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届6月阶段性检测高一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 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和特异性D. 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但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
2、量的DNA,所以基因不一定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脱氧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基因)的特异性;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决定了DNA(基因)的多样性, C正确。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分子,在没有复制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在复制后着丝点没有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D正确。故选A。2.如图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DNA中所有的碱基均可转录成密码子B. R、S、N、O互为非等位基因C. 果蝇的每个基因都是由成百上千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D. 每个基因中有一个
3、碱基对的替换,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示意图,图中R、S、N、O都是基因,均包含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且编码区是不连续的、间断的,分为内含子和外显子,其中内含子不能编码蛋白质。【详解】DNA中的基因中只有一条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被转录成密码子,A错误;R、S、N、O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互为非等位基因,B正确;果蝇的每个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的,C错误;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产生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示意图,考查真核生物基因
4、结构和基因突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真核基因结构,明确真核基因的编码区是间断的、不连续的;还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3.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像,有关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B. 含有4个染色体组C. 含有4个中心粒D. 含有4对染色单体【答案】D【解析】图示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A、B正确;图示细胞中含有2个中心体、4个中心粒,C正确;图示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D错误。4.用15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该DNA分子中有胞嘧啶60个。若该DNA分子在含14N
5、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可能是 ()A. 含有14N的DNA分子占100%B. 复制过程中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40个C. 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数的1/8D. 子代DNA分子中嘌呤数与嘧啶数之比是2:3【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1个DNA经过4次复制,共产生24=16个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16个DNA分子都含14N,比例为100%;只含15N的DNA有2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含40个A,复制4次需A的数量=(24-1)40=600个。【详解】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1个DNA分子无论复制多少次,最终只
6、有2个子代DNA各含1条15N链,1条14N链,其余DNA都只含14N,故全部子代DNA都含14N,A正确;含有100个碱基对(2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则有腺嘌呤40个,故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4-1)40=600,B错误;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不管复制几次,子代DNA都保留亲代DNA的2条母链,最终有2个子代DNA含15N,所以含有15N的DNA分子占2/16=1/8,含15N的链占2/32=1/16,C错误;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C=G,A=T,所以(A+G):(T+C)=1:1,嘌呤与嘧啶之比是1:1,D错误。故选A。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7、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B. 体细胞中含有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必定是多倍体C. 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育成的个体是三倍体D. 八倍体小黑麦花药离体培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答案】D【解析】单倍体是对生物个体的描述,不是对细胞而言,A错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做多倍体,由生殖细胞发育而来的个体,不论体细胞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则一定是单倍体,B错误;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C错误;八倍体小黑麦花药离体培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D正确。6.DNA一条链的一段碱基排列顺序为“CTCGAT”,以其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则此段mRNA决定的氨基酸序列由
8、左至右为( )密码子:CAU为组氨酸;CAG为谷氨酰胺;CUA、CUC为亮氨酸;GUC、GUA为缬氨酸(起始);GAG为谷氨酸;GAU为天冬氨酸。A. 亮氨酸天冬氨酸B. 谷氨酸亮氨酸C. 谷氨酰胺缬氨酸D. 缬氨酸组氨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DNA一条链为“CTCGAT”,则mRNA上碱基为“GAGCUA”,对应密码子表,氨基酸为“谷氨酸亮氨酸 ”,B正确。考点:翻译过程7.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控制过程,分析可知 ()A. 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B. 图中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过程需tRNA的协助C. 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D.
