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724.69KB ,
资源ID:13346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34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三专题 第8课 杂记.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三专题 第8课 杂记.docx

1、专题导航专题解说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形成较晚,内容也颇为驳杂。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等,皆属于“记”的范围。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的醉翁亭记就是这类文体。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比较准确地指出了杂记的功能。因为所记事物具体可感,此类文章中便多有记叙周详、描写细致的佳作。总体来说,宋人杂记无论在结构还是立意上都更趋成熟完善,成就要高于唐人。而且宋人善于从所记事物中抽绎出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这一特点在本专题选录的文章中非常显著。学法指导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杂记,了解杂记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

2、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3感受杂记中精彩的记叙描写,学习古人善于从记事中抽绎出人生哲理的写法。4学习本专题时,要尽量结合注释提高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注意加强诵读。第8课丰乐亭记庆历五年(1045)春,欧阳修上书为杜衍、范仲淹等辩诬,触怒了守旧派,降职滁州。作者到任后的第二年就作了丰乐亭记。丰乐亭建于庆历六年(1046),当年五谷丰登,万民欢乐、故而命名丰乐亭。全文围绕一“乐”字而写,其主题却是歌颂北宋初期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文章在记叙中插入议论,回顾战争年代,对照当前的和平景象,从而要求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激发起感恩报

3、德的思想,最后归结到亭子命名的原因。以“乐”开篇,以“乐”结终,“乐”贯穿始终,景宜人,情动人,理启人,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丰乐亭记让人跟着“乐”,真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薛时雨与欧阳修1醉翁亭坐一知己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咸丰进士,做过嘉兴、嘉善知县和杭州知府。十分热爱家乡,年轻时经常到琅琊山赏景作诗,写下了许多楹联诗词,尤其是对琅琊山的醉翁亭情有独钟。他曾说道“滁之有醉翁、丰乐二亭,如人之有眉目,剔目矐眉而其人不全”。这位咸丰三年进士,杭州知府任上乞休归来的全椒乡贤,晚年耗费了十年的时光分别主持了醉翁亭、丰乐亭的重修,对醉翁亭、丰乐亭之于滁州

4、的理解可谓醍醐灌顶。据琅琊山志记载,他在此留下四副楹联作品,并为醉翁亭大门书写了“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的墨迹。2醉翁亭联翁昔醉吟时,想溪山入画,禽鸟亲人,一官迁谪何妨,把酒临风,只范希文素心可证;我来凭眺处,怅琴操无声,梅魂不返,十亩篙莱重辟,扪碑剔藓,幸苏子瞻墨迹长存。这幅长联,抚今追昔,涵盖广泛,深深的遗憾中饱含着庆幸。上联以欧阳修比肩范仲淹为感,表达了欧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同时又有以民为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下联说欧阳修离去40多年以后,醉翁亭记碑刻的磨损日益增加。于是作为他的学生,当时在颍州做知州的苏轼,用书法写下了醉翁亭

5、记、丰乐亭记留存于世。此联格调固高,皆因人物清名,而薛时雨的从政生涯也是以欧范苏为榜样,隐有自喻。1读准字音(1)窈然(yo)(2)滃然(wn)(3)疏泉凿石(zo)(4)畎亩(qun) (5)涵煦(x) (6)刬削(chn)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考(2)按(3)徒(4)孰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古义:战乱,混战。今义:兵器。(2)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古义:为父母送终。今义:自寻死路,找死。(3)幸生无事之时也古义:太平。今义:没有事情。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意动用法,以为乐(2)圣人出

6、而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3)掇幽芳而荫乔木:使动用法,使被庇护(4)风霜水雪:名词用作动词,经过风霜(5)滁于五代干戈之际:名词用作动词,混战(6)遂书以名其亭焉:名词用作动词,命名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介词结构后置句(2)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判断句(3)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介词结构后置句(4)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5)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省略句(6)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判断句6翻译下列句子(1)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译文: (2)民生不见外事,

7、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译文: (3)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译文: 答案(1)到处成为敌国的地方,哪里可以数得完呢?(2)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于耕田种地和穿衣吃饭,过着太平日子。(3)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覆育百年之久呢。丰乐亭记1阅读第一段,思考:(1)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 答案交代了亭名的出处,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2)结合此段并联系第三段文字,说说丰山究竟有怎样的美景。答: 答案一是山水相映之美二是四季变幻之美四时之景,无不可爱2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作用?答: 答案第二段着力叙写

