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170.50KB ,
资源ID:132475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2475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1、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 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华文明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这些遗址既存在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等共性特点,又能显示出不同地域间不同的文化风采。这体现了中华文明()A分布广泛B中原为核心C多元一体D源远流长2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

2、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3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與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與服都不相同。西周舆服制度的形成()A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较少B标志周朝制度走向完备C与分封制和礼乐制相适应D标志专制王权日趋强化4下表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几组人名,据此推知古代中国人()姓名古籍姓名古籍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B宗法观念浓

3、厚C具有经世济民情怀D忠君意识强烈5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的政治见解。他的政治见解是()A无为而治B为政以德C本善习远D实行仁政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秦以前的政府,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他评价的是哪种制度()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监察制度7有学者根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法律竹简,指出秦法具有区别故意或过失犯罪、自首、从宽、诬告者反坐、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等与现代立法精神一致的规定 ,而许多现代人看来严苛残酷的罪行惩罚,其实汉、魏、晋、唐的法律里也都存在,不宜独责秦法。这说明()A考古发现是历史研

4、究的重要依据B该学者对秦朝法律的研究最为全面C历史文献中对秦朝的记载不可信D秦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的说法错误8史载: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皇帝用提升梁王子孙的爵位的方法来削弱封国实力C皇帝加强位于在边境的梁国的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得到发展9汉代文学虽不及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中唐诗、宋词、元曲那样灿烂夺目,但其恢宏气度、华丽辞藻也

5、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下列代表汉代文学成就的是()A离骚B上林赋C木兰诗D儒林外史10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王氏家族代表着魏晋时期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的社会阶层是()A封爵领将B士族门阀C节度使D外戚势力1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唐朝强调书法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B理学思想的规范C政治局势的变化D汉字发展的规律12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

6、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B佛教向大众生活的渗透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D各民族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13有学者指出,“文景之治”时期恰值汉代地方权力最为活跃的时期;“开元盛世”之后唐朝虽然由盛转衰,但唐王朝经济活跃、文化昌明、作为东亚文明中心和世界仰慕之国的地位继续保持了百年之久,这一阶段正是地方权力扩大而尚未失控的时期。作者意在强调()A汉唐盛世都是以君主的开明为基础B地方分权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C地方适度分权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D汉唐繁荣得益于地方分权政策14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

7、以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D改变了国家行政区划15唐初规定:州县官市之外的交易场所均不合法。但因各地商人、城内居民所需生产和生活用品均需草市供应,因而官府对草市长期采取放任自流态度。唐末,不少地方官吏开始在草市设镇,设置官丁,并设场征税。这表明()A商业发展推动政府调整了抑商政策B草市自身功能推动其官市化市镇化C唐中央政府实质认可了草市合法性D中央集权程度决定商业规则执行力16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

8、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遺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宋代()A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17下列语句中,能够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苏湖熟,天下足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18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

9、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19某学者认为,唐初三省分权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行使的辅助决策权与尚书省的行政权的分立;第二层是在此基础上,决策权又一分为二,中书草诏,门下审核。这表明唐初()A中央集权达至顶 B三省与皇帝形成了制衡关系C宰相权力有所分散 D地方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20唐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可授田总额为100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A赋税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调整B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C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D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21宋朝时期,官方对外话语经

10、历了从“华夷一统”为主导向“汉唐旧疆”为主导的转变。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意在()A重塑本朝正统地位B承认对外战争受挫C强化中央政府权威D推动国内政策转向22宋代,与“市”制相适应的“城郭”和“乡村”的分工结构崩溃,这不但使原有城市市区面积扩大,而且还催生了新型商业城市,城市供需的中心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网密度进一步增加。这说明宋代()A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升B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相辅相成C城乡一体化局面逐渐形成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格局的调整2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

11、)A实现了强兵目的,消除了边境威胁B增加了政府收入,达到了富国目的C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巩固了统治D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民众生活24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A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B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C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D“田宅无定主”成为常态25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权

12、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26“(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割据隐患D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27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

13、前提B行政区划有利于促进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推动了行省制度的实行D行省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8某著名学者指出,行省弥补了传统郡县制的不足,元中央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并以其内部特有的机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成熟、稳定的建制。该学者意在说明行省制()A借助分权与集权加强中央集权B细化了中央与地方权力C聚集境内财富以提供中央需要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29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的目的是A强化封建皇权 B便