9、 过程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答案】B【解析】【分析】1、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2、分析题图:过程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过程是翻译,需要tRNA运输氨基酸;过程形成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过程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人体的性状。【详解】A、除了成熟红细胞外,人体所有体细胞含有的基因都相同,故基因1和基因2可出现在同一细胞中,只不过不同细胞中基因表达情况不同,A错误。B、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是翻译过程,需要tRNA作为运
10、输氨基酸的工具,B正确;C、不同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不同,根本原因由于基因突变而使基因结构不同,C错误;D、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部分性状,另外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部分性状,例如,D错误。故选:B。8.从单尾金鱼卵细胞中提取RNA注入双尾金鱼受精卵中,发育成的双尾金鱼中有一些出现了单尾性状,这些RNA最可能是()A. 遗传物质B. tRNAC. mRNAD. rRNA【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于鱼类的遗传物质是DNA,故RNA不可能是遗传物质,故A错误;双尾鱼出现了单尾性状,说明了RNA能影响生物的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出现了单尾性
11、状,故该RNA最可能是mRNA,故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9. 下列关于“中心法则”含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B. 过程可发生在RNA病毒中C. 过程所需的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 过程揭示了生物的遗传实质,过程为自然选择提供进化的原材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故A正确;过程即逆转录和RNA复制,只有在
12、RNA病毒中才有这两个过程,故B正确;为DNA复制,为RNA复制,过程为翻译,由于产物是DNA、RNA和蛋白质,所需要的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故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过程为转录,不能为自然选择提供进化的原材料,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0.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某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及转运的氨基酸发生的变化是 ()A. 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B. 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C. 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
13、变D. 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1、tRNA一端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tRNA的作用是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2、密码子的特点:(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详解】tRNA一端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因此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一定改变;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其上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后,它转运的氨基酸不一定会发生改变。故选C。11.下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正确的选项是()A. 过程是转录
14、,它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B. 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C.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而直接控制性状D.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答案】C【解析】转录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过程是翻译,需要模板、原料、能量、酶和tRNA,同时需要适宜的条件;基因突变导致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不同的密码子也可以决定同一种氨基酸,因此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改变。12. 四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 ( )A. 单倍体;含1个染色体组B. 单倍体;含2个染色体组C. 二倍体;含1个染色体
15、组D. 二倍体;含2个染色体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因其亲本有4个染色体组,在配子中发生减半含2个染色体组,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单倍体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13.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若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原因可能是(母本不发生变异)()A. 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3或4上的基因B突变为bB.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C.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D.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
16、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所知,染色体缺失花粉不育,则正常情况下,该植物做父本只产生含b的配子,测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红色性状。既然测交后代中有部分个体表现为红色性状,说明父本产生的配子中有部分含有B。【详解】A.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即使有,也只会出现个别现象,而不会导致部分个体都出现红色性状,A错误;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就是自由分离的,这不会导致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B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即使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带有缺失染色体的那个花粉还是不育的,后代也不会出现红色性状,C错误;在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
17、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缺失染色体上的B基因交换到正常染色体上,从而产生了带有B基因的正常雄配子,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遗传现象分析减数分裂过程,而且涉及到交叉互换这一较冷的知识点,难度较大。这要求学生对减数分裂知识的复习要全面、细致。14.基因型为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型配子。等位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
18、次分裂时未分离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减数分裂的有关内容。性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未分离,会产生一个一个不含性染色体和一个含有两个性染色体的生殖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就会产生两个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和两个有两条性染色体的配子;2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正常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没分开,产生型配子。A正确。故本题选A。15.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雌蜂(蜂王)是二倍体(2n=32),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是单倍体(n=16)。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雌蜂体内所有细胞中都含有2个染色体组B. 雄蜂是单倍体,因此高度不育C.
