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35770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医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线索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第24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要思想思想核心:“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3)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

4、受到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表现学派代表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主张人性本善说强调先义后利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道家庄子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使老子的思想体系得到继承和发展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

5、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3历史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

6、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即治国、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汉初以此为统治思

7、想,即“休养生息”。2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3内容(1)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2)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并限制皇权。(3)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4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5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百家争鸣1时间:战国时期。2代表人物(1)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2)道家:庄子崇

8、尚逍遥自由。(3)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3评价(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2)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1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

9、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思维激活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思维激活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探究1先秦儒学史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

10、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史料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1)史料一体现了孔子思想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特点。(2)史料二具体叙述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1)

11、根据史料一,说明孔子认为“仁人君子”的标准?(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提示(1)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首先要注重个人自我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在此基础上要具备“经世济民”情怀,即注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2)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与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

1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探究2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史料一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

13、视其身。”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摘编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1)史料一中“爱民”“利民”“用其死”“尽其力”“若视其家”等信息是理解史料的关键。(2)史料二由三个句子组成,注意每句中的分号后面的内容,这是司马谈强调的内容。(1)史料一中三段史料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怎样的思想主张?(2)史料二中司马谈是怎样评价儒、墨、法三家思想的?提示(1)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2)

14、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墨家思想有利于“强本节用”;法家思想有利于“正君臣上下”。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

15、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探究3董仲舒的治国思想史料一他是西汉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法学家,其“以礼入法”思想对中华法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据此的相关断狱案例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例如: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史料二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

16、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史料一以“甲不能判罪”为界,划分为两个层次,分别论述董仲舒思想的现实价值和历史影响。(2)史料二中三句话分别代表董仲舒的一个观点,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等。(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法制观念和历史价值。(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目的。提示(1)观念:以礼入法;以法治国;强调等级。价值:对古代国家治理影响巨大,影响了纲常伦理观念,法治精神影响深远。(2)观点:“天人感

17、应”学说;“三纲五常”的观念;人性分等级的主张。目的:从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董仲舒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

18、。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立足家国情怀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

19、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

20、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汉朝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的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

21、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百

22、家争鸣局面形成(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1)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尝试解题_D从材料信息可知,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促进了书籍流动及文化传播,有利于学术繁荣,D项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排除C项。新教材对接选择性必

23、修3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情境创设情境属类:社会情境情境主旨:春秋士阶层读到官方藏书战国士阶层私人藏书逐步增加2.(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16)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4、4分)(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6分)第(1)问,根据材料一“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可知,荀子推崇贤才,而慎子轻视贤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是在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第(2)问,根据材料二“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食有劳而禄有功”等信息可知,材料二体现了“尚贤”主张,以才能和功劳作为用人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不同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2分)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2分)(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作为用人标准。(2分)商

25、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4分)本题为2020年山东新高考样题。新高考选修已作为选修必考,商鞅变法已作为重要考查点,体现了新高考的命题趋向。采点答题判断得分点,确定答题思路经典题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运用学术情境,隐性考查汉代儒学(2019全国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的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知情境:本题以汉代诸子百家思想

26、的相互吸收为学术情境,要求运用学术情境分析判断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明立意:以西汉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道家学说兼采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是解答本题的抓手。理思路:解答本题可以这样想:无论汉初道家还是董仲舒的思想吸收了什么,最终都被皇帝所接纳,原因是什么?肯定是这种思想适合皇帝的心意,满足了其维护统治的需求,这才是最重要的。按这种思路分析很快就会找到答案C项。【真题体验】1墨子中的科技成果(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27、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故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2儒家思想对佛教艺术的影响(2019全国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

28、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D佛教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首先在新疆、甘肃一带传播,这些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保留了古印度雕刻风格。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地处中原地区,造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仪,因此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故选D项;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权力干预与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C两项;佛教造像属于雕刻艺术,与绘画技术进步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3儒家思想的变迁(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

29、,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其中有些书在孔子之前就存在,排除A项;汉代儒学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排除B项;儒家“五经”经孔子编订,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说明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从汉代儒学的发展来看,儒学传统并没有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D项错误。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2020张家口高三期末)西周的教育体系中,执行教育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春秋时期,官

30、师分离,“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这种变化()A与察举制的推行密切相关B推动了完备教育体系的形成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师”“儒”流入民间,助推民间私学兴起,不同阶层及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私学得以学习交流,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察举制出现于西汉,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教育体系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完备教育体系”说法欠妥,排除B项;“师”“儒”流入民间,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项逻辑顺序错误,排除。2(2020怀化模拟)论语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吕氏春秋则说:“忠

31、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后者对孝的认识()A与前者本质相同B更强调个人道德修养C体现了时代潮流D更强调宗法血缘观念C根据材料“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可知,忠孝符合统治阶级和社会的需要,且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订的,糅合了百家精华,形成杂家,超越了儒家仁政的目标,顺应了中央集权的时代潮流,故选C项;儒家提倡孝道,意在实施仁政,而吕氏春秋提倡忠孝,意在培养忠君思想,加强君权,后者对前者有发展,排除A项;儒家强调孝是个人道德问题,而吕氏春秋强调忠孝是社会需要,排除B项;吕氏春秋强调的是为君主服务,排除D项。3(2020岳阳二模)“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

32、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诸子百家并非都致力于争霸战争,如墨家主张“非攻”,排除A项;法家思想不是各家思想之长的集合,排除B项;韩非的思想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C项。4(2020永州模拟)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

33、学”的转换。这一次转向()A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B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C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D展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学问题广泛深入的研讨A由材料中“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说明儒学在汉代已成为官方统治思想,这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故选A项。5(2020揭阳模拟)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弄得汉景帝很尴尬。这场大讨

34、论()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D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推知统治阶级在反思统治合法性问题,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不是阶级矛盾问题,排除A项;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景帝在武帝之前,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实际上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其推翻暴秦寻找统治合法性,排除C项。6(2021广东适应性测试)汉代,儒学抛弃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君轻”论和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开始了“外王”对“内圣”的利用与压制。这一转变()A表明儒法思想开始融合B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C根源于佛道思想的冲击D削弱了儒学伦理的教化作用B材料“儒学抛弃了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开始了外王对内圣的利用与压制”说明儒家思想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政治需要,逐渐政治化,故选B项;战国荀子思想中就带有了融合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礼法并用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学采纳了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威的主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是指宋明时期形成的理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增加了更多的政治色彩,并没有涉及儒学的伦理教化功用改变,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