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选题 每题2分1“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A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2西周初年,商纣王儿子武庚的叛乱被平定后,商族的公社组织并末被拆散,仍由原来的公社首领来统率,宗族组织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均被保留下来,但他们要服从周王国的法令。西周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稳定西周的统治B有利于文化的融合C埋下了商族复国的隐患D消除了各部落间的矛盾3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
2、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4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5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A认为“人性本善 B重视教化作用C主张“为政以德”D推崇仁义观念6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曾经提及: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
3、杨敝事先并不知晓,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 )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B已失去了皇帝对其的信任C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削弱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的监督7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家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8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A大宗、小宗制 B礼乐制度 C嫡长子继承制 D世卿世禄制9属于“汉承秦制”的是A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D行省制10电影英雄中,无名(刺客)对战
4、长空(刺客)时,给一旁抚琴的老者一把钱币,钱币有刀状、铲状等各种形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封建社会最为广泛流通的货币一直是A秦半两钱 B五铢钱 C圆形方孔钱 D银锭11.古代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A.张骞凿空 B.班超投笔从戎 C.文成公主进藏D.昭君出塞12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13“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
5、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内外服制度 B郡县制度 C宗法分封制度 D礼乐制度14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 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 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15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它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C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16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国。”西汉政府采取的哪项措施反映了这一主张( )A
6、削夺列侯的爵位B削夺王国的封地C颁布“推恩令”D九卿有事,上报中朝17汉武帝“兴太学,修郊祀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有三代之风。”上述材料评价汉武帝的侧重点是A独尊儒术 B抑制相权 C解除边患 D削弱封国18古代中国某时期将全国划为若干监察区域,每个区域秋天派名官员,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地方政治。该官员是A刺史 B监御史 C御史大夫 D提点刑狱司19商鞅变法推行“异子之科”,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汉宣帝以孝治天下,对“父子别居”等现象进行惩治,曹魏废除“异子之科”。以上变化反映了()A以礼治国理念优于法家学说 B小家庭制不
7、利于赋税的征派C以儒治国重视家庭人伦亲情 D社会动荡客观需要组建大家庭20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该作品是A诗经B楚辞C春秋D尚书21孔子说:“能无为而治的,我看就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就是自己恭恭敬敬,南面而坐而已。”这反映了孔子A强调君王修身达礼有利于统治B倡导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C违背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诉求D已具备了近代民主自由的理念22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
8、府权力与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二者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C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D两种治理模式民众地位相同2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可以说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而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强调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确立了周天子的封建专制王权B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有助于
9、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24、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被誉为“终极关怀的觉醒”。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是A.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B.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C.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D.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25、秦统一全国后,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已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由此可知,秦朝( )A.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 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C. 增加了中央官吏数量D. 形成了官僚政治体制26、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 压制知识分子
10、B. 完善法律机制C. 加强君主专制D.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27、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 丞相掌握大权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28、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 )A. 摧毁了宗法观念B. 发展了分封制度C. 确立了专制政体D. 创立了科举制度29、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11、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从此材料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是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 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董仲舒倡导大一统 汉初各家学派仍很活跃A. B. C. D. 30、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原因是黄老之学A. 适应了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B. 体现了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C. 取代了已过时的儒学 D. 宣扬以法治国的思想二材料题31(20分)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对古代政治的影响。(12分)32(20分)华夏认同观念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14分参考答案1A 2A 3D 4D 5B 6C 7B 8C 9C 10C 11A 12D 13C 14A 15C 16C 17A 18A 19C 20B 21A 22A 23D 24 D 25 D 26C 27B28C 29D 30 A31参考答案(1)主要内容:以天命观为基础;以德治民;重视民意,顺应民心;认识到人民对国家安定有重要作用;(8分)(2)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成了民众对统治者的拥护和认同;对统治者形成了一种制约;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为民谋福利,才能赢得民心。(12分)32(1)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6分)(2)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2分有利于巩固政权,2分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分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2分促进本民族的发展;2分有利于民族交融,2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