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多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建议修改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处以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和1000 元以下罚款。今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简称 决定),明确自2月24日起,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
2、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在此之前,禁食的范围局限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朱列玉表示,决定迈出了从法律层面以彻底规制、禁食野生动物的第一步。为贯彻决定的法律精神,确有必要将食用野味纳入治安管理处罚范围。(摘自新浪新闻)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经1988年11月8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修订通过,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至今经历了四次修订,但仍有种种不足。对野生动物(wildlife),绝大多数的人的认识都是自由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动物,不靠人工喂养即可生存和繁殖,是从来源上进行分辨的。但目前的法律对野生动物是按物种进行管理而不
3、是来源,这就给野生动物管理带来了困难,给禁食野生动物増加了难度。 在实践中,一些特种动物、经济动物、外来动物身份不明,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也扰乱了市场管理秩序,例如鹌鹑、七彩山鸡、杂交野猪、牛蛙、蝎子、蜈蚣等管理松散甚至缺失,但从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来讲,是否属于野生动物应尽快明确。而长期以来确属人工繁育成熟稳定的梅花鹿、鳄鱼、龟鳖、虎纹蛙、眼镜蛇等应纳入“特种经济动物或家禽范畴管理。究竟哪些动物应该“禁食”,哪些动物还能食用?现行法律应增加目录清单管理。(摘自周洪宇应将野生动物保护法改为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法) 材料三:饮食除了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同时具有深层的文化心理机制表
4、征。按进化论来理解,留下来的都是经过自然界无数年的洗礼被认为是健康、美味的,而业已消失和被拒绝的一般从味觉体验和营养价值上都较差,但国人对野味的天然偏好,非味觉可以解释 它不是来自自然遗传,而是来自文化遗传。周礼天官记载,夏商周时期,野味就出现了分类,有了“六禽”“六畜”的说法 古代饲养动物的水平仍欠发达,主要的肉食来源依然是野生动物。东周列国志记载“乃觅鸮鸟数头,来见庄公”汉书里也曾记“五月五日作乾羹,以赐百官”,可见当时有吃猫头鹰的习惯。晚唐岭表异录里罗列了岭南地区的奇异野味,包括鹧鸪、蛇、 蜈蚣、蚂蚁等、而宋代时游牧民族契丹和女真的食谱中列有鹿舌和兔肝。到了元代,马可波罗初到中国就惊愕于
5、中国饮食的无顾忌,他记载人们吃生肉和蛇的情状。在明朝,饮食上猎奇之风盛行,出现“水陆八珍”的说法,而清代满族人把喜好打猎、捕食野味风带到关内。社会学者认为,野味在中国人的思维深处未被排斥是历史原因,通过捕食野生动物补充动物蛋白的记忆代代相传,且食客们不断锐意创新。古代社会饮食不足,现代社会食物极大丰富,为何依然迷恋野味?是人们的好奇心的驱使力。生命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生存,其次是躲避无聊,而打发无聊的最好方式是好奇、品尝从未涉猎的食物是大众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驱使你讶异于生活中一些出乎意料的食物时,当品尝新异食物唇齿间感受到异样信息出现后,大脑的信息空白得以填补,大脑中会激活特定的奖励区域,进而产
6、生愉悦和满足。这种人类行为遵从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神经递质传递给大脑愉悦感和满足感。由此,野味虽未必美味,但却在心理上填补了体验空白点和感官空缺。(摘自管键:屮国人的野味执 文化心理的探究)材料四:野味因其稀缺性而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成为饮食等级的高端位列。原始社会的古墓考古中就发现权贵随葬的猪下顎骨,夏商时期从肴馔品类、筵席宴飨到炊具器皿都蕴含阶层和等级的序列。国语记载:“天子食太牢三牲,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珍馐美味历来是权贵阶级的符号。随着历史的演进,越稀有、越难捕获的野味,越会成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清代的满汉全席,号称尽享万物之灵,能享用的只限权力塔尖上的人物。
7、其实,珍稀并不代表一定美味。但口味倒成了其次,吃野味在人们的思想根源上成了等级化的标志,延续至今成为虚荣、炫富的花式表现。鲁迅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中国人重“礼”,宴请的餐桌上,如何助力请客的心意和诚意?必然出巧出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充沛丰盈,但“物以稀为贵”,野味的不可多得性和无法通过批量生产而获得使其成为有面子的代言,请人吃野味和被请吃野味都颇具颜面。(摘自杨建伟餐桌上的权力) 材料五:中医养生讲究“药食同源”,主张人们“缺什么就吃什么,吃什么就补什么”,不少野生动物被视为餐桌上的药材,例如蛇胆清火、鹿茸强肾等。一些人持有所谓“以形补形”理论,甚至还有人持“联想性”理论,比
