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高效整合 6知 识 “线路图”体系构建理清脉络线 索 “互联网”要点整合纵横贯通主题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特点1剧烈的社会变革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社会背景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专业化高等教育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重要背景。2外交环境深刻影响了工业化建设的方向和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使工业化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中苏关系密切,中国向苏联学习
2、,使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充斥着苏联色彩。3群众运动式的经济建设模式对工业化建设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工业化建设,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但是也使工业化建设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成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祸根。4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促进了工业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国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空前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基本上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工业化建设。主题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要调整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
3、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运动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农民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主题三现代中国的法律与教化的演变1.法律(1)20世纪50年代:
4、国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令,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2)“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改革开放后: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基本法律得以制定和实施。(4)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先后被写入宪法。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5)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更高发展阶段。2教化(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政治氛围、行动准则和新型人际关系。(2)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主流精神文明
5、口号。20世纪90年代后,爱国主义和以德治国成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3)中共十八大以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四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的四个伟大转变(1)从经济发展看,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2)从治国理政看,实现了从单一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3)从城乡结构看,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转变。(4)从社会民生看,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主题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
6、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7、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2)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源泉。(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解 题 “金钥匙”题型快攻触类旁通一、高考选择题满分导练解题技法选择题解题通用排除法选择题包括材料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图表类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等多种题型,也有诸多解题技巧,但最通用的是排除法。排除法是高考中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之一,解题时首先排除本身错误的备选选项或本身没有错误但与题干要求无关的备选项;如通过排除尚不能得出答案,则需对剩余备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答案。逆向选择题则要求选出说法错误
8、、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把说法正确的排除即可。 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巧用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含义,掌握农业合作化实施的原因及实质。从材料中“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可知当时存在农民土地私有制,故排除B、C、D三项,因为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不允许买卖。材料中出现互助组,说明新中国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积极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发展生产,故A项正确。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1新中国的“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
9、业44个,这表明()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尝试解答_从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分析判断排除不正确的选项。2.1957年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述的意义在于()A最早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成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C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D为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明了方向尝试解答_注意从时间“1957年”分析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的背景和影响
10、,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3.“革委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营代表。这个机构()A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是民主建设遭破坏的产物C取代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尝试解答_题干反映了“革委会”缺乏民主,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判断正确选项,排除干扰选项。4.2021八省联考重庆卷1985年,经济学家薛暮桥说:“几年前人民追求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现在这些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满足需要了。人民开始追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等高级耐用消费品。不论老
11、三大件(主要是手表)还是新三大件,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当时中国()A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B民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C改革开放切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D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众消费升级尝试解答_人们物质需求从老三件升级为新三件,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二、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解题技法高考材料解答型非选择题高分诀窍材料信息材料分层把握层意概括归纳(1)对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要全面和准确地理解。从材料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既要符合材料主旨,也要符合设问要求。(2)提炼信息时要找到合适的角度,不能偏离材料主题。(3)