14、于传达中央政令C监视官民 D控制国家兵权30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郑和等人立碑写道:“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驱除倭寇B扩大政治影响C寻找黄金D传播中国文化二、 非选择题(共2道材料题,满分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汉代教育领域的改革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到汉代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发展教育的政治背景,并说明其影响。(8分)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材料一 唐朝丝绸

15、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

16、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材料二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

17、,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中国古代史回答问题(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二,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8分)答案一、选择题:1C【详解】材料“这些遗址既存在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等共性特点,又能显示出不同地域间不同的文化风采”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C正确;ABD与材料无

18、关,排除。故选C。2B【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制,产生了贫富分化,从而出现了阶级分化,而在当时精美的玉器和陶器的随葬品就是权贵阶层的生活表现,故答案为B;A只能表明当时开始种植水稻,不能说明贫富分化,A错误;C表明当时城市建造的水平,错误;D表明古遗址距今的时间,不能表示贫富分化,错误。3C【详解】据材料“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與服都不相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宗法制的等级秩序相关,说明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和礼乐制相适应,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问题,故A排除;舆服制度并不能标志周朝制度走

19、向完备,故B排除;周代尚未形成专制王权,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與服都不相同”,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礼乐制的等级秩序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4B【详解】由材料中“严祖”“安祖”“兴祖”“茂宗”等人名信息可知,古人取名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B;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太广,A项与材料的匹配度不是最高的,其不是最佳答案,排除;材料中的人名并不能体现出济民的色彩,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中的人名体现的是对祖先的崇拜,而非忠君观念,排除D。5B【详解】据所学可知,孔子的观点有“仁、礼、

20、德治”等,B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A不符题意;“本善习远、实行仁政”是孟子观点,C、D错误。6C【详解】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政府才是正式的统一政府,故选C项;皇帝制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度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央官制,排除B项;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为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排除D项7A【详解】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法律竹简显示秦朝的法律有现代立法精神的影子,而且古代

21、法律中多存在严刑酷法,这一发现有助于纠正传统看法,说明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A正确;B错在“最全面”,排除;C不符合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排除;秦朝确实亡于暴政,排除D。8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汉景帝将梁孝王的五个儿子“通通提升为王”,避免其中一个儿子独大,目的是削弱封国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A项,该项明显错误,排除;CD项,抵御外患、开发边疆的表述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9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赋代表汉代文学的成就,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汉赋作品,故B正确;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讽刺小说,都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10B【

22、详解】根据所学,魏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盛行,他们享有政治特权,而王氏家族正是士族门阀的代表,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符合题意。11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权分裂,唐朝时期的书法强调法度主要和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关,因此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理学尚未产生,B排除。故选C。12D【详解】据材料“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可知,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黄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都出现了这样的壁画,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

23、势,D符合题意;据材料体现的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而不是畜牧业,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佛教”,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生活富足,C错误。13C【详解】材料认为“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的经济活跃和文化昌明都与当时地方权力扩大而尚未失控有关,这说明作者在强调地方适度分权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C正确;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地方分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B排除;汉唐繁荣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而不能仅归功于地方分权政策,D排除。故选C。14C【详解】根据材料“以监察非法行为”“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有利于监察边疆地区的非法行为,说明该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

24、控制,尤其是对边疆的统治,C项正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不符合题干中“这时期”的设问,材料并非探讨以后的影响,A项错误;唐玄宗设采访使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采访使掌握的是监察权,不是行政权,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采取的采访使有利于加强中央地边疆地区的控制,没有涉及国家行政区划,D项错误。15B【详解】由材料可知,社会需求和草市发展推动唐朝末年在草市设镇,设置官丁,说明草市自身功能推动其官市化市镇化,B正确;政府对草市放任自流,说明当时抑商政策较为松动,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唐末地方政府的态度,无法代表中央政府对草市的态度,排除C;材料与商业规则无关,排除D。16B【详解】据材料

25、可知,由唐诗到宋词文学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势,这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无关,A错误;据所学可知,唐代雕版印刷术就已存在,故C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学的发展趋势,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无关,D错误。17B【详解】“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苏湖指江苏苏州和浙江湖州,说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A是南朝,C是唐朝,经济重心还没有转移到南方,排除AC;D是明朝流传的谚语,反映纺织业发展情况,无法体现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排除。18D【详解】材料反映了佛教僧人在传颂佛经的

