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2020届高三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 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案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带走(方便老师评讲),答题卡不得带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生态农业分析模型(EA-SD
2、模型)体系主要由农业产业链、综合效应和调控政策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农业部分由肉牛养殖、制沼产业、有机种植等产业部门构成,形成“养牛制沼粮、果、菜种植秸杆造纸、秸杆饲料养牛”的近似闭合的产业循环系统(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EA-SD模型体系无法实现的是A. 提高资源利用率B. 增加经济收入C. 达到零污染排放D. 增加就业机会2. 据图分析,促使EA-SD模型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 农业发展的模式B. 政策的调控C. 综合效应子系统D. 产业链结构3. 最适合推广EA-SD模型体系的地区是A. 西北地区B. 青藏地区C. 东北地区D. 华北地区【答案】1. C 2. B 3.
3、 D【解析】【1题详解】读图,该模型体系中,有CO的排放,有沼液沼渣的污染排放,造纸和皮革产业有污染排放,无法达到零污染排放,C选项无法实现,其他选项均是该体系能够实现的效益。故选C。【2题详解】读图,农业产业链(即图中的肉牛养殖、制沼产业、有机种植等)需要政策的调控,政策又根据体系的综合效应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政策调控处于该体系的中心环节,因此才形成了该农业发展的模式,所以促使该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政策的调控,B正确。故选B。【3题详解】图中牛肉产业的产品以及有机种植的产品需要靠近市场,制沼产业产生沼气能源,因此相比而言,该地的能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选项的四个地区中,东北地区,青藏地
4、区,西北地区相比于华北地区而言,人口少,市场较小,且华北地区能源供应相对较为紧张,沼气能源能缓解一部分生活用能。故选D。晴朗的天空,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身后边会出现一条或数条长长的“白烟”,这是飞机发动机排出来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此后称混合气体),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称为飞机尾迹。此混合气体能否出现凝结现象取决于环境空气自身的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凝结尾迹。飞机尾迹出现的频率和高度有一定的季节差异,且对地球热量平衡产生一定影响。下图为拍摄的飞机尾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 1月份,西安上空飞机尾迹出现频率最高的高
5、度大约为( )A. 35千米B. 810千米C. 1315千米D. 1820千米5. 通常,飞机尾迹层的平均厚度为12km,其下限高度最高的季节是(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6. 交通枢纽城市上空的飞机尾迹多,大量的飞机尾迹对地面城市的热量平衡产生的影响是( )A. 减少城市上方的云量B. 强烈削减太阳辐射C. 减少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 减小地表气温日较差【答案】4. B 5. B 6. D【解析】【4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凝结尾迹”。1月份,秦岭月均温0左右,西安位于秦岭北侧,月均温稍低于0。按照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每千米
6、温下降6,可计算出1月西安上空710千米的高度,温度为-41-60,故选B。【5题详解】根据材料中关于飞机尾迹形成温度条件可推测,夏季,近地面温度最高,环境温度要达到-41-60,海拔要足够高才行,因此飞机尾迹层的下限高度最高,冬季反之。故选B。【6题详解】根据材料“交通枢纽城市上空的飞机尾迹多”,会增加城市上方的云量。据美国研究报告,由于空中交通的增加,上图的西南部云量增加最明显,航迹云持续出现在无云的天空中。城市上方的云量会增加,A错误。航迹云高而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有限,可以有效地透过太阳辐射,B错误。航迹云中的水汽能很好地吸收地表放射的红外辐射,产生增温效应,C错误。这些“人造”云的增
7、加,会一定程度上减小地表的气温日较差,D正确。故选D。【点睛】不是所有的飞机都能制造出这种尾迹云,只有当喷气式飞机在-20摄氏度以下的气层中飞行时,空气湿度接近或达到饱和,同时大气比较稳定时才能产生尾迹云。飞行进行特技表演时,拉烟由多种颜色组成,形成美丽的图案。这种是为了追求表演性,飞机上专门加装的烟雾生成器,将燃烧物不完全燃烧,从而产生烟状痕迹。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具有隔离汽车行驶,美化环境的作用。下图为一地理爱好者拍摄的某城市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照片,每年该市的园林工作人员都要对道路绿化隔离带中的一些树冠庞大的乔灌木进行侧向剪枝,同时用石灰水全部涂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7. 园林工
