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7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21056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7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7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7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7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7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7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7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7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7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1仙桃检测)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一块界碑”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指()A“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B英国通商要求得到满足C中国传统农业向近现代农业转变D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始A依据材料信息“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判断,政治上,中国主权和领

2、土完整遭到破坏;经济上,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文化上,开始向西方学习,所以A项正确;B项不属于中国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仍然是传统农业,还没有实现向近现代农业的转变,C项错误;D项指的是辛亥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2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魏源著成圣武记一书,该书的第二部分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等内容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议论。这反映出魏源()A摆脱现实困境的经世致用之道B希冀清朝贵族统治者改进吏治C努力寻找清朝统治衰落的病根D从沉迷于训诂考据中率先苏醒A魏源在圣武记中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等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议论。这反映出在民族危机和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的情况

3、下,魏源为摆脱现实困境而进行的思考,这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魏源对军事的思考,而不是吏治,故排除B项;清政府统治衰落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而不是军事,故排除C项;D项“从沉迷于训诂考据中率先苏醒”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3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方人出版的报纸,招募翻译“以定控制之方”,大量购买西洋炮,还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洋船,并将购买的武装商船改造成清军水师的训练舰。这表明林则徐()A洞悉英国的武装实力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C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D已摆脱传统“夷夏”观念C林则徐翻译外国报纸,购买西洋炮和船,说明林则徐认识到

4、侵略危险的存在,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故选C项;林则徐对英国的认识有限,并没有洞悉英国的武装实力,排除A项;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而材料是鸦片战争前,排除B项;向西方学习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夷夏”观念,并不是“已摆脱”,排除D项。4(2020肇庆一模)鸦片战争后,日本著名学者盐谷世弘曾大为感叹:“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国,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这反映当时()A华夷思想被学习西方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C传统观念阻碍正确看待外来事物D国人对外部世界感到惊慌和恐惧C“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

5、被琛于他国,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说明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对魏源的思想无法接受,故选C项;“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国”说明对西方事物的不认同,排除A项;魏源不属于洋务派,排除B项;“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更多体现的是统治的腐朽,排除D项。5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在谈到“中体西用”时说:“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该言论()A对士大夫具有诱导作用B是早期维新派的典型主张C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D表明中体和西用互不关联A题干中王韬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策略进行了肯定通过肯定中国传统文

6、化而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选A项;题干中王韬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进行了赞扬,这并非早期维新派的典型主张,排除B项;王韬肯定了“中体西用”,排除C项;王韬认为洋务派提倡“中体”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西用”,排除D项。6(2020绵阳二模)张之洞兴实业、办学堂、练新军,以“中体西用”口号使西学进入清朝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系。孙中山评价其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更有学者认为张之洞是清王朝的掘墓人。这反映了张之洞()A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背离B转变为资产阶级的代表C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型D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兴起A张之洞的初衷是以“西用”来维护“中体”,结果却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说明其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不完

7、全一致,存在一定的背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排除B项;张之洞兴办实业的目的是以“西用”来维护“中体”,并不是要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排除C项;材料是关于张之洞的行为及他人的评价,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1877年,洋务派官员马建忠在欧洲留学期间致书李鸿章,指出:“各国吏治异同,或为君主,或为民主或为君民共主之国,其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这表明马建忠()A认同西方政治体制B提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坚持“中体西用”思想D主张立足国情选择政体A马建忠认为“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则“政事纲举

8、目张,粲然可观”,说明他认可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选A项;作为洋务派官员的马建忠虽认识到分权体制的益处,但并不代表他认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排除B项;材料“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反映的是马建忠在留学期间对西方政体的认可,是对“中体西用”的质疑,排除C项;马建忠认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并不等同于他主张根据国情而自主选择本国政体,排除D项。8郑观应指出:“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据此可知,郑观应()A继承了“康梁”的维新思想B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窠臼C维护了传统的意识形态D提供了反清革命的理论依据B

9、由材料“必自设立议院始矣”可知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摆脱了洋务运动只学习器物“中体西用”的思想,故选B项;郑观应的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排除A项;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统治下的意识形态,排除C项;郑观应属于维新派而非革命派,排除D项。9(2020绵阳一模)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A推翻君主政体B批判封建伦理C进行思想启蒙D传播民主革命C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

