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11978 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外出考察热潮。据统计从 1978 年 1 月至 11 月底,出国考察的人员就达 529 批,共 3 213 人。有 12 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 20次访问了 51 个国家,其中邓小平出访 4 次 7 个国家。这些频繁访问考察()A表明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预示着中国重大决策正在酝酿 C表明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全面展开 D推动了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B 从 1978 年 1 月至 11 月底中国掀起的声
2、势浩大的出国访问考察,为 1978 年 12 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做了充分的准备,故选 B 项;当时冷战并没有结束,中国外交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 A 项;国有企业改革是在 1984 年才开始的,排除 C 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的逐步落实,国内经济形势才出现了明显好转,排除 D 项。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
3、“五证合一”。上述举措有助于()A深化依法治国方略 B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C释放社会创新活力 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再次对农村、农业政策做出调整,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以释放社会的创新活力,故选 C 项;材料没有反映深化依法治国方略的信息,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农村、农业领域的政策调整,排除 B 项;直到 21 世纪初,中国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3(2021河北选择性考试模拟)1980 年,北京一市民到工商局办理了餐馆营业执照。她贷款 500 元作启动资金,早上买了 4 只鸭子加工销售,晚上用赚的钱
4、又买了 7 只鸭子。之后,餐馆的菜谱越来越丰富,顾客越来越多,连外国记者和驻华使馆官员也来吃饭。北京市领导对该餐馆给予鼓励。材料旨在说明()A民营经济艰辛起步 B个体经济取得突破 C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D开放促进经济活跃 B 该市民开办的餐馆属于个体经济,他的餐馆发展越来越好,甚至受到北京市领导的鼓励,说明个体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故选 B 项;该餐馆的发展得到贷款扶持甚至是领导的鼓励,并没有反映其起步的艰辛,排除 A 项;材料主要反映了这一个餐馆的发展,不能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餐馆开办和发展的促进因素与背景,无法说明是开放促进经济活跃,排除 D 项。4(2020石家庄
5、模拟)1979 年 7 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以打破企业是政府机关附属物的体制。该方案实际上是()A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放权让利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B 1979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第一阶段以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根据材料可知给企业放权让利来调动企业积极性,故选 B 项;19791984 年是中国第一次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通过调整加快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得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比例得到调整,而材料说的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 A
6、项;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现代企业制度,排除 C 项;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政企分开与两权分离为中心,这是国企改革的第二阶段,而材料反映了第一阶段的特点,排除 D 项。5(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根据 19791982 年全国自销机构及零售额的统计情况(如表)可知()年份 项目 1979 1980 1981 1982 自销机构(个)2 832 11 180 17 373 22 052 自销人员(人)19 833 79 920 142 912 181 564 自销零售额(亿元)103.6 165.0 19
7、5.4 216.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比 5.8%7.7%8.3%8.4%A企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B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C自产自销成为行业主流 D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B 从 19791982 年全国自销机构及零售额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其机构、人员、额度等都在不断增加,这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的自主权在不断扩大,B 项正确;企业改革此时才刚刚开始,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自产自销的情况,没有与其他渠道比较,不能得出自产自销成为行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C 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 1992 年提出的,排除 D 项。6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
8、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这一理论曾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很有影响力。这表明当时我国()A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 B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探索 D 利用“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体现的是探索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探索,故选 D 项;材料主旨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并未涉及改革思想是否统一,排除 A 项;由题干信息无法推知城市经济改革是否已全面启动,排除 B 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的,与
9、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7从 1979 年到 1984 年,位于深圳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率先推出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以工程招标的方式管理工程、职工住宅商品化、全国招聘人才,实行全员合同制等。这些做法()A促进了深圳特区地位形成 B为对外开放局面奠定基础 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D 根据材料“率先推出实行全员合同制”可知,深圳率先进行改革,大胆尝试,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故选 D 项;深圳特区地位的形成是在 1980 年国家设立首批经济特区之后,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深圳的对内改革举措,并未涉及对外开放,排除 B 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早提出是在 1992
10、年,且材料中的措施属企业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 C 项。8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我国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开支则由国家财政下拨。1983 年1 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利改税”,企业上缴 55%的企业所得税,剩下的 45%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这表明当时()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按劳分配原则得到贯彻 C开始试行现代企业制度 D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加强 D 企业的利润由全部上缴国家到与国家适度分成体现的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增强,故选 D 项;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信息与分配制度无关,排除 B 项;
11、现代企业制度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之后开始逐渐推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9(2021辽宁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1984 年,辽宁省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开个人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先河。到 1987 年年底,全省大中型企业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 82%。同年,阜新市更是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大面积租赁制的城市。这表明()A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辽宁国有企业改革核心是汽车工业 D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经营形式改革 D 个人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是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辽宁省的大中型企业到 1987 年出现大面积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说
12、明当时的国有企业在积极探索经营形式的改革,故选 D 项;材料中没有农村改革的信息,无法说明改革重点是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 A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 1992 年才提出,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经营制度的探索,不能说明改革核心是汽车工业,排除 C 项。10(2020怀化模拟)有学者指出:“20 世纪 90 年代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如果为了达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而片面地强调整合土地,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往往是违背了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家庭经营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B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规模经营 C土地私
13、有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推行土地整合违背了经济规律 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 20 世纪 90 年代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如果片面追求农业生产成本而强调整合土地,会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体现出家庭经营模式存在其合理性,故选 A 项。11(2020海南新高考模拟)读下图,图中 19782012 年数据变化反映了()A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 B绝对贫困人口的消失 C扶贫标准的逐步提高 D农村农业人口的减少 A 根据“2010 年新的农村扶贫标准”可知,我国贫困人口比 1978 年大幅减少,故 A项符合题意;绝对贫困人口是指生存、生命环境条件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级的阶段
14、,2020 年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将消失,排除 B 项;C、D 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12(2020南京、盐城高三一模)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1986 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材料表明当时()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B经济发展新模式在逐步探索 C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 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已经确立 B 1984 年国有企业改革“两权分离”,1986 年“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说明当时中国逐步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故选 B 项;1978 年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与
