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年6月14日是我国第14个“文化遗产日”。设立“文化遗产日”,就是要使遗产保护成为一种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2、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正确。: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错误。故本题选C。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饮食文化”,穿衣讲“服饰文化”,出行讲“旅游文化”等。这说明(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化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没有文化,人们无法生存A. B. C. D. 【答案】B【解析】是错
3、误的,没有文化会影响人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文化人们就无法生存。和材料内容相符合,所以选B。3. 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因潇洒、文艺范儿而走红网络。很快网上便出现各种版本的“世界那么大”体,更有商家借题发挥据此撰写广告词。这反映了A. 文化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B. 文化根源于人民群众的创意和情怀C. 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并享用文化,并没有涉及转化为物质力量,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网络属于大众传媒,而
4、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重要途径,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故入选。考点:文化的特点4.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据统计,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80100个。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A.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 传统村落是“凝固的艺术”C.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D.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答案】D【解析】【详解】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
5、体现,排除。B: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B错误。C: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C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D: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这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5.在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要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6、,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加深认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重要作用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在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等。这启示我们要加深认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符合题意。:把发展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错误。故本题选D。6. 光棍节是产生于校园,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骄傲的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光棍节本来跟电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经过淘宝的包装塑造之后就成了一个购物狂欢节。2012年光棍节这天,
7、天猫和淘宝的支付宝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这说明()A. 经济促进文化的发展B. 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C.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D. 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光棍节带动了购物销售额的增加,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7. “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温暖世间真情。”这朗朗上口的公益广告语使人们的言行悄然发生了可喜变化。这表明 ()A.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B. 文化对人的影响应顺其自然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D. 文化总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答案】C【解析】本题以公益广告为切入点,考查
8、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抓住材料中的“悄然”,可以选出C项。A项说法不为材料所反映,B项说法明显错误,D项说法忽视了文化的负面影响。8. “小呀嘛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欢快熟悉的旋律响起,往昔岁月一一浮现,少年时代的回忆展开了它温馨美好的画卷。现在的孩子同样也会唱着歌长大,可是词曲稍有不同:“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快使用双节棍,哼哼 哈嘿”。当年的歌曲能令我们的回忆纯洁而幸福,一生难忘,这是因为A.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行为B.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C.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文化活动来进行的【答案】C【解析】A、B、C、D四项本身说法均正
9、确,但当年的歌曲能对今天的我们以至一生都会产生影响,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时间之长,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不选;故选C项。9.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教师与学生都有了进行平等交流、深入沟通的环境,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而不再居高临下,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性。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教师培养健全人格的的重要途径是A. 努力创造文化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答案】D【解析】【详解】A:努力创造文化不是教师培养
10、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A不合题意。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B不合题意。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这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C不合题意。D: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点睛】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潜移默化”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结果上说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11、10. 我们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看重“实在”、“直来直去”、“实事求是”、“大恩不言谢”、“刀子嘴豆腐心”的价值。在西方,即使是朋友间也信奉“不批评、不抱怨”的价值。西方人对你的赞美之辞,你不必沾沾自喜,那很可能是他对你礼节性尊重的表示。这说明( )A. 文化的差异影响人的交往方式的差异B.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C. 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D. 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差异【答案】A【解析】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题中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注重的价值与
12、西方人在交往中信奉的价值的不同,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影响人的交往方式,故A选项表述正确;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题目中不涉及风俗习惯,也没有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定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名师点睛】如何理解交往方式:交往方式分为劳动中的交往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方式。前者主要指劳动协作的方式,而后者又叫交际方式,包括人们之间交往的仪态(言谈举止)、交往中的程序(风俗礼仪)、交往的工具和手段等。11.不少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墙上文化建设,设法“让墙壁说话”,使抬头可见的墙壁成为对学生进行经常性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让墙壁说话”的原因是,校
13、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素质的形成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墙壁说话”的原因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适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12.如图,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倾向于把牛
14、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质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动物,因此把牛和鸡分在一组;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牛吃草,所以把牛和草地分在一组。这说明A. 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的交往方式B. 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的价值选择C. 文化的差异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异D. 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答案】D【解析】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材料中“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
15、体各自的特征;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选D;其余三项不合题意。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名师点晴】文化对人的影响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也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时通常是作为答案要点来考查的。因此,考生要对这一考点加强理解和运用,同时,重点把握文化塑造人生这一知识点。13.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A. 受教育程度B. 拥有的科学文化知识C. 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D.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答案】D【解析】【详解】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点睛
16、】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14.“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雪莱这一名言体现了A. 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B.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C.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 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答案】B【解析】【详解】A:雪莱这一名言并未体现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A不合题意。B:“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雪