8、如穿山甲因能打通洞穴,就联想为其能打通脉络活血散瘀。朴素的养生观念提倡依乎天理,顺应自然,食客们便固执地认为野生“最天然”,原生态,无添加,更养生;甚至无病也要进补,认定越是珍奇越能大补。广告商和营销商推波助澜,虚假宣传,夸大保健品功效,甚至以保健品代替药品进行销售, 误导坑害消费者。(摘自王健楠舌尖上的惩罚)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人大代表的建议是从阻断需求链的角度提出的,有利于决定的施行。B. 材料二认为,要建立禁食清单,还要建立可食清单,应尽快给身份不明的动物“定性”。C. 材料三认为,中国人偏爱野味有历史原因,吃野味的传统代代相传,心理
9、上没有排斥。D. 材料四认为,野味其实并不美味,但为显示“髙贵”或“富有”会忽视这-点。2. 根据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行法律中并没有对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惩罚的具体规定。B. 生活在岭南的广东人吃野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C. 鲁迅先生反对国人吃野味是基于对中国人好面子的批评。D.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濒危与人们荒诞的养生观念有关。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围绕法律的修改展开的,二者针对的法律不同,但都有对已有法律增加相关内容规定的建议。B. 材料三在证明“国人对野味的天然偏好来自文化遗传”的观点时,是按照历史演进的时
10、间顺序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C. 红楼梦中乌庄主来贾府交租,还供上了“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狗子五十只,熊掌二十对”等野味,这可以作为材料四的论据。D.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孔雀肉味凉,有毒,食肉后服药必不效”“野马肉味辛,有毒,食其肉易生疮痢”,不能用来驳斥材料五中的错误观念。4. 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都是围绕探寻中国人吃野味的缘由进行论述的,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5. 综合以上五则材料,谈一谈为有效推进全面禁食野味,现在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答案】1. D 2. C 3. D 4. (1)材料三侧重从历史的角度探寻中国人吃野味的缘由,材料三认为,中国人吃野味的传统代代相传,是来自文化
11、遗传。(2)材料四侧重从身份地位的角度探寻中国人吃野味的缘由,材料四认为,中国人吃野味是爱面子,是标榜身份的象征,是虚荣、炫富的花式表现。(3)材料五侧重养生的角度探寻中国人吃野味的缘由,材料五认为中国人吃野味是讲究“药食同源”,吃什么就补什么。 5. (1)国家加强立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并加大惩罚力度。(2)要建立禁食清单,还要建立可食清单,应尽快给身份不明的动物“定性”。(3)提倡节俭的作风,改变人们铺张浪费、爱要面子的传统观念。(4)加大宣传力度,消除人们的错误认识,禁止企业的虚假宣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
12、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D项,“野味其实并不美味”错误,由原文“其实,珍稀并不代表一定美味。但口味倒成了其次,吃野味在人们的思想根源上成了等级化的标志,延续至今成为虚荣、炫富的花式表现”可知,野味“并不代表一定”美味,意思是野味有“美味的”也有“不美味的”,选项理解成了“不美味”。D错误。
13、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C项,“鲁迅先生反对国人吃野味”错误,由原文“鲁迅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中国人重礼,宴
14、请的餐桌上,如何助力请客的心意和诚意?必然出巧出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充沛丰盈,但物以稀为贵,野味的不可多得性和无法通过批量生产而获得使其成为有面子的代言,请人吃野味和被请吃野味都颇具颜面”可知,原文并没有说鲁迅先生反对国人吃野味,鲁迅只是客观叙述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中国人重“礼”,请人吃野味和被请吃野味都颇具颜面,鲁迅也没有对中国人好面子进行批评。C错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
15、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不能用来驳斥材料五中的错误观念”错误,由材料五“朴素的养生观念提倡依乎天理,顺应自然,食客们便固执地认为野生最天然,原生态,无添加,更养生;甚至无病也要进补,认定越是珍奇越能大补”可知,只要是“野味”就最天然,原生态,无添加,更养生,甚至无病也要进补,认定越是珍奇越能大补。“孔雀”和“野马”虽然是“野味”,但是孔雀肉有毒,食肉后服药必不效,野马肉也有毒,食其肉易生疮痢,不但不养生,不大补,反而有毒,正好能驳斥材料五中的错误观念。D错误。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
