家干预达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D改革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困境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继承了罗斯福新政的传统,以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经 济政策的依据,出现了A黄金时代B“滞胀”困境C虚假繁荣D知识经济 19、1921 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 1.5 亿金卢布,1923 年初增至 3.5 亿金卢布。从 1922年到 1925 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 856 个增至 1786 个。这说

9、明“苏俄(联)” 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20、“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 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 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 却生产了 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单一公有制的产生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1、1965 年,苏共中央决定,“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利于提高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是管理经济由行

10、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逐步以经济方法为主,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是贯彻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的原则。”这一时期的改革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C促进了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D导致苏联经济滑坡局势失控 22、有学者认为,在 20 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 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 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A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B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C大国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23、下列是四个国际组织的标识。关于这

11、些国际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的成员均由发达国家构成B是合作水平最高的经济组织 C是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贸易体系建立 24、“中国加入世贸,就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结果, 土匪根本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还要赔上 23000 亿美元的嫁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B中国给“世贸”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第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25.(17 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这有利于中国经济逐渐 走向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2、一: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材料二:(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三: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 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 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 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1878 年 12 月 14 日申报(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3、。(3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机户”与“机工”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在当 时发展缓慢的主要政策原因。(4 分)(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 原因。(10 分)26.(23 分)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早期(15 世纪末至 l8 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 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对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 18 世纪晚期的圈地运 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以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 动)变共耕

14、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在 1920 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的一半,到 19241925 年度则达战前水平 的 873%。1925 年的播种面积为 1913 年的 993%。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材料三 国会于 1938 年 2 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 5 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 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 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15、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10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 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一半”的主要原 因。19241925 年苏联农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4 分)(3)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9 分)2019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第卷(选择题每题 2.5 分共 60 分)1B 13B2A 14C3C 15A4D 16C5B 17C6D 18A7C 19B8B 20D9B 21

16、C10C 22A11C 23D12B 24C解析:1、【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 正确;精耕细作很难缓解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A 错误;材料没有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的相关信息,C 错误;精耕细作农业的发 展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 错误。2、【答案】A【解析】由材料“最高长官位列朝廷九卿兼管供应宫廷生活和政府特殊需要 的服御诸物、珍膳、织造、军器、铸币等物品的生产”可知,少府监主要负责管 理官营手工业,故选 A。民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满足市场需要、民间消费之用,与 材料中的服务对象不同,排除 B;家庭手工业

17、产品主要供家庭成员日用,排除 C; 工场手工业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 D。3、【答案】C【解析】从材料内容来看“巷陌路口,桥门市井”说的是卖东西的地点,可见材 料所说的是“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因此选择 C 项;材料中并未涉及管理机构, 因此 A 项错误;交子在材料中也未提到,因此 B 项错误;雇佣关系也没有出现, 故 D 项错误。4、【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民间和官方走私现象严重,说 明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D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 的信息,排除 A;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海禁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明利润丰 厚令人们铤而走险,排除 B;材料强

18、调的是明朝海禁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 说明封建制度衰落腐败,排除 C。5、【答案】B【解析】仔细阅读材料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国外生产的洋布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导 致“弃土布而不用”的现象。根据所学可知,这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削弱 了自然经济的基础,对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 料反映出中国的棉纺织业受到外国洋布的挤压,但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棉纺织业彻 底衰败,因为材料看不出全国的整体形势,只能体现出当时出现了这一现象,排 除;C 项,材料未涉及中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的信息点,排除;D 项,材料主 要体现的是中国棉纺织业受到机器大生产的冲击,没有体现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19、程度,排除。6、【答案】D【解析】从材料“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可知为洋务运动, 符合题意的是洋务运动中的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答案为 D。发昌机器厂 是民族工业,A 错误。汉阳铁厂和轮船招商局都是洋务企业中的民用企业,不符 合题意,排除 B、C。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 项,依据时间信息“民国二十五 年”即 1936 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 到较快发展,故 C 项正确。A 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 争以后,故 A 项错误。B 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4-1918 年,故 B 项错误。

20、D 项,民国二十五年是 1936 年,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间不符合,故 D 项 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8、【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结合中国传统的值日法创造了相应的新 词(不用“礼拜”一词)并推行西式作息,这既与世界通例相接又是对传统的坚 持和革新,这反映出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中体西用 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在 19 世纪末以失败而告终,故 A 项排除;材 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故 D 项说法错误。9、【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 有斑斑墨,颇似临行

21、泪”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电报的特点,故 B 项正确;A 具有 语音通讯功能,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C 项与“既非君手书”不符,应排除; D 具有双向互动功能,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10、【答案】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图片看出,工业成就主要是重工业和交通业,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一五计划的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 正确;A 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一五计 划的完成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B 中“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表述错 误,排除;三大改造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D 错误。11、【答案】C【解析】材料中涉及到生产队实行责任制,责任