8、作人员对绿化带中树冠庞大的乔灌木进行侧向剪枝的主要目的是A. 调节树木与道路之间矛盾B. 调整树势,促进树木良好生长C. 改善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D. 美化树形,提高树木观赏效果8. 当地园林丁作人员开始剪枝的季节最好选择在A. 冬末春初B. 春末夏初C. 夏末秋初D. 秋末冬初【答案】7. A 8. 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绿化.【7题详解】通常,城市绿化隔离带的宽度多在1.53米之间,通过人工剪枝来控制庞大树冠枝条的密度、宽度(或直径)和高度,解除树冠过大对交通视线的可能阻挡,保证行亼和车辆通行,减少行车安全事故。故选A。【8题详解】根据该地涂白的树木为落叶阔叶林可知,在冬季到来前,树
9、木已接近停止生长,剪枝可以减少树木的水分流失,减少树木的蒸发量为树节省营养,顺利度过严寒。故选项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运行后,大坝以下河槽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2000-2015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高程及河槽断面形态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9. 2000-2015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高程发生变化,因为小浪底水库拦截泥沙 黄河下游植树造林 大坝加大了水位落差降水增加,流量变大A. B. C. D. 10. 与花园口夹河滩段相比,泺口利津段河槽横向展宽不明显最可能因为该河段A. 流速较快,河流下
10、蚀更突出B. 治理黄河工程导致河槽两侧比较稳定C. 两岸岩石比较坚硬,难侵蚀D. 河床底部泥沙淤积较松散,更易侵蚀11. 近年来,花园口利津段河槽下蚀的趋势变缓,主要原因是A. 河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B. 气候变干,河流流量变小C. 河流含沙量增大,淤积增强D. 沿岸人类生活生产用水增加【答案】9. D 10. B 11. A【解析】【9题详解】图示可知,2000-2015年两处河槽均出现变深的特点,这证明沉积量小于侵蚀量,故体现了小浪底水库建成的起到了拦截泥沙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泥沙的下泄堆积,正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于中游地区,下游的植树造林对中游没有影响,错误。由于大坝的修建,水位落差增大
11、,导致流失侵蚀作用增强,表现为侵蚀大于淤积,河床加深,正确。无证据表明此年间降水量的增大,错误。故选D。【10题详解】两处河段均位于黄河下游,且从剖面图来看地形落差均不大,故流速均较慢,下蚀并不突出,A错误。无证据表明泺口利津河段两岸岩石较坚固且泥沙更松散,CD错误。利津位于山东境内非常接近黄河入海口,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河形势更严峻,对黄河的治理过程中对河岸堤坝的加固更坚硬,不易被侧蚀,B正确。【11题详解】无证据表明近年来气候变干降水减少,B错误。通过材料可以得知,在小浪底建成后泥沙下泄量减少,淤积逐步减弱,C错误。无法判断沿岸人类用水量是否增大,即使增大也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由于小浪底工
12、程建设,导致侵蚀大于淤积。河床堆积物是由大小不一的颗粒物组成的,在多年的侵蚀作用下,体积小重量轻的堆积物逐渐被侵蚀并搬运走,留下的堆积物大多直径较大,重量更重,不容易被侵蚀,因此下蚀趋势变缓。【点睛】本题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去逆推和排除出正确选项。二、非选择题:共56分。第121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4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尼日尔河是西非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几内亚中南部边境的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尼日尔河每年带到河口的泥沙量达4 000万6 700万吨,使河口不断向
13、外海延伸。三角洲上汊流密布,沼泽遍地,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汛期洪水泛滥常引起河流改道,三角洲前沿河口多达20多处。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示意图。(1)简述尼日尔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丰富的原因。(2)推断未来甲、乙两湿地面积的变化,并说明理由。(3)说明尼日尔河洪峰对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4)分析枯水季节尼日尔河流域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有大面积的沿海滩涂;尼日尔河含沙量较大,人海口泥沙淤积,滩涂面积不断扩大;历史上尼日尔河多次改道,废弃河曲积水形成大量湖泊;河网水系众多。(2)甲湿地面积萎缩,乙湿地面积扩大。理由:甲湿地分布有大面积种植
14、业区,农业用地挤占湿地面积,且农业需大量引水灌溉,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乙湿地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受尼日尔河来沙影响,以堆积为主,湿地面积扩大。(3)洪峰经过,河流水位上升,地表径流增大;大量河水漫滩流过,补给沿岸地区的地下水,下渗增多;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径流量增加;水域面积扩大,蒸发加剧等。(4)枯水季节流量较小,水位较低,导致河漫滩等湿地水源不足,影响芦苇等水生植物发芽、生长;河流流量较小,携带营养元素不足,不利于藻类等水生生物生长,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成因,径流变化对水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读图分析能力。【详解】(1)尼日尔河