12、提炼的信息一般是一种历史趋势或者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有时也可以是一个重大的历史现象、历史结论等。(4)试题要求“加以说明”一般从原因、概况、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必备知识凡是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的设问,除从材料中概括归纳要点外,还要检索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以免造成答题要点的缺失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2021新高考湖南卷,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种三级
13、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
14、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9分)命题立意选取材料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试题涉及新教材的选择性必修1中基层治理的
15、相关知识,契合了新高考关注新教材的特点。本题就是在新教材关于基层治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基层治理。同时,本题也体现了新高考关注现实热点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一部分,又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关键点拨分层解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1)问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进行分析,如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新中国成立,原有的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暴露;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构建新的管理体制等。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扩大了居委会职能”“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社区还出现以业主
16、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了基层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适应了城市化发展需要,创新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等方面概括即可。参考答案(1)背景:中共根据解放区基层治理,总结经验教训;国民党政权崩溃;保甲弊端丛生;城市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效率低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一化三改顺利进行,对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变化:居委会职能扩大;社区式管理渐趋主流;社区新兴
17、组织出现并参与社区管理;基层管理民主化程度提高,协商式民主逐渐发展。(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意义:提高了基层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创新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适应了城市化发展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障民主权利。(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3分)。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52021八省联考河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隋唐时期,中国的医药学获得长足发展,唐初,政府下令天下郡县将各地所产药材按实物绘描成图,并制定统一的收录删节标准,举全国之力历时两年完成药典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此书完成后颁行全国,作为医学用药通用标准,并被列为唐中央医疗行政管理机构太医
18、署的教科书。日本、朝鲜也以此书为医药学教育教材。唐太医署除设太医令等行政、教学管理人员外,下设医科、针科、按摩科等科,医科之下又分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理疗科等临床治疗学科,教师根据不同水平分为博士、助教、医师、医工等。太医署在学制和晋升考核方面有严格规定,课程设置和分科教学制度也比较严谨。地方也多办有医学校,“掌州境巡疗”,“医药博士以百药救民疾病”。另外,唐朝医者敢于当皇帝面揭穿长生不老的骗局,对因服食丹药中毒引发病症甚至死亡的现象予以批判。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西医之间不断发生论争。1929年,有人向政府提出废止中医的提案、引起中医从业者和部
19、分民众的反对,国民政府相关部门虽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意图,但仍坚持歧视中医的做法,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以改变民国以来中西医对立和歧视中医的局面。1954年,党中央“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鼓励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采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纠正对待中医的武断态度和宗派主义情绪,巩固地建立中西医之间相互尊重和团结的关系,使我国固有的医药知识得到发展,并提高到现代科学的水平。”摘编自郑谦、庞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医药学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
20、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后“团结中西医”方针实施的意义。(9分)三、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解题技法以不变应万变,开放探究型试题破解之道(1)开放探究型试题的不变开放探究型试题始终不变的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要求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或者指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说明。 (2)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应对策略由于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很高,考题的材料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对于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除了牢牢掌握教材上的评价外,还需要经常跳出教材,提出不同的史学观点,发现不同的历史视角,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
21、研究成果。掌握好这些,有利于同学们拓宽历史视野,不至于在考试中看到不同于教材的学术观点就无所适从。运用好三段式的论证所谓三段式论证,就是第一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段分几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三段进行小结,升华观点。加强开放性试题练习,逐步提升自己的论述能力。 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2021八省联考辽宁卷,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我国部分全运会主题(宣传)口号届次年份主题(宣传)口号第四届1979锻炼身体锻炼意志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第五届1983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第六届1987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第七届1993以亚运精神办七运以七运风采争奥运第八届1997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振奋中华
22、民族精神第九届2001铸九运辉煌展中华风采第十届2005拼搏2005梦圆2008第十一届2009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第十二届2013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第十三届2017全运惠民健康中国(说明:前六届全运会口号为宣传口号,主要来自领导人题词。第七届首次出现主题口号。第七届、第八届主题口号众多,题中选取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口号之一。)从上述主题(宣传)口号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命题立意试题材料新颖,从我国部分全运会主题(宣传)口号,认识体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好三段式进行论证。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
