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某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班级、姓名、学号等填写淸楚。2. 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3。 本试卷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部分(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1分)读书意在 于丹 (1)我在讲了庄子心得之后,有人问我,“我离婚了,日子困难,该读什么书”,“我要高考了,我应该看哪段话”。这个问题孔子和庄子都回答不了,他们那个时代不知道现在
2、的生活。读书并不是像有一本百科全书放在那里,我们一查就豁然开朗了。 (2)但读书可以使安定的生活锦上添花,可以是惶惑时候的雪中送炭,可以在遭遇困顿的时候,让我们的内心镇定而勇敢。当一个死刑犯人还在读书,那么他读书的用处肯定不是求职,可能就是为了带一份安定告别生命。 (3)读书给了我们精神生活上的储备。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年轻或有空的时候,我把自己懂的、不懂的书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坎坷、真正想到用的时候,就调出来。这就像反刍。说起来,我读书,读的数量不是最多,读的质量也不是最精。我读书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有反刍的功夫,到用的时候可以调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咀嚼之后,这一
3、部分营养可以融入我的生命。所以对我来讲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4)一个人的阅读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中国古人说起读书,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汝为君子学,不要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只有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会有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我觉得这句话今天仍然适用。今天的人们读书通常走向两个极端:一个认为读书太有用了,一个认为读书太没有用了。认为太有用就是读书能装饰、提升自己;读书无用论则认为读书无法解决一日三餐的生计,读之何用?其实这两种论调,都会让我们陷入一种
4、功利。这种功利的心情,严重剥夺了读书之乐。 (5)读书人里面我比较喜欢陶渊明。我大概从四五岁开始读书,家长通常说陶渊明是读书的反面教材,大意是,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小孩子读书万不能像他那样马马虎虎,可我从小学开始就是马虎,至今也没有改变过马虎的毛病。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懂得了陶渊明的境界。其实这是大人们的断章取义,他们只理解了陶渊明读书观“好读书,不求甚解”前半部分的意思,却忽略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妙处。读书的境界是什么,是读到两个字叫“会意”,就是先有所会,懂的不是字面的意思。不是考据一个典故,而是一种悠然心会,就是那种无言之妙,可以读到忘了吃饭的那种欢心。 (6)读书
5、前,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先了解自己的迷惑,知道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然后读书读到豁然开朗。这种阅读的境界,就太快乐了。最后可以带来一种状态,让我们在充满各种选择的时代,自己的心有一点定力。有定力之后,我们的选择就多一些依据。(7)在我看来,惑与不惑是外在与心理的制衡。阅读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元素,也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态度,让我们从急功近利中摆脱出来。让孩子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升学,还与一个人的理想、人格,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开朗的生命智力相关。让我们在生命困顿的时候面无惧色,在生命从容的时候带有欢欣,一辈子能有更大的快乐,我觉得这就是读书的最大用途。 1高中教材中也有一篇启发引导我们读书的名篇,就是诺
6、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 。(1分) 2第(1)段中向作者提出问题的人,他们对读书意义的理解是 。(2分) 3结合第(2)段内容,概括作者所说的“反刍功夫”的意思 。(2分)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文中假设一个死刑犯的读书场景,是为了说明读书有使人内心安定而平静的作用。 B孔子所说“为君子学”意为君子之学为了治国之大事,有着较高的境界,而不是为了狭隘的生存目的。 C功利地看待读书是剥夺读书乐趣的罪魁祸首,所以读书最好没有目的,有什么就读什么。 D作者体会陶渊明所谓“不求甚解”和“每有会意”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有领会文意,才能获得“欣然忘食”的快乐。
7、 E本文开头与结尾内容上呼应,引导人们明白读书的意义,很有现实针对性。 5结合全文内容,在标题横线中填入一个动宾短语,构成本文标题 。 (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1题。(19分)雅舍 梁实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蓖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 “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蓖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
8、三上三下”, “亭子间”, “茅草棚”, “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
9、,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蓖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
10、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 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
11、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胶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一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
12、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厦,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口,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
13、”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稚舍小品”四字注,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注】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选自作者雅舍小品 一书的首篇。6.文章开头写了雅舍的诸多不足,这样写的用意是 。(2分)7第段中的划线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 。(3分)8依据文意,下列说法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自己现在住的“雅舍”有砖柱,有竹蓖墙,是具有典型四川建筑特点的房子。B第 段雅舍地板“坡度
14、甚大”“饭后鼓腹而出”的描写似漫画般,很有分寸地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 C第 段作者“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主要是因为雅舍简陋,不蔽风雨。D雅舍实乃“陋室”,作者却称其为雅的根本原因在于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E作者对雅舍的室内陈设之物务求新奇,疏落参差,力求避免如同中国旧式家庭的千篇一律。 F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当物质形态不尽如人意时,就自找快乐,觅情趣,表现了面对困境释然、达观的态度。9.第 段作者引用刘克庄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的言外之意是 。(3分) 10通观全文,雅舍之“雅”体现在(3 分)(1) (2) (3) 11、本文语言极富表