16、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由材料三第二段所举例子可知,材料三侧重从历史的角度探寻中国人吃野味的缘由;由材料三“进化论来理解,留下来的都是经过自然界无
17、数年的洗礼被认为是健康、美味的,而业已消失和被拒绝的一般从味觉体验和营养价值上都较差,但国人对野味的天然偏好,非味觉可以解释 它不是来自自然遗传,而是来自文化遗传”可知,中国人吃野味的传统代代相传,是来自文化遗传。由材料四“随着历史的演进,越稀有、越难捕获的野味,越会成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清代的满汉全席,号称尽享万物之灵,能享用的只限权力塔尖上的人物”可知,材料四侧重从身份地位的角度探寻中国人吃野味的缘由,材料四认为,中国人吃野味是爱面子,是标榜身份的象征,是虚荣、炫富的花式表现。由材料五“中医养生讲究药食同源,主张人们缺什么就吃什么,吃什么就补什么,不少野生动物被视为餐桌上的药材,例如蛇胆清火
18、、鹿茸强肾等”可知,材料五侧重养生的角度探寻中国人吃野味的缘由,材料五认为中国人吃野味是讲究“药食同源”,吃什么就补什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实用类文本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见解。由材料一“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建议修改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处以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和1000 元以下罚款”可知,国家加强立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19、来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并加大惩罚力度。由材料二“但目前的法律对野生动物是按物种进行管理而不是来源,这就给野生动物管理带来了困难,给禁食野生动物増加了难度。在实践中,一些特种动物、经济动物、外来动物身份不明,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也扰乱了市场管理秩序”和“究竟哪些动物应该禁食,哪些动物还能食用?现行法律应增加目录清单管理”可知,要建立禁食清单,还要建立可食清单,应尽快给身份不明的动物“定性”。由材料四“清代的满汉全席,号称尽享万物之灵,能享用的只限权力塔尖上的人物。其实,珍稀并不代表一定美味。但口味倒成了其次,吃野味在人们的思想根源上成了等级化的标志,延续至今成为虚荣、炫富的花式表现”和“鲁迅说过,
20、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可知,提倡节俭的作风,改变人们铺张浪费、爱要面子的传统观念。由材料五“广告商和营销商推波助澜,虚假宣传,夸大保健品功效,甚至以保健品代替药品进行销售,误导坑害消费者”可知,加大宣传力度,消除人们的错误认识,禁止企业的虚假宣传。【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
21、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柴庄主厚待林教头施耐庵行到晌午,早望见官道上一座酒店,三个人到里面来,林冲请两个公人上首坐了。坐了半个时辰酒保并不来问。林冲等得不耐烦,把桌子敲着,说道:你这店主人好欺客,见我是个犯人,便不来睬着!我须不白吃你的!是甚道理?”主人说道:“你这人原来不知我的好意。你不知,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
22、他誓书铁券在家,无人敢欺负他。专一招集天下往来的好汉养在家中。常常嘱咐我们酒店里如有流配的犯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资助他。我如今卖酒肉与你吃得面皮红了,他道你自有盘缠,便不助你。我是好意。”林冲听了,对两个公人道:“我在东京教军时常常听得军中人传说柴大官人名字,却原来在这里。我们何不同去投奔他?”店主人道:只在前面,约过三二里路,大石桥边,转湾抹角,那个大庄院便是。”林冲等谢了店主人出门,走了三二里,过得桥来,一条平坦大路,早望见绿柳阴中显出那座庄院。三个人来到桥边,与庄客施礼罢,林冲说道:相烦大哥报与大官人知道,京师有个犯人送配牢城,姓林的求见。”庄客齐道:“你没福!若是大官人在家时,有
23、酒食钱财与你,今早出猎去了。”林冲道:“如此是我没福,不得相遇,我们去罢。”别了众庄客,和两个公人再回旧路,肚里好生愁闷。行了半里多路,只见远远的从林子深处,一簇人马奔庄上来,中间捧着一位官人,骑一匹雪白卷毛马。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齿皓朱唇,三牙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环绦,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帯一张弓,括一壶箭,引领从人,都到庄上来。林冲看了寻思道:“敢是柴大官人么? ”又不敦问他,只肚里踌躇。只见那马上的官人纵马前来问道:“这位带枷的是甚人?”林冲慌忙躬身答道:“小人是东京禁军教头,姓林,名冲。为因恶了高太尉,寻事发下
24、开封府,问罪断遣刺配此沧州。闻得前面酒店里说,这里有个招贤纳士好汉柴大官人,因此特来相投。不期缘浅, 不得相遇。那官人滚鞍下马,飞奔前来,说道:“柴进有失迎迓!”就草地上便拜。林冲连忙答礼。柴进说道:“小可久闻教头大名,不期今日来踏贱地,足称平生渴仰之愿! 林冲答道:微贱林冲,闻大人名传播海宇,谁人不敬!不想今日因得罪犯,流配来此,得识尊颜,宿生万幸!”那官人携住林冲的手,同行到庄上来,不移时,只见数个庄客托出一盘肉、一盘饼,温一壶酒;又一个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著十贯钱,都一发将出来。柴进见了道:“村夫不知高下!教头到此,如何恁地轻意!唗,快将进去!先把果盒酒来,随即杀羊相待。快去整治!
