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月考考试高一数学时间:120分钟 分数:1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集合,集合Q=,则P与Q的关系是( )A.P=Q BPQ C D2已知集合,集合,则( )A B C D3已知,则使得都成立的取值范围是( )A.(0,) B. (0,)C. (0,) D. (0,)4设 则的值为( )A. B. C. D.5若是上的减函数,且的图象经过点和点,则当不等式 的解集为时,的值为( )A 0 B1 C 1 D 26如果两个函数的对应关系相同,值域相同,但定义域不同,则这两个函数为“同族函数”,那么函数的“同族函数”有(
2、 )A3个 B7个 C8个 D9个7若不等式mx22mx4f(7) B.f(6)f(9) C.f(7)f(9) D.f(7)f(10)11对于任意实数,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如.定义在上的函数,若,则中所有元素的和为( )A65 B63 C58 D55 12已知定义域在上的奇函数是减函数,且,则的取值范围是( )A(2,3) B(3,) C(2,4) D(2,3)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已知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当时,那么时, 。 14已知若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则 15已知yf(x)x2是奇函数,且f(1)1,若g(x)f(x)2,则g(1)_.16如果函数y=b与函
3、数的图象恰好有三个交点,则b=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条件,条件,(1)若,求实数的值;(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18(本题满分12分)根据条件求下列各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是二次函数,若,求.(2)已知,求(3)若满足求19(本题满分12分)已知定义域为的奇函数,当 时,(1)当时,求函数的解析式;(2)求函数解析式;(3)解方程20(本题满分12分)对于函数若存在,成立,则称为的不动点已知(1)当时,求函数的不动点;(2)若对任意实数,函数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求的取值范围21(本题满分12分)二次函
4、数的图像顶点为,且图象在轴上截得线段长为(1)求函数的解析式;(2)令若函数在上是单调增函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在的最小值22(本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为实数,),()若, 且函数的值域为,求的表达式;()在()的条件下,当时,是单调函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设,且函数为偶函数,判断是否大于?参考答案1C【解析】因为P中,Q中,那么可知P与Q的关系是,选C2B【解析】试题分析:因为,而,故选B.考点:1.分式不等式;2.一次不等式;3.集合的运算.【答案】【解析】由,得:,即,解之得,由于,故;选.4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易知,.故选A.考点:函数的求值.5C【解析】试题分析:由
5、得,即根据图像过点和点,所以,即,因为,所以.考点:1.函数的单调性;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6D【解析】试题分析:1的原象是;2的原象是值域为1,2,定义域分别为1,-1,-1,1,-1,1,-1,1,-1,1,1,-1,共9个.故答案为:9考点:函数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点评:1的原象是正负1;2的原象是正负值域为1,2,由此来判断解析式为y=x2,值域为1,2的“同族函数”的个数7B【解析】原不等式等价于,当m=2时,-40,不等式的解集为R;由得,综上,m的取值范围为8C【解析】试题分析:,如果,则在上单调递减,在上也单调递减;如果,则在上单调递增,在上也单调递增。因为在区间上是增函数,所
6、以,且为的一个子区间,所以,所以.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已知函数的单调区间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点评:对于这类问题,学生应该首先分析已知函数的单调性,如此题应该先化为,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求出要考查函数的单调性,然后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已知区间与要求区间之间的关系,更要注意端点出的值能不能取到.9C【解析】试题分析:如图,为的图象,由图象知的值域为(-1,+),若的值域是0,+),只需 而是二次函数,故故选考点:1.函数的图像;2.函数的值域.10D【解析】y=f(x+8)为偶函数,即关于直线对称。 又f(x)在上为减函数,故在上为增函数, 检验知选D。11C【解析】试题分析:当时:,当时:,同理可得:
7、时:;时:;时:;时:;时:;时:;时:,所以中所有元素的和为.考点:1.取整函数;2.函数的值域.12A【解析】试题分析:由,得;又奇函数满足,得;因为是(-1,1)上的减函数,所以,解得.考点: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的应用,解不等式(组).13【解析】试题分析:任取x0,=,又,考点:本题考查分段函数的知识点,函数的性质奇偶性结合绝对值的运算.145【解析】试题分析:该二次函数开口向上,对称轴为,最小值为,所以可分3种情况:(1)当对称轴在区间的左侧时,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所以此时;(2) 当对称轴在区间的右侧时,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减,所以此时;(3) 当对称轴在区间内时,函数在区间上单调