15、现力。请从语言风格、句式、修辞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100字左右)(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题,超过6题,按前6题评分】12(1)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2)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4) ,渺沧海之一粟。(5)祸兮福之所倚,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7) 烟销日出不见人, 。(8) ,塞上燕脂凝夜紫。(9) ,山色空濛雨亦奇。(10)渔翁夜傍西岩宿,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315题。(8分) 桂枝香 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16、,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3王安石,字介甫。世称“ ”(1分)14下面对这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词以万里山河为背景,历述古今盛衰之感,立意高远,笔力峭劲,体气刚健,豪气逼人。多处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B上片写金陵之景。全词开门见山,用“登临送目”四字领起,描绘了一片绮丽柔美的自然景象。C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D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反对“
17、谩嗟”六朝兴废,在北宋这积贫积弱的现实面前,要汲取历史教训,从政治上进行改革,免致奢华靡费导致国力衰竭,重蹈六朝复辙。 15请赏析词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中的“练”与“簇”两字的妙处。(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0分)送薛存义序柳宗元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
18、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崇酒于觞( ) 追而送之江浒( )1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早作而夜思 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B. 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晋王述初以家贫C.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 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D. 天下皆然 乃喟然叹曰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 (2)
19、 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19、文章批评了官吏中民、民、民的现象,大胆地主张人民要贪官污吏。(2分)(六)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6分)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0、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20从文中看,方山子原名 ,因 而得名“方山子”。(2分)21对“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意思理解正确的
21、一项是( )(2分) A晚间逃避到光、黄两州之间叫崎亭的地方,住的是寺庙,吃的是蔬菜,和世人不通音信。 B晚间退居在光、黄两州之间叫崎亭的地方,住的是茅屋,吃的是蔬菜,和世人没有交往。C晚间隐居在光、黄两州之间叫崎亭的地方,以茅屋为住宅,蔬菜粮食作为食物,和世人不通音信。 D晚间逃难到光、黄两州之间叫崎亭的地方,以寺庙为住宅,以蔬菜为食物,和世人没有交往。 22两人偶见,“余告之故”时,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的原因是 。(2分) 二、作文(40分) 事物之间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差异。“差异”的存在,反映了生命、生活形态的丰富多样,也带给了人们更多深入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机会。你如何看
22、待“差异”,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参考答案:一、阅读部分(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4分)读书意在 于丹 (1)我在讲了庄子心得之后,有人问我,“我离婚了,日子困难,该读什么书”,“我要高考了,我应该看哪段话”。这个问题孔子和庄子都回答不了,他们那个时代不知道现在的生活。读书并不是像有一本百科全书放在那里,我们一查就豁然开朗了。 (2)但读书可以使安定的生活锦上添花,可以是惶惑时候的雪中送炭,可以在遭遇困顿的时候,让我们的内心镇定而勇敢。当一个死刑犯人还在读书,那么他读书的用处肯定不是求职,可能就是为了带一份安定告别生命。 (
23、3)读书给了我们精神生活上的储备。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年轻或有空的时候,我把自己懂的、不懂的书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坎坷、真正想到用的时候,就调出来。这就像反刍。说起来,我读书,读的数量不是最多,读的质量也不是最精。我读书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有反刍的功夫,到用的时候可以调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咀嚼之后,这一部分营养可以融入我的生命。所以对我来讲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4)一个人的阅读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中国古人说起读书,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汝为君子学,不要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
24、,只有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会有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我觉得这句话今天仍然适用。今天的人们读书通常走向两个极端:一个认为读书太有用了,一个认为读书太没有用了。认为太有用就是读书能装饰、提升自己;读书无用论则认为读书无法解决一日三餐的生计,读之何用?其实这两种论调,都会让我们陷入一种功利。这种功利的心情,严重剥夺了读书之乐。 (5)读书人里面我比较喜欢陶渊明。我大概从四五岁开始读书,家长通常说陶渊明是读书的反面教材,大意是,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小孩子读书万不能像他那样马马虎虎,可我从小学开始就是马虎,至今也没有改变过马虎的毛病。只是随着年
25、龄的增长,我愈发懂得了陶渊明的境界。其实这是大人们的断章取义,他们只理解了陶渊明读书观“好读书,不求甚解”前半部分的意思,却忽略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妙处。读书的境界是什么,是读到两个字叫“会意”,就是先有所会,懂的不是字面的意思。不是考据一个典故,而是一种悠然心会,就是那种无言之妙,可以读到忘了吃饭的那种欢心。 (6)读书前,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先了解自己的迷惑,知道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然后读书读到豁然开朗。这种阅读的境界,就太快乐了。最后可以带来一种状态,让我们在充满各种选择的时代,自己的心有一点定力。有定力之后,我们的选择就多一些依据。(7)在我看来,惑与不惑是外在与心理的制衡。阅
