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高二历史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命题人: 一.选择题(40*1.5=60分) 1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 )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2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 )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2、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 )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 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 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4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5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
3、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6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7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
4、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 (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8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 B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C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 D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9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5、)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10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朝汉初 (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11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 被任命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品行
6、成为选官的主學标准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1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13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14唐玄宗时,
7、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分科取士:“前代选用,省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这评价认为科举制 ( )A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B是对汉代察举制的否定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15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16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
8、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 ) A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17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18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的习俗也逐
9、渐流行。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 )A社会风气日渐堕落 B城乡差距日益扩大C已经成为经济重心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19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由此可见,宋代 ( )A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 B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C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D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20右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村童闹学图摹本。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宋代风俗画,生动再现了当时村学孩童的天真本性;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宋代村学管理松散,教学水平偏
10、低的事实,据此可知: ( )A书画作品真实再现客观历史 B风俗画以乡村生活题材为主C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历史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2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要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22朱熹曾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他的这种读书经历 ( )A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 B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
11、落C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D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23两宋时期,山水画家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山水画逐步取得画坛主流地位。据此可知,山水画的创作( ) A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 B受到了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C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 D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24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夫之赞曰:“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据此材料反映了 ( ) A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劣 B儒家批判佛道思想的文明交融 C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 D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文化自觉25学者李泽厚认
12、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 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26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5;清代这一比例为36。这表明当时 ( )A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 B社会发展严重倒退C科举制促进社会
13、阶层流动 D选官制度亟需改革27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28明代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由种田转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B手工业技术的巨变C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D世界市场的需要29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
14、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驰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30“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活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明后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C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 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31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15、”他认为做学问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表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赞同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传统儒学的权威地位32.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33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
16、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 )A走向成熟的轨迹 B天下私有的本质C因循反复的特点 D集权体制的根源34.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限制君权 C民主共和 D民为邦本35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36.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
17、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 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 )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 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37下图为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坤輿万国全图,据专家研究,这是四百多年以前根据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舆地山海全图重新绘制的。坤與万国全图在中国的传播 ( ) 图5A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 B冲击了传统的华夏中心观C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完善 D成为明末启蒙思想的资源38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请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
18、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39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40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
19、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二、材料题(41-43三道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
20、,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及评价古代监察制度。(12分)42.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
21、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曰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宋明时期的知识分子把汉代至唐代注疏“五经”的传统,变为讲求“四书”义理。他们重建了宇宙本体
22、论、心性修养论及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在对汉唐经学的批判中实现着知识形态的转型。他们倡导以义理之学为特征的新经学的知识体系,是要建立起“性与天道”为一体的思想系统,旨在回归孔孟之人文关怀的学术传统,使儒学的知识系统重新回归到人伦日用的生活实践之中元、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四个真正的大统一时期,这与理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理学的思辨性的理性主义特征及他们提出的“格物穷理”方法对宋元科技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田静“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评析材料三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
23、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摘编自习近平讲话(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异,并说明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8分)(3)从材料三“习近平讲话”可以看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3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表2古代近现代先秦: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
24、法诊病。秦汉: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魏晋南北朝:葛洪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功用。隋唐: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鉴真赴日本传授医学;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宋元: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惟一撰铜人俞穴针灸图经。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19
25、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表2为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高二历史答案一.选择题答案(40*1.5=60分)1-5 CCDCA 6-10 ABCBA 11-15 AA
26、DCB 16-20 CBDCD21-25 CDBDB 26-30 CDCBC 31-35 AABBC 36-40 ABBDD二材料题答案41、(12分) 特点:历史悠久;监察从属于皇权;监察体系渐进式发展;监察与进谏并行等。(8分)评价:(4分注意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42、(16分)(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一统。(1分)原因:国家由战国时期的分裂对峙到秦汉时期大一统的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4分)(2)不存在本质差异。二
27、者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或“都承认理的存在”);二人思想都归属于理学范畴;本质目的都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4分)影响:弘扬了积极人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对人的人格品行、素养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促进宋元科技的繁荣。(4分)(3)有利于个人的平稳上升;有利于社会的稳步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谐;有利于世界的友好合作(和谐)。(言之有理答出3个方面即可,3分)43、(12分)评分标准:看法部分02分,说明部分010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分值要求1012分所给看法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
28、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史实分析准确,论证充分, 结论合理;逻辑严谨,表述通顺。79分所给看法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史实分析较准确,论证较充分,结论合理;逻辑较严谨,表述通顺。46分能够拟出看法,基本符合要求。能够运用相关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论证充分;表述较通顺。03分能够拟出看法。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说明。观点: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创新。示例1:早期的中医药学发展受个人经验积累影响较大,现代中医药学在个人研究与政府组织之间形成了合力。先秦时期,名医扁鹊根据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
29、此后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成立中医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进行统筹管理。生物学、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在结晶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示例2:早期的中医药学受农业时代的限制,经验性较强,现代中医药学更加强调临床经验与科学的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凭借经验,记载了青蒿这种植物治疗疟疾的功用。20世纪中后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物科学愈发重要,科学家开始在作物中提取相关成分,推动了中医药学发展。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示例3:古代中医药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医药学受西方医学影响,并进一步发展。黄帝内经总结前人经验,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唐代,孙思邈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集此前药物学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医药学吸收了西方医学的经验和方法。民国政府强调中医的地位,新中国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促进了中西医的结合,推动了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结论: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一发展一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