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78.65KB ,
资源ID:1324327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2432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限时练习题 6套(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限时练习题 6套(word版含答案).docx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限时练习题1 中外政治制度的演变限时:30分钟一、选择题1.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宰相,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强化C.宰相制度的改革D.地方权力的增大2.东汉晚期,“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刺史权力扩张进而掌握军事大权,是此后分裂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唐朝后期至五代长达两个世纪的中央权威不振,与藩镇节度使的军事割据有因果关系。这表明()A.地方军权的扩张是地方势力膨胀的重要因素B.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失衡一定会造成国家分裂C.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是防止国家分裂的关键D.地方行政层级

2、越细密,越有利于经济发展3.“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美国1787年宪法()A.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B.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C.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D.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4.近代法国政局动荡,17891875年,法国曾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A.法国专制王朝力量强大B.启蒙思想影响日益深入C.法国政治制度不断完善D.法国民主进程历经曲折5.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孙中山提出有条

3、件的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1915年12月蔡锷等率军讨袁,反对袁世凯称帝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而且常有“众论不齐”的情况。成宗朝前后,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行省路以下官吏

4、的铨调升用,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既注意了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又把行省当作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及众议员、各州州议会议员、合众国政府及各州政府之一

5、切行政及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美国内战结束后,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修正案,其中规定:各州不得制定或施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特权与特免的法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加强对行省控制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作用。限时强化训练1中外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B从分割宰相权力到废除宰相,再到军机处的设立,体现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A项错误。清朝设立

6、军机处时,宰相制度已被废除,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地方权力无关,D项错误。2.A东汉晚期和唐朝后期都由地方军事权力扩大而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从而出现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信息强调的不是对地方的监督,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层级的划分,D项错误。3.D材料中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虽然反对奴隶制度,但为了维护联邦的整体利益而保留了奴隶制,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着眼于美国的整体利益,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暂时保留奴隶制是为了不破坏联邦的基础,不能就此得出该宪法违背了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美国1787年宪法暂时保留

7、了奴隶制,这不能说明其代表南部蓄奴州的利益,排除B项;美国自1787年以来一直使用这部宪法,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4.D从政治制度上看,法国经过艰难的过程才最终确立了共和制,由此可知其民主进程艰难曲折,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5.A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但是后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复辟帝制。这说明当时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A项正确。袁世凯称帝说明其权力未得到真正制约,B项错误。C项中“社会共识”表述错误。袁世凯复辟帝制,民主政治遇到重大挫折,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6.(1)措施:行省内部互相牵制、分权制衡

8、;中央掌握行省官员的任用、迁调和考课的权力;加强对行省的监察;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控制。影响:实现了中央对行省的严格控制,使行省为中央集权服务,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管辖,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区划的调整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2)关系:国家主权属于联邦政府,联邦法律至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行分权,地方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作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巩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保有一定权力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

9、动和创造性的发挥。解析(1)措施,从材料一“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可以看出行省内部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从材料一“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升用,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可以看出中央掌握行省官员的任用、迁调和考课的权力;从材料一“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或成为定制”可以得出加强对行省的监察;从材料一“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可以得出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控制。影响,从措施中梳理概括得出答案即可。(2) 关系,从材料二“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国

10、家主权属于联邦政府,联邦法律至上;从材料二“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可以看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行分权,地方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作用,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进而有利于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地方政府保有一定权力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限时练习题2 官员的选拔与监察限时:30分钟一、选择题1.战国至秦汉时期,实行新的军功爵制。当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民众都有权攀

11、登的晋身之梯。这说明新的军功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3.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的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官员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有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

12、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提高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4.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监察官的监察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B.加强了中央集权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

13、条中规定,“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凡九条”。监察官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劾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监察内容中的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劾”,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析等材料二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

14、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材料三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困境。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

15、法法的衔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限时强化训练2官员的选拔与监察一、选择题1.B新的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选B项。根据材料中“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民众都有权攀登的晋身之梯”可知,A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没有体现双向流动,D项错

