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百日维新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井上毅)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定宪法的工作中定下
2、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参考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相隔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
3、军国主义色彩。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一次次地向晚清帝国展示着他们的坚船利炮、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康有为透过这些表面现象看到了背后的本质。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有坚船利炮、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是因为他们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而且“立科以励智学”,“才智之民多则强国,才智之士少则弱国”。而当时的中国依然以科举八股评判知识分子才智之高下,导致各种专业人才非常匮乏。因此,“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中国要走富强之路,必须从教育入手,积极培养一大批具有变通求新的素质与能力的人才。这是康有为变通求新思想的根本所在。李永贤康有为
4、变通求新思想中的教育创新之智慧(1)在康有为看来,当时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教育具有怎样的重大差距?(2)结合材料,回答定国是诏是怎样体现康有为教育改革思想的。参考答案:(1)学习内容:中国主要是四书五经;西方主要是近代科技与民主思想。教育作用: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实际有用的人才;西方教育推动了军事、科技以及物质文明的发展。(2)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鸦片战争以后,“旧税更加繁重而难以负担,旧税之外又增加了新
5、税”。其中,厘金就是影响和数额较大的一个新税种。咸丰三年(1853年),清朝在扬州帮办军务的雷以诚采纳幕客建议,实行“商贾捐厘”。劝谕米行捐厘助饷,抽捐的数额大抵为1%,故称之为厘金。半年即收款2万贯。咸丰四年三月上谕:“雷以诚试行捐厘助饷,业有成效,请推广照办。”厘金税原议“军务告竣,再行停止”,但实际上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愈征愈多,与田赋、关税并列,成为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之一,并有后来居上之势。厘金的征收没有统一的规则,不同地区的办法各异,只凭主事者的意志为所欲为,对厘金的收入,地方督抚对上只报总数,就拨充军饷和做其他开支,形成了各自为政、任意性很大的局面,问题丛生,甚至出现遇卡即征现象。路
6、程越远,征课次数越多。名目有坐厘、埠厘、门市月厘、铺捐、落地捐等众多称谓。厘金作为一个税种,“中货有厘税,而洋货无之。于是洋货之价日贱,中货之价日昂,价贱则购用日多,价昂则购用日少”。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咸丰帝税费改革的主要原因并概括厘金的演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厘金带来的消极影响。参考答案:(1)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需要支付战争赔款、增加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以及处理洋务的费用,导致政府财政极端困难,旧税种满足不了需要。演变:由一个地方的筹饷办法逐渐推向全国,成为一个常设税种和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2)为官吏贪腐提供了新的机会;加
7、重了工商业者的负担;使民族工商业产品在与外来商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等。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谕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法令”(1
8、)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请断发易服”与中华民国政府“剪辫法令”的目的差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说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意义。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可知,维新派提倡断发易服是为改革服务;“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显示了革命派的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应从内外因素来考虑,包含政府的政策、西学思想的影响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习俗变迁反映了政治、经济的进步
9、,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同时对旧习俗是一次冲击洗礼。参考答案:(1)康有为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提供条件。民国政府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或清除清朝统治的影响。(2)因素:政治改革的促进;进步政府的推动;西学东渐的影响等。意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改造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5.导学号103840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德国和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为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
10、国家”。1934年2月到1935年3月为运动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为此,新生活运动总会颁发了新生活须知,用以指导运动的开展。1935年3月以后,运动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组织了服务于地方建设事业的各种劳动服务团,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项义务劳动,以期把国民生活推向新阶段。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从抗战的角度出发,赋予“礼义廉耻”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动员令,同时不断调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
11、性的尝试(1)根据材料,指出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概括这场运动发起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谈谈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意义。参考答案:(1)思想:传统儒家道德和近代民族主义相糅合。背景:从历史角度来看,借鉴德国和日本现代化强国发展的模式;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各领域落后于西方;南京国民政府面临工农武装割据之忧,统治危机严重;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剧侵华,南京国民政府面临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的重任。(2)意义:新生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国民生活的现代化改良;促进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好转;提高了国民的民族意识和军事素质;支援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