17、莱这一名言体现了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修养,B符合题意。C: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诗句没有体现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排除C。D:雪莱这一名言并未体现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认识活动,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点睛】标志词快速判断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常用“欣赏到”、“感受到”、“享受到”、“体验到”、“领略到”、“境界”等标志词。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常用到“增强了”、“鼓舞着”、“激励着”、“振奋了”等标志词。15. 有
18、人说赞美是人生历程中的加油站,而批评是人生历程中的维修站,一个人不能总是维修,但要不断加油!不断加油,他就学会了自信。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文化环境决定人的发展 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文化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不符合题意,A、B、D不选;符合题意,应选;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符合题意,应选;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符合题意,应选,故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16.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19、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的考点为文化塑造人生。本题中的校训是说文化对人的影响,没有涉及社会,故.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这些校训说明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本题选D项。17. 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
20、荣世界文化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文化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的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具有中国特色,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说明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中国的吉祥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说法正确;“正在成为”,表述错误。该题选D。18. “入乡随俗”表明了( )A. 对传统文化继承B. 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C.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D. 不同的文化具有共同性【答案】C【解析】【详解】
21、C:入乡随俗是指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常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这表明了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C符合题意。ABD:入乡随俗强调的是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可见,这三项都不是入乡随俗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排除ABD。故本题选C。19. 传媒大体经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传递信息的标志是A. 文字的发明B. 印刷媒体的推广C. 广播的出现D. 电子网络的推广【答案】B【解析】略20.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是A. 口语B. 电视C. 互联网D.
22、手机短信【答案】A【解析】【详解】现实生活中,不同传媒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口语,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21.在我国,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着登高、赏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的习俗,更蕴含了中华民族对老人的敬重。庆祝重阳节可以表达民族情感可见民族文化历史积淀见证了文化是世界的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
23、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庆祝重阳节可以表达民族情感,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符合题意。:庆祝重阳节见证了文化是民族的,错误。: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错误。故本题选A。22.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虽然时代和环境变了,孝敬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孝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永远都不会变。这主要体现了()A.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B. 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C.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D. 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时而变【答案】A【解析】题目中,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24、虽然时代和环境变了,孝敬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孝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永远都不会变。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故A选项入选。B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C、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要求特点要求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在继承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25、思亲”,无论身处何方,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表明传统文化A.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B.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C.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答案】B【解析】【详解】A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并不会发生太多的变化。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传统文化基本特征是否变化。B正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明虽然身处其他文化环境中,但由于受到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C错误,传统文化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
26、此其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故选:B。24.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各地多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开展了朝诵经典,绘本阅读和游戏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这表明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应当立足实践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要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文明、茁壮心灵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各地多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开展了朝诵经典,绘本阅读和游戏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这表明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要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文明、茁壮心灵,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
27、人的文化素养,是不科学的。:材料没有体现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25.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A. 继承中要有所淘汰有所保留B. 文化的发展就是要有所创新,有所改造C.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D. 要继承就不应发展,要发展就不能有继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由此可见,C项是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正确表述,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项中的观点只谈到了文化的继承,故不能入选;B项中的观点只谈到了文化的创新,故不能入选;D项中的观点把继承
28、与发展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26.“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了文化的A. 继承性B. 民族性C. 稳定性D. 积累性【答案】A【解析】【详解】“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了文化的继承性,A项符合题意;这句话不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稳定性,BC项与题意不符;积累性不是传统文化的特点,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点睛】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1)继承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9、。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7.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可变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性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正确。:传统文化不具有可变性,错误。: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不是世界性,错误。故本题选D。【点睛】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30、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而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注意把二者区分开来。28.下列对文化传承的说法正确的是文化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
31、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正确。: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错误。故本题选C。29. 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 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A. 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B.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C. 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D. 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答案】B【解析】本题难度低,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为了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把它们纳入教育,同样强调的是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B选项符合题意;教