15、三角洲湿地资源丰富的原因可以从湿地的成因入手分析。湿地的成因与当地的地形地势、气候特征,河流泥沙含量等密切相关。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积水;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水源丰富,河网水系众多;尼日尔河三角洲附近有大面积的沿海滩涂;尼日尔河含沙量较大,受海水的顶托作用影响,入海口泥沙淤积,滩涂面积不断扩大;历史上尼日尔河多次改道,废弃河曲积水形成大量湖泊。(2)据图可知,甲湿地有大面积种植业区分布,可能存在开垦湿地的现象,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加上农业需大量引水灌溉,湿地面积不断萎缩;读图可知,而乙湿地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流水堆积作用显著,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淤积加剧,湿地面积可
16、能扩大。(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尼日尔河洪峰经过某地时,河流水位上升,地表径流增大;地表水下渗增多,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径流量增加;尼日尔河洪峰经过导致水域面积扩大,蒸发加剧等。(4)枯水季节,尼日尔河流量较小,水位较低,河滩裸露较多,导致湿地水源不足,影响水生植物生长;河流流量较小,携带营养元素不足,不利于藻类等水生生物生长,加上枯水期渔业捕捞增加,会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等。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长期地表观测资料显示,过去30年来的增温已促使北极地区土温升高13,永冻土随之解冻,大量碳将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成为加速气候变化的重要诱因。研究
17、人员推测,地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永冻土就放出相当于煤、石油和天然气4-6年释放出的温室气体。与此同时,以猛犸象为代表的大型食草动物的残体出露地表,有些动物残体保存非常完整。猛犸象的身体结构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它们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时亚欧大陆北部与北美大陆北部的寒冷地区。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气候转暖,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1)指出北极地区永冻土中释放的碳的来源。(2)指出永冻土中释放的碳对气温的影响,并从大气受热过程度分析原因。(3)分析气候变暖对猛犸象灭绝的影响,为“气候变酸猛犸象灭绝这一观点找到科学依据。(4)解释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能长时间
18、保存完整的自然原因。【答案】(1)直接封存于冻土中的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冰间隙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土壤中未被分解完的有机物;未被完全分解的动植物。(2)影响:气温上升。原因:永冻土中碳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增加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量),甲烷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减少地面辐射进入宇宙空间的部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3)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的数减少,种类发生变化,食物变得匮乏。(4)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减弱,分解极慢;冻土层隔绝了与外界大气的热量交换,使地下一直处
19、于低温冻结状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极地区碳的来源及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大型动物残体能长时间保存完整的自然原因等知识点。【详解】(1)首先,明确“碳”的概念和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第二,明确永冻土的环境特点。由此分析,永冻土中温度低,土壤中的水分处于冻结状态,微生物活动微弱,其中有很多未分解的动植物;高纬度地区,土壤中所含有的有机物本身比较多,如中国东北的黑土;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和冰中的空隙甲都有含有气体。(2)根据材料“大量碳将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 甲烷、二氧化碳等都属于温室气体,永冻土中释放的碳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大