10、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说明存在公民意识和民族意识缺失的问题,梁启超旨在进行思想启蒙,唤起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故选C项;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不主张推翻君主政体,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论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未涉及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与封建伦理无关,排除B项;梁启超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排除D项。10(2020黄山一模)梁启超在1902年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首次将马克思介绍给中国人;同盟会成员朱执信在1905年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新青年从1918年的第五卷第五号开始,逐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并率先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专门研究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上

11、述史实表明()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B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已经形成系统研究C各政治派别都主张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D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西方资本主义文明A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多个政治派别已在介绍马克思及其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故选A项;材料只是零星介绍马克思主义,“率先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不等于形成系统研究,排除B项;“各政治派别都主张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战争的空前残酷,战后社会的极度混乱,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排除D项。11(

12、2021福建师大附中模拟)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主张在中央实行“议郎”制度,要求以府县为范围,约每十万户中公举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士”充当“议郎”,这些“议郎”不仅可备皇帝顾问,而且还可以“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康有为这一主张()A沿袭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理念B奠定了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C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共和”理论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D从材料可以看出,公车上书中康有为主张实行西方的民主议会制度,这是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一种体现,故D项正确;康有为与洋务派无关,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而不是民主共和,排除C项。12. (2020惠州一模)1901年,

13、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今欧洲列强皆挟其方刚之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其意在()A批判传统封建礼教B推动维新运动开展C提供反清革命理论D唤起民众民族意识D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根据材料“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可知,梁启超强调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意在唤起民众民族意识,故选D项;梁启超强调的是民族主义,与封建礼教无关,排除A项;1901年维新变法运动已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维新思想的内容可知,梁启超主张改良变法,并非主张革命,排除C项。13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

14、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A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B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C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D宣传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强调思想变革,与材料中陈独秀强调国民的“觉悟”和“国民性质”吻合,故选A项;君主专制已经在1912年结束,排除B项;改变习俗并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材料中“行为之改善”更强调“国民性质”即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陈独秀宣传社会主义,排除D项。14(2020韶关一模)五四运动时期,西方各种新思想、新学说加速在中国传播。面

15、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还曾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过激烈的论战,划清了与其他学派的界限。这些论战()A是对新文化运动中不足的积极反思B导致思想领域出现严重混乱局面C促使更多知识分子认同马克思主义D阻碍了新三民主义的传播与实践C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学派的论战,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学派的界限,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的认同,故选C项;与其他学派的论战主要是为了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流派的不同,和新文化运动的不足没有关系,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在知识分子群体中间传播,“严重混乱”说法欠妥,排除B项;这些论战主要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之间,并

16、不会影响新三民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15(2021衡水联考)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奉劝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这实质上是()A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B阻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C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D倡导彻底推翻军阀统治C胡适主张的“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实质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想,而其所说的“主义”,则是指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因而胡适反对所谓的“主义”的,故选C项;胡适与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才是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题干没有提

17、到李大钊的主张,排除A项;胡适是反对高谈主义,而不是反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排除B项;胡适主张“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是指改良,而不是革命,与D项中的“彻底推翻”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2021益阳调研)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林则徐虽有世界眼光,但他怕清议指摘,以致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

18、名誉去与时人奋斗。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概括材料,谈谈你对蒋廷黻认识的看法。(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2分)解析从材料“林则徐虽有世界眼光,但他怕清议指摘,以致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

19、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可概括蒋廷黻的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发生改革运动的原因是林则徐等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所致;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运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辩证分析蒋廷黻的认识,论证其认识的正确部分和错误地方。答案示例:(“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认识:蒋廷黻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发生改革运动的原因是林则徐等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所致。看法:蒋廷黻认

20、为林则徐等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怕清议指摘的看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把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发生改革运动的原因归结为林则徐等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这是比较偏颇的。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成长为新的经济因素推动社会的发展,思想长期以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封闭落后,对外闭关锁国,这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决定了当时中国不可能在遭到外来侵略的情况下,立即就有应急社会变革的出现。社会的变革受限于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与制约,而并不取决于某些人的个人因素。蒋廷黻把中国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的原因归结于林则徐等士大夫的个

21、人因素,而不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比较片面的看法。17(2021广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共计260卷。起自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1836年6月10日),许乃济奏请驰鸦片烟禁,迄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清廷下令捉拿报纸商陈言止。综计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内容,凡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两次鸦片战争、中外勾结镇压太平军情况、沙俄强占中国东北土地,以及教案问题、租界问题都有记载。筹办夷务始末是清朝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的汇编。据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整理材料二筹办夷务始末在1930年代初期被广泛利用。当代史学名家费正清因为参加一次该