19、 由于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可以产生多种配子D. 雄蜂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答案】D【解析】【分析】1、雄蜂是由蜂王未受精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属于单倍体,由此说明蜂王的卵细胞具有全能性。2、雄蜂可进行假减数分裂,能形成2个正常的精子,且精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蜂王通过真正的减数分裂产生正常的卵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3、蜜蜂的雌雄是由单倍体(雄性)和二倍体(雌性)决定的,和性染色体无关,因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性染色体。【详解】蜂王产生的卵细胞经过了减数分裂,其中有1个染色体组的细胞,A错误;雄蜂是单倍体,但可进行假减数分裂,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是可育的,B错误;雄蜂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20、,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只产生一种与自身基因型相同的精子,C错误;雄蜂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为雄峰正常体细胞的两倍,即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蜜蜂为题材,考查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组的概念,识记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有一定难度。16.如图是四种生物的体细胞示意图,甲、乙中的字母代表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图丙、丁代表细胞中的染色体情况。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甲细胞一定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 图乙所示生物可能是单倍体生物C. 图
21、丙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D. 图甲、丁所示生物可能是多倍体生物【答案】A【解析】【分析】体细胞中含有三个及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多倍体。先要明确多倍体的概念,再根据已知基因型判断染色体组的方法分析AB选项,根据已知染色体形态判断染色体组的方法分析CD选项。【详解】已知基因型判断染色体组的方法:图甲中RRrr位于四条同源染色体上,图甲有4个染色体组,可能属于多倍体,也可能是二倍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图乙中RST中无等位基因和相同基因,只有1个染色体组,属于单倍体,图乙所示生物可能是单倍体生物,B正确;染色体每种大小、形态相同的有几条就有几个组,因此,图丙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C正
22、确;根据以上分析,图丁中有4个染色体组,图丁最可能是多倍体,图甲、丁所示生物可能是多倍体生物,D正确。故选A。17.如图表示某正常基因及其指导合成的多肽序列。AD位点发生的突变导致肽链延长停止的是除图中密码子外,已知GAC(天冬氨酸)、GGU(甘氨酸)、GGG(甘氨酸)、AUG(甲硫氨酸)、UAG(终止)()A. A点:G/CA/TB. B点:T/AG/CC. C、D点:T/AC/GD. C、D点:丢失T/A【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终止密码子为UAG,多肽链中四种氨基酸只有色氨酸、酪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改变1个碱基才能导致肽链延长停止,据图分析A、B、C、D中只有A中G/CA/T 时,
23、才能形成终止密码子,使多肽合成停止。【详解】A点由 G/CA/T时,密码子由UGG(色氨酸)变成UAG(终止密码子),这会导致肽链延长停止,A正确; B点由T/AG/C时,密码子由UGG(色氨酸)变成GGG(甘氨酸),这不会导致肽链延长停止,B错误; C、D点由T/AC/G时,密码子由GAU(天冬氨酸)变成GAC(天冬氨酸),这不会导致肽链延长停止,C错误; C、D点丢失T/A时,密码子由GAU(天冬氨酸)变成GAC(天冬氨酸),之后的密码子都发生改变,无法确定肽链延长是否停止,D错误。 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各位
24、点发生相应变化后的结果,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8.某番茄中有一种三体(6号染色体有三条),其基因型为AABBb。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随意配对联会形成一个二价体,另1条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而形成一个单价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三体番茄为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B. 从变异的角度分析,三体的形成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 该三体番茄产生4种基因型的花粉,且比例为1111D. 该三体番茄的根尖分生区细胞经分裂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仍为AABBb【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
25、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该三体番茄基因型AABBb,为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A正确;B、三体形成为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AA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由于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联会配对,另1条同源染色体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所以BBb可产生BB、Bb、B、b4种组合,因此该番茄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BB:ABb:AB:Ab=1:2:2:1,
26、C错误;D、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亲本相同,所以该番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仍然是AABBb,D正确。故选C。19.如图为人类伴性遗传病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2号与4号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B. 4号与6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C. 6号与7号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D. 6号与7号所生的女孩皆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6号和7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可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由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的基因型为XaY,3号的基因型
27、为XaXa,则2号的基因型为XAXa,4号的基因型也为XAXa,2号与4号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00%,A错误;经分析可知, 4号的基因型为XAXa,6号的基因型也为XAXa,4号与6号个体基因型相同,B正确;经分析可知,6号和7号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2,C错误; 6号和7号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再生一个女孩的基因型为XAXA和XAXa,D错误。20.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A. 插入DNA分子引
28、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序列改变B. 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C. 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D. 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答案】C【解析】131I不能插入DNA分子中,也不能替换DNA分子中的碱基,故A、B错误。大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会导致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上皮细胞属于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后不会遗传给下一代,故C正确、D错误。21.假定某高等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条,其中染色体中的DNA用3H胸腺嘧啶标记,将该体细胞放入不含有标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代,则在形成第2代细胞时的有丝分裂后期,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A. 5条B.
