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 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B. 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C. 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D. 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思想,并且有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趋势,这折射出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齐国稷下学宫即是典型例证,故选B。从材料看,齐鲁地区依然是文化的中心,A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
2、;材料并未提及各学派观点的变迁,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演变,故无法体现出社会转型的特征,排除C;楚国和秦国并非中原地区,排除D。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 仁者爱人B. 忠恕之道C. 克己复礼D. 中庸之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材料当中的信息,鲁国的季氏是一个大夫,应该使用大夫的标准演奏乐舞,但是他却用了天子的标准,这违背了周礼的要求,故孔子才发出了自己的感叹,由此体现出了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故此题应选C项考点:孔子的思想点评:(1)思想核心:“仁”。提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己所不欲,勿施于
3、人”。(2)政治思想:主张以德治民,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强调“礼”,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3. 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老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材料体现了绘画过程中技法的运用也要体现辩证法思想,“浓淡得体,黑白相用,
4、干湿相成”即体现了这一点,这符合老子的思想特点,故选C项。4.历史学家张岂之在中国思想史中提到:“他站在弱者、寡者、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爱无厚薄”。“他”最有可能是A. 墨子B. 韩非C. 荀子D. 庄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尚贤等思想,这符合“站在弱者、寡者、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爱无厚薄”的信息,故A项正确;韩非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严刑峻法和中央集权;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主张礼法结合、“制天命而用之”;庄子主张齐物等,是道家代表人物,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故BCD均不符
5、合题意。【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他站在弱者、寡者、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可以定位答案。5.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这反映出,孙子兵法A. 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B.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C. 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D. 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体现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
6、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孙子兵法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排除C;材料反映孙子兵法注重了解情况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掌握来克敌制胜,无法体现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6.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A. 出现
7、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B. 神权色彩异常浓厚C. 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D. 儒家思想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可以得出体会到,商周的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反映了当时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故答案为C项。A项,商周时期并未出现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明末清初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敬天的思想,无法体现神权色彩,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已经形成,而且儒家思想的形成是在春秋时期,与材料中时间“商周时期”不符,排除。7.2007年7月17日,第七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在香港
8、中文大学举行,研修主题是“论语与修身”,有来自大陆及港、澳、台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研修活动。两岸四地的师生共同研修论语的现实意义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成为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有利于促进祖国的统一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论语属于儒家经典著作,共同研修论语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确;研究儒家思想有助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正确;“大陆及港、澳、台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研修活动”说明儒家思想是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这一活动有助于促进祖国的统一,正确;选择A符合题意。8.汉代规定:“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在门户上题字以示表彰),
9、以兴善行。”该制度的推行意在A. 维护儒学正统地位B. 调解宗族邻里纷争C. 正风敦俗教化民众D. 加强思想舆论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可知,通过表彰孝子顺孙、贞女义妇和让财救患等行为来正风敦俗教化民众,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调解宗族邻里纷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舆论控制,故D项错误。9.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A. 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 “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C. 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D. 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
10、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审判,成为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说明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六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大量法律文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未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D选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本质上是“人治”,不是依法治国。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说明他A. 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B. 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C. 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D. 提倡儒学
11、复兴运动,力图重建信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今也举夷狄之法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是说如今尊崇夷狄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全要沦为夷狄了,这说明了韩愈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故C项正确。从材料看韩愈并未主张三教合流,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狭隘的民族偏见,B错误。材料中只是对“今也举夷狄之法”进行了质疑,并没有提倡儒学复兴运动,D错误。11.宋代正处在天下分裂、动荡的环境之下,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理学家“与时偕行”,将大学中的“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意为用平均”的理念去治理国家。例如陆九渊就曾提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据此可知,宋代理学家A. 挑战了
12、先秦儒家思想的权威B. 具有强烈的济世精神C. 重构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D. 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代正处在天下分裂、动荡的环境之下”、“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可得出宋代理学家面对天下分裂动荡,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济世精神,选B项。将大学中的“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只是凸显了社会责任感,并没有否定先秦儒学,理学继承与发展了先秦儒学,并没有挑战先秦儒学的权威,故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理学维护君主专制,故排除C项。这是追求社会责任的完善,而不是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故排除D项。12.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
13、,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A. 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B. 彻底冲破传统思想束缚C. 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D.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萌芽【答案】C【解析】【详解】“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可知,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C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B项“彻底”表述绝对,错误。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民异业而
