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巴川新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周测(9)地 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 1 为南极大陆外围大洋洋流分布剖面图,据图完成 13 题。 1 图中洋流是 A南赤道暖流 B西风漂流 C秘鲁寒流 D南极环流 2 图中四海域磷虾、鲸鱼等渔业资源分布最少的是 A B C D 3 图中势力强大的上升流对南极大陆的影响最可能是 A减少了大陆冰川的面积 B增加南极大陆物种数量 C改变了表层洋流的流向 D减缓南极大陆变暖趋势 德令哈洪积扇平原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北倚祁连山脉的宗务隆山
2、,由北向南倾斜,洪积扇顶端附近为德令哈市,扇体前缘(最低点海拔 2820m)是当地村镇和农业区的主要分布区,是大量涌泉出露区,形成尕海湖、克鲁克湖、托素湖等大量湿地。该洪积扇平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 182.3mm,其地下水位一般每年 4 月开始上升,7 月开始下降,21 世纪以来,随着气候变暖,该洪积扇的地下水位不断上升,造成严重的灾害,甚至威胁到当地居民的安全。据此完成 46 题。 4 人们研究发现:该地区降水量自 2001 年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夏季风势力加强 B地势加强了地形雨 C蒸发导致水汽增加 D冷空气势力减弱 5 7 月中下旬,威胁该洪积扇农耕区的主要灾害是 A
3、盐碱化 B涝灾 C泥石流 D旱灾 6 德令哈洪积扇平原是我国沙尘暴最多的地区之一,但 12 月份几乎没有发生过沙尘暴天气的原因是 A植被生长茂盛 B冰雪覆盖面广 C大风天气极少 D地下水出露多 2019 年 7 月 23 日,贵州省水城县因暴雨引发了特大山体滑坡。据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专家解释,山体滑坡与岩土的抗剪强度关系最大,岩土的抗剪强度越大,岩土越稳定;岩土的抗剪强度与岩土的颗粒和密度、孔隙大小和含水量紧密相关,同时还要受到温度、植被状况、降水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水城 7 月 18 日以来持续发生强降雨,尤其是 7 月 22 日接近大暴雨的量级,滑坡发生后,当地的降雨也一直在持续。据此
4、完成 79 题。 7 下列自然环境条件能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的是 A高原地形,昼夜温差小 B石灰岩地层,岩性柔软 C土层含水少,岩土干燥 D夏季炎热,遭遇强降水 8 植被能起到固坡、护坡的作用,但植被也会增大滑坡隐患,该隐患主要是指 A加强风化,降低岩土的密度 B根系蔓延,增大岩土抗剪强度 C增强下渗,降低坡体稳定性 D减少蒸发,增加岩土的含水量 9 滑坡发生后,县地震局组成调查组进行全面排查,下面四个坡面虚线框内最容易发生滑坡的是 A B C D 图 2 是一年中某日某时刻北半球晨线与不同纬度的交点与 60 E 之间的经度差随纬度变化的统计图,该日甲地日出正北方。据图完成 1011 题。 10
5、此时,丙点地方时最接近 A4:30 B5:30 C6:30 D7:30 11甲位于乙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新奥尔松(7855 N,1156 E),位于斯瓦尔巴群岛一隅,这里是地球上最北端有常住人口的小镇,巨大的冰川在山谷间奔泻,层峦叠嶂的山脉寸草不生,大地显得格外苍凉,整个小镇被一个典型的苔原生态系统包围,随着极地旅游的兴起,这里也成为我国游客观赏极光的理想之地。据此完成 1213 题。 12 新奥尔松一年中可以观赏到极光的最佳时间大约是 A100 天 B120 天 C140 天 D160 天 13 游客发现:该镇山谷中的冰川很多呈拱形纹理且凸面指向冰川下游方向,形成新月
6、形状。形成该现象的影响因素可能是 A地球自转速度的差异 B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冰川所受摩擦力差异 D冰川融化的速度差异 图 3 是我国西北某河流源头地一年中积雪深度和冻土层深度的剖面图,该地海拔 1221m,年均降水量 190mm,年均蒸发量 1367mm。据此完成 1415 题。 14 据图判断,该河流源头流量连续有明显日变化的是 A3 月 B6 月 C9 月 D12 月 15据图可知该地 13 月积雪深度越大,冻土层深度越小,其原因可能是 A积雪融水结冰所致 B冻土融化降低地温 C积雪具有保温作用 D该地气温逐渐下降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第 1618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