29、 40条C. 20条D. 10条【答案】D【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详解】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都被3H标记,然后放在不含3H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一代的所有染色体上都含3H标记,且每个DNA分子都有一条链被3H标记;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共有20
30、条染色体,但其中只有10条染色体含3H标记。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DNA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识记DNA分子复制的方式,能结合两者准确判断。22.DNA分子中胸腺嘧啶的数量为M,占总碱基数的比例为q,若此DNA分子连续复制n次需要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 ()A. (2n1)MB. M(1/2q1)C. (2n1)M(12q)/2qD. (2n1)M/2nq【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
31、复制。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详解】根据DNA分子中胸腺嘧啶的数量为M,占总碱基数的比例为q,可推测出该DNA分子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M/q-2M)2=(1-2 q)M /2q ;由于DNA分子连续复制n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2n-1)(1-2 q)M /2q =(2n1)M(12q)/2q,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故选C。23.下列有关计算中,错误的是 (
32、)A.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1/4B. 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35%,则第三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78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 若某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20个氨基酸,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720个碱基D. 用15N标记的细胞(含8条染色体)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和16【答案】D【解析】【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2、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3、
3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4、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目是mRNA碱基数目的1/3,是DNA(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6。即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
34、个数=6:3:1。【详解】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来自细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普通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2/23=1/4,A正确;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35%,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片段中A+T的比例也为35%,且A=T,因此A=T=17.5%,C=G=32.5%,则该DNA片段中含有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300232.5%=195个。第三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23-1195=
35、780个,B正确;若某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20个氨基酸,根据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1206=720个碱基,C正确;用15N标记的细胞(含8条染色体)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细胞中的DNA分子共复制了2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和8,D错误。【点睛】本题综合考查DNA分子的复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和细胞有丝分裂,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掌握其中的相关计算;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进行
36、计算;掌握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掌握该过程中的“6:3:1”的数量关系。24.用15N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再将它们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4代,a、b、c为三种DNA分子:a只含15N,b同时含有15N和14N,c只含14N。下图中这三种DNA分子的比例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15N同位素标记细菌的1个双链DNA分子,再将它们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4代,共形成24=16个子代DNA分子。由于用15N同位素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只有两条链,又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在子代的16个DNA分子中,含15N的DNA分子为2个,但只
37、含15N的DNA分子为0;同时含15N和14N的DNA分子为2个;只含14N的DNA分子为16-2=14个;故B选项正确。25.若图甲中和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和为另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中字母表示基因,“。”表示着丝点,则图乙图戊中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依次是()A.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B. 缺失、重复、易位、倒位C. 重复、缺失、倒位、易位D. 重复、缺失、易位、倒位【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可知,乙表示染色体缺失D片段;丙是同一条染色体上D片段发生重复;丁表示属于染色体B、C片段的倒位;戊图中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易位,故选A。【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名师点睛】
38、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包括: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基因重组的类型: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基因突变实质: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26.野生型链孢霉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用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却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维生素后,经过X射线照射的链孢霉又能生长了。由此说明()A. 这种维生素是该菌自身产生的一种成分B. 自然状态下野生型链孢霉不会
39、发生基因突变C. 野生型链孢霉发生了定向的基因突变D. 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了链孢霉不能合成该维生素【答案】D【解析】【分析】突变基因具体位置的判断(1)利用野生型的基因与缺失不同基因的突变体比较,根据有无酶的活性判断控制该酶的基因位置;(2)将一未知的缺失基因片段的突变株与已知的缺失某基因片段的突变株一起培养,根据是否转化为野生型判断未知的缺失基因片段的位置。【详解】用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维生素后,经过X射线照射的链孢霉又能生长了,说明基因突变导致了链孢霉不能合成该维生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在自然状态下和人工条件下都可以发生突变。综上所述,D符合
