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279KB ,
资源ID:1319727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1972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 美国学者包弼德指出,作为一个描述社会成分的术语,“士”在唐代的多数时间里可以被译为“世家大族”,在北宋可以译为“文官家族”。该观点的依据是,唐宋之际A.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B. 政局日益趋向于动荡C. 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D.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 “士”的含义由唐代的“世家大族”到北宋的“文官家族”的演变,说明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动,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政局日益趋向于动荡,排除B;隋朝创立科举制,排除C;材料信

2、息与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点睛】2. 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A. 精选良种B. 精耕细作C. 耕织结合D. 兴修水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信息“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教民种,负水浇稼”、“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特征,故B正确;精选良种、兴修水利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D错误;耕织结合是小农经济特征,故C错误。3.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九年朝廷明文规定“凡佃户

3、纳租,每亩不得过一石(石:古代容量单位)”。这一规定表明,当时统治者A. 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B. 极力抑制土地兼并C. 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 有意调和阶级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政府对最高的交租额度作出了规定,有利于缓和佃户与主户间的矛盾,D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佃农,不是自耕农,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极力抑制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B;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4. 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计帐文书记载,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别、上户一夫一妇纳租四石,下户两石。户内如有丁婢、耕牛,相应增加租调。这反映出西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的

4、根本出发点是A. 调整土地关系B. 缓和社会矛盾C. 方便政府征收租调D. 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别、上户一夫一妇纳租四石,下户两石。户内如有丁婢、耕牛,相应增加租调”,可得出,在均田制下,农户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承担相应的赋税,西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征收租调,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调整土地关系”是均田制的本质,故A项错误;“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北方各种民族封建化”是西魏推行均田制的影响,故B、D项错误。5. 现存清代刑部档案中保存着大量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

5、”“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据此可知,清代A. 社会奢靡风气盛行B.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 政府坚持抑商政策D.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说明雇工人身较为自由,说明清代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无法体现“社会奢靡风气盛行”,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没有涉及政府的抑商政策,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无法体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排除D。6. 乾隆年间,在江浙一带的蚕桑产区,每当蚕茧收成时,便有商人分赴各村,利用蚕家急于出售的心理,乘机贱价收

6、购,垄断市场。他们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小生产者。这说明A. 江浙是全国蚕桑的首要产区B. 江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 农民承受着繁重的赋税剥削D. 商业资本已渗透到生产领域【答案】D【解析】【详解】商人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并控制小生产者的生产,反映出商人利用资本的力量控制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江浙地区是全国首要产区,排除A项;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排除C项。7. 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开创者埃狄纳巴拉兹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

7、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下列宋代社会发展的史实与这一观点无关的是A.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 瓷器大量出口并广受赞誉C. 城市从封闭的结构走向开放D. 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开始就已大量出口瓷器并广受赞誉,因此B项不能用作说明宋朝的特殊性,符合题意;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出现在宋朝的,能用作说明宋朝的特殊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宋代突破了古典坊市分离制度,开始坊市合一,故C项能用作说明宋朝的特殊性,不符合题意,排除;宋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得到了大发展,故D项能用作说明宋朝的特殊性,不符合题意,

8、排除。8. 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 民主政治已相当完备B. 意在强调公民意识C. 崇尚尊重生命的价值D. 重在限制个人自由【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古代雅典城邦将城邦立意和公民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反映出古代雅典意在强调公民意识,B项正确;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已相当完备”与材料内容无关,A项错误;古代雅典崇尚“尊重生命的价值”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古代雅典重在“限制个人自由”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9. 1831年3月,英

9、国首相格雷向议会下院提出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方案,遭到下院否决。格雷解散下院,之后新下院通过了方案。10月间,方案提交上院时又被否决,格雷提出辞职。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国王被迫挽留格雷并劝说上院通过了方案。这一方案的通过A. 反映出责任内阁制遭受破坏B. 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C. 体现出民众主导了政治变革D. 表明首相的立法权显著增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英国经过民主程序通过了议会选举制度的改革方案,1832年进行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政治权利,故B项正确;题干中格雷内阁的政治行为符合责任内制的相关规定,故A项错误;格雷内阁主导议会改革,代表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

10、非民众主导英国政治变革,故C项错误;英国首相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属于议会,故D项错误。10. 列宁在1912年指出:“是否会有一场革命并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己,但我们要做该做的工作,我们的工作不会白做”。列宁该做的工作可能是A. 创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B. 指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C. 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 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列宁该做的工作是领导开展反对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正确;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成立,故A错误;1917年的“四月提纲”指明了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故B错误;1921年开始的新经济