7、作答。第 1920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47 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7 分) 许多地区农业的发展令人担忧,如何针对各地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找到适合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就成了区域农业规划的重点任务。图 3 为福建东南部局部地区农业区划图,表 1 为该地区多年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表 1 图 3 地区 1971-2000 年多年月平均降水统计表(1)根据表 1 中的数据,归纳该地降水的主要特点。(3 分) (2)当台风位于图 3 中 A 处时,甲岛吹_风;当台风中心位于甲岛时,指出甲岛上的天气特点并说明原因。(4 分) (3)画出 CD
8、 的地形剖面图,并请你结合地形地貌,在剖面图相应的农业区划部位(农业区划界线请用点标出),写出该地形地貌的主要农业发展方向。(6 分) (4)图中高耸的海岸崖壁景观是一种海岸地貌,指出该海岸地貌的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4 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拉萨火车站是青藏铁路的终点站,坐落在一片地势平坦的荒野上,主体建筑以红白二色为基调,立体形态为梯形略向后仰,具有藏式建筑风格,是拉萨市的又一标志性建筑,拉萨站也是全线最大的客货运输综合站。 铁路车站的选址,从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分析,主要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我国近代早期城市,铁路车站常常是最初的城市中心,围绕车站同心圆状向周
9、边扩展,铁路将城市一分两半,许多城市都有“铁东区”、“铁西区”等区域名称。现代铁路车站区位理论指出,车站是城市的门户,通常宜布局在城市的一侧。 新建车站应注意节约土地,并与原有城市空间结构保持协调。(1)试分析铁路车站建于城市中心产生的主要弊病。(3 分) (2)据图说明拉萨站选址的合理性。(4 分) (3)拉萨站的建筑墙面采用连续的窄窗(小窗),屋顶设计了许多极富特色的天窗。根据拉萨所处地理环境,说明车站这种设计的原因。(4 分) (4)火车站选址的区位除材料中涉及的两个条件外,你认为还应当考虑哪些方面?(4 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2019 年 7 月,“良渚
10、古城”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址群距今已有 53004300 年,城内居住人口约 2万,内城面积相当于四个北京故宫。古城处于丘陵、河湖交错的浅水沼泽地带,海拔约 2 米,古城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良渚古城遗址由城址、外围水利系统(该水利系统由高坝、低坝、山前长堤和古城附近天然河道构成,见图 6)和与遗址有关联的自然环境组成,古城中发掘出大量来自附近山地的石料、木材等建筑遗存。古城遗址建造的先后顺序是:水利系统宫殿区城墙内城外城。图 4 为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图 5 为古城墙剖面图,图 6 为“良渚古城”古地图。 (1)结合图文材料,简析良渚人先修建水利工程、后建城的原因。(3 分)
11、(2)古城的大规模建造必须解决运输难题,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代水利工程对古城的建造起了重要作用,说明这种推测的合理性。(4 分)(3)古城墙设计、修筑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图 5 中的古城墙最窄处 20 多米,最宽处 150 多米,采用铺石垫底技术夯筑而成。分析良渚人用石块垫底建筑高而宽的城墙的原因。(4分)(4)地质学家根据石块棱角分明的形态、石块的物质组成以及石块上留存的痕迹等,结合实地考察,推定良渚人建城墙用的石块不是从山地中人工开采的,而是来自附近山地滚落到山麓或沟谷中的天然石块。请指出地质学家得出此结论的依据。(4 分)(二)选考题:共8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