8、递减,在区间上单调递增,所以此时,函数在区间内的最小1值为1,也是值域的最小值,所以,同时可知函数值域的最大值一定大于2.通过计算可知,所以可知函数在时取得最大值,即.所以.通过验证可知,函数在区间内的值域为.综上可知:.考点:二次函数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151【解析】yf(x)x2是奇函数,且f(1)1,f(1)(1)2f(1)12,f(1)3.因此g(1)f(1)21.16【解析】试题分析:当x1时,函数图象的一个端点为,顶点坐标为,当x1时,函数顶点坐标为,当或时,两图象恰有三个交点考点:二次函数的性质点评:本题考查了分段的两个二次函数的性质,根据绝对值里式子的符号分类,得到两个二次
9、函数是解题的关键17(I). (II).【解析】试题分析:(I)当时,. . 5分 (II). . 且 . 实数的取值范围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点评:中档题,进行集合的运算,必须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因此,解答此类题,首先应化简集合,而后根据条件要求,进一步解题。18(1)(2)()(3)【解析】【错解分析】抽象函数通常是指没有给出函数的具体解析式,只给出了其他一些条件(如:定义域、经过的特殊的点、解析递推式、部分图象特征等),它是高中数学函数部分的难点,也是与大学的一个衔接点。因无具体解析式,理解研究起来往往很困难。但利用函数模型往往能帮我们理清题意,寻找
10、解题思路,从而方便快捷的解决问题。【正解】(1)本题知道函数的类型,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设由于得,又由,即,(2)本题属于复合函数解析式问题,可采用换元法求解设()(3)由于为抽象函数,可以用消参法求解用代可得:与联列可消去得:.【点评】求函数解析式(1)若已知函数的类型,常采用待定系数法;(2)若已知表达式,常采用换元法或采用凑合法;(3)若为抽象函数,常采用代换后消参法.19(1)(2)(3),或,或【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察的是求函数的解析式,已知的解析式,要求时的解析式,所以,满足要求,写出又因为是奇函数,所以,即可所求解析式(2)由(1)和已知的的解析式以及奇函数即可写出在上解
11、析式(3)本题是解分段函数的方程,根据分段函数分段求,所在定义域不同,所对的解析式就不一样,解集就不同本题中分三段,根据相关的解析式逐个解方程,再结合定义域求交集即可求出答案试题解析:(1)设,则, (2) (3) 当时,方程即,解之得; 当时,方程即,解之得(); 当时,方程即,解之得() 综上所述,方程的解为,或,或考点:(1)函数奇偶性(2)分段函数20(1)函数的不动点为1和3;(2).【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不动点的定义知,当时求解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即为所求的不动点;(2)首先将题意等价转化为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即需其判别式大于0恒成立,即可求出的取值范围.试题解析:(1)当时,
12、 函数的不动点为1和3; (2)有两个不等实根, 转化为有两个不等实根,需有判别式大于0恒成立,即, 的取值范围为;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恒成立.21(1);(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函数的最值等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能力、计算能力(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用待定系数法,关键是要建立关于系数的三个方程,这里依据条件不难得到,若运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则显得更方便;(2)二次函数的单调性以对称轴为界,一边增,一边减,因此单调区间必须在对称轴的一侧;(3)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的研究,一定要掌握好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即
13、按对称轴与给定区间的相对关系,分轴在区间的左、中、右三种情况进行讨论试题解析:(1)由条件设二次函数(),设设的两根为,且,因为图象在轴上截得线段长为,由韦达定理得:,解得,所以函数的解析式为:;(2),而函数在上是单调增函数,对称轴在的左侧,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对称轴,当时,当时,当时,综上所述:考点:二次函数的综合运用22() ;();() 【解析】试题分析:()由得,又函数的值域为,所以二次函数图象开口朝上且最小值为0即,解得,所以,因此 ;()当对称轴不在区间内时具有单调性,所以;()由于为偶函数,所以,因为,不妨设,则,又,所以,此时,所以 试题解析:(),.的值域为, . 解得,. 所以. ()=,当 或时单调.即的范围是时,是单调函数 ()为偶函数,所以. ,不妨设,则.又,.此时.即 考点:1.二次函数的性质;2.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高一数学答题纸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3. ; 14. 15. ; 16. 三、解答题17.18.19. 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