40、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7.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用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到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后代也可以有性生殖B. F1为四倍体,具有的染色体数目为N10,n10C. 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D. 用物理撞击的方法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二倍体【答案】C【解析】【分析】物种是指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
41、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或者能交配,但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判断一个个体是否可育的关键是看该个体体细胞染色体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若是奇数,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不可育;若为偶数,可进行减数分裂形成正常的配子,可育。【详解】甲和乙有性杂交产生的F1是不育的,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A错误;F1含有2个染色体组,共10条染色体,其中5条来自甲,5条来自乙,B错误;F1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C正确;利用物理撞击的方法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四倍体,D错误
42、。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8.如果用3H、15N、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无放射性),分析正确的是( )A. 只有噬菌体的蛋白质被标记了,DNA没有被标记B. 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可检测到3H、15N、35SC. 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H、15ND. 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部分含有3H、14N、32S【答案】C【解析】蛋白质含有的元素主要是C、H、O、N,DNA含有的元素是C、H、O、N
43、、P。故3H和15N都可以标记在DNA和蛋白质中,35S只能标记在蛋白质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以自身的DNA作为模板指导合成子代DNA和蛋白质外壳,除了模板是噬菌体自身的,其余的原料都是来自细菌。A由于3H和15N都可以标记在DNA和蛋白质中,故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可以被标记,A错误;B由于细菌无放射性,故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的原料氨基酸都无放射性,B错误;C由于亲代噬菌体的DNA可以进入细菌体内,故以亲代DNA为模板指导合成的子代噬菌体可能可检测到3H、15N,C正确;D噬菌体的DNA不含有S元素,D错误。【考点定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9.下图1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
44、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培养基上,由一个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有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形成噬菌斑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培养基中加入含35S或32P的营养物质,则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B. 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C. 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D. 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曲线ab段,噬菌斑没有增加;曲线bd段,噬菌体数量呈指数倍数增长;de段噬
45、菌斑数量不再增加,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详解】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才有生命特征,所以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A正确; 曲线ab段,噬菌斑没有增加,说明细菌体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B正确; 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斑数量增长了10倍,但并不表示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因为噬菌体数量是呈指数倍数增长的,C错误; de段噬菌斑数量不再增加,原因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噬菌体失去寄生场所,D正确。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干和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
46、握知识间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30.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菌物质 培养皿长菌情况R蛋白质R型R荚膜多糖R型RDNAR型、S型RDNA(经DNA酶处理)R型A. 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 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 和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由、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和形成对照,也能说明D
47、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在含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细菌没有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A错误;表中实验结果不能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B错误;和形成对照,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C正确;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二非选择题31.追求健康、预防疾病是全世界人们的心愿,了解遗传病的发病规律、宣传健康知识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分析如图的某一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回答有关问题。(1)从系谱上可以看出,第代将色盲基因传递给10个体的途径是_(用数字和“”表示),
48、这种传递特点在遗传学上称为_。(2)如果色觉正常基因为B,红绿色盲基因为b,正常肤色基因为A,白化病基因为a,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7号个体完全不携带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3)如果8号个体与10号个体婚配,后代两病都患的概率是_,因此法律规定禁止_.【答案】 (1). 2510 (2). 交叉遗传 (3). AaXBXb (4). 1/3 (5). 1/12 (6). 近亲结婚【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该遗传系谱图中双亲不患白化病,生有患白化病的女儿,因此该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先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然后根据遗传方式和遗传
49、系谱图判断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并根据相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行遗传病的概率计算。【详解】(1)从系谱图上可以看出2是色盲患者XbY,其女儿5是色盲基因携带者XBXb,最后传递给了患者10。 (2)-4的女儿白化病,父亲色盲,所以-3的基因型为AaXBY,-4的基因型为AaXBXb,则-7个体完全不携带这两种致病基因(AAXBY)的概率是1/3。 (3)-8基因型为aaXBXb(1/2)和-10基因型为2/3AaXbY的个体婚配,他们的后代两病都患的概率是1/21/22/31/2=1/12。因此法律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病的判断以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系谱图的能