32、育功能没有发生改变,A选项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C选项错误;D选项与题意无关。【考点定位】教育30.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汉语热”与孔子学院遍布世界,让中国的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说明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不符合题意。:汉语能走向世界,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
33、又是世界的,正确。: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传播了中华文化,说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1.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A. 超越生活、改变社会B. 立足实践、扎根生活C. 继承传统、满足大众D. 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答案】B【解析】【详解】A表述错误,“超越”生活的表述错误,应该立足生活实践;B符合题意,“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
34、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说明文艺创作只有立足实践,扎根生活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启示我们文化创作应该立足实践、扎根生活;C表述错误,满足大众说法错误,大众需求很多,不可能都满足,应该是要发展我们所倡导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D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因此与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无关。故选B。【点睛】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2.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句诗可以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
35、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的内涵。“江山留胜迹、羊公碑尚在”,体现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符合题意;“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体现了文化具有继承性,符合题意;“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体现了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说法错误。故选C。3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是黄金,但是,光继承,不改革创新,它将永远是旧市场上的古玩。如能在新的历史时空,与时俱进,展翼雄飞,是令
36、人神往的。这段话主要说明A.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B.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C. 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就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D. 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答案】D【解析】【详解】光继承,不改革创新,它将永远是旧市场上的古玩,必须得与时俱进,启示我们应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是继承,故A、B均与题意不符。C错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应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故本题选D。【点睛】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创新
37、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当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韵味,因此他的作品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4. 上述材料表明,文化创新的过程是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开展文化合作,消灭文化差异的过程A. B.
38、C. D. 35. 徐悲鸿文化创新的做法对我们的启示是抛开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A. B. C. D. 【答案】34. A 35. C【解析】【分析】本题以徐悲鸿的画贯通古今,融汇中外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创新的过程、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等知识。第(1)小题可紧扣材料中徐悲鸿画作创作的过程,说明文化创新的过程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过程,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过程,而不是消灭文化差异的过程。第(2)问从徐悲鸿文化创新的做法可以看出,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创造
39、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需要吸收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又不能全盘接受或全面否定传统文化。【34题详解】材料表明,文化创新的过程是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项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而不是消灭文化差异的过程,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35题详解】徐悲鸿文化创新的做法,启示我们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项符合题意;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创新,项说法错误;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而不能推崇外来
40、文化,也不能根本否定传统文化,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点睛】文化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计30分)36.近年来,全国各地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旨在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化节活动是同学们精神凝聚、智慧整合、能力展示和素质提升的过程。此外,学校每
41、年还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英语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也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说明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据。【答案】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旨在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健
42、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解析】本题以全国各地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设问指向分析说明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据,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实质考查文化对人的作用知识点。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说明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生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等知识分析材料,重点说明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点睛】
43、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答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37.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连接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
44、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是什么?(2)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
45、际影响力。【解析】【分析】本题以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连接在一起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中外文化交流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是什么,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本题设问指
46、向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交流,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8.材料一:“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其一: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其二:埋儿奉母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
47、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材料二: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融合,加上国际化的创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庭、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
48、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1)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的原因。【答案】(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总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舌尖上的中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舌尖上的中国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要面
49、向世界,博采众长。舌尖上的中国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风格的有机融合。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舌尖上的中国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解析】【分析】本题以“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创新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详解】(1)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记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
50、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2)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设问指向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的途径;然后把握材料关键信息“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国际化的创
51、作;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点睛】“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像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