11、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D错误。11.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中出现了三大妥协,即汉满民族妥协、南北政治妥协和孙袁权力妥协。这三大妥协A. 表明中国革命派背离了革命目标B. 反映了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缺失C. 说明中国社会的革命条件不成熟D. 有利于较为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有利于缓和汉满民族矛盾、南北政治矛盾和孙袁关系,有利于较为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故选D;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是为了减少阻力,没有背离了革命目标,也不是资产阶级缺失民族意识,排除AB;辛亥革命爆发具备较为充分的经济、思想、政治条件,C表述不恰当,排除。【点睛】12. 19

12、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A. 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精神B.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 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积极抗战D.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答案】C【解析】【详解】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自担任指挥,“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政府积极主动抗战,C正确;淞沪会战中并不是两党合作进行的战役,

13、排除A;1938年广州和武汉的沦陷标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表现而非该战役的意义,排除D。13. 186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9486.5万海关两,到1893年增长到26799.5万海关两,晚清末年已突破84884万海关两。这说明A. 清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 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D. 中国海关自主权日益丧失【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体现了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故B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

14、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选项错误;中国对外贸易额增长不一定代表中国海关自主权的丧失,故D选项错误。14. 19世纪60年代以后,很多在华外资企业以“附股”的形式大量吸收华商资本。到90年代,“华商附股”累计总数已达4000万两以上,约占这些企业股本的一半。“华商附股”的大量出现A. 表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 有利于新兴生产方式引进C. 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D.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华商附股”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外资企业借助华商资本扩大对华经济侵略,另一方面是华商借助人股外资企业投资新式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引进,故B项

15、正确;列强短暂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A项;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排除C项;“华商附股”的形式,加剧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半殖民地化特征,不利于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排除D项。故选B。15. 厘金税是晚清征收的商业税。1853年,清政府为筹措军饷,在扬州设局劝捐,按地亩多寡抽捐。同时向扬州附近米行抽捐,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对华商征收商税,以后厘金制度逐渐遍行全国。厘金制度代替处于瘫痪状态的国内常关(过境税)的职能,增加了政府税收。厘金制度的逐步推广A. 加剧了中国的殖民地化B. 促进了中国外贸的繁荣进步C. 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D. 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

16、形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的厘金制度代替了国内的过境税,征收的对象是华商,这是在国家征税的基础上的重复征税。由此可知,厘金制度加重了华商的负担,华商为追求利润,会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来侵略的问题,排除A项;厘金制度的推行加剧了外贸的萧条,排除B项;国内的统一市场在古代中国就已存在,D项错误。16. 189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筹办湖北纺纱厂时提出:“所有机器、厂屋费用,俱归垫借。至造厂及一切开办事宜,仍听候本部堂核示遵行,垫办商人不得专擅干预。俟全厂开办有余利,再行将本息按年摊还,还清之后,全厂归官。”这一构想A. 旨在摆脱列强对

17、中国经济的控制B.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 说明清政府改变了民间设厂政策D. 首创官督商办经营模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垫办商人不得专擅干预”、“还清之后,全厂归官”可知虽然在企业创办过程中利用了商人资本,但商人不能参与经营活动,最后还要“全厂归官”,这一构想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明显是不利的,故选B项;张之洞的构想并不是为了摆脱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排除A;清政府改变民间设厂政策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排除C项;“首创”的说法与史实明显不符,排除D。故选B。17. 下表为中国近代前期不同类型企业工人人数情况统计表。由此可见,当时中国A. 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B.

18、 洋务经济占据经济主导地位C. 近代企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中国近代前期不同类型的企业工人人数是不一样的,最多的是外商企业,最少的是洋务民用企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企业的工人人数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的发展状况,由材料数据可知,当时中国的近代企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C正确;“已经完全解体”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近代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故B说法错误;材料是不同类型企业工人人数情况统计表,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速度,故D错误。18. 读19281935年中国轮船业发展状况表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轮船业发展

19、的主要因素是A. 中国局部抗战的爆发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C.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控制D.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战争阻碍经济发展,A选项错误;C选项是在“一战”期间,排除;经济危机不利于经济发展,D选项错误。故选B。19. 19141922年,外资在华企业平均利润27%左右。1920年在华外资企业共有7375家,比1913年增长了近一倍,外资企业总资本相当于华资产业资本的2.3倍。由此可知当时A. 外资主导中国经济发展B. 实业救国思潮已经过时C.