26、读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元素,也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态度,让我们从急功近利中摆脱出来。让孩子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升学,还与一个人的理想、人格,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开朗的生命智力相关。让我们在生命困顿的时候面无惧色,在生命从容的时候带有欢欣,一辈子能有更大的快乐,我觉得这就是读书的最大用途。 1高中教材中也有一篇启发引导我们读书的名篇,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 获得教养的途径 。(1分) 2第(1)段中向作者提出问题的人,他们对读书意义的理解是 解决现实问题 或生存问题、功利问题等) 。(2分) 3结合第(2)段内容,概括作者所说的“反刍功夫”的意思 读各种各样的书,(1分)再反复咀嚼
27、体会,吸收书中营养的能力(1分) 。(2分)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 E ) (6分) A文中假设一个死刑犯的读书场景,是为了说明读书有使人内心安定而平静的作用。 B孔子所说“为君子学”意为君子之学为了治国之大事,有着较高的境界,而不是为了狭隘的生存目的。 C功利地看待读书是剥夺读书乐趣的罪魁祸首,所以读书最好没有目的,有什么就读什么。 D作者体会陶渊明所谓“不求甚解”和“每有会意”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有领会文意,才能获得“欣然忘食”的快乐。 E本文开头与结尾内容上呼应,引导人们明白读书的意义,很有现实针对性。 5结合全文内容,在标题横线中填入一个动宾短语,构成本文标题 提升
28、修养(滋养精神、修养身心等)(摆脱功利、修身养性、会意、明理、修身等不得分) 。 (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1题。(19分)雅舍 梁实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蓖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 “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蓖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 “茅草棚”, “琼楼玉宇”
29、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
30、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蓖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渐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
31、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 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胶洁
32、,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一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
33、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厦,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口,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
34、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稚舍小品”四字注,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注】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选自作者雅舍小品 一书的首篇。【赏析】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鲁迅先生曾痛批梁实秋的杂文
35、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
36、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他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他入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
37、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用了骈偶句式。闻一多的死水以美写丑,用的是“反讽”手法,表达的是忧愤的情绪;梁实秋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荒凉”只是别人所说,他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
38、自嘲和无奈。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作者“以不变而应万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不是别有旨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3“雅舍”虽然有那么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好处。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正如李白诗里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里也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余秋雨写过一篇为自己减
39、刑(收入霜冷长河)的短文,说有一个友人因事入狱,刑满释放,带出了一部60万字的译稿。作者由此发出感慨:正是这位朋友正确的生活态度,实际上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相反,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点小小的拂意,都会成为一个人“心造的监狱”。论梁实秋当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与一座“牢狱”没有多大差别,且一住七年,而梁实秋豁达的心胸,实际上也就是为自己“减了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实秋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等十几篇小品文,翻译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国作品。梁实秋的这种对待逆境的从容、平和的心态,在后来物欲横流、浮躁之风盛行的形势下,有可借鉴之处。“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
40、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此处排比,看似多余的废话,实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习的讥讽,亦有对自我个性的张扬,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 文章结束语引用刘克庄玉楼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客里”一作“客舍”,“寄”即临时借住。此句是说住在外边的时候多,住在家里的时候反而少。这是国家动荡年代的特征。刘克庄是南宋爱国词人,作者引刘词表达了抗战时期流落重庆时的某种感慨。作者对眼前的现实不会视而不见,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样直露、激昂,而是表现得委婉、细腻。他在描
41、写“雅舍”“得月较先”这番赏心悦目的情景时,插叙一段遇有暴雨辄满室狼籍的镜头;在谈感受时又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作者深深的感叹,蕴含于字里行间。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这不符合事实。“是大才子自风流。”梁实秋在雅舍居住时表现的高雅的志趣、所从事的学术和文学上的清雅的事业,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风流儒雅的文人、学者,便使“雅舍”在物质形态上的简陋、破旧、荒凉、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话下了。这种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代,不无借鉴价值。4该文语言上的特色十分鲜明,非常值得赏析、发挥。概括
