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1. 历史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3页,第II卷3至4页,共100分。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在每个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1.“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
2、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2.唐高宗后期,武则天建议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等以文词召为翰林院待诏,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与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是( )A.中书省最高长官 B.门下省最高长官 C.尚书省最高长官 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3.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
3、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4.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设立五百人会议C.实行“公职津贴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5.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这种“政体形式”最有可能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4、B.法国共和政体 C.美国联邦共和政体 D.德意志君主立宪制6.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7.天津条约第十款规定:遇有与中华地方官交涉事件,或公文往来,或会晤面商,务须两得期平:即所用一切字样、体制,亦应均照平行。这反映出( )A.列强强迫清廷放弃“蛮夷外交”思想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
5、国政策C.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优势 D.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8.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地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 )A.开辟敌后战场 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C.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 D.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9.1936年8月24日,大公报发表的社评朱徐毛彭等之新动向中指出:“近来朱德、徐向前、肖克、贺龙及毛泽东、彭德怀等,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由此报道可以看出( )A.蒋介石加紧了对红军的军事“围剿” B.大公报在为国民党提供军事情报C.该
6、社评是站在“剿匪”立场上立论的 D.工农红军已完成了战略转移10.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11.“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这一时期一
7、个很大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A.实行“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实行不结盟政策 D.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12.1954年,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13(24分)中产阶级指的是那些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在社会结构中间层的阶级,他们对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
8、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2分)并分析其积极作用。(2分)材料二 恩格斯在谈到商人时指出:“商人对于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春秋战国时
9、期,“自由商人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 资本论第三卷,第1019页(2)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内容。(6分)材料三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3)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2分)材料四 徽商以儒商自居,经营致富后常常资助家人读书,据“中国第一状元县”体宁县志载:“明代徽州56万人口,书院多达54所。中国总计800多位状元中19位产生于休宁。”这些徽州人考取功名后,往往知恩图报,庇护徽商。 摘编自纪录片徽商(4) 依据材料四分析与“状元”相关
10、的选官制度是什么?(2分)请指出在这一制度影响下徽州人对经商、读书、做官三者之间关系上的认识。(3分)材料五 至鸦片战争,这个古老的国度不情愿地敞开了大门,中国地域人才分布,也有了新的坐标系。国学大师胡朴安评价说,“粤人好大喜新有能以新学说、新主义相号召者,倡者一而和者千,数日之内,全省为之相应。” 中国新闻网聚焦科学桂冠“江浙现象” 学者称仍能释放百年热量(5) 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学大师胡朴安所说的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并用至少两个史实论证他所说的历史现象。(4分)14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全球成为一个整体,中国人的全球意识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28分)材料一 “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2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2分)结合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状况(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科技等方面思考)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
12、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2)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4分)材料三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13、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3)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4分)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状况不同,毛泽东时代中国与世界隔离较久,邓小平时代加速融入世界,试分析原因。(8分) 广安恒升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
14、 答题卷第卷 选择题(48分)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的。123456789101112第卷 非选择题(52分)本卷共2个小题,共52分。根据题目设问的具体要求作答。13(24分)中产阶级指的是那些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在社会结构中间层的阶级,他们对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2分)并分析其积极作用。(2分)(7)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内容。(6分)(8)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2分)(9) 依
15、据材料四分析与“状元”相关的选官制度是什么?(2分)请指出在这一制度影响下徽州人对经商、读书、做官三者之间关系上的认识。(3分)(10) 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学大师胡朴安所说的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并用至少两个史实论证他所说的历史现象。(4分)14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全球成为一个整体,中国人的全球意识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2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2分)结合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状况(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科技等方面思考)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2)材料二和材料一
16、相比,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4分)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状况不同,毛泽东时代中国与世界隔离较久,邓小平时代加速融入世界,试分析原因。(8分)1.【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描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宗法制度,材料中“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表明起到了维护家庭内部稳定的特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解析】选D。从题干看,北门学士表面看是“入禁中撰书”,实际是“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与机要”,结
17、合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特点,可以判断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答案为D。3.【解析】选D。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本题A、B、C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只能说明“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故选D项。4.【解析】选A。 材料主要反映了梭伦改革的“中庸”政策,而“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说明对贵族的保护,而这正是由于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
18、等级。故A项符合题意。5.【解析】选D。解读题干材料含义,意思是说该种体制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与政治自由,但是又保留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特点,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突出了君主个人利益的发展,由此可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符合材料。英国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个人利益,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不符。6.【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可得知美国建立之初建立的是邦联制,新生政权不稳固,故制定1787宪法时加强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所以正确答案为D。7.【解析】选A。据题干的“所用一切字样、体制,亦应均照平行”可知,列强通过天津条约强迫清政府接受西方思
19、想和文化,进而改变清政府的传统外交政策,故A符合题意。B、D错误;C材料中没有体现。8.【解析】选C。开辟敌后战场应从1937年开始,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A、B错误;1940年正处于抗日的相持阶段,D项错误。1940年八路军主动出击,发动百团大战与材料所述史实相符。9.【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36年”可以看出是在国共对峙时期,此时期的阶级矛盾还是主要矛盾,材料中“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说明该报道是站在国民党“剿匪”立场上立论的。10.【解析】选B。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态度,A项说法不正确,毛泽东当时主要说社会制度以后谈,并不是说已经提出了“一国两
20、制”;C、D两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材料的核心是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1.【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可知,在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之下,为了对付苏联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政策为采取 “一条线”战略,实际上是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很大的转变”是指由一定意义的结盟变成不结盟,由此可判断C项符合题意。A项为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B项为一直遵循的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准则;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项。12.【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理解。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归绥”“迪化”都有贬低污蔑的意味,改为“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体现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尊
21、重,所以D项正确。改名体现了中央政府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看不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故A、C两项错误。题干内容不能体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排除。13、(1)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2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2点各1分)(2)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士阶层崛起;井田制瓦解,私有制发展;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6分)(3)突破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2分)(4)科举制。(2分)认识:经商收入可以为读书创造条件;读书可以实现做官的梦想,做官后的读书人对徽商可以提供庇护。(意思相近即可,
22、3分)(5)原因:列强入侵,门户开放;沿海地区商业超过农业,现代多于传统,喜尚新奇;办报纸、创学会,传播西方新思想。(3分) 史实: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一呼百应,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呼吁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共和思想,全国追随者众,成为辛亥革命的领袖,后又提出三大政策,领导了国民大革命。(答出其中两例即得4分)14、(1)中国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2分)理念:夷夏观念下的朝贡外交(或礼番外交)。(2分)原因:中国地处东亚大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对外界了解较少;自然经济(或农耕经济)为主导;科学技术和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封建统治
23、者形成盲目自大心理。(6分)(2)变化: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下国家”(或天朝上国、或夷夏观念)意识,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理念。(2分)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为了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急需要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知识。(4分)(4)共同意识: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4分)不同原因:毛泽东时代没有融入世界的因素:国际上两极格局,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国内:“左”倾错误影响中国发展进程。(4分,国际背景2点各1分,国内背景2分)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的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改革开放;中美建交,中国调整外交政策,开拓对外交往新局面;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4分,国内背景改革开放2分、外交1分,国际背景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