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2533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要理解科学就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态,第一是希腊科学,第二是近代科学。希腊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近代科学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理想,但增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成为今天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导力量。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数理

2、实验科学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学中取得成功,后来相继在化学和生命科学中大展宏图。从19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陆续转化为相应的技术,引发了相关的产业革命,兑现了数理科学早期的求力理想。然而,大规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必要关注另一种已经被边缘化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或译为“自然志”)。它是与希腊以来的自然哲学传统相对应的另一种科学类型,即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而非抽象概念)、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的科学。在人类的诸种文明中,博物学(自然志)比数理科学更为常见。数理科学是希腊人的独特创造,而每一种古代文明都有

3、自己的自然志传统。自然志亲近自然、鉴赏自然,比数理实验科学更少侵略性,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自然志。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大成的明末四大科技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均是自然志作品。以自然志(博物学)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可以获得更多的教益和启示。追问和思考“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在今天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中国人从19世纪后期开始接受西方的科学,实则是时代大变故造成的被动、无奈之举。驱使我们发展科学的仍然是富国强兵、民族振兴这样的功利主义动机,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以求知为乐趣的自由心态远远没有被充分激活。中国

4、人要在未来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就不能再满足于出于单纯功利主义的目的学习和运用科学,而是要习得居于源头处的希腊科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文化土壤,使科学能够在中华文化中生根发芽,否则,科学对于我们永远只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工具,无法成为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的文化母体。其次,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正在给人类造成新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已被西方人意识到。然而,单纯作为手段和工具进入中国的科学,酿成了严重的危机却未能为国人所意识到,国人也尚未动员自身文化中的资源以克制这种危机。盛行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当下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恰恰反映了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本质和

5、来源缺乏基本的反思。就此而言,追问什么是科学,实际上具有极其紧迫的现实意义。最后,就科学而言,中国传统的优长之处在技术,在博物学(自然志),不在数理科学。如果一味考虑面子,挖空心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数理科学方面的世界第一,那是自欺欺人,也不能真正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的交汇点。重写中国古代科技史,不仅是科技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的需要。(摘编自吴国盛什么是科学)材料二: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如何

6、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

7、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部分科研人员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形象。(摘编自李侠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1.下列关于“科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科学和近代科学两者的代表不同,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B.数理实验科学主要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C.科学进入中国是出于民族振兴的功

8、利主义动机,在中国生根还需国人探索科学的本源和精神。D.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的力量,任其无约束发展可能摧毁人类,由此促使了科技伦理的兴起。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中既缺乏科学的基因,也缺乏科学发展壮大的土壤,所以科学在中国无法拥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B.为了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难题,需要关注被边缘化的博物学,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博物学。C.科技伦理的目标是使科学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只要目标是美好的,科学研究就是符合科技伦理的。D.中国科学界在科技伦理上先天不足,与中国从19世纪后期才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此前缺乏相对应的

9、传统与经验有关。3.材料一是吴国盛什么是科学一书的结语,总结了该书各章节内容,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该书章节标题的一项是( )A.西方科学溯源B.科技伦理研究C.中世纪的科学形态D.中国古代的博物学4.你将代表班级在学校科技节学生论坛上发言,主题是“我国该如何应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类新的生存危机?”,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发言稿的要点。5.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作者皆为科学哲学系教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两人观点的异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记

10、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

11、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见得思义。”(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

12、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我推测,以仁义并举,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但始于何人,由于书缺有间,已难考定。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仁义。(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材料三: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

13、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

14、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节选自汤一介“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删改)6.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贵仁”,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B.在“孔子是否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问题上,张岱年与过去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同。C.子贡误以圣为仁,在孔子看来,主要是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D.“仁”是孔子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之一。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曾以仁义相连并举,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B.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

15、,仁义是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C.孔子在很多地方讲到仁,意思很宽泛,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D.孔子认为选拔人才,既要看其出身的高低,更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8.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克己复礼。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2自然段的论证思路。10.选文三则材料在论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

16、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17、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

18、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

19、“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格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

20、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材料二: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

21、。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

22、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词天生就有“比”“兴”的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B.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外之意的美刺托喻的解释。C.叶嘉莹认为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D.蒋勋认为,李煜遭遇了亡国破家的大事件,从而产生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

23、人等震撼人心的作品。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B.叶嘉莹引用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是为了解说“比”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C.“比兴”有各种解释,在材料一中叶嘉莹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广义的和引申的解释,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D.唐诗达到了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继续模仿唐诗是没有出路的,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进行创新,反而超越了唐诗。1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A.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24、。B.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D.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1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15.请运用文中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

