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 探索规律 事实求是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呢?世界万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物质本质上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着。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1、运动的哲学含义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 “稳如泰山”。意思是说泰山最稳固,似乎是不运动的。可是科学告诉我们,一百万年以来,它升高了几百米。基本粒子同样在不停的运动着。有许多基本粒子,从出生到灭亡,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分之一秒,运动的速度非常快,实在称得起“瞬息万变”。结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这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看,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运
2、动就没有事物,不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物质除了运动这个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不生不灭)、无限性等许多属性,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物质的“根本特性”和“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的唯一区别看,物质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这里所说的“特性”是指独有的性质,即,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区别于意识而为物质所特有的属性。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宏观物体电荷、光分子、离子生物体生产方式人脑运动的载体结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
3、物质承担者。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物质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错误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突然发现旁边有一条小虫样子的东西,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子弹。你能抓住飞速的从枪口中出来的子弹吗?这颗子弹正好与飞机速度、方向一致,即与飞机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为什么呢?静止两种情形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性 质基本不变 不显著的运动是
4、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乘船山“走来迎”以船为参照,“山不动”以地球为参照。船行以山为参照,而静止则以江水为参照。离开运动和静止都无法认识事物。一切事物的运动中都存在相对静止,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是运动中的“静”。一切事物都是这样:又动又不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5、辩正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运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止,相对的静止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割裂运动和静止的错误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另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诡辩论。“我不是我了”古希腊有个叫布利德的人,他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就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上
6、月借钱的我了。”邻居用木棒把他打了一顿,他便去告官,在法庭上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不是打你时候的我了。”这则寓言故事蕴涵了什么哲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事中的赖账者和邻居都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是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观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 形而上学不变论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例如:摩擦生热、生电,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热引起燃烧,是物理运动转化为化学运动。物质世界经过长期机械的、物理的,特别是化学的作用,逐渐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化合物,出现了蛋白质和核酸,并由它们组成蛋
7、白体,从此产生生命运动、生命运动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产生了高等动物,类人猿经过劳动变成人,出现了社会运动。反之,生命的结束还会转化为化学的、物理的、机械的运动等等。对于运动形式转化的哲学意义:运动是守恒的,就是说,运动是不灭的,不但量不灭,而且质也不灭。所谓量不灭,就是说运动在转化前后的总量不变,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所谓有质不灭,是说物质运动的这种转化能力不会最终消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是无止境的,这也就是所谓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否则就有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不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A、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B、事物没有运动 C、事物的稳定性 D、事物的空间位置保持
8、不变 E、事物绝对不变 ACD不定项选择题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A、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B、物质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CDE不定项选择题 3、“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C、否认了相对静止 D、夸大了相对静止 E、否定任何事物的质的稳定性 CE不定项选择题 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绝对运动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相对静止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物质运动的观点 E、不可知论的观点 CE不定项选择题
9、 5、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A、它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它是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 C、它是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D、它是把事物区分开来的前提 E、它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ACDE不定项选择题 6、“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AC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1682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这一颗彗星是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很扁长的椭圆 轨道绕日而行。事实正如哈雷所言,76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事物的运动
10、是有规律的。二、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谚语:惊蛰北风起,重新过冬天。请问这是规律吗?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特点: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也就是说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征。1885年,艾宾浩斯通过实验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保持量,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上帝、天意、命啊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人类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它
11、。THE LAZY FARMER从哲学的角度想一想 这位宋人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等到兔子?他究竟错在哪里呢?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必然-确定不移、必定如此。偶然-不确定的、易改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果真如此吗?下一个苹果是不是还会落到这位老人的头上?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规律会反复起作用,这也是规律普遍性的表现。规律的特点: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规律是内在的本质联系,而不是外在现象的联系;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规律是稳定的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规律是要重复出现的。区别规 律规 则含义性质作用
12、方式联系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或改造,是客观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属于人的意识范畴,是主观的客观地、自发地发生作用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发挥作用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下面所描述的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吗?斗转星移;四季更替;草木枯荣;水往低处流;日落于西而升于东。现象的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特征。区 别 规 律 现 象 隐藏于事物现象内部 浮现在事物外部本质为“一”、相对平稳现象为“多”、变动易逝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13、 感官可以直接感知 联 系 规律要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也都是规律在某一方面的表现,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现象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表现本质。科学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科学体系本质上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可以透过现象把握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既要反对宿命论和保守主义,也要反对唯意志论。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第二节 寻求真知的
14、基础和过程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请你鉴别下列那些属于实践活动?工人加工机器部件;农民种地;学生读书;学军学农;做化学实验.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存在.主体:人对象:客观事物通过工具作用于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感觉器官外界人脑(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接触发出信息为什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认识?反映认识实践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客观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和结果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实践的特征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
15、质的。客观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实践的特征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区别?为什么?实践是人们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表现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实践主体的创造性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原因社会性 人类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方法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通讯方式的改变古代:1、寄信用马匹,中途有驿站2、亦有有信鸽的,一般短距离使用3、战争时长城上烽火台烧狼粪4、发明火药之后
16、常见的信号弹当今:手机短信、QQ、MSN、Email通讯方式的改变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牧民放牧渔民捕鱼战士打仗演员表演教师讲课医生治病司法人员办案营业员售货科学工作者搞实验社会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人与自然人与人探索性、创造性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剥削阶级基本消灭社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是直接经验。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的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的。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自直接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学生要积极
17、参加社会实践.(1)验证书本知识;(2)深刻理解书本知识;(3)丰富书本知识.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等同外界事物打交道,是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由此形成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感性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它和客观世界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感觉 知觉 表象 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 感官直接接触直观、生动、具体形象、感觉 知觉 表象视觉:红嗅觉:香味觉:甜触觉:硬看起来红,闻起来香,吃起来甜,摸起来硬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
18、的认识。怎样才能获得理性认识?第一、要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感性材料必须符合实际;第三、要运用科学思维去加工感性材料。概念判断推理形式抽象性、间接性特点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因而,不能指导实践活动.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因而,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实践活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第
19、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实现认识的任务实现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接受检验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世界无限认识无限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从群众中来与从实践中来是一致的。所以,要重视向群众学习。理性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要在实践得到检验与发展,理性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请你运用本节所学知识评一评老者和农夫的观点不下田,怎会耕田!不会耕田,怎能下田!老者农夫把学和做分割开来了,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坚持了实践的观点,认识到了实践决定认识,人的知识、经验和才能都从实践中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长才干。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1、实事求是的含义:“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既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事实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