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B.儒学出现危机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道教的发展解析从“亦官亦隐”“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援佛入儒”,可知唐朝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答案C2.“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C.宋明理学D.汉初“无为而治”解析探讨世界本原,又与社会、人生相联系的,以道家及宋明理学最具代表,比较各项可知C项
2、正确。答案C3.宋代有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天人感应B.“天理”C.因果轮回D.修炼养生解析程颐是北宋时期的理学家,提出了“天理”的主张,故B项正确;A项是汉代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佛教理论;D项属于道教思想。答案B4.“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浃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致良知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浃洽通透”。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
3、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因此,正确答案是A项。答案A5.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解析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言论由此而发。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答案B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我国古代一
4、著名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最有可能是()A.董仲舒B.朱熹C.老子D.王守仁解析该思想家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是“天理”,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私欲,回复良知的本性,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这符合王守仁“致良知”的观点,故D项正确。答案D7.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
5、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这反映了其“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答案B8.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解析本题考查理学的作用。理学在吸收道教、佛教关于宇宙深层思考的基础上,将儒家伦理道德上升为世界本原的同时保持对人世的关怀,规范社会秩序。本题题眼是“去欲”“成圣”“齐家平天下”,这说明理学的作用就是通过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秩序,故选D项。答案D9.阅
6、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二程遗书材料二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朱子语类材料三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传习录根据三则材料,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二程”(程颢、程颐)、朱熹和王阳明的理学或者心学思想。参考答案“二程”(程颢、程颐):“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气”不能分离,但“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王阳明:“心外无理,理外无心”。能力素养拓展一、
7、选择题1.对于儒家经典文本,汉唐经学家的讲坛是一种权威主义的政治哲学讲法,他们往往只作引证,并不做论证;只作章句上的训诂,并不做义理上的诠释。宋明理学家不再拘泥于章句,而是演绎其中的义理,重新建构儒学思想体系。这种变化表明()A.宋明儒学已经否定了儒学经典的权威B.宋明儒学已不再为国家政治权威服务C.宋明儒学改变了汉唐儒学的治学传统D.宋明儒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解析材料中宋明理学家“重新建构儒学思想体系”体现了宋明儒学改变了汉唐儒学的治学传统,故C项正确;理学实质上依然是儒学,故A项错误;理学后来发展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C2.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
8、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专制制度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解析从时间上判断,程朱理学在宋朝以后逐渐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阻碍自由思想的流动,把中国文化长河变成了一潭死水,一个发酸发臭的“酱缸”,故答案为D项。答案D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A.孟子B.朱熹C.董仲舒D.荀子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理是万物本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故选B项。答案
9、B4.钱穆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万物的探究,获得万物的道理、知识,其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B项。答案B5.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
10、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解析材料反映了朱熹关于天理和人欲的主张,根据“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可知天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人欲则是违背儒家道德规范的欲望,B项正确。答案B6.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的是()A.女权意识的觉醒B.理学对社会影响的深入C.商品经济的发展D.战乱与社会动荡加剧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迎合了封
11、建统治的要求,因此备受推崇,材料即反映了理学对社会影响的深入,故B项正确。答案B7.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该人物主张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归天理,即理学家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
12、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思想吻合()A.孔孟之学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解析慧能的佛偈重视人的主观性,这与心学吻合。答案D9.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在王阳明看来,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解析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心”是衡量万物的标准,故选A项。答案A10.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
13、朝,法纪弛矣”。此举()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解析海瑞规劝嘉靖皇帝反映的是海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理学所倡导的,体现了理学的积极作用,故选C项。答案C11.宋史选举志载:“中兴以来,建太学于行都,行贡举于诸郡,然奔竞之风胜,而忠信之俗微。亦惟荣辱深沉,不由学校,德行道艺,取决糊名。工雕篆之文,无进修之志。视庠序(学校)如传舍(旅店),目师儒如路人。”材料的作者()A.肯定政府大兴文教,培养人才B.鼓励创办私人学校C.批评官学偏离教化于民的宗旨D.反对分科举人制度解析材料中“奔竞之风胜,而忠信之俗微”“
14、德行道艺,取决糊名”“视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说明官学培养的学生只重视科举、功名,忽视道德教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材料表达的主要意思,故排除。答案C12.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老秀才之女受封建礼教迫害而死。作者对该事情进行批判和揭露,故
15、选C项。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C二、非选择题13.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城市与生活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二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梦梁录卷十八(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参考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
16、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隋)王通中说材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心外无物
17、,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明)王守仁王阳明集材料三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根据材料一,指出“危机”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儒家学者是怎样应对“危机”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宋朱熹和明代王守仁思想的不同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理学蕴涵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参考答案(1)危机: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应对: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创立“理学”。(2)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朱熹认为是“理”,而王守仁则认为是“心”;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则主张“致良知”而不必外求。(3)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