14、同道”,联系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解答即可。13.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儒者立教,日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这表明A. 格致余论影响理学发展B. 理学和中医学相互影响C. 朱丹溪是理学集大成者D. 理学和医学有其相通之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理学影响着格致余论的相关理论的发展,故A错误。理学与医学皆有关于“防此火之动於妄也”的思想,说明理学和医学有其相通之处,但并不是相互影响。故B错误,D正确。朱丹溪是元代著名的医学家,而非理学集大成者,故C错误。1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15、“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A. 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B. 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知,这表明朱熹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生活化,并非是政治化;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16、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哲学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5.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B. 朱熹的“格物致知”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文中可知作者强调从内心寻找天理,而不是从外在探究天理。因此作者应为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而“枝枝叶叶外头寻”对应的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所以B不正确,A,D与题无关,可排除。所以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陆王心学 天理的实质及寻求16.宋代的程氏兄弟程颐和程颢说:士人微谦退之节
17、,刑虽繁可奸不止,官虽冗而材不足,此盖学校之不修,师儒之不尊,无以风劝养励之使然耳。这说明当时程氏兄弟认为A. 研究学问是士应尽的义务B. 应重视百姓的生计问题C. 当时社会矛日益尖锐D. 教育事关社会风气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程氏兄弟认为,由于不重视教育,造成“刑虽繁可奸不止,官虽冗而材不足”,要扭转这个局面,要重视教育,对民众进行教化,故D正确;材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与研究学问、百姓生计无关,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此盖学校之不修,师儒之不尊,无以风劝养励之使然耳”,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7. 历史学家黄仁宇评述明代思想家
18、李贽时指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李贽倡导的)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李贽的思想A. 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有限B. 民主色彩淡薄C. 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D. 遭到统治者的摧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关键信息“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说明李贽的思想虽然进步,但是不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社会环境是指强调明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严重禁锢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以及创新发展,而李贽则对此作出了大胆的批判,挑战正统的思想,A正确。李贽的思想带有早期思想启蒙的色彩,但B项表述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李贽是明清进步思想家,
19、也是儒学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挑战正统的思想,故C项表述错误,排除。李贽对传统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和挑战,遭到统治者的摧残,但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排除。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18. 唐甄(16301704)在潜书全学中说:“自秦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与唐甄观点相似的是A.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B.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C. “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D.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
20、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揭露批判专制君主,材料认为自秦以来,整体上都是专制君主压迫统治人民的历史。而A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思想;B意为整个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正是因为君主,即天下最大的祸害,正是君主,与题干意思相近,符合题意;C意为君临天下统治人民的人,要像爱护自己孩子那样爱护民众,那么民众就会亲近他,反映了其向统治者提出“爱民如子”的诤言,彰显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光芒。D是荀子的思想,意为君主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下游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浑浊,下游的流水也浑浊。据此可知ACD与材料不合,而B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批判君主专制19.顾炎武认
21、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 反对君主制度B. 倡行“郡国并存”制度C. 主张削弱君权D. 具有近代“民权”意识【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主张削弱君权,反对君主专制。因此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0.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
22、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 ( )A. 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B.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C.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D. 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循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启蒙思想不成熟主要原因是资本
23、主义萌芽稀疏微弱,封建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选C。材料并没有强调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也没提及到文化反思和内部流派之争,故A、B和D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从侧面考查明清新思想的局限性。在常考点中往往学生注意到它们的积极内容,却忽视了其局限性。正如部分学者所言: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因为多种因素,决定了明清时期的新思想并不没有脱离封建社会。【详解】21.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
24、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 “理”与“气”的地位B. 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C. 唯物与唯心D. 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朱熹认为,“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唯物与唯心的区别,王夫之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朱熹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故C正确。“理”与“气”的地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故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辩证地看问题,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
25、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22.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这反映出当时A. 兼采中西已成为学界共识B. 对西学东渐的现象有所反思C. 西学作为夷狄思想被排斥D. 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观念【答案】B【解析】“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都体现出明清之际人们对西方事物的一种思考,既认为要有一定的改变,但又反对完全改变,反对急躁冒进,这体现出对西学东渐的一种反思,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有人”而不是所有人;C选项错误,不符合“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
26、也”的态度;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西学中源”的思想内容,故排除。23.吕思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中说:“遍翻儒家的书,也找不到一句人君可以虐民,百姓不该反抗的话。所以民贵君轻,征诛和禅让,一样合理,自是儒家一贯的理论。”由此可知,吕思勉认为儒家思想A.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 具有可贵的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C. 将禅让制当作最好的选君的办法D. 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提供依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找不到一句人君可以虐民,百姓不该反抗的话”和“民贵君轻”等信息可知,吕思勉认为儒家思想主张“人君”行仁政、反对虐民,具有可贵的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
27、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君民关系,没有反映将禅让制当作最好的选君的办法,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24.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A. 民主科学,人文启蒙B.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C. 考据训诂,追求本真D. 精神修养,理想人格【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科学,人文启蒙”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体现了“新的价值导向”,故B项正
