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2一、选择题1英国学者朱莉娅骆菲尔博士在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塑造中国中称:“鸦片战争是正义的,其目的是扫除广东十三行强加于外国商人的种种极度苛刻的通商条件与限制,是一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对此学者的观点理解错误的是()A掩盖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野心B体现了作者欧洲中心立场C引发战争的原因是朝贡贸易D反映了英国推行自由贸易解析:引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是英国想打开中国的大门,与朝贡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正义的,是一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这种看法掩盖了英国侵华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正义的,是一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表明作者是以欧洲为中心,故B项正确,
2、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正义的,其目的是扫除广东十三行强加于外国商人的种种极度苛刻的通商条件与限制”说明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2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这说明()A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D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解析:清军未对英军在中国沿海调查行动进行阻挠说明清军缺乏海权意识和观念,故A项正确;仅凭清军没有阻挠行为不能得出清军海上军事实力不足,故B项错误;从英军的水文调查可以佐证英国的殖民扩张
3、准备不够充分,故C项错误;综合国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双方实力悬殊,故D项错误。答案:A3(2020广东深圳二模)1841年,英军对广州发动进攻,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三元里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击退来犯英军。周边百余村的团练手持戈矛犁锄,“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使得英军“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三元里抗英说明()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小生产者存在固有阶级局限C战斗的意志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D民众团结抗争勇于反击侵略解析:材料“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击退来犯英军”,体现出民众团结抗击外来侵略,故选D项;A项是1842年南京条约等不
4、平等条约的签订,排除;材料反映出民众的抗争精神,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关,排除B项;战斗的意志影响战争成败,实力才是取胜的关键,排除C项。答案:D4(2021贵州模拟)鸦片战争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百分之五,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他们认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说明()A南京条约危害性有限B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C自给自足的经济发挥优势D清政府积极维护关税主权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国官员认为外交的成功之处就是“协定后的关税税率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但是他们不知道“协定后的关税”相比较“自主关税”而言是对国家主权的破坏,说明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故选
5、B项;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自此以后,列强开启了侵华的进程,其危害是非常大的,排除A项;题干所述现象是清政府的关税问题,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项;题干现象表明清政府不重视国家的关税自主权,而不是积极维护关税主权,排除D项。答案:B51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解析:根据材料“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
6、窥伺中华”可知,大战在即,但即便像林则徐这样的封建地主阶级开明之士都没有意识到战争的风险,依然高估“天朝上国”的影响力,故B项正确;A、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排除。答案:B6伊藤博文在中日谈判中透露割让台湾之事,李鸿章答以英国将会干涉,伊藤博文却说:“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伊藤博文此“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日本()A国际地位已得到列强的认可B与英国形成瓜分中国同盟C能获得列强的默许和支持D经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解析:题干问的是主要依据,结合甲午战争背景可知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英日同盟形成于1902年,故B项错;D项虽是原因但
7、不是主要依据,列强并非出于对日本的忌惮不干涉,而是出于自身利益需求采取默许纵容。答案:C7(2020河南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末)下表为18921900年间进入四川的洋货总值。据此可知()年度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价值(海关两) 582.5万两457.4万两511.4万两561.8万两692.9万两844.4万两796.7万两1 307.5万两1 291.8万两A进入四川的商品在逐年增加B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C新口岸的开放加剧商品倾销D商品输出是列强主要经济侵略手段解析:从材料表格可以发现,从1895年之后,洋货
8、在四川的输入量增长趋势更为明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了重庆作为新的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对四川地区的商品输入,故选C项;从材料图表可知,1893年洋货输入四川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排除A项;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但材料主要表现的是列强商品输出的状况,不能体现出列强侵华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排除B项;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已经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故1895年后商品输出不是列强主要的经济侵略手段,排除D项。答案:C8(2020浙江十校联盟高三3月联考)近代中国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
9、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签订后()A多口通商,闭关政策被打破B邓世昌等人进行了英勇抵抗C列强开始在华掀起瓜分狂潮D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解析:据材料“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知,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故是马关条约,列强开始在华掀起瓜分狂潮,故选C项;南京条约多口通商,闭关政策被打破,排除A项;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等人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材料强调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影响,排除B项;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
10、D项。答案:C9(2021高考全国卷原创押题密卷一)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1860年,中国的GDP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但中国军队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据此推知()A经济总量对一国来说没有意义BGDP排名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C中国国际地位与GDP排名背离D经济结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国在GDP 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之下,却在屡次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在19世纪,中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一样,中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而西方是以工业经济为主,这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劣
11、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总量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非常重要,而不是没有意义,排除A项;GDP的排名不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它仅是一个具体的指标,更重要的要看其工业发展的质量如何,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中国在GDP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之下,却在屡次战争中失败,而没有论及其国际地位,排除C项。答案:D10(2021江西九校高三联合考试)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了明日黄