25、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即流露出“窃比春秋”的拟春秋动机,其后因单篇流布,多有亡逸,西汉元成年间褚先生仿史记体例补写亡篇,可视为最有代表性的“拟史记”创作,故而后世多有将杰出的史书比拟为史记的现象。而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此后,其他文体中“拟史记”批评现象层出不穷。散文领域,韩愈曾评柳宗元的文章为“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到宋代,苏轼评价欧阳修“记事似司马迁”。唐宋八大家多有被比拟为司马迁的现象。后来,元代杨维桢吊谢皋父中称谢皋羽“文似太史公”。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以史记为旗帜,相关文论更是将“拟史记”批评发挥到

26、极致。到清代,姚莹将姚鼐也拟作司马迁。由此可见,“拟史记”批评作为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观念,对文学创作与审美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外作品。近代黄遵宪评价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曰:“叙述茶事甚详,而抉剔弊窦,曲尽情状,如太史公货殖传。”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是对苏轼之论的深度解说,而其实质则侧重的是杜诗的诗史价值。诗文之外,其他文体作品中“拟史记”批评也层出不穷。小说领域,明代金圣叹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的重要观点,将水浒传拟作史记进行叙事、写人等文法方面的评点,其

27、后清代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戚蓼生石头记序将红楼梦与史记比拟,称红楼梦“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聊斋以传记体叙小说之事,仿史汉遗法,一书兼二体”。此外,辞赋领域,宋代罗大经将赤壁赋与伯夷列传类比。戏曲领域,明代韩邦奇最早将关汉卿与司马迁并举;可见“拟史记”批评在戏曲领域同样影响深刻。“拟史记”批评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正如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评价诗歌领域的“拟史记”时所言“杜诗似史记,不但为太史公增价,并为工部雪冤矣”。“杜诗似史记”的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不同文体领域共有的“拟史记”批评反

28、映了史记传播的广度与文学影响的深度。不同文体在文学功用、接受群体、审美特征等方面皆有区别,而不同领域的“拟史记”批评都将史记视为重要的文学经典而树立,反映出史记在不同维度的经典化过程。同样,依赖“拟史记”批评,不同文体寻找到彼此间的共通之处,从而为文体之间相互渗透与学习提供了可能,进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体的进一步发展。(摘编自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材料二:中国小说传统源远流长,丰厚博大,“拟史化”倾向无疑是中国小说传统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所谓“拟史化”,即注重小说与历史的依存关系,把小说看作是历史著作的变种,强调小说“补史之阙”的作用。这种“拟史化”倾向早就被中国古代学者们揭示出来

29、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所谓“稗官”,即为记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官,可见小说的诞生即与史录有关。刘知几在史通杂述篇直接把小说与历史著作类比,强调小说与正史“参行”的功能和小说家的“史家”身份。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有着迥然的差异。西方小说产生较晚,但它的源头是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而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文学经验的诗学是后来西方古典文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圣经。这里的“诗”是文学的统称,更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史诗和戏剧)的特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西方的叙事类文学(包括后来的小说)一开始就是强调与历史著作相区别的,他们把

30、文学(包括小说)看得比历史著作更高级、更有价值,都认为文学(小说)比历史更真实。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相反,中国把历史著作看作是校准小说的墨绳,中国古代小说家的终极目标是“补正史之阙”。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风行而逐渐式微了,以至当代人对此几无印象。在今天提出和梳理中国小说传统并不是出于狭隘的复古倾向,也不是要发泄浅薄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对当下在中国日益膨胀以至泛滥的“虚构”化小说稍加矫正。虽然中国传统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并不见得值得我们全部肯定,但它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自觉的艺术担待,对历史真相和生活真谛的不懈探究,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摘编自张浩文中国古

31、代小说“拟史化”传统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启示)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史”批评是以“史”的视角观照文学作品,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种文学观念,适用范围较广泛。B.“拟史”批评历史悠久,其根源可追溯到儒家文化的宗经重史思想,后来历代文学批评家加以丰富与发展。C.在散文领域,“拟史记”批评对文学创作与审美有重要影响,在诗歌、小说、辞赋、戏剧领域也影响深远。D.近代以来,中国小说“拟史化”倾向受到了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而衰落,说明它在新时代已经失去了意义。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体部分按照历史顺序,充分论述了“拟史”批评的历史渊