25、柴进当下坐了主席,林冲坐了客席,两个公人在林冲肩下,叙说些闲话,江湖上的勾当。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柴进道:“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好。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 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 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走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又
26、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教厚礼管待配军? ”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教头道: 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头,来投庄上诱得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便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 ”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选自水浒传,有删改,题弓为编者所加。)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林冲在酒店里“请两个公人上首坐
27、了”,又主动敲着桌子催促店主,体现了对两个押解公差的殷勤,这与林冲配军犯人的身份相合。B. 林冲访柴进,先是未遇,被庄客奚落“没福”,心里愁闷时又撞见,这样安排不但使情节生波澜,而且也突出了林冲落难的境遇。C. 柴进厚待林冲,是因为林冲敢得罪高太尉,这让柴进好生敬佩,再加上林冲的讲述中称自己为“招贤纳士好汉柴大官人”而感到髙兴。D. 柴进有意安排洪教头来与林冲比武,一来要看看林冲的武艺,二来也是想让狂妄粗骨的洪教头吃些苦头。7. 下列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店主人并非“闲人”,作者通过他来引出柴进,既省去了对柴进身世的介绍,也为后文柴进对待林冲的态度等情节做好了铺
28、垫。B. 柴进是世家子弟,他仗义疏财,广交豪杰。在小说中这一特点通过与托着放着酒食钱粮托盘的数个庄客的对比得到了强化。C. 林冲本是遭高太尉陷害而被刺配的,但对柴进却说自己“恶了髙太尉”,体现了他尊卑上下的观念,也体现了他恭顺隐忍的性格。D. 洪教头被尊作“教师”,但为人却粗鲁无礼、狂妄自大,这些性格特点都是通过洪教头自己的言行来体现的。8. 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子,林冲为什么“不敢”与洪教头比武?9. 柴进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这一回中作者对他的描写颇用笔墨,金圣叹点评道: “写柴进亦是写林冲。”试就这种说法进行分析。【答案】6. D 7. B 8. (1)林冲此时是以犯人的身份来投奔的,刚到
29、此处应事事谨慎,谦虚忍让。(2)洪教头是柴大官人的师父,柴进又厚待林冲,林冲出于尊敬柴进,进而尊敬柴进的师父。(3)林冲想到洪教头不一定是真要比,而是要在柴庄主面前表现出有挑战林冲的能力。 9. 侧面描写,不直接描写林冲,而是通过柴进的一言一行,来烘托林冲。柴进一听是林冲,立刻“滚”下马,“飞奔”前来,说明他对“豹子头”林冲闻名已久;柴进是“就草地上便拜”,拉着林冲的手朝庄里面去,柴进对林冲如此亲厚,兄弟长兄弟短的,摆酒侍候,态度恭敬,从侧面表现了林冲的武艺高强、重情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
30、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A项,“体现了对两个押解公差的殷勤”错误,由原文“林冲等得不耐烦,把桌子敲着,说道:你这店主人好欺客,见我是个犯人,便不来睬着!我须不白吃你的!是甚道理?”可知,是林冲等得不耐烦了,并没有体现对两个押解公差献殷勤。A错误。B项,“被庄客奚落没福”错误,由原文“庄客齐道:你没福!若是大官人在家时,有酒食钱财与你,今早出猎去了。”可以看出,庄客是对林冲“同情”,并没有“奚落”之意。B错误。C项,“再加上林冲的讲述中称自己为招贤纳士好汉柴大官人而感到髙兴”错误,柴进厚待林冲是因
31、为林冲武艺高强,在江湖上也是大名鼎鼎的英雄,并不是因为林冲夸他。C错误。D项,正确。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来赏析。B项,“在小说中这一特点通过与托着放着酒食钱粮托盘的数个庄客的对比得到了强化”错误,原文并没有将托着放着酒食钱粮托盘的数个庄客进行“对比”。B错误。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要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
32、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还要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理解句子含义时有些句子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就要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含义。还有的文章或句子牵涉到的时间久远,反映的时代背景复杂,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定的含义,我们就要联系当时的背景情况,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由原文“ 林冲答道:微贱林冲,闻大人名传播海宇,谁人不敬!不想今日因得罪犯,流配来此,得识尊颜,宿生万幸!”可知,林冲此时是以犯人的身份来投奔的,刚到此处应事事谨慎,谦虚忍让。由原文“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
33、子,来到后堂。 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可知,洪教头是柴大官人的师父,柴进又厚待林冲,林冲出于尊敬柴进,进而尊敬柴进的师父。由原文“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教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头,来投庄上诱得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可知,当洪教头看到柴进如此礼遇看中林冲时,怒从心上起,当一个心胸狭窄的人看到自己的老板对待一个刚见面的人比对自己还好时,心里是极端的愤怒的。急需要以武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洪教头极力想挽回的是自己在柴大官人心中的位置。洪教头提出和
34、林冲比试,不一定是真要比,而是要在柴庄主面前表现出有挑战林冲的能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了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定位。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由原文“那官人滚鞍下马,飞奔前来,说道:柴进有失迎迓!就草地上便拜。林冲连忙答礼。柴进说道:小可久闻教头大名,不期今日来踏贱地,足称平生渴仰之愿!”和“那官人携住林冲的手,同行到庄上来,不移时,只见数个庄客托出一盘肉、一盘饼,温一壶酒;又一个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著十
35、贯钱,都一发将出来”可知,柴进一听是林冲,立刻“滚”下马,“飞奔”前来,说明他对“豹子头”林冲闻名已久。这也难怪,林冲的武艺,不仅在禁军中是高手,在江湖上也是大名鼎鼎,柴进知道林冲的名字毫不奇怪。而且,柴进是“就草地上便拜”,拉着林冲的手朝庄里面去,柴进对林冲如此亲厚,兄弟长兄弟短的,摆酒侍候,态度恭敬,从侧面表现了林冲的武艺高强、重情义。【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二
36、、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伯夷论王安石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
37、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
