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愤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2、了解诗中用典含义;3、背诵诗歌。过程和方法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内容,探究诗歌主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重点:赏析典句,探究主旨。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过程】一、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前我们通过咏怀诗了解了阮籍的愤世嫉俗,通过蜀相了解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作者,这位作者是谁呢?在这里我给大家展示两首最能代表作者人生际遇的作品,一首是钗头凤:红酥手,
2、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让学生进行朗读)还有一首是示儿师: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终将其葬在风中;他曾有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终究还是落得黯然神伤。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作者:陆游。这篇文章是知人论世,首先谁来告诉我你对陆游的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补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
3、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 (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4、嘉定二年 (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
5、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 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二、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三、诗题解读 :书:即书写,愤:愤懑、悲
6、愤。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愤懑。四、整体感知首联: 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豪气如山)颔联: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
7、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颈联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8、南朝时刘宋名将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尾联:钦羡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并以此自勉,表明自己想要效仿诸葛亮鞠躬尽瘁。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借古讽今)五、问题探究1、诗人“书”了哪些事?一(“书”
9、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二(“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三(“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四(“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通过对比,早年与晚年 理想与现实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8、延伸拓展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
10、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创作背景: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
11、己,而是嘲讽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书愤和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相同: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2)都歌颂诸葛亮,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不同:1)歌咏诸葛亮功绩: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 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抒发情感方面: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 ,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及壮志未酬的痛苦;书愤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3)表现手法:蜀相先写景,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
12、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书愤采用用典、白描(“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选取只用名词,纯属白描。) 对比(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先回忆自己的过去,然后写自己的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一“愤”字。4)作品风格:杜甫 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和二四两联叹惋) ,格调沉雄;陆游 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 句
13、句是愤,字字是愤。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健)阅读下面两首诗,试着比较两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至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参考:两诗题材近似,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都是表达对昔盛今衰、人事变迁的感慨;写法上,都运用了鲜明的对比。但越中览古,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法又有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