16、误。2.C从材料中的“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可知,察举制下可能会出现任人唯势的现象,说明察举制存在弊端,故答案为C项。察举制下推举官员的权力在地方,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排除D项。3.C根据材料可知,“两官分途”下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的事务性官员占据了美国政府官员的绝大部分,这有利于减少政党相争对政府行政的影响,提高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故选C项。“两官分途”主要是为了提高公共行政的稳定性,并非为了削弱精英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两官分途”并不能消除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与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无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4.C由材料“使

17、监察官的监察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可知,宋仁宗的举措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故选C项;监察官监察宰相是对监察权的正常行使,不能说明监察权超越行政权,排除A项;材料举措加强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排除B项;监察对象的扩大与行政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5.(1)特点监察对象:既察官又察民。监察范围:既察人又察事。监察内容:既察违法犯罪,又察一般事务。监察功能:既赏又罚。监察方式:既事后纠劾又事前监察。(2)原因:清朝官场腐败的现状;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对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学说和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反思;孙中山积极探寻救国之路。(3)意义:有利于形

18、成完善的反腐败机制,推动制度反腐和法治反腐向纵深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化;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监察官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等归纳概括。(2)原因,根据材料二“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并结合近代的历史背景回答即可。(3)意义,根据材料三“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困

19、境”等回答即可。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限时练习题3 各国的法律与教化限时:30分钟一、选择题1.据史记载,秦朝在各地的纪功刻石中宣扬仁义道德,称颂皇帝“原道至明”“体道行德”“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这反映出秦朝()A.注重褒贬各类官员的文治武功B.凭借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礼制教化C.实现了神权与皇权的密切结合D.使法家思想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2.下表相关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朝代统治时间节妇数烈女数节妇烈女合计隋唐326年32人29人61人两宋316年152人122人274人A.隋唐统治者未受到儒家伦理纲常熏陶B.宋朝女性伦理

20、观念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D.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老一代科学家们和广大研制人员最终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在研制过程中,他们培育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可见“两弹一星”精神()A.承载了民族的价值诉求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C.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4.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

21、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A.革命性 B.和平性 C.曲折性 D.时代性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古人心目中,“礼”是“准则法”,是法律规范的根本原则或灵魂,法律应该符合道德。法律与道德在运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问题,主要是指当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的取舍问题:是严守法律而违逆道德?还是严依道德而修正法律?自汉唐始便以法律的让步来解决,法律公然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坏了自己的尊严而开方便之门。这就是中国古代人的选择。摘编自许世英等中国古代法

22、制中的法律与道德材料二西方国家的开庭富有浓厚的宗教仪式的色彩。法官高居法庭正中,身着黑色法官袍,头戴披肩的假发,宛如教堂壁画里传教布道的上帝。法庭的布置,严格的出场顺序,尊敬的辞令,手按圣经念出发自肺腑的誓言。像宗教仪式一样被戏剧化了的法律的各种仪式会唤起人们对法律的忠诚本质。在西方法律制度中,正如在西方宗教制度中一样,衍续的历史意识相对较强,以致剧变也被有意识地解释成为保存和贯彻传自过去的观念、原则所必须的。法律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是已经被权威者载入成文法的各项条款,或是前任法官在类似的情况下所作的判决,以及其他的权威渊源。摩西十诚中禁止杀人、通奸、偷窃、作伪证和欺诈等戒条成为建立各个法律部门

23、的基础。这是法律的宗教性的重要体现。摘编自张冉试论宗教对西方法律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法制理论。(2)根据材料二,概括宗教伦理对西方法律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限时强化训练3各国的法律与教化一、选择题1.B通过材料中的“宣扬仁义道德,称颂皇帝”等信息可以看出,秦朝凭借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礼制教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各类官员的褒贬,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神权,C项错误;材料表明法家思想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D项错误。2.D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宋朝统治时间虽然不如隋唐统治时间长,但是节妇、烈女的数量却明显多于