20、 民族资本发展受到挤压D. 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20世纪前期外资企业利润高、增长快,特别是总资本远远高于中国民族资本等现象反映了当时民族资本发展受到了外资的挤压,C项正确;外资比华资多不能说明外资主导中国经济发展,A项错误;外资力量强大不能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过时,也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发展快,BD两项错误。20.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A. 一战后中国民族

21、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B.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C. 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 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1923年”、“启新洋灰公司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故D项正确。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迅猛的发展,故A项错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短暂春天,外国资本主义放松了经济侵略,故B项的“始终”错误。旧中国不可能有公平竞争的局面,故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2、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特点21.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A. 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B. 国共对峙日趋缓和C. 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D. 工业布局逐步合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的是“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关系,故B项错误;出于国防的需要,联系所学,与日本侵华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与工业布局没有关系

23、,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原因22. 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A. 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 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 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

24、达125万两白银”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生活习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依据题干“民间应者寥寥”说明国人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B。2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女孩子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更不敢烫发。若要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某某同志是文艺工作者,有烫发之必要。这表明当时()A. 受到了苏联生活方式的影响B. 人们的生活物质非常短缺C. “左”倾错误困扰了经济建设D. 人们生活受政治氛围的影响【答案】D【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女孩子化妆、穿裙子、烫发均被认为追求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不健康。故答案为D项

25、。这种现象不是受苏联生活方式的影响,排除A项;“物质非常短缺”与“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左”倾错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排除C项。24. 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B. 民国时期的报纸报道都客观公允C.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 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申报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说明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民国时期的报纸报道都客观

26、公允,说法欠缺根据,B说法错误。新民日报在民国27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说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说法符合史料研究方法。 考点: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中国的近代化25.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进入“一个力量转移和分散的年代”,各国之间的较量也从传统的军事力量对抗转变为综合国力的较量。该“转变”A. 加剧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B. 阻碍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C.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 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大国和国际集团从军事对抗转变为综合国力较量

27、,国际竞争“力量转移和分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C项正确;“加剧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综合国力的较量”需要更多的合作与交流不符,A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B项错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这一转变的原因,不是结果,D项错误。2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形成提出“一国两制”建立村民自治制度C. 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一五计划”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村民

28、自治制度D. 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一五计划”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一国两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20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27. 1955年国务院规定:“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这反映了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B.

29、 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C. 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D. 我国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于“大跃进”,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工农业比例失调,许多城市负担太重,市政建设欠债增多,国民经济出现巨大波动,导致城市的就业、供应出现严重问题,国家不得不压缩城市人口,减少市镇建制。1962的规定提高了设市镇的人口规模标准,实际上是八字方针中“调整”的表现,调整已经失衡的国民经济比例,故C中正确;A时间不符;B错在“中断”;D中“停滞”错误。28. “不仅是建设一个新城,更是在探索一条新路,这就是在借鉴南方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基础.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大型城市发展振兴之路。”

30、这一开放战略指的是A.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 开放内地省会城市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借鉴南方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基础”“中国特色特大城市发展振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特大城市指的是上海,其开放战略指的是开放浦东,B正确;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内地省会城市,与题干中“特大城市”不符,排除A、C;加入世贸组织和发展中国特大型城市不符,排除D。29. 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表

31、明“五项原则”A. 实现了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B. 改变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 解决了中印中缅的矛盾分歧D. 规范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体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规范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正确;A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印之间至今仍然存在分歧,C排除。故选D。30. 新中国成立伊始,用“帝国主义附庸”、“资本主义国家”定义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1954年夏,中国领导人开始称呼这些国家“东方国家”、“独立自主

32、国家”、“中间国家”。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B. 放弃了“一边倒”外交原则C. 试图改善对外交往的环境D.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对新兴国家的称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态度逐渐变得友善,反映出当时中国试图积极开展外交,故选择C选项;选项A属于经济方面,不符合题目主旨,故排除A选项;1960年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属于外交方面,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不同阶段的外交政策。二、非选择题(共计40分)31. 阅读材料

33、,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但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还违反价值规律限价收购手工业产品。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败于原来经济落后的日本,举国震动。马关务约签订后,外货倾销,外资涌进,铁路权和矿权纷纷丧失。于是,“设厂自救”呼声遍及全国,群众反对外国人勘测、开矿、修铁路的斗争风起云涌。百日维新中,提倡实业,鼓励商办矿务、铁路,奖励实业方面的各种发明。维新失败,法令被废,但它所代表的思潮,已形成社会舆论,后来还是陆续实现了。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三

34、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把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作为财经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国家增加投放货币,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对私营工厂的加工订货;大幅减少工商税目;适当收缩国营商业,给私营商业以出路,并使之有利可图;在坚持工人民主权利等原则下,教育私营企业工人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等,从而使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得到调整。当年秋,商品滞销情况全面缓解,全国城乡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工商业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合理调整工商业的特点和意义。【答案】(1)变化:从抑制工

35、商业发展,到鼓励工商业发展;鼓励政策被废到陆续史实鼓励政策。原因:甲午战败的刺激;实业救国呼声的推动;群众性反侵略运动的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政治斗争的影响;发展工商业是大势所趋等。(2)特点:政府积极干预;重点调整公私关系等。意义:促进经济秩序的好转;使资本主义工商业空前快速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为财政状况改善提供了重要前提等。【解析】【分析】【详解】(1)变化:根据“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设厂自救呼声遍及全国,群众反对外国人勘测、开矿、修铁路的斗争风起云涌”等内容可知清代工商业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从抑商到鼓励工商业发展。原因:根据“甲午一战,中国败于原来经