22、到人,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人民 公社化的范围,对左倾错误政策构成冲击,为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 供引导,故 C 正确;我国工作重心的转移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A 时间 不符合题意,排除;1977 年 11 月还没有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 B;材 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排除 D。12、【答案】B【解析】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在后期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 岸,而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广州附近的深圳、珠海、汕头设立经济特区,所 以答案是 B。A、C 和 D 不符合材料中含义。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平宁半岛属于地中海沿

23、岸,里斯本、安 特卫普、伦敦属于大西洋沿岸,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的影响,即主 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 B 选项正确;价格革命指 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升,材料未涉及,故 A 选项错误;工业革命没有材料所述 的影响,故 C 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世界市场形成,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14、【答案】C【解析】“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 汽机”说明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故 C 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科技的应用, 而不是科学研究,排除 A;B、D 不符合材料主旨。15、【答案】A【解析】根据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趋势图可知,1

24、850 年以来,受三次科 技革命的影响,木材、煤炭和石油三种能源的消费出现图中展示的状态,体现了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能源消费发生变化,A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世界各国的环境 保护意识增强,B 项错误;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不是对材料整体的正确 解读,C 项错误;传统能源消费大幅下降并非因为其价格高导致,而是由于生产 力进步导致的,D 项错误。16、【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 1933 年美国的中产阶级和劳动阶级的家庭收入大幅度减少。 依据美国的史实可知,这是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C 正确;这一时期美国采取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A 错误;福利国家制度建立在二战之后,时间不符,B 错 误;材料反

25、映的是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而不是自然灾害,D 错误。故选 C。 17、【答案】C【解析】依据图片并结合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的改革可知,这指的是罗斯福新政。 据所学可知,罗斯福通过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缓解了经济危机,促使美国 经济逐步恢复发展。C 正确;经济“滞胀”发生在美国 70 年代,A 错误;罗斯 福新政一改胡佛的自由放任,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B 错误;二战使得 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故选 C。18、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 节和干预,迅速完成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20

26、世纪 50 年代起,美国经 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选择 A 项;“滞胀”困境出现的时间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与材料不符,B 项错误;虚假繁荣指 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美 国经济的现象,所以 C 项错误;知识经济的时间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所以 D 项错误。19、【答案】B【解析】 从 1921 年到 1925 年,“苏俄(联)”私人资本和企业数量增加明显, 结合所学可知 B 项正确;由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知国家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国营企 业,A 项错误;只有私人的企业和资本,没有工农业生产总值与战前的比较,也 没有农、轻、重的比例,不能得出 C 项和 D 项。20

2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 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结合所学可知,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中,实行农业集 体化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 现,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余粮收集制扩大出现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 策实施前,此时农民并没有在集体农庄生产,故排除。材料中当时农业实行集体 农庄生产,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不符合新经济政策,故 B 项排除。C 项,私人土地仍然存在,故不能说明单一公有制,故排除。2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判断可知此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主要

28、是在 工业领域,“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作用”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斯 大林模式,有利于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故选 C;1965 年不是苏维埃政权的新生 时期,排除 A;勃列日涅夫没有开辟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排除 B;勃列日涅夫的 这些措施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而非导致苏联经济滑坡,局势失控,排除 D。故选 C。 2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二战 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它们的建立意味着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故选 A。二战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实现了民族独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 渐瓦解,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二战后美苏两

29、国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上的差异,从战时合作关系走向了战后对抗的关系,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由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联系 并不密切,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3、【答案】D【解析】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其成员并非均由发达国家构成,故 A 错误;是 亚太经合组织,合作水平最高的经济组织是欧盟,故 B 错误;是欧盟,最大的 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故 C 错误;是世贸组织,它标志着规 范化、法制化贸易体系建立,故 D 正确。24、【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后遭受的巨大损失

30、,付出了极大代价而一无所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一看法是错误的,中国加入世贸一方面是面临极大的风险和挑战,但与此同时也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所以 C 项符合题意,B 项表述错误,A、 D 两项表 述正确但明显与题意要求不符,故答案选 C 项。第卷 (非选择题共 40 分)25.(1)特点:男耕女织。(3 分)(2)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原因:重农抑商。(4 分)(3)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原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丰 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外国资本主义入侵。(10 分)26.(1)目的:建立大牧场;提高耕作效率。(6 分)积极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 劳动力、市场、资本、原料等有利条件。(4 分)(2)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或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4 分)(3)内容:限制生产,提供补贴;政府贷款,稳定物价。原因:经济大危机。(9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