24、隋唐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宋朝统治时期理学的产生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D项正确;A项“未受到”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宋朝女性伦理观念根植于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以及社会风气开放,C项错误。3.A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它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了整个民族的价值诉求,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两弹一星”精神对中国经济崛起的作用,B项错误;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是“两弹一星”,不是“两弹一星”精神,C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两弹一星”精神对地区

25、和世界和平安宁的维护,D项错误。4.D根据“这次宪法修改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知,我国宪法修订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宪法修订具有革命性、和平性、曲折性的特点,故排除A、B、C三项。二、非选择题5.(1)特点:礼是法律规范的根本原则,强调以礼入法;富有宗法、伦理色彩,当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屈法律而全道德。评价:中国古代的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汉唐以来的法制理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传统小农经济基础上,以服务君主专制为目的,带有深厚的人治特点,不利于法制权威的树立。(2)影响:宗教伦理对西方法律的实施、司法程序、仪式和结

26、果等各个环节都有明显影响。原因:古代罗马法的影响;宗教在中世纪渗透到了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突出法律的权威;等。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以法律的让步来解决,法律公然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等信息,从礼在法律规范中的地位、宗法色彩、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方面概括回答即可。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法制的本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 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开庭富有浓厚的宗教仪式的色彩”“法官高居法庭正中宛如教堂壁画里传教布道的上帝”“法庭的布置手按圣经念出发自肺腑的誓言”“各种仪式会唤起人们对法律的忠诚本质”“摩西十诚中戒条成为建立各个法律部门的基础”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原因,结合所学

27、知识,从罗马法的影响、宗教的影响和现实政治统治等方面分析即可。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限时练习题4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与当代外交限时:30分钟一、选择题1.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内容出处“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后汉书“从加那调州(今缅甸沿岸)乘大伯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秦,大秦国也”吴时外国传“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魏略A.中国与大秦已经有联系B.中国与大秦

28、直接往来频繁C.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D.史籍中的大秦信息可采信2.(改编,)在7世纪的中国,追慕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之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这一现象()A.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3.(改编,)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到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的收入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依据材料可知()A.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缺乏政府管理B.两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C.舶税在两宋时成为政

29、府主要税收来源D.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4.(改编,)有学者认为,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英国借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目的是使乾隆皇帝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进行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但最终,清政府只以乾隆皇帝的名义给了使团一封措辞强硬,拒绝英国一切要求的“敕书”。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拐点。该学者强调()A.英国对华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B.马戛尔尼使团访华酝酿了后来的侵华C.中国丧失了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D.中国早在1793年就已进入近代史5.(2020江苏无锡高三期末调研,)下表显示了不同时期晚清政府应对挑战时的外交举措。据此

30、无法得出的结论是()1842年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A.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B.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C.清政府忽视维护国家利益D.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艰难6.(2020浙江高二专题练习,)邓小平钟爱桥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在谈及中国某一对外政策时也曾以桥牌为例,说:“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31、当时中国做出这一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是()A.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的科学判断B.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C.外交关系的突破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2021陕西交大附中、龙岗中学高三联考,)下表为20012005年中国提供的部分紧急人道援助一览表(单位:万元)。据此可知中国()年份受援国援助原因中方援助物资价值中方援助现汇价值人民币美元人民币美元2001印度地震5002003伊拉克伊拉克战争2502 5002003伊朗地震5002003阿尔及利亚地震5002004马达加斯加热带风暴3002004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1 0002005美国飓风500A.以援助发展中国家为主B.始终奉行不结盟外交政

32、策C.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D.积极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8.(2020重庆一中高三月考,)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并与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中国致力于地区间的和平与稳定,积极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中国政府此举意在()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继续贯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C.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D.构建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9.(2021安徽滁州高三开学考试,)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