32、源及其发展状况。B.不同文体可依赖史记建立“拟史记”批评,再依赖“拟史记”批评找到共通之处。C.班固解说小说的诞生的例子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与“拟史化”倾向关系十分紧密。D.材料二末段既点出中国小说“拟史化”倾向的不足,又指出其价值,具有辩证思维。18.下列选项,不符合“拟史批评”的一项是( )A.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谈到“今王实甫西厢记为传奇冠,北人以并司马子长”。B.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此书即史家列传体也,以班、马之笔,降格而通其例于小说。”C.姚莹在识小录中曰:“惜抱轩诗文文品峻洁似柳子厚,笔势奇纵似太史公。”D.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柳州罗池庙碑记等文章称颂柳宗元的文学贡献和政绩。19.材

33、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拟史”的相关内容,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20.你班将举行“杜甫似司马迁”交流会,请结合材料一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列出你的发言稿的要点。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B.“数理实验科学主要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错误,原文材料一“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可知主要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2.答案:D解析:A.“所以科学在中国无法拥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中国人要在未来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

34、方向,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就不能再满足于出于单纯功利主义的目的学习和运用科学,而是要习得居于源头处的希腊科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文化土壤,使科学能够在中华文化中生根发芽,否则,科学对于我们永远只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工具,无法成为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的文化母体”,可知因果关系不恰当。B.“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博物学”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二“然而,大规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必要关注另一种已经被边缘化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或译为“自然志”)”,“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自然志”,“以自然志(

35、博物学)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可以获得更多的教益和启示”,可知因果关系不恰当。C.“只要目标是美好的,科学研究就是符合科技伦理的”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二“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可知,只要就过于绝对,目标美好,科学研究不一定符合科技伦理。故选D。3.答案:B解析:根据原文材料一“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舶来

36、品,要理解科学就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态,第下是希腊科学,第二是近代科学。希腊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可知材料一讲了西方科学溯源、中世纪的科学形态。根据原文材料一“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数理实验科学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学中取得成功,后来相继在化学和生命科学中大展宏图。从19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陆续转化为相应的技术,引发了相关的产业革命,兑现了数理科学早期的求力理想。然而,大

37、规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必要关注另一种已经被边缘化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或译为自然志)”,可知材料一讲了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以及中国古代的博物学。根据原文材料二“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可知材料二讲了科技伦理研究,所以B不属

38、于材料一章节标题下的内容。故选B。4.答案:同:都认为科学(科技的发展)既造福了人类,又引发了人类新的生存危机;都旨在探讨我国应如何应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类新的生存危机。(2)异:材料一强调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回归科学史,重新思考“什么是科学”的命题:材料二强调解决危机的办法是着眼于科技伦理的研究和践行。5.答案:反思现代科学的本质和来源,学习希腊科学精神;改变出于功利主义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以博物学(自然志)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技史;重视科技伦理,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保证我国科技人员践行符合科技伦理的、负责任的研究。6.答案:B解析:A.“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

39、”因果关系错,原文为“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C.“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错,原文为“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D.“核心之一”错,原文为“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故选B。7.答案:B解析:A.“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说法错误,原文是“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选项表述绝对了;C.“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错,原文为“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选项扩大了范围;D.“看其出身的高低”错,原文为“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8.答案:D解析

40、: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属于学习方面的,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9.答案:首先,提出观点: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然后,运用引证法,论述了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指出了子贡的错误,并采用了确立界说的格式。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由“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可知首先,提出观点: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由“论语记载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

41、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可知,接下来作者运用引证法,论述了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指出了子贡的错误,并采用了确立界说的格式。由“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可知作者最后总结,得出结论。10.答案:材料一: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孔子对仁作了明确的界说。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材料三:阐释了“仁”的内涵,并指出“尚贤”的重要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由“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

42、“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可知材料一论述的是: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孔子对仁作了明确的界说。由“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可知材料二论述的是: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由“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

43、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可知材料三阐释了“仁”的内涵,并指出“尚贤”的重要意义。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并不可信”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B。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为所以”因果错误。原文“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可知,因果关系颠倒。C“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

44、法”错误,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例如“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这是从读者方面而言的。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误,原文只是说“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词并没有超越唐诗。故选B。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见物起兴”指看到了某一物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发。A由看到的“朱雀桥”“野草花”“乌衣巷”“夕阳”而引发怀古之情。B由看到的“柳色”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是由物及心。C由看到的“蒹葭”而引发对“伊人