12、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9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8分) 肯尼亚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自然观光和狩猎旅游迅速发展,由于狩猎旅游的盛行,斩尽杀绝式的打猎行为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长与繁衍,进而也导致了旅游品质的下降,为此,政府推行了“禁猎令”,但收效甚微。上世纪 90 年代,在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建设的基础上,肯尼亚推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政府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与野生动物相关的行业中,如旅游、提供食物、制作纪念品或表演等,从而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取利润,并积极加入到野生动物及环境的保护活动中,发展生态旅游,使肯尼亚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典范。图 5 为肯尼亚不同时期旅游主题宣传画的变化图
13、。结合材料说明肯尼亚这种旅游理念的转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8 分) 20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8分) 美国新墨西哥州某煤矿 1880 年开始开采,1912 年大规模开采,1941 年基本停产。由于历史上采取露天开采,开采后的煤矸石堆放形成三个坡度较陡且容易自燃的大型煤矸石山。后该地采取将煤矸石山推散降高降坡、沿等高线开挖沟渠放置椰棕丝网柱、侵蚀沟放置装有枯枝落叶或稻草的麻质筒袋、土壤流失严重区喷播、采用石块堆砌排水系统等修复措施,目前该地煤矸石山已经修复成为森林公园供游人休闲观光。 结合材料说明该地煤矸石山修复措施的具体生态价值。(8 分) 地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14、BADCB 610 BDCAA 1115 CACAC 1B 2A 3D 解析:本组试题以南极大陆外围大洋洋流分布剖面图为背景,考查洋流的知识。 第 1 题,属于基础题,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答案,故选 B。 第 2 题,渔业资源多分布在上升流或寒暖流交汇处,从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处为来自低纬的暖海水与来自高纬的冷海水交汇,可能发生搅动带来海底的盐类物质;处为强大的上升流带来海底的盐类物质;处不仅有上升流,而且处于大陆沿岸;而为西风漂流,故选 A。 第 3 题,上升流寒冷,会在图中带形成一环强大的上升流带,阻止低纬与极地热量传递,故图中势力强大的上升流对南极大陆的影响最可能是减缓南极大陆变暖趋势(目
15、前这一结论已经得到科学研究的认可)。当然,也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自较深海底的强大上升流,温度低,不可能增加南极大陆物种数量;该区域的表层洋流为风海流,上升流不能改变表层洋流的流向;大陆冰川的面积减少与气温升高有关,不会是上升流影响,故选 D。 4C 5B 6B 解析:本组试题以德令哈洪积扇材料介绍为背景,考查洪积扇的相关知识。 第 4 题,一个地区降水量增加,一般考虑:水汽增加、温度降低或大气环流改变等几种情形。德令哈洪积扇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受不到夏季风影响;并且地势抬升、冷空气势力减弱不可能影响到该地区降水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结合材料可知,随着全球变暖,该地冰川融化,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