33、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A.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二、非选择题10.(2020广东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本着“宣德化而柔远人”“民胞物与,泛爱万物”的思想来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其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郑和在海外从未仰仗“天威”,欺负小国、弱国,带领近三万人的武装,在海外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没有掠夺别国的一草一木,更没有在海外派驻一兵一卒。郑和下西洋加强

34、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倡导“王道”,反对“霸道”,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其所表现的是“和平海权”,而非武力侵略行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古代实行和平外交政策的范例。材料二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和平共处五

35、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材料三“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唯有相互支持、团结合作才是战胜危机的人间正道。”当人类的共同敌人新冠病毒迅速在全球蔓延时,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的重大理念,既来自“天下一家”的中华文化传统,也彰显着一个百年大党的世界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

36、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郑和下西洋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活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并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限时强化训练4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与当代外交一、选择题1.A由材料中汉魏时期多部古籍有关大秦的记载可知,该时期中国与大秦已经有联系,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两国间直接往来频繁,故B项错误。汉魏时期中西方交往以陆路为主,C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史籍中只是提及“大秦”,并没有对大秦进行相关介绍,也

37、无信息可采信,故D项错误。2.B7世纪的中国即唐朝时期,“追慕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表明唐朝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得益于唐朝实行的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列强侵华的不断加剧,近代国人才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故A项表述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现象,没有涉及社会风气的改善,故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表述太绝对,且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并非强调民族关系,故D项排除。3.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海上贸易发达,市舶司的收入大约占据了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五分之一,故D项符合题意。仅由材料

38、“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不能得出“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缺乏政府管理”的结论,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只是体现了宋朝时期市舶司的收入大约占据了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五分之一,不能由此得出舶税成为该时期政府主要税收来源的结论,且政府主要税收来源应是农民缴纳的赋税,排除C项。4.C根据材料“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拐点”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由于清政府的盲目自大,中国丧失了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故C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清政府拒绝同英国建立正常经贸关系对中国的重要影响,并非强调英国对华战略意图没有实现,故A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39、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是鸦片战争的爆发,故D项错误。5.C据材料中清政府为应对挑战而采取的外交举措无法得出清政府忽视维护国家利益的结论,故C项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因受外国侵略,清政府的外交政策被迫发生改变,体现了其外交政策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其结果说明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艰难,同时反映了此时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发展趋势,A、B、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6.A材料“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表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不结盟政策,其基本依据是邓小平对该时期战争与和平的科学判断,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中国做出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故排除。7.

40、D本世纪初,中国对国际社会面临的自然灾害等提供紧急人道援助,说明中国积极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故D项正确;表格中中国还给予俄罗斯、美国紧急人道援助,故A项排除;材料并不能说明中国始终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故B项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浓厚意识形态色彩”,故C项排除。8.D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不同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进行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多种层次的合作,中国政府此举意在构建全方位外交关系的新格局,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9.C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国应以联合国为中心,重视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谋求“共同推动构建

4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中国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0.(1)相同点:和平友好;互相尊重;敦睦邻邦;以政治目的为主;反对霸权。不同点:明朝时倡导“王道”,厚往薄来,以宣扬国威为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倡导平等互惠(利)、和平共处。原因: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传统的朝贡体制、观念等对其外交活动影响较大;中华人民

42、共和国成立初期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打破美国的孤立和封锁的需要等。(2)相通之处: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打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现实意义: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等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共识,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对于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及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有积极的影响。解析(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宣德化而柔远人”“民胞物与,泛爱万物”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归纳出和平友

43、好和互相尊重;根据材料一“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和材料二“周恩来总理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可归纳出敦睦邻邦、以政治目的为主和反对霸权。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倡导“王道”,厚往薄来,以宣扬国威为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倡导平等互惠(利)、和平共处。原因,从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情、国际环境、传统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 相通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相通之处主要体现为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打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意义,从创设良