50、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32.如图为真核生物DNA的结构(图甲)及发生的生理过程(图乙),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甲为DNA的结构示意图,其基本骨架由_和_(填序号)交替排列构成(2)图乙为_过程,发生的时期为_。从图示可看出,该过程是从_起点开始复制的,从而_复制速率;图中所示的酶为_酶,作用于图甲中的_(填序号)。(3)5BrU(5溴尿嘧啶)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与C配对。将一个正常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接种到含有A、G、C、T、5BrU五种核苷酸的适宜培养基上,至少需要经过_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
51、TA到CG的替换。【答案】 (1). (2). (3). DNA复制 (4).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5). 多个 (6). 提高 (7). DNA解旋 (8). (9). 3【解析】【分析】分析甲图:为磷酸,为脱氧核糖,为胞嘧啶,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含氮碱基,为氢键,为磷酸二酯键。 分析乙图:乙图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详解】(1) 由图分析,该DNA结构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基本骨架。(2) 图乙为DNA复制过程,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从多个
52、起点开始的(图中为2个起点),这样可以提高复制速率;图中所示的酶能将双链DNA打开,因此为DNA解旋酶,其作用于图甲中的氢键。(3) 5-BrU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和C配对,复制一次A-5-BrU,T-A;复制第二次时出现5-BrU-C;复制第三次C-G,所以需要经过3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G-C的替换。【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复制的过程、特点等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3.如图是大白鼠细胞内某生理过程示意图,下表是其曲细精管细胞中存在
53、的两种水通道蛋白AQP7和AQP8的部分比较。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比较项目AQP7AQP8多肽链数11氨基酸数269263对汞的敏感性不敏感敏感睾丸中表达情况精子中表达初级精母细胞到精细胞中表达(1)图示的生理过程是_,在图中方框内用“”或“”标出该过程进行的方向_,在此生理过程中,下列碱基互补配对中不发生的是_。AAU BCG CGC DAT(2)丁的名称是_(3)甲的名称为_,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4)通过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基因能通过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大白鼠汞中毒后,对其体内现有的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的影响,哪一个更大些?_。【答案】 (1). 转录 (2). 略 (3). D (4)
54、.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5). RNA聚合酶 (6). 氨基酸 (7). 控制蛋白质的结构 (8). 初级精母细胞【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转录过程,其中甲为RNA聚合酶、乙是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丙是转录形成的RNA链、丁是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分析表格:表格是其曲细精管细胞中存在的两种水通道蛋白AQP7和AQP8的部分比较,AQP7在成熟的精子细胞中表达,对汞不敏感;AQP8在初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细胞中表达,对汞敏感。【详解】(1)图示的生理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RNA的转录过程,RNA中不含碱基T,根据丙链可知转录的方向为。在此生理过程中,下列碱基互补配对中不发生的是A-T
55、。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据图分析丁为RNA中的基本单位,碱基为C,名称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3)图中甲能催化转录过程,应该为RNA聚合酶,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4)通过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分析表格已知AQP7在成熟的精子细胞中表达,对汞不敏感;AQP8在初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细胞中表达,对汞敏感,所以大白鼠汞中毒后,对初级精母细胞的影响大于精子。【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分化,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及转录的方向,能根据表中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能根据表中信息分
56、析AQP7和AQP8所含氨基酸数目不同的原因此外,还要求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34.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一定剂量的Co射线照射萌发状态的棉花种子,其成活棉株的器官形态和生理代谢均发生显著变异,这种变异属于_。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绝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这说明了_。除此之外,在其中也发现了极少数的个体品质好、产量高,这说明了变异是_。(2)已知某种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引起的。若要通过调查确定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需要在_中进行,并根据调查结果画出遗传系谱图;若要确定该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则需要在_调查。(3)在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一个如图所示的细胞(图中、表
57、示该细胞中的部分染色体,其他染色体均正常),则图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_ ;其中号染色体a基因产生的时期最可能是_;号染色体的变化最可能发生在_期。【答案】 (1). 基因突变 (2). 基因突变对大多数个体来说是有害的 (3). 不定向的 (4). 患者家系 (5). 人群中随机抽样 (6).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7). 有丝分裂间期 (8). 有丝分裂后【解析】【分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
58、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详解】(1) 用一定剂量的Co射线照射萌发状态的棉花种子,使其发生基因突变。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绝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这说明了基因突变对大多数个体来说是有害的。除此之外,在其中也发现了极少数的个体品质好、产量高,这说明了变异是不定向的。(2)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种遗传病患者家系进行调查,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并根据调查结果画出遗传系谱图;若要确定该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则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3)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a基因只能通过基因突变产生,该生物是二倍体,而此时号染色体出现了3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号染色体a基因产生的时期最可能是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过程中,号染色体的变化最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离后,分开后的两条染色体同时移向一极,形成三体。【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调查确定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相关知识,比较综合,要求能力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