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家庄市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1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2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
2、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的巩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 D君主专制的消弱 5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 科举制 D.行省制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
3、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7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郡制 8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9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
4、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10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1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
5、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12. 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 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13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 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14.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
6、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5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6. 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白人则怀着三种动机到中国:作战,赚钱,使中国人皈依我们的宗教。”近代史上,“白人”依照“条约”实现第三种动机最早始于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
7、军侵华战争后17.辛丑条约的内容除去巨额赔款之外,其他各款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其中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代理人的是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B.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D.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18.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卢沟桥歌:“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从松花江上到卢沟桥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准确的
8、是A从东北沦陷到华北、华南沦陷 B国共从内战到走向联合抗战C从东北沦陷到中国人民奋起抗战 D国民党从不抵抗到奋起抗战19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201924年国共革命统一战线和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各政治阶层历来就具有团结合作、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B 在特定的历史时
9、期国共两党的政治目标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基本一致 C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一致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21.建国大业以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段史实最能体现 A.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 B.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C.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于抗战胜利后 D.民主党派是创建新中国的最主要力量22. 右图系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文献,其中收录了“国难期间大家要厉行节约倡用国货”、“洋货畅销是全国同胞的耻辱”、“用国货就是实际救国”等多条标语。对此解读正确
10、的是:五四运动推动了这次国货调查 洋货与国货之间存在市场竞争 国货物美价廉,深受百姓喜欢 工商界激发公众用国货的热情A B. C D.23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4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25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
11、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6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27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
12、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式。”这突出体现了 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28. 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在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以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9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
13、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30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3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
14、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32“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最早找到这把“钥匙”是在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国民党一大D中共七大33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
15、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34. 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共同纲领的制定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35.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
16、实现”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36.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帝官封在中国的统治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37.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38. 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以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下列相关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 A第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国
17、历史上第一部宪法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干扰D第五届人大期间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9.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40. 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
18、,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这个制度”指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41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42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19、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邓小平访问美国A B C D43“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困际威塑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4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5.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
20、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A就朝鲜南北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B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C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 D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46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47. 在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对中国
21、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美国这样做主要是因为A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B美国需要进而改善同中国的关系C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D美国推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48. 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稍后的3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上,设计者将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周的会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演出顺次罗列其上。在设计者看来A. 尼克松的访华具有跨时代意义B. 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C. 中美是可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D. 中美终于打破坚冰实现建交夙愿49. 2011年1月25日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金色大厅隆重上演的“中国新春音乐会”暨“中国达人世界巡演首
22、场演出”全面“升级”,已被列为中奥建交40周年而在奥地利推出“中国年”活动的开幕式,从而拉开了中奥建交40周年系列庆祝交流活动的帷幕。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音乐对奥地利音乐产生了巨大冲击 B国家间文化交流与政治发展相互促进C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中心 D当代音乐成为了政治活动的附属品50.“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51.下图中圈出处我国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开始以大国身份走向国际舞台 B台湾当局非法
23、占据联合国席位的局面结束C中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52.“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A B C D53.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
24、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54. 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A B C D55.“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新闻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
25、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代表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56. 2011年10月4日,中俄否决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中国此举的目的是捍卫联合国宣言,维护叙利亚的领土和主权及中东地区的和平。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积极维护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 B C D57.
26、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 B.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C.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 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58钱钟书指出:“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这里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A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B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C应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触历史 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59. 一位美国前总统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做出的这
27、个联合声明与邓小平随后的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相连,就在宣布恢复两国邦交正常化(建交)的三天后,邓就宣布了改革开放政策。”对以上材料解读准确的是A. 这一声明的签署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 中美关系改善为改革开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C. 中国放弃斯大林模式,开始试行市场经济 D. 中美两国共同谋划了中国的改革开放60.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这种认识A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 B承认中国道路已经成功 C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D赞赏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融二、非
28、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61. (16分)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国际交往中代表了一个国家。进入20世纪后,中华大地政权不断更迭,国歌也几度易换。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首法定国歌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金瓯”指国土),承天铸,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颐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材料二 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首国歌反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追赶世界潮流,振兴中
29、华的雄心壮志。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人民发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呼声。 1949年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出面,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会议室,召开了一次协商国旗、国歌等问题的座谈会。会上,关于国歌的讨论非常热烈。有人认为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妥,最好修改一下歌词;有人认为可暂用作国歌;有人则认为应该完整性地保留作为国歌。最终,大家觉得完整保留为好。从此,田汉与聂耳的不朽之作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新中国国歌。(1)据材料一,简述大清国歌所歌颂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6分)(2)“东亚开化中华早”。试从近代化角度
30、列举两例1912年前中华“开化早”的史实。(4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试从政治、经济角度说明当时所呈现的新气象。(4分)(3)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日御侮。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原封不动地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6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业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
31、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今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l)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 ( 6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和基本内涵。(8分) 6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材料一 图1、图2、图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图1 “没有开化得中国佬” 图2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图3 “
32、中国就要崩溃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4分)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4分)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尊敬阶段(18世纪)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乐善好
33、施阶段(19051937年)赞赏阶段(1937-1944)清醒阶段(19441949)敌对时期(1949)(3)简要概括材料三中的第和第两个阶段看法形成的国际形势特点。(4分)如果,请你续写,第阶段中美状态的结束的标志是什么?(2分)石家庄市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历史答案一、1-5 CCCBC 6-10BADCD 11-15 CBDAB 16-20ADCCB 21-25BCDCD 26-30 CBDAB31-35BBBAC 36-40AACBC 41-45BCDAB 46-50ABABA 51-55BDABD 56-60 CADBC二61. (1)影响:客观上有利于统一
34、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文化的繁荣。(4分)但是,专制主义的高压政策和措施,对社会的进步、先进思想的传播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2分)(2)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掀起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两点即可,4分)政治上: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分)(3)意在让我们不忘历史,居安思危。(2分)62. (l)主张:教育救国。(2分)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4分)。(2)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4分)63.(1)(1)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2分)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2)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2分)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2分)(3)第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2分) 第阶段: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 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