38、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注: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逸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逸之。韩子:指韩愈。二子;指伯夷及其弟叔齐。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10. 下列对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子因之,亦之颂 因:沿袭B. 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 微:地位低微C. 天下孰不病纣 病:痛恨D. 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 春秋:年龄11. 下列对文中画
39、波浪线的部分,标点正确的一项是A. 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釆薇之歌。B. 伯夷叩马而谏, 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藏之歌。C. 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釆薇之歌。D. 伯夷叩马而谏, 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釆薇之歌。1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世人一般对伯夷的看法为“义不食周栗”的高士,但王安石在伯夷论中却对这种看法提出了质疑,表现了他不拘于传统成见的精神。B. 文章第一段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在结尾一段又重申了这个观点,前后照应,使文章的论证结构更为严谨.C. 在伯夷这件事上,“辩之甚详而明”的“圣贤”是孔子
40、,“偏见独识”的“后世是孟子,“共守之”的“学士大夫”是司马迁、韩愈。D. 文章的最后,作者用自己的推想“其烈岂减太公哉”作为结束,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増强了论证效果。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淸,而号为圣人耳。(2)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14. 请举出两例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加以说明。【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2)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为什么呢? 14.
41、(1)引用论证。作者分别引用孔、孟“求仁而得仁”和“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是为了论证孔、孟都认为伯夷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为求仁义,甘心隐居,等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2)举例和道理论证。文章最后一节就伯夷不辅佐周武王一事摆事实、讲道理,作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古圣先贤说得很清楚,可是后世人持偏见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的意思是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其中“微”译为“没
42、有”的意思。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天下宗周而耻之”是意思是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句中的“耻之”的主语“伯夷”省略了,补充完整后句子是“(伯夷)耻之”,谓语是“耻”,宾语是“之”,故应在“之”后停顿。“而”做连词,在此句中应置于主语伯夷前,所以应在“而耻之
43、”之前停顿。这样就排除C、D项。比较A、B项,A项“为釆薇之歌”中的书名号是正确的。因为“为釆薇之歌”的意思是做采薇这首歌。这首诗歌的名字是采薇,而不是釆薇之歌。句中“之”是代词“这”的意思,不是“的”的意思。所以排除B项。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偏见独识的后世是孟子,共守之的学士大夫是司马迁、韩愈”错。根据原文,“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
44、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釆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分析可知:王安石在此文中认为“偏见独识的“后世”是司马迁,“共守之”的“学士大夫”是韩愈一类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降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以”,来;“淸”,政治清明;“号”,号称。第二句关键点:“相”,辅佐;“元元”,百姓;
45、“出”,使出,拯救;“乃”,却、竟然;“与”,参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和运用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举出两例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加以说明。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回答本题时,首先要举出两例论证方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作者运用这样的论证方法是要论证什么的。引用论证:“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作者引孔
46、子之论,主要着眼于“求仁而得仁”,引孟子之说,则主要着眼于“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对司马迁、韩愈之说作指名道姓的严厉批评。道理论证:文章最后一节说“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文中就伯夷不辅佐周武王一事讲道理,作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
47、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参考译文: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们虽然已经把它们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不去深入的考察探究,仅凭借自己个人的偏见和小小的见识,就提出某种说法,导致失去事情的本来面貌,而学士大夫们就信守这种说法而不改变,这是有
48、的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凭孔孟二人的值得信赖而又反复论说,他们的说法就更可信了。孔子说:“不念旧怨,求仁而得仁,饿死在首阳山下,是德高而隐逸的人。”孟子说:“伯夷,不是他心目中的君王他就不侍奉,不立身在恶人的朝廷,躲避商纣王隐居在渤海边上,眼睛不看丑陋的颜色,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是百世的楷模。”所以,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
49、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伯夷、吕尚都是当时德重年高的人,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许
50、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吗?根据这种分析推论,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又哪里会仅仅是姜太公呢!(二)古代诗歌
51、阅读(本題共2小題,9分)双调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渓。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料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注:泼醅,没有滤过的酒。15. 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双调碧玉箫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首小令,“双调”是曲牌名,“碧玉箫”是标题。B. 首句有领起作用,“堪题”是值得题写、值得描画”的意思,引出下面三句对秋天山景的描写。C. 作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冷的画面:红叶凋谢,溪水清凉,野菊茂盛,苍松下的小路更显得偏僻幽静。D. 尾句中“渊明”是东晋诗人陶潜的字,作者借陶潜辞官归隐表达自己告别仕途、借酒浇愁的愤激。16.