20、气受热过程包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过程,温室效应涉及“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两个过程。甲烷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3)气候变暖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一般从气温对动物生理的直接影响、对食物和生存空间等的间接影响分析。根据材料“以猛犸象为代表的大型食草动物”“猛犸象的身体结构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它们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时亚欧大陆北部与北美大陆北部的寒冷地区。随着气候转暖,猛犸象灭绝”可知,猛犸象适合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从时间来看,生活在冰期,从空间来看,分布在高纬度冻原地带。在冰期,森林面积较小,高纬
21、度地区严寒的气候条件发育了大面积的草原(苔原),是猛犸象重要的生活场所。随着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植被由草原变成森林,草原面积减小,食物变得匮乏。(4)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能保存完整的最主要原因是高纬度地区温度低,动物残体分解缓慢,冻土层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大冰箱,使得猛犸象一直处于冷冻状态。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区位于北京西北150km处。宣化葡萄(如下图)“内方外圆”的“莲花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2013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全球唯一在城市里的农村景观和农业耕作系统,是世界上庭院经济和城市景观结合的典范。评价宣化区利用葡萄
2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条件。【答案】有利条件:张家口离北京近,消费市场潜力大;宣化葡萄种植具有独特性;葡萄园位于城市中,便于当地市民休闲娱乐。不利条件:葡萄生长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不断占用葡萄种植用地。【解析】【分析】本题以河北张家口宣化葡萄种植方式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旅游开发的条件,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宣化区利用葡萄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利条件可以从市场距离、旅游资源特征和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区位于北京西北150km处,该地距离北京和张家口等客源地及消费市场较近,葡萄园位于城市中,便
23、于当地市民休闲娱乐,消费市场潜力大;材料信息表明,宣化葡萄(如下图)“内方外圆”的“莲花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2013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全球唯一在城市里的农村景观和农业耕作系统,是世界上庭院经济和城市景观结合的典范,表明旅游资源独特性高,旅游价值高,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大,有利于宣化区利用葡萄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不利条件主要有葡萄自身的生长具周期性,不适宜一年四季长时间旅游,淡季旺季明显;葡萄园位于城市中,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挤占葡萄种植用地,使得葡萄园占地面积不断缩减,该旅游资源有可能消失。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天
24、人合一、适应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我国传统民居设计的主要原则。南方传统村落般依山循势,选址在向阳斜缓之地,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采用较简单的土木结构。房屋前留一空坪,坪前开挖半月型水塘,塘中养鱼,每年年底排水清塘,水塘外围通过沟渠与农田相连形成一套独立而完整的生活系统。(如图所示)分析水塘在村民生产生活系统中的环保作用。【答案】吸纳生活污水,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塘泥用作肥料,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夏季蓄水降温,增强自然通风消暑;秋冬天干物燥,备足用水控灭火灾;调节水塘水位,防旱防涝防路面积水;增加空气湿度,净化村落空气质量;池中蛙鸣暑夜,美化村落家园。【解析】【分析】本题以客家人传统村落的布局,考查在客家传统村落中房前水塘的作用,注重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考查。【详解】本题考查客家传统村落中房前水塘的环保作用,结合材料和传统村落的布局便可分析出水塘的作用,一是夏季该地气候炎热,水塘具有缓解酷暑的作用;二是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频发,水塘具有防旱防涝的作用;三是水潭具有调节局部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四是水塘可以用于储存污水,增加环境自净能力,减少环境污染;五是清理出的塘泥可作为肥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