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18518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科书书 名:中外历史纲要(上)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教学目标1.掌握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选官用人的标准及其影响,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和特点;2.理解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3.梳理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枢机构、选才、赋税制度的变化;4.认识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5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制度创新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科举制度创立及其影响2.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3.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原因教学难点:1.两税法的创新性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北大历史系

2、的张帆教授在中国古代简史中有这样一段话:“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请问同学们,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呢?【讲授新课】教师:国家的治理,首先需要一个好的官僚集团,所以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选官制度之创新。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学生:商周时期,是世卿世禄制,战国开始到秦汉时期,军功爵制,汉武帝时期,察举制。教师:世卿世禄制,也就是说官位是世袭的,世袭的依据当然是血缘关系。这样一来,权力就被贵族所垄断了。从战国开始到秦汉时期,由于诸侯纷争,天下战乱

3、,所以出现了军功爵制,你在战场上立功了,就可以获得爵位,乃至可以当官,这就为下层人民提供了上升的机会。但是这种制度在社会安定时期就不太合适了,所以汉武帝即位后,推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人才,举荐的标准是德行和才能,这就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的晋身仕途的机会。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梳理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使学生明确从血缘到军功到德才的变化趋向。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师:但是察举制还是存在很多的弊端。察举制有什么弊端呢?请同学们通过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一: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墓道),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安乐太守陈蕃),蕃与相见,问其妻子,而宣五子皆

4、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况及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遂致其罪。 后汉书陈王列传材料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论丛史出,得出结论。察举制被举荐者很多时候都是沽名钓誉,名不副实;官员举荐多也以个人喜恶,甚至徇私受贿。教师:没错,乐府诗集中有一首诗这样形容察举制的弊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正是因为察举制的种种弊端,所以曹魏时期,就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分为九等,朝廷依次授以

5、相应的官职。这样一来,中央用人有标准可循,依品授官;选举权收归中央。那么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什么呢?材料:曹魏创立,唐朝废。设中正,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九品,作为吏部任用根据,按士人表现,品有升降。 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学生:阅读材料和课本内容,回答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文本的阅读,得出选拔标准的变化。从最开始的时候是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后来到了西晋时期,主要就只看重家世。教师:那么这样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呢?材料一:次凝之,仕左将军。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 晋书王凝之传材料二:今立中正,

6、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 。 晋书刘毅传学生:九品中正制已经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从具体事例中感受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更加的具体形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选的都是没有真才实干的人。教师:针对上述弊端,统治者做了怎样的调整?材料: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学生:考试选官。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在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就“开始启用寒庶

7、,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 也就说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以寒门抑门阀,以考试代门第”的方式。教师:进入隋唐时期,考试选官成为了一项定制,也就是科举制。我们来看一下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学生: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整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能力。教师:科举制相比于之前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创新之处呢?材料: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

8、,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分析出,从选官方式上,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从选官标准上,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在选官原则上,走向制度化,更加公平公开。教师:科举制度无疑是中国选官制度上的一次伟大创新,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汪洙神童诗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进士

9、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衣衫”。 王定保唐摭言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出示的三则材料。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得出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能够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从而扩大了统治的基础。通过材料二,分析出不管是贫苦子弟,还是纨绔子弟,都知道要埋首苦读,才能获得功名,这就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通过材料三,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分析出科举成为当官的一条重要路径,并且考中进士是非常有面子的,所以,它保障了官员文化素质。另外,组织科举考试的权

10、力是来自于中央的,所以,科举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教师:以上,我们介绍了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部分,中央官制之创新。同样的,我们首先回顾一下秦汉以来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学生:秦朝,是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创立了中外朝制度,到隋唐,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教师:那么三省六部制是如何运行的呢?我们看这张示意图。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陈述三省六部制的运行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三省六部制的运作过程。皇帝之下设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然后上奏给皇帝,皇帝画 一个“敕”字表示同意以后,诏令就被送到门下省加以审核,门下有权对诏令进行封驳

