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32272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十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8年,毛泽东将关于五一劳动节口号原稿中的“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体现了()A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B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C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D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领导阶级A毛泽东修改后的稿件内容由强调工人阶级地位转变为强调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

2、的决心和诚意,故选A项;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是在1949年,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早已经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排除C项;毛泽东只是将强调的重点转移了一下,但并不否认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排除D项。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D新政协是1949年9月召开,齿轮和麦稻穗分别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体现出新中

3、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故选D项;新政协的召开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其内涵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排除A项;B、C两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3(2020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C由材料“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可知,共同纲

4、领名称的变化体现出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故选C项;材料内容并不能反映新中国政党制度的成熟,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革命的性质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41954年,毛泽东在谈到宪法时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A坚持了新民主主义原则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C创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D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过渡性D毛泽东认为1954年宪法“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实际上是指宪法体现了这一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发展特点,故选D项;新民主主义原则是1949年的共同纲领

5、体现的,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不是1954年宪法的特点,排除C项。51949年9月7日,周恩来说:放弃联邦制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B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中国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

6、的政治经济体制,材料中周恩来反对的是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周恩来主张的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非“一国两制”,排除D项。6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年至2011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学者们在半个世纪以来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乙”指的是()时间 论文数量(篇) 甲 500 乙 70 丙 6 000 丁 2 000 A.19491965年B19661976年C19771991年D19922011年B乙时期数量最小,说明受意识形态影响最大,此时应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B项;19491965年不是最少,因为1956年提出“双百

7、”方针,排除A项;19771991年论文数量不可能最少,因为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排除C项;19922011年论文数量不可能最少,因为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项。7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下表内修改内容可知,这一历程反映了()时间 会议 修改内容 1988年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年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B社会主

8、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C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D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对1982年宪法的修改、完善、健全,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故选B项;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表格内容显示的是对宪法的修改、完善、健全,这并不标志着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8(2020晋城一模)下表是一位中国法学专家的建言。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该专家主张()1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变化,农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需求要求强化村庄内部管理和监督2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强化法律权威和推行依法行政,以制约行政对村民治理的不当影响A.制定村民自治法规B深化基层民主C确立依法治国方略D提升官员素养B

9、由材料“农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需求要求强化村庄内部管理和监督”“以制约行政对村民治理的不当影响”可知,该专家主张我国应深化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建设,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学专家主张深化基层民主而非制定自治法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建设而非依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强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而非提高官员素养,排除D项。9下面是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表。据表格可知()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26.9% 30.9% 4% 36.6% 1% 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30.4% 29.0% 23.6% 24.

10、5% 43.8% 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B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A项错误;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呈增长趋势,说明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政治政策,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和内地的贸易往来,不是香港经济繁荣,故D项错误。10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955年,周恩来在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

11、张。”这表明我国政府()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C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D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D“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故选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政策,排除A项;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排除B项;我国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项。11(2020扬州模拟)1987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接待探亲台胞的办法;11月2日,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赴大陆。这说明()A“一国两制”成共识B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C“九二共识”已达成D两

12、岸“三通”已实现B根据材料可知,台湾同胞可以来大陆探亲,说明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两岸关系的史实,排除;C项是在1992年达成的,排除;D项是在2008年实现的,排除。12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中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该讲话()A丰富了“一国两制”内涵B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C强调了武力统一的必要性D消除了台独势力的干扰B材料“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表明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

13、针,故选B项;讲话没有丰富“一国两制”的内涵,排除A项;“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强调武力统一的必要性,排除C项;讲话不能消除台独势力的干扰,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新中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在重建社会结构

14、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與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材料二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自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并简析

15、其意义。(1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新中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

16、、法制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国家仪式:利用开国大典及国庆等节日塑造;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广泛的动员民众参与;多方面塑造:政治、经济、社会都建新秩序,树新形象;内政外交结合:内建新政权,外建独立自主的新外交关系。意义:使新中国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巩固了政权;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2)观点: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时间 法律 194919

17、5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 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1958年 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 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19591978年 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 除1975、1978 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

18、19791992年 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 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 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19932003年 除宪法修改2 件外,共通过法律153 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20032008年 除宪法修改1 件外,共通过法律72 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

19、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2分)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律制定的背景和影响,说明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发展的,如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指导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新时期的建设保驾护航。答案示例一: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20、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示例二: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 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 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