16、蒸发加强,空气中水汽增加,故选 C。 第 5 题,根据材料:“随着气候变暖,该洪积扇的地下水位不断上升,造成严重的灾害,甚至威胁到当地居民的安全”,不难知道该灾害为涝灾,故选 B。 第 6 题,该地 12 月份气温低,植被枯萎;由于气温低不可能有冰雪融水,加之冬季该地降水少,地下水出露少;大风天气多。几乎没有发生过沙尘暴天气的原因只能是冰雪覆盖面广,地面不易起沙,故选 B。 7D 8C 9A 解析:本组试题以贵州省水城县因暴雨引发了特大山体滑坡为背景,考查等高线和岩土抗剪强度的相关知识,由于涉及到新概念,需要认真理解材料。 第 7 题,根据材料,“高原地形,昼夜温差小”和“土层含水少,岩土干燥
17、”是会增加岩土的抗剪强度的;石灰岩本身是很坚硬,由于在学习中,石灰岩易受化学溶蚀,同学们认为其岩性柔软,这是错误的。自然环境条件能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的是“夏季炎热,遭遇强降水”,因为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岩土会干裂,遭遇强降水会让大量雨水下渗,迅速增加岩土的含水量,进而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故选 D。 第 8 题,植被也会增大滑坡隐患,该隐患主要是指增强下渗,降低坡体稳定性,是因为植被增加会加大下渗量,进而增加岩土的含水量,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同时植被中的乔木遇到大风时,会摇晃,使岩土变松,但题目中并未涉及,但植被的根系蔓延反而会增大岩土抗剪强度,故选 C。 第 9 题,图为凸坡且坡脚较陡,凸坡上部
18、坡度缓,易形成雨水的汇集,加大凸坡的重量和岩土的含水量,增大滑坡危险。为均匀坡;为凹坡,坡脚较缓,都不易引发滑坡,故选 A。10A 11C 解析:本组试题以经度差随纬度变化的统计图为背景,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第 10 题,据材料中信息,赤道上晨线与 60 E 经度差为 0,可以判断 60 E 与赤道交点就是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且甲地日出正北方,可知甲地出现极昼,据此可以绘制出下图。 解法一:由上图可以直观判断出甲、乙、丙三点在图中的位置。此时 70 N 出现极昼,直射点在 20 N,接近夏至。根据相关规律,夏至日 40 N 昼长接近 15 小时,因此其日出时间就接近 4:30。 解法二:据
19、信息,此时 60 E 为 6:00,题目中的丙地纵坐标经度差大约为 22 度,故丙地比 60 E 要早 1 个半小时,接近 4:30。 第 11 题,据上面分析图可以判断出甲位于乙的西北方,故选 C。 12A 13C【解析】本组试题以新奥尔松材料为背景,考查冰川和极光的相关知识。第 12 题,最佳观赏极光应当选择极夜时间(虽然有时白天也可以有极光,因其光很微弱,观赏效果很差),根据纬度结合极夜的基本计算法进行计算即可,(78 55 66 34 )42100 天。第 13 题,本题关键是根据文字要在大脑中形成山谷中的冰川的形状,“很多呈拱形纹理且凸面指向冰川下游方向,形成新月形状”是指冰川流动中
20、会出现一些拱形纹理,冰川中部凸向冰川下游,边缘相对滞后,主要是冰川边缘在流动过程中受摩擦力影响,流速相对较慢,中部冰川流速相对较快造成的(具体地说就是冰川在移动过程中,两侧的摩擦力大、移动速度慢;中心部分摩擦力小、移动速度快,凸面指向冰川下游,形成新月形状)。14A 15C 【解析】本组试题以我国西北某河流源头地一年中积雪深度和冻土层深度的剖面图为背景,考查河流的相关知识。第 14 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流源头降水量少,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图中该河流源头从 9 月次年 4 月有积雪,可以判断该河流源头的补给方式最主要是积雪融雪补给(海拔较低,不可能有永久冰川)。结合所学知识,该河流源头流量连
21、续有明显日变化应当是指可以判断白天气温高,积雪消融,夜晚温度低,融雪量减少。据图可以发现,该地从 2 月到 4 月积雪量不断减少,说明处于消融阶段,而 9 月到次年 1 月积雪厚度在增加,处于积雪阶段,9 月积雪较少,且积雪量变化很小,而 12 月已经封冻,河流源头流量日变化小,故选 A。第 15 题,气温逐渐下降、积雪融水结冰、冻土融化降低地温均可能使冻土层变厚,故该地 13 月积雪深度越大,冻土层深度越小,其原因可能是积雪具有保温作用(西北地区冬季气温低,风力大,但积雪阻隔了大气与土壤之间的热量交换,相当于起到对土壤的保温作用)。二、非选择题 16(17 分) (1)特点:降水总量较多;雨