11、,认为有问题的可以驳回,要求中书省重新拟定。如果审核通过,就送到尚书省去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的政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门下省如果经常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就会非常的麻烦,效率低下,所以后来为了省去政令程序的反复来回,就让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在一个地方共同议事,这个地方就叫做“政事堂”。教师:那么三省六部制有什么作用呢?材料:历史上的宰相由一人增为数人,乃至一二十人,即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表现。由此可见,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目的就是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受到一定限制

12、,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后世,三省制因皇权的不断强化而屡有损益变更,但作为具体行政部门的六部制,则十分稳定,沿袭千余年而未变。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历史上的宰相由一人增为数人,乃至一二十人,即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表现。”所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1,就是分化相权,彼此制约,强化君权。 “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可见,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并且,“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13、”可见,政事堂的集体议政,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防止皇帝的专断独裁。 “作为具体行政部门的六部制,则十分稳定,沿袭千余年而未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并且对此后历朝历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说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有些疑惑,怎么三省六部制怎么既强化了君权,又说它防止皇帝专断独裁呢?这应该如何理解?材料:“这体系与时下所谓“互相制衡”截然不同。.无论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不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只不过是因为儒教的纪律,促使当今天子在内部制造了些许监督方式来警惕他本身。(如魏征)它代表着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种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上之力量。

14、”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黄仁宇教授在中国大历史的这段话,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防止皇帝专断独裁是来自于道德上的约束力,多大程度上有效,完全依赖于皇帝的品德,就其本质而言,三省六部制依然是为专制集权而服务的。教师:合理的赋税制度可以有效保证国家的财政来源,维护社会的稳定,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有什么变化和创新呢?首先我们看一下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材料:北魏太和九年(485),颁布了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租额相对减轻,即一对夫妇年纳粟2石,帛1匹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教材相

15、关内容,学生回答 “租”就是缴纳的粮食,“调”就是缴纳的布或者帛,另外,成年男子每年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此外,在租调制下,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也就是按户征税,征收多少呢?“一对夫妇年纳粟2石,帛1匹”,缴纳定额租调。教师:租调制实行的基础,是均田制,北魏太和九年,孝文帝改革,颁布了均田制,什么是均田制呢?就是政府把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平均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则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租调制在决定收税额度时,主要还是以人丁为主,就是看你们家有几口人。唐初,继承了魏晋的租调制,同时又有所变化与创新。请问有什么变化和创新?学生:将征税的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

16、年男子,除了租和调之外,加了一项庸,庸就是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徭役,教师:所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庸代替徭役有效的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租庸调制的良好运行,有赖于政府掌握大量土地并授田于民的均田制和严格控制广大纳税农民的户籍制度。当社会动荡,百姓大量流散的时候,这项制度就很难实行了。材料: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如何将各地大量存在的浮寄客户纳入赋税轨道,成了当务之急。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学生: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

17、税法”。教师:两税法如何征税呢?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治通鉴里的材料。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年龄差异),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学生:主户、客户、富商都得交税。扩大收税对象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以财产税为主;减轻人身控制。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明确纳税时间。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简化收税名目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和文本解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文本解读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教师:两税法以“人丁、资产并重”,相较于之前的税收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

18、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产生了很多的弊端。材料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白居易集卷2重赋材料二: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陆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高分析史料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政府制定两税法,本意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时间一长,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百姓的负担反而越来越重了。材料二中“定税之数,皆计缗钱

19、。”说明两税法以货币征税,农民需要把物品换成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又遭到商人的盘剥,“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物品贬值了。因此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农民的负担又加重了。结果是,土地兼并日益、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两税法名存实亡。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的选官制度、中央制度和赋税制度。他们都承接了前朝的制度萌芽,并对后世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谓承前启后。但是任何制度,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一旦陷入僵化,就失去了其生命力,所以制度创新显得尤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