15、材料时间“1984 年”不符,排除 A 项;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没有改变经济所有制结构,排除 C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 1992 年,与材料时间“1986 年”不符,排除 D 项。13(2020无锡模拟)1983 年中央同意广东试点内地居民赴港探亲旅游,拉开了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序幕。1997 年起,“港澳游”名额限制放宽,出境手续更便捷。2003 年,港澳“自由行”全面开展。这种放宽趋势()A源于“一国两制”政策成功运用 B标志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体现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D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C 1983 年以来,中央对
16、公民赴港澳旅游探亲的相关规定,从试点、放宽限制到全面展开,体现了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和影响深远,故选 C 项;“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运用是指香港、澳门的成功运用,没有用在出境旅游的全面放宽上,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出境旅游的全面放宽没有推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排除 D 项。14(2020“皖南八校”联考)下表反映了 19791990 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概况。由表中信息可知,深圳经济特区()1979 年 1990 年 年均增长率 总增长(倍)生产总值(亿元)1.96 135 46.9%67.88 国民收入(亿元)1.6 94 44.8%55.75 工业总产值(亿元)0.6
17、161.3 66.1%263 农业总产值(亿元)1.15 2.75 8.1%1.3 A受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影响 B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迅速崛起 C享受到国家自由港的政策 D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作用 B 由材料中 1979 年到 1990 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可知,经济特区的设立解放了生产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飞跃,故选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总产值,并未说明是重工业,排除 A 项;深圳是经济特区而非自由港,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深圳经济特区,并未提及周边地区,排除 D 项。15(2021湖南招生适应性考试)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
18、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B流行语言随社会变迁而逐渐改变 C外来文化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 D丰富的物质文化改变了精神生活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且使用扩大,主要利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影响到了语言的流行,故 B 项正确;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革,排除 A 项;材料表现与外来文化没有关系,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精神生活,排除 D项。16(2020汕头模拟)下述现象说明
19、,当时我国()A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B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C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D工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B 从图中可知 20002003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表明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故选 B 项;材料是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图,看不出国企改革成效如何,排除 A 项;单纯进出口总额的上升不能得出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结论,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排除 C 项;单纯进出口总额的上升不能得出工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的结论,工业品除了出口外还有内销,排除 D 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
20、7 题 14 分,第 18 题 12 分,共 26 分)17(2021湖南招生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 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的市镇涌现。其中,专业市镇占绝大多数,如松江府的朱泾、枫泾。据清人记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市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手工作坊主及其雇佣的工匠是其人口的重要部分。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强行进入的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上海等口岸城市的近代经济畸形发展,其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日渐突出。有的口岸城市甚至超越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于一体
21、的传统城市。近代商办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至 1949 年,东部沿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70.2%。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三 1978 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对外开放,1980 年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此后,对外开放逐步深化。90 年代初,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央依然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以上海开发为标志的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决策。上海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新飞跃。摘编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及
22、原因。(8 分)解析 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16 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可知,工商业市镇发展迅速;根据材料“一个个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的市镇涌现”可知,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加;根据材料“专业市镇占绝大多数,如松江府的朱泾、枫泾”可知,专业市镇出现;根据材料“市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手工作坊主及其雇佣的工匠是其人口的重要部分”可知,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第(2)问,变化,根据材料“畸形发展”“有的口岸城市甚至超越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于一体的传统城市至1949 年,东部沿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 70.2%”可知,近代东部地区口岸城市兴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
23、心,但半殖民地化色彩突出。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背景下,东部地区是列强侵略最深的地方,因此呈现出半殖民地化色彩;根据材料“在强行进入的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根据材料“近代商办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通商口岸多在东部,这推动了口岸城市的发展。根据材料“上海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新飞跃”可知,改革开放后,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原因,根据材料“1978 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对外开放,1980 年在广东、福
24、建设立经济特区。此后,对外开放逐步深化”可知,改革开放的推动;根据材料“中央依然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以上海开发为标志的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决策”可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浦东的开发与开放带动了上海等地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部地区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较为明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提出并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答案(1)特点:工商业市镇发展迅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加;专业市镇出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变化:近代东部地区口岸城市兴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半殖民地化色彩突出。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
25、的发展;通商口岸的开放。改革开放后,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原因:改革开放的推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舆论信息统计(局部)时间 舆论热词 20 世纪 70 年代初 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 摸着石头过河、包产到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小平您好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1 世纪初 南方谈话、姓资姓社、下海、三个有利于、市场经济 21 世纪初至今 网购、互联网、全面小康、中国梦、一带一路 根据材料并
26、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对表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 分)解析 舆论反映时代特征,可以从改革开放前,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由试点到推广;20 世纪 90 年代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取得巨大的成果,中共十四大推动经济体制改革;21 世纪初至今,网络时代、电子购物、中国梦不断实现,发展的中国影响世界,一带一路展现大国力量。答案 示例一:看法:舆论热词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说明: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舆论热词呈现出
27、反思“文化大革命”的特征;20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舆论热词反映出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的历史进程;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1 世纪初,舆论热词反映出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开放深化;21 世纪初至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继续努力,舆论热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综上所述,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的舆论信息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示例二:看法: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舆论热词反映了中国转折关头的历史巨变。说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在此背景下,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该历史时期的舆论热词“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呈现出中国转折关头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阶段特征。舆论热词引领舆论导向,解放国人思想。综上所述,舆论热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