23、展开论述。如根据第四届全运会口号和第十届全运会口号可以看出,全运会口号主要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第四届全运会口号强调“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正是我国着力发展经济的表现;我国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召开于2008年奥运会之前,所以“拼搏2005,梦圆2008”的口号体现了我国为召开北京奥运会积蓄力量,展现国家风采而进行了准备。所以说,每一届的全运会口号是我国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示例:论题:全运会口号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
24、体现。(2分)阐述:1979年是我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二年,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此时召开的全运会强调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体现了我国着重发展经济的要求;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召开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所以此时“拼搏2005,梦圆2008”的口号体现了我国为召开北京奥运会积蓄力量,展现国家风采而进行了准备。综上可知,每一届的全运会口号是我国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10分)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62021新高考辽宁卷,20(12分)材料学者以“科学家”为检索词,选取相关时间尺度,对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语义网络图谱统计结果(字体大小与出现频次正相关),
25、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据徐素田、汪凯社会语境变迁下的中国科学家媒介形象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解题“金钥匙”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1答案:B2答案:C3答案:B4答案:C5解析:第(1)问,表现:根据“政府下令天下郡县将各地所产药材按实物绘描成图,并制定统一的收录删节标准,举全国之力历时两年完成药典新修本草”得出政府主导修撰医学著作;根据“唐太医署除设太医令等行政、教学管理人员外,下设医科、针科、按摩科等科,医科之下又分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理疗科等临床治疗学科”得出医学机构门
26、类划分丰富;根据“教师根据不同水平分为博士、助教、医师、医工等。太医署在学制和晋升考核方面有严格规定,课程设置和分科教学制度也比较严谨”得出制定了医学教师分级制度;医学教育、考核制度严谨;根据“地方也多办有医学校”得出医学教育机构齐全;根据“唐朝获得者敢于当皇帝面揭穿长生不老的骗局,对因服食丹药引发病症甚至死亡的现象予以批判”得出普及医学常识。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中外交流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意义:根据“改变民国以来中西医对立和歧视中医的局面”得出改变了中西医对立和歧视中医的局面;根据“采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纠正对待中医的武断态度
27、和宗派主义情绪,巩固地建立中西医之间相互尊重和团结的关系”得出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弘扬了家国传统医学文化,纠正了对中医的不合理的态度,巩固了中西医之间的关系;根据“使我国固有的医药知识得到发展,并提高到现代科学的水平”得出将我国传统中医提高到现代科学的水平。答案:(1)表现:政府主导修撰医学著作;医学机构门类划分丰富;制定了医学教师分组制度;医学教育、考核制度严谨;医学教育机构齐全;普及医学常识。原因: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社会秩序稳定;农耕经济发达,社会思想开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9分)(2)意义:改变了中西医对立和歧视中医的局面。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弘扬了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纠正了对中医的不合
28、理的态度,巩固了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将我国传统中医提高到现代科学的水平。(9分)6解析:根据图示内容,纵向分析社会语境变迁下科学家媒介形象的变化,得出观点:社会语境变迁下科学家媒介形象呈现规律,论证过程采取总分总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社会语境,人民日报科学家报道的语义网络图谱变化表明,人民日报科学家的媒介形象及其语义变化,和中国科学事业所处的社会语境呈现出高度的同步性,并受到相应时段社会基本语境的深刻影响。然后分阶段进行论证。在“建国初期”(19491955年),“苏联”及相关词语占据核心位置,自“科学的春天”(19771987年)时期开始,语义网络核心词语由“苏联”变为“
29、中国”“国家”等词语交替,科学家传略则从宣传外国科学家转为介绍本土杰出科学家,显示出人民日报由宣传全面学习苏联模式转变为借鉴国际经验,强调独立自主发展,由此也折射出中国科学建制化进程所处的社会语境变化。在对科学家品格的宣传上,不同时期的语义网络图谱变化表明,由“建国初期”(19491955年)“向科学进军”(19561966年)“科学的春天”(19771987年)时期以热爱祖国品格为主导,拓展为此后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科学家品格描述,反映出其媒介建构重点已从强调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情怀,逐渐拓展为宣传集体主义价值与尊重科学家个性特征并重。在关于科学家研究成果以及科学知识生产过程的报道上,进入新时期,
30、人民日报愈发关注科研成果的国际前沿价值及其社会贡献作用;同时,对科学家在国内外的学习、工作经历也有所着墨,以进一步宣传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科学家)自身所具备的可信任性,以及对科学知识生产过程描述的客观准确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各历史分期(“文革十年”除外)都非常关注有关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报道,且随时间推移,由单一型、结果式的描述逐步走向全面化、系统性的呈现,并对科学知识生产者、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科学知识产物的可信任性均予以强调。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尽管中国科学家的媒介形象随社会语境变迁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但整体上依然对公众理解科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长周期上显示出不断走向成熟的发展
31、态势。答案:示例:论题:社会语境变迁下科学家媒介形象呈现规律。(2分)论述:新闻报道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社会语境,人民日报科学家报道的语义网络图谱变化表明,人民日报科学家的媒介形象及其语义变化,和中国科学事业所处的社会语境呈现出高度的同步性,并受到相应时段社会基本语境的深刻影响。在“建国初期”(19491955年),“苏联”及相关词语占据核心位置,自“科学的春天”(19771987年)时期开始,语义网络核心词语由“苏联”变为为“中国”“国家”等词语交替,科学家传略则从宣传外国科学家转为介绍本土杰出科学家,显示出人民日报由宣传全面学习苏联模式转变为借鉴国际经验,强调独立自主发展,由此也折射出
32、中国科学建制化进程所处的社会语境变化。在对科学家品格上,不同时期的语义网络图谱变化表明,由“建国初期”(19491955年)“向科学进军”(19561900年)“科学的春天”(19771987年)时期以热爱祖国品格为主导,拓展为此后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科学家品格描述,反映出其媒介建构重点已从强调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情怀,逐渐拓展为宣传集体主义价值与尊重科学家个性特征并重。在关于科学家研究成果以及科学知识生产过程的报道上,进入新时期,人民日报愈发关注科研成果的国际前沿价值及其社会贡献作用;同时,对科学家在国内外的学习、工作经历也有所着墨,以进一步宣传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科学家)自身所具备的可信任性,以及对科学知识生产过程描述的客观准确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各历史分期(“文革十年”除外)都非常关注有关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报道,且随时间推移,由单一型、结果式的描述逐步走向全面化、系统性的呈现,并对科学知识生产者、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科学知识产物的可信任性均予以强调。(8分)综上所述,尽管中国科学家的媒介形象随社会语境变迁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但整体上依然对公众理解科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长周期上显示出不断走向成熟的发展态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