44、好的国际环境、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及维护世界和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限时练习题5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限时:30分钟一、选择题1.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财产多少纳税。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这一政策()A.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混乱B.强化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C.保障了民间经济的繁荣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太和十年,孝文帝颁行新的租调制,规定:“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

45、,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孝文帝的新税制()A.为后来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提高了征税数额,增加了农民负担D.扩展了征税对象,提高了国家收入3.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使大商人必须纳税从而抑制了土地兼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资产4.下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时期内容清朝初年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

46、。地赋是农民需要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丁徭、均徭的役银,这两者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康熙年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万历九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后颁布一条鞭法。具体政策是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然后把夏秋两税和杂税也合编为一条,无论粮税、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官府雇人充当,从此劳役从赋税领域消失。该政策取消里甲征收的

47、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因此叫“一条鞭”。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的名目和征收手续,同时又扩大了赋税负担面从此,历代平行征收的赋役,趋于合一。一条鞭法上承两税法,下启清代“地丁合一制”,开启了租税制和货币征收制的赋税时代。摘编自蔡昌元明清时期赋税材料二咸丰以前,清政府税收来源主要是田赋、盐课、关税三项。其中来自农业的田赋收入所占比重为70%80%,而来自工商的盐、关两税仅占20%30%。咸丰以后,特别到了光绪年间,田赋收入比重大为下降,即由1849年的77%逐渐下降到1911年的27%,而其他三项收入,即盐课、关税、厘金,因都来源于工商领域可合并计算,由1849年的23%逐渐上升到1911年的73%。

48、晚清财政税收结构对比表年份总额(万两)田赋(万两)盐课(万两)厘金(万两)关税(万两)18394 1252 943747435191117 9744 8104 6314 3194 314摘编自邓绍辉晚清赋税结构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赋税制度演变中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赋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限时强化训练5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选择题1.B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强制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按财产向国家纳税,严厉打击瞒报或少报财产、偷税漏税的行为,重赏告发者,这一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B项正确;算缗告缗令并未引发严重

49、的经济混乱,故A项错误;算缗告缗令保障的是政府的税收,不是民间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故C项错误;算缗告缗令强化的是对工商业的控制而非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错误。2.D在孝文帝的新税制下,没有婚娶之人也在征税范围之中,这扩展了征税的对象,提高了国家的收入,故D项正确;北魏时期已经实现了北方的统一,故排除A项;唐代的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新税制实施前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得出“提高了征税数额,增加了农民负担”的结论,故排除C项。3.B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B项正确;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在于“资产”

50、“田亩”,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涉及两税法的征收标准,大商人纳税与土地兼并无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税征收的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但题干主要在论述两税法的实施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影响,故排除D项。4.C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实行赋役征银,以及废除人头税的措施,这有利于进一步放松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有利于减轻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A项;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故排除B项;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

51、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并不会造成大量人口的隐瞒现象,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5.(1)内容:赋役合并;以银代役(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赋役征银,官府统一直接征收。作用: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的作用;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2)变化:税收总量迅速增长;农业税比重下降,工商税比重上升(税收主体由农业税转向工商税)。原因:近代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西方入侵,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内忧外患,清政府被迫允许各省自辟财源;战争赔款需要增加税源。解析(1)从材料一“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

52、派役”“无论粮税、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官府雇人充当”“统一由官府收解”等信息分析得出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赋役合并、以银代役、赋役征银和官府统一直接征收。其在赋税制度演变中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一“从此劳役从赋税领域消失”“同时又扩大了赋税负担面从此,历代平行征收的赋役,趋于合一”“下启清代地丁合一制”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2)晚清赋税的变化可以根据表格中数据,以及材料二“田赋收入比重大为下降,即由1849年的77%逐渐下降到1911年的27%”等信息分析得出。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政策的变化和战争赔款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统编版(2019)高中