52、本曲蕴含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答案】15. C 16. (1)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之情。(2)表达了作者告别仕途、归隐山林、借酒浇愁的激愤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一幅肃杀凄冷的画面”
53、错。作者一反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赞美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色彩绚烂明丽,秋意盎然,和谐宁静;清浅的山溪,幽邃的松径,氛围清新秀美。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分析古代诗歌流露的情感的方法: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赏析诗歌中某句的精妙,要从分析该联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着手,即结合诗句内容、从手法着手来分析诗人的心境。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本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娇的秋山图:金风玉露的秋季
54、,漫山遍野的枫叶通红似火,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这四句描绘的美丽画面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不满,这就为诗人在后面抒发超脱、隐逸的情志作了有力的支撑。“归,学取他渊明醉”用典。陶渊明曾为彭泽令八十余日,赋归去来兮辞后,自免官职,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告别仕途、归隐山林、借酒浇愁的激愤之情。【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
55、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三)名句名篇默写(木題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唐太宗“十思”,其中与“慎重赏罚”相关的两
56、句是:“_,_。”(2)阿房宫赋中作者描写宮室楼阁随着地形建造、结构参差错落的句子是“_,_”。(3)六国论一文,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其原因各有不同,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政治家王安石用“_”一句指出空谈兴亡其实是没有意义的。【答案】 (1).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3). 各抱地势 (4). 钩心斗角 (5).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 谩嗟荣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
57、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谬”“滥刑”“钩”“嬴”“谩嗟”,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甲】之嫌,而孔子居然还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結果,而是人性的使然。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一种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 ,就开始了相互影
58、响、相互补充。带着这个假设,我们再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治国爱民”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任也;道无不理,义也。【乙】如果老庄真如他们所说的完全弃尘绝世,就应该像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丙】连姓名都不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他们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德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德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但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却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本同末异,殊途同归。【丁】18. 下
59、面对原文的几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处“不学无术”的使用欠妥,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没有学问和本领”,改为“胸无大志”更合文意。B. 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C. 丙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解释说明,作用和括号的作用类似。D. 丁处前面的句子是病句,病因是“本同末异”和“殊途同归”矛盾,应删掉一个。19. 根据上下文,补写两处画线处的内容,使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式:首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理出其与定理、事理或己知条件矛盾,从而证明假设不成立,以此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试分析第2段所
60、用的反证法的推理思路。【答案】18. A 19. (1)在产生之前(2)与孔孟是一样的 20. 假如老庄真的弃尘绝世成立。那么他们就应像接舆、长沮、桀溺等几位隐士一样,不留姓名,不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但事实上老庄与孔孟一样行“入世之事”,这与己知事实矛盾。所以,老庄真的弃尘绝世这个假如不成立。【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辨析和修改病句的的能力。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
61、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没有学问和本领改为胸无大志更合文意”错,因为根据前句“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分析,此处是说曾点有关“言志”的回答给人感觉他没有学问,而“不学无术”的意思正是指没有学问。所以,甲处“不学无术”的使用妥当,不能用“胸无大志”替换。“胸无大志”的意思是心里没有远大志向。但是曾点说的“沐浴吹风歌咏”恰是有大志、治理得好的表现。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
62、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本题,第一空,根据前面的句子“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分析,此处是说儒道两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早就存在。哉根据前句“儒道两家在作为一种学术流派产生之始”和本句中的“甚至”一词,可知前后两句间是递进关系,内容上说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学术流派产生之始,更是