36、济落后的日本,举国震动。马关条约签订后,外货倾销,外资涌进,铁路权和矿权纷纷丧失。于是,设厂自救呼声遍及全国”可从甲午战败、实业救国的兴起、群众性反侵略运动、维新变法的推动、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2)特点:根据“国家增加投放货币,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对私营工厂的加工订货”等内容可知此时调整工商业的特点是政府干预、调整公私关系等。意义:根据“商品滞销情况全面缓解,全国城乡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等内容可从促进经济秩序好转、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恢复、财政状况改善提供前提等方面进行总结。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至清中叶,朝廷极力控制民间贸

37、易的规模和实力,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鼓励和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限制,对于东亚海域的庞大市场,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不是广开利源大力发展贸易,而是不计经济税收之得失,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势力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民间海上力量也就难以与有着国家强大支持的西方殖民航海势力相竞争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海军近代化改造和近代海军的建设正式提上议程。1880年,清政府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在天津设立海军营务处。到1884年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然而,在海军建设上,李鸿章等人深信“造船不如买船

38、”,滞缓了本国造船体系的发展,海军无力自行补充。从海军部署情况分析,近代海军部署基本距制造所在地较近,而作为列强侵略重点的区域几乎游离于海防体系之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重“守”轻“攻”,火炮大口径居多,速射炮较少,使得海军装备吨位重、航速慢、灵活性差,同时甲午海战中“避战保船”的战略防守思想最终损失了制海权,消极防御导致了北洋海军的覆灭。摘编自王佳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材料三 当今世界,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就必须进行范式创新。以往或通过军事、或通过经济等单一领域手段成为海洋强国的范式将难以被继续复制。中国必须同时兼顾海洋控制、海洋复制和海洋治理三大议题,中国的海洋经济活

39、动早已遍布世界大洋各个角落,中国海上力量在应对海盗、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海上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摘编自胡波国际海洋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战略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至清中叶中国海洋政策的指导思想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近代海军建设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答案】(1)指导思想:限制民间航海力量与海外交往,厉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实行消极防御;担忧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2)历史背景:西方坚船利炮对国人的刺

40、激;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传人;晚清有志之士爱国心的驱使;清廷有挽救自身统治的主观愿望。原因:船舶制造业的落后;守旧的军事指导思想;消极抵御导致制海权丧失;落后的封建制度。(3)认识: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海洋;不圈于陈规,要勇于突破创新;要配合世界各国,共同开发和治理海洋;要敢于承担大国的责任,积极发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解析】【分析】【详解】(1)指导思想:根据材料“明至清中叶,朝廷极力控制民间贸易的规模和实力,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鼓励和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限制民间航海力量与海外交往,厉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从经济、国家安全等角度回答。经

41、济方面,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国家安全方面,如对西方殖民扩张,实行消极防御,担忧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等。(2)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坚船利炮对国人的刺激是晚清海军建设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1880年,清政府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在天津设立海军营务处”可知,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传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有志之士爱国心的驱使,推动了近代海军建设;从主观目的来看,清廷有挽救自身统治的主观愿望。原因:根据材料“李鸿章等人深信造船不如买船,滞缓了本国造船体系的发展,海军无力自行补充”可知,中国船舶制造业落后;根据材料“在战略指导思想上,重守轻攻,火炮大口径

42、居多,速射炮较少,使得海军装备吨位重、航速慢、灵活性差”“同时甲午海战中避战保船的战略防守思想最终损失了制海权,消极防御导致了北洋海军的覆灭”可知,守旧的军事指导思等想和消极抵御方面导致制海权丧失;从根本原因来看,落后的封建制度是近代海军建设失败的根源。(3)认识: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必须进行范式创新中国必须同时兼顾海洋控制、海洋复制和海洋治理三大议题中国海上力量在应对海盗、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海上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转变观念、创新、国际合作、大国责任以及对外开放等角度回答即可。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对“买办”的认知与研究简表: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

43、料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答案示例:论题:对买办的认知和评价受到了时代变迁的影响。论述:清末民初,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消极评价与帝国主义联系密切的买办理所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阶级斗争史观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占主流地位,对买办也基本持批判态度;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对外交流的深入,对买办的评价越来越深入和客观。【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提炼一个论题,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论述。“论题”,由材料中对买办的否定到客观认识可知:对买办认知和评价受到了时代变迁的影响。“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清末民初,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消极评价与帝国主义联系密切的买办理所当然;改革开放前,阶级斗争史观一直占主流地位,对买办也基本持批判态度;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对外交流的深入,对买办的评价越来越深入和客观等角度分析论述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