42、起来,有四大特点: (一)骈散相间。作者喜用排偶,对偶、排比句式,几乎每段都有,或铺叙,或描写,异彩纷呈。这些排偶句显示了很强的文学功力,语言老到,文采斐然。作者又善于将整句与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见,骈散相宜,行文活泼,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 (二)雅俗共存。梁文的主流词汇是典雅的书面词藻,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养,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从全篇来看,精致、雅驯的书面语又与浅近、活泼的口语相辅相成。如第三段写各种声音破壁而来,用了两组词语,一组典雅,一组浅俗,却颠倒不得。文人吟咏诗章是风雅的事,作者连用几个措辞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声音,则用口语罗列,使人如闻其
43、声,如睹其状。文中许多句子书卷气甚浓,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则又是十足大白话。 (三)引用自如。中外资料,信手拈来,内容贴近,形式多样。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种成语的活用,有人称之为成语的“返祖”。“聚蚊成雷”通用义相当于“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义。“相鼠有牙”亦可作如是观。此句出自诗经鄘风,原句为“相鼠有牙(一作齿),人而无止(通耻)”,表达的是对丧尽廉耻之人的诅咒,这里也用字面义。引李渔的闲情偶寄,只引其题,不征其句,有意雪藏,留有余地;引李白的文、刘克庄的词,则引其句,不述其题,非止惜墨如金,也是对读者的充分信任。两处引述外国人的言论,只引大意,未见原文。总之,引用灵活,材料丰赡,不
44、但帮助了文章的表情达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显示了学者型作家的饱学多识。 (四)幽默丛生。幽默诙谐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手段或修辞方式,而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比如写雅舍单薄简陋,不避风雨,本来是生活中并不“雅观”的困境,却用上一组雅正的骈句来描绘,出人意表。雅舍的名字上“典雅”,文中又“水池、粪坑”一应俱全,“酣声、喷嚏”罗列无遗。这类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个十分雅致的文句来收束“荡漾而来,破我沉寂”。又如引用外国人对国人“懒惰”的讥评后,作者正儿八经地起而争辩,最后还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来,不也是没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争辩:不然你来试试?“
45、蚊风之盛”有谐音的效果,“最忌排偶”庄词谐用,都有新颖幽默的雅趣。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雅舍一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一个“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语言风格上的典雅的文气和蕴藉的辞采,是“文质彬彬”的典范。6.文章开头写了雅舍的诸多不足,这样写的用意是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抒写雅舍之“雅”和自己对雅舍的喜爱做铺垫 。(2分)7第段中的划线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1分)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习的讥讽,(1分)强调了作者不随意从俗,坚守独立人格的人生态度
46、。(3分)8依据文意,下列说法恰当的两项是( B )( F )( 4分) A作者认为自己现在住的“雅舍”有砖柱,有竹蓖墙,是具有典型四川建筑特点的房子。B第 段雅舍地板“坡度甚大”“饭后鼓腹而出”的描写似漫画般,很有分寸地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 C第 段作者“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主要是因为雅舍简陋,不蔽风雨。D雅舍实乃“陋室”,作者却称其为雅的根本原因在于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E作者对雅舍的室内陈设之物务求新奇,疏落参差,力求避免如同中国旧式家庭的千篇一律。 F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当物质形态不尽如人意时,就自找快乐,觅情趣,表现了面对困境释然
47、、达观的态度。9.第 段作者引用刘克庄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的言外之意是 委婉含蓄地(1分)表达抗战期间,(1分)作者身处动荡年代流落重庆时无法免除的凄凉心境和忧患之感(1分) 。(3分) 10通观全文,雅舍之“雅”体现在(3 分)(答对一点给1分,写出三点即可)(1) 室虽陋而居者不为俗事所累,有不从时俗的美学情趣 (2) 情趣相投的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 (3) 地势较高,便于欣赏自然美景 (4) 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 11、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请从语言风格、句式、修辞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100字左右)(4分)(三)、默写(6分)【任选6题,超过6题,
48、按前6题评分】12(1)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2)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5)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7)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8)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9)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10)渔翁夜傍西岩宿,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315题。(8分) 桂枝香 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
49、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1)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2)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3)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4)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5)去棹(zho):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6) 星河鹭(l)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星河,指长江。 (7)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
50、以完美地表现它。 (8) 繁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 (9)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10) 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11) 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12) 漫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这是作者的感叹。 (13) 商女:歌女。 (14) 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全词上阕写景。“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鹭起”,
51、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图。下阕通过怀古,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奢侈生活。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是对当道者的警醒。这首词语言苍劲,意境开阔,摆脱了当时绮靡词风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摆脱纤细、绮靡的词风,“一扫五代旧习”,有着极大的独创性;在意趣和识度上,一反千古谩嗟荣辱的悲叹,站得高,看得远,隐喻现实,寄兴遥深,所以被推为金陵怀古词的绝唱。【赏析(一)】王安石是在神宗熙宗宁初出任江宁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两年后即入中枢为相。这首词当作于任知府期间。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