63、儒道两家思想“在产生之前”就有了相互的影响、补充。所以,此处补写“在产生之前”。第二空,根据第一节中“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可知,孔孟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有入世之心,但是其思想中也有道家出世的心理,这与文中说“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相同,尤其是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孔孟和老庄都是一样的。所以,此处应补写的内容是“与孔孟是一样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正确使用论证方法的的能力。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分析反证法的使用。题干已经很清楚地解释了反证法在文中如何使用,考生要精读第2段,然后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分析第2段所用的反证法的推理思路。首先找到第2段中做出假设是:老庄真如他
64、们所说的完全弃尘绝世。然后依据这个假设来推理:就应该像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连姓名都不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但是事实上老庄并没有像上述几人一样完全弃尘绝世,而是说些“治国爱民”这些话,同意“德无不容,任也;道无不理,义也”的说法,这与文中说“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他们与孔孟是一样的”相矛盾。所以,之前的假设是错误的。这就是该节运用反证法的推理思路。【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
65、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四、整本书阅读(9
66、分)结合你的整本书阅读实践,完成后面的问题。21. 下列红楼梦中的人物,与之相关内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赦 袭一等将军 贾琏、惜春的父亲 不满母亲偏向弟弟贾政B. 贾雨村 补应天知府 林黛玉的家庭教师 在甄士隐资助下考中进士C. 史湘云 绰号“蕉下客” 贾母的内侄孙女 与黛玉联诗“寒塘渡鹤影”D. 花袭人 本名花珍珠 贾宝玉的大丫鬟 撕宝玉的扇子“作千金一笑”22.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金钏儿投井是一个重要事件,不同的人听说这一事件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请分析他们反应不同的原因。(1)袭人的反应: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 ”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2)王夫人的反应:赏了金钏儿的
67、娘五十两银子,把小姐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点。一头哭。“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3)宝钗的反应: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答案】21. B 22. 袭人作为丫鬟,“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表明她有同病相怜之感,对金钏儿的死先是震惊,后是不相信,最后是同情。王夫人用“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掩饰自己赶走金钏儿的真实原因,以此保护她和宝玉的名声和脸面。宝钗为了劝慰王夫人,减轻王夫人的自责,所以将其投井说成为“失了脚掉下去的”,把责任归为金
68、钏儿自己。【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2)分析人物形象。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去体现人物性格,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这道题具体考查识记人物、身份、绰号或本名、与人物有关的事件。A项,“贾琏、惜春的父亲”错。贾赦是贾琏和贾迎春的父亲。C项,“史湘云绰号蕉下客”错,贾探春绰号“蕉下客”,史湘云绰号“枕霞旧友”。D项,撕宝玉的扇子“作
69、千金一笑”的是晴雯,不是花袭人。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出答案。(1)袭人:她第一反应是“唬了一跳”,这表明她听到这个消息时的震惊。“忙问哪个金钏儿”,“忙问”体现她内心着急,一时没想到金钏儿会死。“哪个金钏儿”这句问话很
70、不符合她缜密性格,与其说这是询问,不如说是抗拒事实、拒绝相信。“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金钏儿、袭人这一批丫头都是丫鬟,自小亲厚,同病相怜,以致袭人流泪、叹息,深感同情。(2)王夫人:“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几下”“谁知他这么气性大”,王夫人用“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为借口来掩饰自己赶走金钏儿的真实原因,以此保护她和宝玉的名声和脸面,然后又说是金钏儿“气性大”,自己要投井,与他人无关。(3)宝钗:“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宝钗为了劝慰王夫人,减轻王夫人的自责,把责任归为金钏儿自己。可见,以上三人的不同反应,都从自己的身份、立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71、这也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每一个人都在说着自己的话。【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林觉民与妻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鲁迅这也是生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电影蜘蛛俠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以上名言激起了你哪些思考和感想?请带着这些思考和感想写一篇发言稿,在高一年级的期末表彰大会上作
72、为学生代表作发言。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答案】例文:每一滴水都应融入海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每一滴水都应融入海洋”。滚滚河流中,我是滴水。渺小吗?也许我决定着一株植物的命运。大千世界里,我是一朵花。卑微吗?也许我改变了一片土地的荒芜。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的行为影响着周围的世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心怀他人。青年人为何要担此重任?因为青年拥有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处在一个最具活力、创造力、冲劲的时期,易被时代感染,易无惧迈上征程,能扛时代大旗,能”教日月
73、换新天”。有能力者若不发挥其能力会终生懊悔。所以青年人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振兴国家。树立责任感需要培养职业责任意识。如果你是一只火把,就应照亮-段道路;如果你是一把斧头,就应开辟一片坦途;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应温暖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捧清水,就应洗净一片浊污。人人能力不同,个个责任重大。克里姆林宫的清洁工说:“我的任务和叶利钦是一样的,只不过他是在打扫俄罗斯而已。”有了职业的高度责任感,才有了王顺友几十年行走在山间邮路,才有了张艺谋推掉高颉报酬,为奥运耗尽心血,才有了神七宇航员执行任务时的沉着冷静。所以,树立职业责任感是树立责任意识的基石。树立责任感要培养社会责任意
74、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红烛照深山,温暖洒人间。李桂林、陆建芬怀着对二坪村的责任,将荒芜变为希望,将沙漠变为绿洲。从此,文明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文化的光芒在这里灿烂夺目。“微尘”这个看似渺小的名字,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社会责任意识。无声奉献,更显其伟大;心怀社会,更显其崇高。树立社会责任感更为重要,它是树立责任感的保障。树立责任感要培养国家责任意识。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每个人树立国家责任感,国家必会长盛不衰。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张自忠的杀敌报国,才有了梅兰芳的蓄
