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泗水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A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周王室衰微 C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 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国2.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3.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
2、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4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5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汉朝政府的统治经过大约100年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统治权从正规的政府高级机关转移到一个私人性质的尚书手中。”这说明A汉朝政府走向私人化 B汉武帝废除丞相职权 C尚书拥有最高决策权 D汉朝君主专制的强化6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
3、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7剑桥中国史中关于西汉的地方组织写道“随着一个单一帝国政体的重建,高帝设法调和这两种完全对立的制度,以便满足那些有功于他的人。这样,秦的模式就用于中国中部,但是其他地方则以另一种安排为主。”这种安排导致了A宗法制得到发展 B郡县制出现C郡国并行 D分封制日臻完善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 A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分封同姓宗室建立诸侯国 B西汉前期郡国参半,封国是
4、朝廷的依靠力量,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C“七国之乱”反证了郡县制的合理性 D汉景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9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但他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取了皇位,所以常常被人所非议。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违反了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C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D封建社会中的礼乐制度10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11武则天当政时期部分年份的中举者
5、出身表(单位:人) (据王定保:唐摭言)基于当时“能进入国子学的几乎都是勋贵和高级公卿子弟”的情况,上面表格意味着A武则天政府依靠门第选官B唐朝中央政府高度集权C科举考试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失去了选拔人才的功能D扩大统治基础需要制度设计的进一步合理化12隋唐以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他们“老死于文场而无所恨”,由此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C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D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3629年唐太宗下了一道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的诏令,这道诏令的出台或执行不可能经过 A尚书省、中书省 B尚书省、吏部C礼部、
6、户部 D门下省、尚书省14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主要反映当时统治者A渴望收复幽云地区B以崇武抑文为国策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以轻武重文为国策15朱子语类中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这段话主要说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A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 B导致了国家财政危机 C过分削弱了地方权力 D造成了边疆地区危机16史载“悉有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这反映出 A明朝内阁大臣实际上承担宰相的职责B议政王大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C清初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D军机大
7、臣掌握中央决策权力17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18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大宗正院,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称宗人府,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谱牒、爵禄、赏罚、祭祀等项事务。它应该隶属于A宣政院 B礼部 C枢密院 D户部19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
8、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皇权不断加强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20学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B唐朝藩镇割据的成因浅析C略议元朝行省制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21. 根据下述图片判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秦朝、唐朝、元朝、明朝的中央机构设置情况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最终废止C.反映的发展趋势是易形成暴政,压制民主D.反映皇权与相权之争贯穿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
9、变之中22.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州官”其最早的职责是 A.管理地方行政 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23. 著名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管理。有的地区秦朝所设立的地区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新任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中央集权制 B.郡国并行 C.郡县制 D.分封制24.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建设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到最后实施通过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其运作程序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10、.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25. 北宋,为三分相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中书省作为最高的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C.杯酒释兵权 D.设十三刺史26. 某班同学围绕“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研究性学习,分别拟定了四个选题作为研究方向。其中无法完成的题目是 A浅析明太祖朱元璋高度集权的目的 B.明代内阁制度的创立及发展趋势C明代宦官专政与内阁制度的内在联系 D论清代军机大臣与皇帝的权力制约27.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
11、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28. 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的官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A唐代的三省 B.元代的行省 C.明代的内阁 D.清代的密折制度29. 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30. 右图是签
12、订南京条约后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叉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 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己。 朱子语类 材料四: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
13、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l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三,回答秦朝和唐朝为建立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3)依据材料四,回答清朝设置军机处产生的重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32(20分)阅读下列中国不同时期关于中央政权的论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的话
14、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及或到)以治天下也。”贞观政要政体记载唐太宗对此的看法是:“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材料二: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于是,(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1) 依据材料一,指
15、出汉唐统治者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材料二反映明太祖又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在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从唐代中央政治特点看,各机构间虽有分权和制约关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请说明主要理由。(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二、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变化? 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案:1-10BADDD BBDCA 11-20DDCDC ABBBD 21-30ABBBB DACBD31.(1)分封制(2分)宗法制(2分)(2)三公九卿制(2分)郡县制(2分)
16、三省六部制(2分)科举制(2分)(3)专制皇权高度发展(4分)(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日益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4分)32(1)汉唐:认为丞相可以帮皇帝巩固统治、减少决策失误。(2分) 明:认为丞相专权会危及君主统治,应废丞相。(2分) (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太宗:规定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 宋太祖: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相权。(8分) 理由:三省分权和制约,实际上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2分) (3)新变化:材料二: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分)。材料三: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分)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丞相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