28、确;“考据训诂”是乾嘉学派的主张,故C项不符合题意;“精神修养,理想人格”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故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本题中的“明清之际”是解题的关键所在。25.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A. 对人类自身的探索B. 对道德观念的重视C. 对物质世界的探索D. 对人权应用的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把古希腊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体现出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故A项正确;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观念,故B项错误;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观点
29、,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没有提出关于“人权”的观点,故D项错误。26.“他们并不把事情本身认作有效准,而是把事情归结到感觉上面,以感觉为最后因由”。以下属于“他们”这一学派的是A. 普罗塔戈拉B. 柏拉图C. 苏格拉底D. 亚里士多德【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而是把事情归结到感觉上面,以感觉为最后因由”可知道是智者学派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故答案为A。柏拉图提出感觉在许多场合都是不可靠的,与材料观点相悖,排除B。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的学说没有把事情归结到感觉上面,D错误。27.苏格拉底
30、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査,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A. 不断地认识自我B. 人是万物的尺度C. 肯定美德的作用D. 人生而自由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依据材料“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革新旧观念,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的观点,而苏格拉底否定该观点;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格拉底主张不断的
31、认识自我,并未体现其肯定美德的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格拉底主张不断的认识自我,并未体现其主张人生而自由平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8.苏格拉底在被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后写到:“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这表明苏格拉底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 捍卫法律至上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应该严格守法,故D正确;材料反映维护法律的权威,无法体现维护
32、公民生存权利,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贵族专权暴政,排除B;材料表明苏格拉底认为要维护法律的权威,无法体现抗议雅典司法不公,排除C。29. 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理念论C. 逻辑三段论D. 美德即知识【答案】B【解析】30.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到一个人注重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曾经说:“人在达到德行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A. 不受法律约束的人与禽兽相同B. 禽兽
33、不需要法律和正义的道德约束C. 人应遵守法律、坚持正义D. 古希腊公民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情操【答案】C【解析】【详解】亚里士多德用假设的方式来强调人注重道德修养、遵守法律、坚持正义的重要性,而非强调人与禽兽的不同,因此A项错误,C项正确;“禽兽”不是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重点,他的重点在“人”,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公民”这一概念,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31.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其共同点是A. 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B. 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C. 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D
34、. 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相关内容。题干内容强调的是人文主义,不是道德价值观,A不符合题意;理性主义是在启蒙运动中出现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动摇神学统治的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C不符合题意;由题干内容可知他们都强调以人为中心,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故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普罗泰格拉、柏拉图32.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A. 王道和民主政治B. 仁政和道德教育C.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 实行人治和法治【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
35、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故选B。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A。加强专制是法家思想,不符合孟子的主张,故排除C。D项法治不符合孟子和苏格拉底的主张,故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
36、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材料四 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摘自岳麓版教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
37、子及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2)指出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李贽的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4)指出材料四中这种“进步思潮”有何意义?【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求知是人的本能;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2)不同点: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
38、阳明强调内心自省。(3)背景:君主专制思想的加强;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4)意义: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冲击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思想启迪。【解析】【详解】(1)孔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主要内容还包括礼、中庸。老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有世界本源“道”、治国方法无为和小国寡民的理想。苏格拉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有“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亚里士多德:根据所学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有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求知是人的本能;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等(2)不同:根据材料二“
39、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结合所学知识,从宇宙本原到认识方法两个方面,分析两派思想不同之处。(3)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本质、经济结构、社会生活和思想基础等方面分析李贽的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4)意义:根据材料四中他们“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学发展,时代启蒙和对后世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学说的意义。34.学习、借鉴和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
40、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三: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
41、,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朱子语类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噍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宮便殿奏札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时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儒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4)综合材料从儒学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重视人民利益,选贤任能,君民互相依存(
42、2)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君权神授)来加强君主专制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原因: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家等具有神学(神秘)的学说朱熹主要吸收的是具有思辨思维的佛家等学说(3)宋儒认为“佛老之学”冲击三纲五常,所以持批判态度(4)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从政策制定、人才选拔和君民关系协调等方面,概括出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在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2)根据材料二“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
4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要通过“君权神授”的主张,即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专制,而朱熹则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以求强化君主专制。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吸收阴阳家等具有神学的学说;而朱熹的程朱理学则主要通过吸收佛老思想,以增强其思辨性,使儒家的“仁”成为了天理的最高范畴。(3)根据材料三“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儒对“佛老之学”持批判的态度,并为抗衡佛老,进一步发展了儒学,以强化纲常伦理。(4)综合四则材料,特别是通过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等信息,可知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中,儒学的发展与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