12、花。这种现象()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原有的生产者失业,给中国人民生活带来了困难,这是后来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盲目排外的原因之一,故选C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仅是代表经济方面的行为,不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的工具,真正成为列强的工具应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这是外资行为,不是民族资本行为,排除B项;“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
13、矛盾”是在华北事变后,排除D项。答案:C11额尔金对法国公使葛罗说:“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贝,这座美丽的园子我们带不走。我们英国有的东西,别的国家可以没有;但是英国没有的东西,别的国家不能有。”额尔金的话最能体现英国的()A战争目的B战争经过C战争结果D战争性质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贝,这座美丽的园子我们带不走”,为此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此时战争已近尾声,故B项错误;材料从部分程度上体现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剥夺,但不是很突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贝”“英国有的东西,别的国家可以没有”“英国没有的东西,别的国家
14、不能有”,都突出反映了战争的侵略性,故D项正确。答案:D12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A鸦片战争爆发后B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武昌起义爆发后解析:据材料“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对洋人奴颜和谀态,故选C项;依所学,鸦片战争后,清朝的顽固派对西方列强态度强硬,排除A项;甲午战败后,中国各阶级
15、展开救亡图存斗争,与材料中“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不相符,排除B项;依所学,武昌起义时慈禧已经去世,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20江苏扬州高三下学期阶段检测二)甲午之役,民族之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廷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编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二“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摘编自日小川
16、又次征讨清国策案 材料三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摘编自刘新如“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六十一轮回的甲子之年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舰队”建立的原因。解析:第(1)题,据所学洋务运动相关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几个方面概括,可得:政治方面,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且程度不断加深,清廷挽救统治危局;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兴起,军工民用企业的创办;思想方面,“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传播;个人,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的推动
17、作用。答案:(1)政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清廷挽救统治危局;经济,洋务运动兴起,军工民用企业的创办;思想,“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传播;个人,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的推动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从中日双方分析造成中日甲午战争结局的原因有哪些?解析:第(2)题,据材料一日本“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可得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据材料二“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可得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据材料二出处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可得日本对侵略中国蓄谋已久。答案:(2)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
18、指挥;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日本对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或进行长时间的间谍活动)。(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谈谈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解析:第(3)题,第一小问理解,据材料三“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可得甲午战败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第二小问史实,据所学中日甲午战争后相关知识可得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答案:(3)理解:甲午战败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史实: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至少列举3个)14(2021北京西城
19、区高三统一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义和团大多数是本地人,在反教和排外活动中,他们不愿冒险远离家乡。1900年初,情况尤其如此,当时义和团的行动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毁教堂(通常是放火)和抢掠教民的家产。然而,从5月份开始,这种模式发生了变化,义和团运动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义和团的行动由单纯的反教演变为广泛的排外。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曾目睹天津义和团怪异举止的管鹤描述道:“有闭目缓行者;有目不斜视、端步前行者;有数人扶持一人者;有两人掖一人且斜步如醉酒者;有持大刀乱舞、行人躲避不及者;有数人持枪刀、鱼贯行动者纷纷扰扰,无复人状。”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1924
20、年,陈独秀在向导杂志上刊文指出:“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与其憎恶当年排外的义和团之野蛮,我们宁憎恶现在媚外的军阀、官僚、奸商、大学教授、新闻记者之文明!”以上材料均据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整理根据材料,围绕历史研究中史料运用应坚持的原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鲜明,论据结合材料并运用合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三则史料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描述,认识叙述者的身份或立场,进而运用全面的或辩证的史学研究方法进行论述。答
21、案:示例:论题:历史研究应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原则。阐述:多样性的史料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材料中提供了义和团运动三个不同角度的史料:“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是研究者叙述的史料,简要介绍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状况;“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是亲历者的记述,描述了义和团成员的举止;而“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则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政治人物的“褒扬”,蕴涵着时代的需要。三段史料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特征农民阶级的局限及其民族抗争精神。单独运用上述史料之一,可能造成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有失偏颇。唯物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事件应作全面、辩证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其他论题示例:可以关注史料的自身特征,如“史料的选取应遵循科学性(或典型性、针对性、适量性、系统性等)原则”“历史研究应注重一手资料的使用”等;可以强调唯物史观,如“历史研究应注重对史料的批判性使用”“运用不同史料作辩证分析”等;可以强调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如“史料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史料运用对历史真实的参照作用”“运用史料客观描述史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