52、思危的忧患意识。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词的上阕写登临所见,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江
53、中的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着西风在飘扬。极目远眺,那水天一色处的各种舟楫在淡云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腾空而起。如此壮丽的风光真是“画图难足”啊! 词的下阕抒登临所感,作者的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用“念往昔”三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这里“门外楼头”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语意)。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对此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是一去不
54、复返了,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色的衰草。最后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词本倚声,但王安石说:“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显然是不满意只把词当作一种倚声之作。这在当时是异端之论,但今天看来却不失其锐敏和先知先觉之处。北宋当时的词坛虽然已有晏殊、柳永这样一批有名词人,但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词风柔弱无力。他曾在读晏殊
55、小词后,感叹说:“宰相为此可乎?”(魏泰东轩笔录引)。所以他自己作词,便力戒此弊,“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指出向上一路,为苏轼等士大夫之词的全面登台,铺下了坚实的基础。【赏析(二)】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这景色,与“斜
56、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相比,虽辽阔者同,然而,前者壮丽,后者凄清,风格迥异。而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至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远去的征帆象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读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为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一为前所未有的词中创境,实在是异曲而同工。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
57、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是那些“小园香径”、“残月落花”之作所无可比拟的。 其次,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桂枝香下片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前三句“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
58、,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而现在,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所谓“后庭遗曲”,是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此意唐人杜牧也写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然而,作者不似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指桑骂槐,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然而,“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59、有人说,张升的离亭燕是王安石桂枝香所本。如果从语言、句法来看,王词确受张词影响不小。然而,张升对六朝的兴亡只是一种消极的伤感:“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两词的思想境界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上片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一篇从此生发。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安排十分妥贴、自然。下片拓开一层大发议论:金陵如此壮丽,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见证。“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
60、度,“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以下即转入现实,结句又回到今天。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词有以景结,如晏殊的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写的是莫名其妙的春愁;有以情结,如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现的是专一诚挚的爱情。而桂枝香却以议论作结,其中寄托着作者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桂枝香在章法结构方面的这些特色,反映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词之后,以散文入词出现的特点。 第四,用典贴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练”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
61、中分白鹭洲”诗意。“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短短的一首词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实不多见。【赏析(三)】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作者罢相后隐居金陵时所作,为当时传诵的名篇。词上片描绘金陵壮丽景色,下片转入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竟逐”的腐朽生活,对
62、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登高望远、睹物抒怀,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且喜用的方式。南朝的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文心雕龙诠赋)。该词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登临”指登山临水,“送目”是远望的意思,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
63、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64、。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让读者不禁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秋山不可画,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关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下阕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叹门外
65、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诗:“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