26、同时,还宣传感恩和孝顺父母等中国传统文化,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排除A;佛经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的经义,而不是“孝道”,说法错误,故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故排除C。19C【详解】材料主要说明唐初通过増加宰相人数和层次来分散相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相权的分散,而非中央集权,排除A;B项“制衡”之说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表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20C【详解】唐前期,每位纳税者实际授田数目一般比规定数目少得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由此可知,唐朝租庸调制缺乏稳固的运行基础,故C正确;材料未说明租庸调制即将崩溃,故A错误;

27、材料不是强调纳税者实际负担如何,故B错误;材料未说明均田制徒有其名,故D错误。21A【详解】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形成了以北宋和辽为中心的两个朝贡体系,这一转变意在重塑北宋王朝的正统地位,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反映的是北宋和辽的关系,与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C;宋辽二元并存反映的是宋辽关系,不属于北宋的国内政策,排除D。22D【详解】据材料“不但使原有城市市区面积扩大,而且还催生了新型商业城市,城市供需的中心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网密度进一步增加”可知,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旧的城市结构崩溃,推动新型商业城市的出现,即商

28、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格局的调整,D项正确;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重农抑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低下,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问题,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宋代城市格局的发展,而不是农产品和手工品产品商品化,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城市供需中心向农村扩散,但这并不代表城乡一体化,并且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23B【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B正确;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北宋没有“消除了边境威胁”,A错误;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由于大地主,官僚的反对而失败,C说法错误;D不是材料主旨。2

29、4D【详解】根据“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可得出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使“田宅无定主”成为常态,故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不属于其影响,排除。25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可否裁决”,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得刺举以闻”,拥有垂直监察权,故A项正确;B项错误,通判不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项错误,通判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错误,错在“避免”。点睛:材料“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拥有地方行政权,材料“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表明拥有地方监察权。

30、26B【解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趋向松弛”,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张在地方上扩大自主权,可以使边将以生命保卫国家,国家统一安定,B 项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没有关于分权的叙述,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地方自主性被削弱,而是反映出地方自主性增强,D项不符合题意。27B【详解】根据材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可知,汉中地区由巴蜀故地划入西北关中后经过发展西北关中氛围更加明显,说明行政区划有利于促进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一个地方归入另一个行政区划后对该行政区划的文化认同,没有强调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重要

31、前提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等信息可知,是行省制度的实行推动区域文化认同的发展,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实行有利于推动中央对地方的加强,但这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故D选项错误。28A【详解】据材料“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成熟、稳定的建制”和所学可知,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同时又拥有军事、财赋、监察等权力,这就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故A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行省具有两重性,

32、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权力大而不专,而非细化中央权力,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行省聚集财富供中央所需,故C选项错误;“消除了”的说法绝对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A。29A【详解】根据朱元璋“不许立丞相”的训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皇权,A项正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使得皇权与相权斗争最终以皇权胜利,并空前加强而结束,快速向全国传达中央政令与中央机构改革无关,B项错误;废除丞相,不影响皇帝对官民的监视,C项错误;宋元以来,丞相的军权已被分割,D项错误。30B【详解】根据“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可知郑和下西

33、洋是为了擒获对明王朝不恭敬的藩王,剿灭侵略明王朝的蛮寇,即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政治影响,故选B;郑和生活的时期还没有出现倭寇,排除A;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为了寻找黄金和传播中国文化,排除CD。二、材料分析题31(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私学兴盛到禁止私学,发展官学;教育的政治功能越来越突出。(6分)(2)政治背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影响:为政府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的官员;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压制了其他各家思想的发展(8分)【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于诸子百家各立博士”“武帝增置五经博士,形成儒家独尊的局面”可知,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私

34、学兴盛,到汉武帝时期禁止私学,发展官学;根据材料“采纳贾谊的主张,以礼乐教化转移风俗”“毕业后等第高的可充任郎官”可知,教育的政治功能越来越突出。(2)政治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儒家思想为内容培养后备官员,为政府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的官员;根据材料“形成了儒家独尊的局面”可知,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随着儒家地位的提升,压制了其他各家思想的发展。32(1)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8分)(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10分)(3)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8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