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白桦【教学内容】教科书 P4041 内容。【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诗歌内容。3.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结合诗歌内容,体会白桦这一意象的情感象征。【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有谁来说一说?(出示图片:白桦)是的,这是白桦树。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也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诗人叶赛宁的诗歌白桦。(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2.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
2、办法记住字形。3. 检查反馈。(1)出示生字词,全班认读、正音。(2)理解词语含义: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物上的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潇洒:A.(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B. 不拘谨的或无拘束的 ;不矫揉造作的。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三、再读课文,探索发现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2. 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3. 小组交流:通过朗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四、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 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 思考:(1)
3、这首诗歌描写的是什么?(白桦。)(2)这首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白桦?(冬季。)(3)每小节写了什么内容?试着概括。(第一节:写了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树;第二节:写了白桦在雪花中的美;第三节:写了白桦在朦胧的寂静中的美;第四节:写了白桦在朝霞中的美。)五、课堂小结,完成练习这节课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完成下题,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这是一棵怎样的白桦树。( )的流苏 ( )的朝霞 ( )的金晖( )的雪花 ( )的树枝 ( )的光华第2课时一、开门见山,学习新课上节课的课后练习题大家都完成了吗,哪位同学说说你的答案?(指名学生回答)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准确,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诗
4、人记忆中的白桦。二、诵读诗歌,深入探究(一)学习第一节。1. 学生齐读诗歌第一节。2. 认真思考,回答问题。(1)这一节放在诗歌开头,有什么作用?(总起全诗,说明白桦的位置、形象。)(2)“银霜”和“洁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词,说明了白桦通体洁白的形象。)(3)这节诗歌里面有一个拟人句,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试着说一说。(披了一身的雪花;“披”应该是人的动作,此处将白桦拟人化,表明了白桦对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了白桦的高洁。)(二)学习第二节。1.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2. 思考:(1)这一节写了白桦在雪花中的美,主要写了白桦的哪一部分?(主要写了白桦的枝叶,“毛茸茸”是因为雪花盖满
5、枝头,将挂满雪花的枝叶比作一串串尽情绽放的花穗,像流苏那般美丽,如画中景。)(2)这节诗歌体现了白桦的什么形象?(体现了白桦雪后傲然挺立的形象。)(三)学习第三节。1. 教师范读第三节。2. 思考:(1)这节诗歌从两个方面描写了挺立着的白桦,是哪两方面呢?(朦胧的寂静中,灿灿的金晖里。)(2)想一想,“朦胧”可以修饰“寂静”吗?那为什么这里可以修饰呢?(不能。因为诗人运用了通感的写法。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3)这
6、一节诗歌又写出了白桦的什么形象?(“玉立”写出了白桦的挺拔,写出了它气质的高尚;“闪着”写出了它的辉煌,写出了它的非同凡响。)(四)学习第四节。1. 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好停顿与节奏。2. 思考:(1)最后一节诗歌中,除了写白桦还写了什么?(朝霞。)(2)朝霞是怎样的呢?请找出诗歌原句回答。(姗姗来迟的朝霞。)(3)朝霞给挺立在雪地中的白桦带来了什么礼物?(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4)“姗姗来迟”一词放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呢?(将朝霞拟人化,描写了朝霞的形态美,更加衬托出了白桦的美丽。)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1. 学生自由读诗歌,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
7、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小组讨论交流)2. 教师相机引导:白桦以白桦为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同时,这首诗也从侧面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同学们可以课下找一找,看看有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摘抄下来,和同学交流。【板书设计】白 桦 花边 花穗 流苏 白桦树 玉立 闪着 高洁 傲然挺立 朝霞 光华【教学反思】这篇课文通篇是对白桦的描述,实际上是对具有像白桦一样品格的人的敬畏。这节课我依然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语言,但是“通感”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能很好地理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