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24课综合拔高练五年高考练考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1.(2021浙江1月选考,13,2分,)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次会议是()A.万隆会议 B.巴黎和会C.日内瓦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2.(2020海南,11,2分,)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
2、的问题是()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考点2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3.(2018江苏单科,12,3分,)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4.(2020课标,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
4、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
5、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三年模拟练一、选择题1.(2020北京西城高三期中,)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2.(2021广东高三上学期调研,)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为了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非军事区的缓冲地带,以及对亚洲国家增信释疑、改善周边环境以维护国家主权,中
6、国政府在朝鲜停战后()A.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B.与美国恢复了正常的外交C.率先改善与日本的关系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2020山西运城高三期末,)20世纪70年代初,针对某事件,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喜悦、迷惘、震惊交织在一起。当时最流行的三句话是:蒋帮受打击,苏联干生气,佐藤真着急。由此可知,该事件()A.表明中日关系逐步正常化B.促使中国重返了联合国C.体现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D.是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4.(2021山东德州高三期中,)我国外交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在战略制定方面,由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转向以国家利益为重,由反对现存的国际体系转向参与国际体系,认识到首先要发展自己,只
7、有在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后,才能影响世界”。上述转变发生的背景是()A.新中国成立,改变世界力量对比B.亚非国家独立,不结盟运动兴起C.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中美建交,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5.(2021河南高三联考,)2014年,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中国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不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格局D.实行同大国战略结盟的外交方针6.(2020广东化州高三四模,)2016年,习近平主席
8、在阐述中国和智利关系时说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太平洋早已不再是将中智分开的屏障;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又指出,“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全球经济治理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这反映了新时代的中国外交()A.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植根于古代儒家文明C.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D.发扬了中国传统智慧二、非选择题7.(2021山西吕梁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
9、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材料二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与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必然性。(2)根据材料二,指岀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提岀了怎样的外交原则,简述这一原则实施的意义。(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认识。答案全解全析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24课综合拔高练五年高考练1.A2.B3.A1.A根据“确认
10、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可知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霸权,结合所学内容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万隆会议,故选A项;巴黎和会是一战后主要战胜国的一次分赃会议,排除B项;日内瓦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主要是恢复中国的代表权问题,排除D项。2.B“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回答的是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故选B项;“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回答了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当时国际形势是美苏对峙,排除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
11、请客”即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回答的是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排除D项。3.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故选A项。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邓小平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论述,未涉及开创中苏友好局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问题,排除B、D两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排除C项。4.答案(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50年代,在冷
12、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解析(1)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不同时间节点的变化,分别概述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外交关系的变化。第二小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
13、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等方面分析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变化的原因;从美苏冷战、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等方面分析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变化的原因。(2)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依据时空信息,联系相关史实,从德国统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以及经济全球化加快,德国重视发展与中国关系、对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积极参与外交事务等三方面简述历史条件。(3)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注意限定时间,从两国能够走向友好发展的背景、内容、意义等方面简析历史启示。三年模拟练1.A2.D3.C4.C5.C6.D一、选择题1.A国际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14、,因此,材料提及中英之间是“半外交关系”,可见这是双方国家利益的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当时东西方关系处于敌对状态,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第三世界国家的帮助对中国重返联合国起到很大作用,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D项表述有误,排除。2.D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目的是改善周边环境,维护国家主权,故D项正确;依据所学,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A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得到改善,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排除B项;中日关系改善是在20世
15、纪70年代,是日本率先提出的,排除C项。3.C依据“蒋帮受打击,苏联干生气,佐藤真着急”,从20世纪70年代初判断这是与中国相关的重大外交成就,这指的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影响,对蒋、苏、日均有冲击,故选C项;由“佐藤真着急”可见中日关系还没有改善,排除A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故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4.C根据“转向以国家利益为重”“转向参与国际体系”“只有在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后,才能影响世界”等信息可得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在发展对外关系方面,注重以自身的利益及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努力为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创造环境,故C项正确;
16、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方面注重意识形态,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兴起及中美建交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5.C依据材料“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可知,当今的中国在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格局,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故A项排除;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B项排除;中国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国家结盟,故D项排除。6.D习近平主席用唐诗阐述中国和智利的关系,以民间谚语说明全球经济治理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外交发扬了中国传统智慧,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正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项错误;唐诗
17、和谚语等不等于儒家文明,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新型的区域合作”无关,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答案(1)历史必然性国际形势: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国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目的:可以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历史经验: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命。国家性质:中苏同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外交政策要契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外交政策的宗旨是服务国内建设;外交政策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解析
18、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家性质和历史经验等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必然性。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与疑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我国提岀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实践、理论等方面分析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第(3)问,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政策制定依据、目的等方面分析可知,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要契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外交政策的宗旨是服务国内建设,外交政策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