22、季持续时间长(或 3-9 月为雨季);年内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呈双峰型(或 3-6 月、8-9月降水较多,7 月较少、10 月至次年 2 月是少雨期)。(每点 1 分,共 3 分) (2)偏北风(或西北风)(1 分) 天气特点:风平浪静,出现短暂晴天,偶见阳光。(1 分) 原因:台风中心(台风眼)到达该岛,(1分)因空气下沉增温,导致云消雨散。(1 分) (3)剖面线正确 3 分(注意水平比例尺是放大到原图的 2 倍),规划 3 分(每个区划 1 分,合理则可给分)。(4)特点:海岸线弯曲,(1分)地势险峻,坡陡水深。(1 分) 形成原因:当地海岸由岩石组成,受海浪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粉碎,岩壁
23、崩落,使海岸后退,形成崖壁。(2 分) 17.(15分)(1)弊病:铁路穿城而过,加剧城市交通拥堵;产生噪声、烟尘等污染环境;铁路用地也受到限制。(每点 1 分,共3 分) (2)合理性:车站占地面积大,位于拉萨河南岸,避开拉萨主城区,保存了老城的文化古迹;利用荒野土地,不占用耕地;距离拉萨市中心较近,方便乘客进入市区;新火车站景观与拉萨河北岸原有城市景观隔河相望,浑然融为一体。(每点 1 分,共 4 分) (3)原因:因为冬季长,寒冷且风沙大,墙面采用小窗可起到保温(1分)和防风的作用(1 分);墙面窄(小)窗影响采光,设计天窗是为了把阳光引入室内,(1分)利用温室效应的原理,提高室内温度(
24、1 分)。 (4)方面:稳定的地质条件,以减少自然(或地质)灾害发生频率(2 分);加强与城市对内对外交通衔接紧密度(或车站须与多条公交线路相衔接,并与城市对外交通线有方便的联系)(2 分)。 18(15 分)(1)原因:良渚古城位于沼泽地带,地势低洼,容易被洪水淹没;古城处于山地的迎风地带,加上台风威胁,是浙江的多雨地区,夏季洪水对古城威胁大;处于季风气候区,冬春季少雨期,生产活动的用水不足,修筑堤坝形成大型水库,可提供稳定的供水。(每点 1 分,共 3 分)(2)合理性:水运是良渚时期主要的运输方式,(1分)连为一体的水利工程使水位、水量较为稳定,方便运输(1 分);(水道)向上游可延伸到
25、山区,向下游与古城水道相通,(1分)建城所需的建筑石料、木材等可由山区直接运到城区,节省人力,并加快城市建设(1 分)。(言之成理即可)(3)原因:古城处于沼泽地,须筑高大城墙防水淹;当地土质松软,先用石块垫底可稳固地基;石块上铺黄土夯筑城墙,石块阻断沼泽地的水向上进入堆土层,以保护城墙(或黄土滑落到石块中,起着加固城墙的作用);在水网密布地段,这种高而宽的城墙适合人群(或士兵)居住(和起防御作用)。(每点 1 分,共 4 分,言之成理即可)(4)依据:(石块)棱角突出、磨圆度差,说明石块没有经过长途搬运(说明是来自附近山地);经比对,发现建筑用的石块的物质组成与附近山中岩石是一致的,说明岩石
26、来自附近的山地;未见人工开凿的痕迹,说明不是人工开凿的石块,是天然石块。(每点 2 分,任答 2 点得 4 分)19(8 分)旅游地理 原因:增加了居民收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了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的信心(或意识);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渲染了原汁原味(或原真性)的文化氛围,增加了吸引力;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当地的环境保护,提高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品质;居民参与能有效改善当地社会治安,增加旅游的安全性。(每点 2 分,共8分) 20(8 分)环境保护 生态价值:推散降高降坡,减少煤矸石山自燃和滑坡;等高线开挖沟渠放置椰棕丝网柱,减少岩土侵蚀,拦蓄泥沙;侵蚀沟放置麻质筒袋,阻止侵蚀下切,拦蓄泥沙,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喷播提高植物在土层薄瘠区的成活率;石块堆砌排水设施便于排水,减少煤矸石山体内的蓄水量,减少滑坡泥石流;植被修复,改善了当地河流水质和水环境。(每点 2 分,任答 4 点得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