66、还能见到些什么呢?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后庭遗曲是陈后主作的玉树后庭花。随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吗?商女何知?恐怕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吧。 综观全词,上阕雄健,下阕冷峭;境界阔人,风格高峻,寓意深远。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赏析(四)】此词抒发金陵
67、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
68、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商女不知
69、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13王安石,字介甫。世称“ 王荆公 ”(1分)14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本词以万里山河为背景,历述古今盛衰之感,立意高远,笔力峭劲,体气刚健,豪气逼人。多处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B上片写金陵之景。全词开门见山,用“登临送目”四字领起,描绘了一片绮丽柔美的自然景象。C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
70、D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反对“谩嗟”六朝兴废,在北宋这积贫积弱的现实面前,要汲取历史教训,从政治上进行改革,免致奢华靡费导致国力衰竭,重蹈六朝复辙。 15请赏析词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中的“练”与“簇”两字的妙处。(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0分)送薛存义序柳宗元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
71、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赏析】这是一篇赠序体的政论文。作者针对中唐时期贪官污吏遍布天下,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官为民役”的进步观点。他认为人民与官吏应当是雇佣与被雇佣,主人与奴仆的关系。官吏必须“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以便做到“讼者平,赋者均”。官吏如果消极怠惰,甚至贪污受贿,徇私舞弊,人民就有权像对待不称职的奴仆那样惩罚和罢免他们。这种政治理
72、想在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社会中虽然是无法实现的主观臆想,它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珍贵资料。文章从送别始,以送别结,中间借送别论吏治,首尾呼应,紧扣文题。“官为民役”的比拟,合情合理,见解卓越。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崇酒于觞( 倒满 ) 追而送之江浒( 水边 )1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A. 早作而夜思 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B. 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晋王述初以家贫C.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 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D. 天下皆然 乃喟然叹曰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所有在地
73、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们的职责吗? (2)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在他离开的时候,(我)因此把酒肉赠送给他再加上这些话。 19、文章批评了官吏中民、民、民的现象,大胆地主张人民要贪官污吏。(2分)(役、怠、盗、黜罚)(答对2个得1分)(六)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6分)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
74、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75、?【注释】1、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2、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3、 闾里:乡里。 4、 宗:尊奉。 5、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6、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7、 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 黄:今湖北黄冈。 8、 使酒:酗酒任性。 9、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10、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11、 傥:或许。 12、歧山:地名,指凤翔。 13、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下,苏轼在任
76、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14、岐下:地名,指凤翔。 15、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 16、屋:帽顶。 17、精悍:精明强干。 18、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 19、等:等同,相类似。 20、阳狂:假装疯癫。阳,通“佯”,假装。【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
77、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78、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赏析】1 奇妙构思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
79、度(随物赋形) 主旨:说明方山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山中的异人。文体:形式为应用文(传记:他传);内容为记叙文。2 奇妙语言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受感情.写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3 隐约的折射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借他人之酒解自己胸中之不快.方山子实乃自悲不遇(暗示手法) 。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
80、折射。20从文中看,方山子原名 陈慥 ,因 其所戴帽子方顶高耸,如同古时方山冠的老式样 而得名“方山子”。(2分)21对“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晚间逃避到光、黄两州之间叫崎亭的地方,住的是寺庙,吃的是蔬菜,和世人不通音信。 B晚间退居在光、黄两州之间叫崎亭的地方,住的是茅屋,吃的是蔬菜,和世人没有交往。C晚间隐居在光、黄两州之间叫崎亭的地方,以茅屋为住宅,蔬菜粮食作为食物,和世人不通音信。 D晚间逃难到光、黄两州之间叫崎亭的地方,以寺庙为住宅,以蔬菜为食物,和世人没有交往。 22两人偶见,“余告之故”时,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的原因是 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悉,见怪不惊。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和同情 。(2分) 二、作文(40分) 事物之间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差异。“差异”的存在,反映了生命、生活形态的丰富多样,也带给了人们更多深入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机会。你如何看待“差异”,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