53、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限时练习题6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限时:30分钟选择题1.商鞅在变法中推行“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旨在抑制土地兼并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2.汉朝把商人编入“市籍”,由官府在其户籍上注明取得“市籍”后,商人才能获得在“市”内定居和营业的合法权利。这一规定()A.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B.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C.拓展了“市”的空间D.扩充了中小商人的数量3.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在户籍上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在白

54、籍上注籍的人免除赋役之优待。这一举措()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消除了南北风俗的差异D.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4.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当地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需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C.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5.明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户、军户、

55、匠户等若干类别。军户、匠户、灶户等户籍世代相袭,不得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D.加强社会控制6.据明代徽州文书记载,某一时期乡村的边界纠纷、交易纠纷、侵害地权、采伐林木等土地纠纷共计75例(见下表)。这反映了()类别无需向官提诉便在乡村解决的纠纷向地方官提诉的诉讼解决形式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的事例当事人之间经谈判解决的事例提诉后在当地调停的诉讼在法庭上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诉讼数量38例5例27例5例比例50.6%6.7%36.0%6.7%合计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官府解决的纠纷70例(93.3%)5例(6.7%)A.传统乡村宗族社会的特征B.土

56、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C.封建社会法律法规不健全D.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权威7.明太祖朱元璋立意要恢复成周之治,倡设“老人制度”,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命有司择民间高年老人,公正可任事者,理其乡之辞讼。若户婚、田宅、斗殴者,则会里胥决之。事涉重者,始白于官”。据此可知,这一制度()A.改变了地方行政体系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开启了古代农村教化D.稳固了儒学的地位8.明朝政府在多个州县设立巡检司进行日常治安管理;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政府大多直接委派府、县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对江南一些体量特别大的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些举措旨在()A.提升市镇的经济水

57、平B.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C.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D.凸显市镇的军事功能9.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A.基层不受中央管控B.注重基层自我管理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限时强化训练6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D材料中商鞅的做法一则可以增加户数,增殖人口;二则可以增加税收;三则可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瓦解了宗法制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此时土地兼

58、并现象并不严重,排除B项;商鞅变法实际上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2.A据材料可知,汉朝将商人编入“市籍”,加强对商人的管理,这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A项正确;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中小商人数量的扩充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3.B据材料“允许侨人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可知,这一举措可以使侨人安心生产,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故排除A项。C项中的“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的举措不是针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故排除D项。4.C题干并没有反映政府减少赋税征派,故A项错误。题干“不再是

59、地主的私属”“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表明地主对佃户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这说明政府并没有进一步把客户束缚在土地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当地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可知,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5.D依据材料“世代相袭,不得更换户别”分析可知,明朝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社会的管理与控制,故D项正确;明初以职业定户籍意在加强对民众的管控,并不能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A项排除;该项措施意在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并非意在促成社会分化,故B项排除

60、;该项措施侧重政治管理,并非意在发展商品经济,故C项排除。6.A题干材料说明徽州某一时期乡村的各种纠纷75例中有70例是通过乡村民间调停自行解决的,结合所学可知在乡村社会的纠纷处理中,宗族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调停力量,体现了传统乡村宗族社会的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的问题,故B项排除;材料显示出地方依据传统处理纠纷已形成惯例,并非说明封建社会法律法规不健全,故C项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传统乡村宗族的作用,并非说明地方势力的强大,故D项排除。7.B明初实行“老人制度”,其主要内容是选择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来协助解决基层社会问题,这样有助于地方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加强了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61、故B项正确;地方行政体系并未因为实行“老人制度”而发生改变,故排除A项;C项中的“开启”说法错误,故排除;题干内容与儒学地位的稳固无关,故排除D项。8.C材料中明朝政府在州、县设立巡检司进行日常治安管理,对规模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官员驻镇管理,对体量特别大的市镇派遣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9.B依据材料“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国家主要是通过设置乡里等基层组织来实现地方治理,并且强调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故B项正确。基层仍受中央管控,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重点不是讨论县府管理能力,而是强调管理的方式,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故排除D项。第 37 页 共 37 页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