22、文献的宣告会而作出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决定;1953年何炳棣见到费正清时还恭维地说,“您是继蒋廷黻之后举世第二位学者研究引用筹办夷务始末的”;哈佛大学外交史名家韦布斯特也据该文献来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引用了筹办夷务始末的史料,大学里教授“中国外交史”课程的教师也把该书列为参考书目;也有燕京大学生的学士论文题目为“筹办夷务始末指南(咸丰)”。据美裴宜理、陈红民主编什么是最好的历史学整理(1)根据材料一列举筹办夷务始末中对晚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事件,并简要陈述理由。(7分)(2)1930年代是民国近代化发展加快的时期,知识界对国家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和期待。请从该视角谈谈你

23、对1930年代初期筹办夷务始末被广泛引用的看法。(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筹办夷务始末起自1836年6月,终止于1875年1月,而筹办夷务始末是清朝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的汇编,从这两方面考虑筹办夷务始末对晚晴政治产生的重大影响。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1864年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第二小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建立了专门的对外交往机构,开始了和西方列强的外交;1864年,中外

24、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汉族地主集团成为晚清政治的重要力量。第(2)问,从1927年到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所以1930年代是民国近代化发展加快时期,所以从近代化的角度研究晚清外交,体现了知识界关注国家发展,国家意识萌发;史学研究与民国近代化发展同步发展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家国同构的思想品质;筹办夷务始末是清朝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的汇编,是研究晚清外交的一手史料,体现了史学研究者重视实证的科学史观。答案(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晚清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

25、,在制度和机构设立上开始了同西方列强的外交;1864年,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汉族地主集团成为晚清政治的重要力量。(2)民国史学应用科学史观,重视实证研究;以近代化视角关注和研究晚清外交,体现了知识界摒弃皇朝意识,国家意识开始萌芽;史学研究与民国近代化建设同步发展,体现了知识分子家国同构的品质。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咸丰年间,古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并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途”,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六经皆圣人忧患之书,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李军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

26、材料二1901年清廷颁布“书院改制诏”:“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则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也让一些徘徊观望的书院失去了挣扎的勇气,纷纷开始向新式学堂转变,各省书院基本上完成了改制工作。在清末改制中,由于培养专尚训诂辞章的传统儒学之士的办学目的,已不适应时势发展的要求,且晚清书院实际承担起发展学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很多书院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开始系统地借鉴西方近代学校课程体系。在教学管理方面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呈现出近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授课制以及分科教学法的特征,课试时各生只考个人所习专业

27、课题。摘编自张传燧、李卯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思想特点,说明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书院改制的背景和意义。(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以求通经致用”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学术界和社会两个角度进行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也让一些徘徊观望的书院失去了挣扎的勇气”“培养专尚训诂辞章的传统儒学之士的办学目的,已不适应时势发展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增加新式学校的力量

28、;培养新型人才,加速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答案(1)特点: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强调经世致用。影响:发扬了今文经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促进了传统儒学的更新;引领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启发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面向世界,向西方学习)。(2)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西方文化教育的冲击和借鉴作用;科举制的废除;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的的落后。意义:壮大了新式学校力量;培养了大批新型人才;加速了近代教育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进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末,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将其译名为天演论自此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进化论思想从传入中国开始,就被赋予浓

29、重的政治色彩。加上19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民族与社会危机,使中国人越来越推崇进化思想,将之视为社会的普遍“公理”。梁启超在他的自由书豪杰之公脑中就说:“生存竞争,天下万物之公理也,既竞争,则优者必胜,劣者必败,此又有生以来不可避之公例也。”这种思想僵化了人们的思维,进化历史观的单向进步发展思维,也使得中国人更加热烈地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摘编自赵静“五四”前后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内容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结合材料内容并总结材料体现的进化论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情况可知,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带有积极和消极作用。可任意选择积极或消极方面,总结成论题,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思想的史实加以说明即可。答案示例:看法:进化论的传播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提供了精神动力。说明:近代中国饱受欺凌,各种救国思潮不断涌现,进化论宣扬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使中国人民更清楚地认识到“落后挨打”的现实,促进中国人更强烈地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不断发展。总之,进化论在中国被赋予政治色彩,是时代需要的产物,也是激发救亡图存的精神动力。尽管这种政治化有许多不足,但也推动了中国人的理念更新。(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