8、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明“宣上恩德”的主旨埋下伏笔。3阅读第三段,思考:(1)本段介绍滁州现今的情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答: 答案通过介绍目前现况,思考今天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实际上透出一种忧患意识。(2)从本段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答: 答案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

9、尤其重要了。4阅读第四段,思考: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 答案全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对自己的鞭策,点明了写作目的;第二句呼应了题目,与上文写滁州风景、自己的心态相映成趣;第三句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了创作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5纵观全文,概括一下“丰乐”的丰富含义。答: 答案“丰乐”含义有四:(1)乐丰山美景,(2)乐天下永平无事,(3)乐岁物丰收之乐,(4)乐与民同乐。这篇文章和一般记游、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答: 答案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地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

10、、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了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了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全文紧扣“丰乐”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丰乐亭记文约而意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同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认为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醉意的境界单士兵他又被贬了。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

11、: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他内心溢满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一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了,不是快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心里感觉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

12、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3、。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婀娜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当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了,专门修建个亭子,作为太守闲看山水之所。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

14、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民众。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还是用于现实。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掮动历史的车轮。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

15、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其实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涵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滃然而仰出(wn)舟车商贾(ji)B何可胜数(sh) 而安于畎亩衣食(qun)C刻露清秀(l) 赡养父母(zhn)D涵煦百年之深也(x) 掇幽芳而荫乔木(zhu)答案B解析A项“

16、贾”读。C项“赡”读shn。D项“掇”读du。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修既治滁之明年夏B四时之景,无不可爱C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D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答案B解析A项古义,第二年;今义,即将来到的一年。B项古今同义:令人喜爱。C项古义,为父母送终;今义,自寻死路,找死。D项古义,孤寂的样子;今义,冷淡的样子。3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B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答案D解析D项为判断句,A、B、C三项均为倒装句。4下列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滁于五

17、代干戈之际B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C掇幽芳而荫乔木D遂书以名其亭焉答案B解析B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用作动词。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章表达的重点来看,本篇虽是亭记,但重点却落在“丰乐”二字上。B文章含蓄地表明只有祖国统一,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的道理。C文章句式长短参差,具有一种整齐错落之美,让人读起来有很强的音乐感。D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使文章形成一种盛世的整体氛围。答案D解析作者围绕“丰乐”二字渲染氛围。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

18、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

19、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掇幽芳而荫乔木掇:采摘B因为本其山川 本:根据C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幸:幸亏D涵煦百年之深也 涵:滋润答案C解析幸:庆幸。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A项表顺承/表并列。B项的/它。C项那/其中的。D项并列连词。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译文: (2)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译文: (3)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

20、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译文: 答案(1)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覆育百年之久呢。(2)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热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到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雨雪,山水更加清晰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3)因此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灵壁张氏园亭记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

21、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多且久也。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

22、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厌:因过多而不喜欢B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莲芡:莲花和菱角C

23、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隐:隐居D舟车冠盖之冲 冲:要冲答案C解析隐:隐藏,遮蔽。10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D解析D项都是表示承接的连词,随后,而后。A项第一个是代词,那;第二个是代词,他,他的。B项第一个是介词,把;第二个是目的连词,来。C项第一个是代词,“的人”;第二个是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语气的助词,不译。1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记叙的是一座私家庄园的地理位置、规模、用处以及建筑始末。作者因而发出感慨,以抒怀抱。B苏轼在行文时,紧紧围绕“不必仕,不必不仕”这一命题来进行探讨,从而表明自己有着强烈的退隐意念。C最后,作者表白自己

24、的心态:自己喜欢徐州,因为那里很好,百姓们对他也很好。D文章熔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特别表现出苏轼散文惯有的善于理性思辨的特色。答案B解析“有着强烈的退隐意念”不对。作者有“仕”与“不仕”的矛盾心情,并非表明他想退隐。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译文: (2)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译文: 答案(1)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2)这对于颐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参考译文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黯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

25、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那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蓊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把它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把它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从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就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

26、修建了一座亭台来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和山谷。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的,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古代的君子,不必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隐。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

27、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这对于颐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优秀能干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之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