45、”的思念,是由物及心。D借助于“石”“席”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意,先有“我心”的特征,再选取了“匪石”“匪席”来比,是由心及物,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范畴。故选D。14.答案: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接着通过举例,分别对“兴”的“见物起兴”和“比”的“以此例彼”的内涵特点进行阐释;最后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变化过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头“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提出观点: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第二、三段“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

46、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对“比”“兴”进行解释,“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李后主乌夜啼”,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为例,详细解说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第四段“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以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为例,详细诠释了中国古诗的以此例彼的方式。最后“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

47、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演变过程。15.答案: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陆游以梅花自比,当像他这样的忠贞之士本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不仅未得到重用,反而横遭遗弃、备受摧残时,其由此产生的悲愤感情与“梅花”那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独自寂寞开放,且在风吹雨打中备受煎熬的冷落凄凉之情有某种暗合之处;陆游以梅花这种事物寄托身世之感。他虽壮志未酬但不愿像世俗之人那样争权夺利,而只想独葆高洁;词人的这种操守与梅花那种

48、“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尚节操也有相同之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二中“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提出诗歌创作中“比兴”手法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陆游这首词中,言在梅花,而意在隐喻自身。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心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然而却一直不得重用,反而被调离前线乃至赋闲,当他看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梅花时,自然就引发了自己内心那种无人赏识,寂寞凄凉的感情。梅花不仅孤独寂寞地开放,甚至“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对梅花来说,

49、风雨的摧残令她花瓣凋零;对作者来说,政治仕途上的风雨摧残,令他也备受煎熬,本就孤独凄凉无人赏识,再加上人生处处遭遇不顺,命途多舛,这样更的失意落魄与所见梅花何等相似。另外,梅花还有高洁品性,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没有争春之心,作者以之来表达自己没有争名夺利的想法,一切出发点只是为国为民,即使壮志未酬,也不愿沦落为庸俗之人,宁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正如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花瓣凋零,化泥为尘,其幽香依旧不变,这种特性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高洁自守的品性。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说明它在新时代已经失去了意义”错

50、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中“而是对当下在中国日益膨胀以至泛滥的虚构化小说稍加矫正”和“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等信息可知,中国小说“拟史化”的某些方面在新时代仍有重大意义。故选D。1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材料一主体部分按照历史顺序”错误。材料一是按照散文、诗歌、小说和辞赋领域的类别顺序进行论证的。故选A。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材料一“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可知,“拟史”批评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

51、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D.只是体现了韩愈推崇柳宗元的文学贡献和政绩,但没有从“拟史”批评的角度来评论。故选D。19.答案:材料一侧重论述了“拟史记”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材料二侧重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的内涵、历史,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的差异以及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和第6段关键句“拟史记批评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观念,具有

52、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了“拟史记”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由材料二第1段关键句“所谓拟史化,即注重小说与历史的依存关系,把小说看作是历史著作的变种,强调小说补史之阙的作用”和第2段关键句“这种拟史化倾向早就被中国古代学者们揭示出来了”可知,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的内涵、历史。由材料二第3段关键句“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有着迥然的差异。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相反,中国把历史著作看作是校准小说的墨绳,中国古代小说家的终极目标是补正史之阙”和第4段关键句“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风行而逐渐式微了,以至当代人对此

53、几无印象。虽然中国传统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并不见得值得我们全部肯定,但它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自觉的艺术担待,对历史真相和生活真谛的不懈探究,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可知,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的差异以及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意义。材料二侧重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的内涵、历史,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的差异以及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意义。20.答案:“杜甫似司马迁”体现的是诗歌中的“拟史化”批评现象,说明了史记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杜甫的诗歌中有大量反映历史的作品,具有“史诗”之称,鲜明体现了杜诗的诗史价值。这一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体现了诗歌“以诗

54、证史,以诗补史”的价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结合“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是对苏轼之论的深度解说,而其实质则侧重的是杜诗的诗史价值”可知,“杜甫似司马迁”体现的是诗歌中的“拟史化”批评现象,说明了史记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同一部历史一样,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他的诗歌可以视为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歌中有大量反映历史的作品,具有“史诗”之称,鲜明体现了杜诗的诗史价值。结合“正如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评价诗歌领域的拟史记时所言杜诗似史记,不但为太史公增价,并为工部雪冤矣。杜诗似史记的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可知,这一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体现了诗歌“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