75、胡罢演。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反观当今,责任意识的缺失却成为一大通病。范美忠一跑留下骂名,有的专家们偏爱“孔方兄”,有的学者们执着于闪光灯,有些媒体渲染浮夸成通病。因此,树立责任意识,自古重要,而今更是必不可少。因为真正的伟大不是自保,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奉献、是博爱;真正的明智,不是割裂自己与他人,而是始终将自己与他人,共同为一个崇高的目标去奋斗;有一天肉体不存在了,精神也会永存。相信自己对别人的影响,相信别人与我们息息相关,并为之付出行动,播微爱与善良。如何让一滴水永不干涸?最好的办法是将它融入海洋。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解析】【详解】命题方式:任
76、务驱动型作文审题要点: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次作文的任务是考生要对材料中的名言分析理解,把自己对材料的思考和感想,写成一篇发言稿,在高一年级的期末表彰大会上作为学生代表作发言。所给的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思考责任,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审题过程:此次作文的材料属于名言类材料,审题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关键语大多出现在材料中,考生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
77、题意图。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由表及里把握名言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首先要读懂这四句名言,把握名言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第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是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士应当以弘扬道为己任,这是人生作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曾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士人(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需要长期
78、艰苦奋斗。第二句“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意思是我应该乐意牺牲我的一生和你的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第三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的“我”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会对所有人和事物有影响,那么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发挥自己的力量。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感情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无论看远方,还是看身边,鲁迅的这句话都会让我们想到我们是社会的一部分,都是祖国的一个成员,都是世界的一分子。那么网民们就应该心中有他人,眼中有世界,就应该具有为国甘于奉献、勇于担责的大境界。第四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就是说能力强的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对来说
79、会更大些。一个人拥有了一种能力,就应承担起自己的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份责任。本次材料的四句名言中,可以抓住关键词“责任”来立意。参考立意:青年要有所作为,担当历史使命;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名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责任;青年人应当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甘于奉献,勇担重任;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敢于担当社会的责任;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每个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
80、,心怀他人”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论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的原因,然后从“树立责任感需要培养职业责任意识”“树立责任感要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责任感要培养国家责任意识”三方面论证树立责任感应该从。结合现实重申中心论点。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参考素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
81、春才能无悔。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曾子对“任重而道远”是这样阐释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其实,曾子既是论士,也是自述其志。朱熹四书集注解释说:“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因此,弘而不毅,固难持久;毅而不弘,则气量褊狭;既弘且毅,方能任重道远。没有一个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水卷走,欧洲就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岛少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海明威顾炎武曾说:
8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才有了刘和珍的为民请原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或许你又会说,我对于社会不过是一粒沙,微不足道,不过是一滴水,平凡无奇。国计民生的大事,我的努力不过九牛一毛,雪灾、地震的大难,我的付出也不过杯水车薪,无力回天。然而,朋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会变得可以承担,再小的奉献乘以十三亿也会变得重如泰山。你的一小步,对于社会就是一个飞跃,为什么不把自己纳入社会这架机器,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或许我们很难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我们可以坦然地告诉子孙,我为国家的
83、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了应有的贡献,我无愧于心。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发现青蒿素历经艰辛,此前尝试的中药有200种,提取的方法加起来380种。85岁的屠呦呦平静的说:“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肩负重任展望未来,需要我们勇担重任。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有志者处天地之间,当学杜子美,广夏千万间;须效白香山,谋制万里袭。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这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我们会自信地接过接力棒,新的时代属于英雄,让黄河嘹亮的涛声跨越我们的灵魂,让辽阔的黑土地
84、磨练我们的意志,海阔天空是我的地图,用心写下全新记录,热血燃烧未来,收获梦想。【点睛】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