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测评练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13600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8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测评练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测评练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测评练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A解析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的相互交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的发展,可知选A项。2.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

2、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B.热爱和平的态度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爱国忧民的情怀答案D解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体现的是杜甫的爱国情怀,“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体现的是杜甫忧民的情怀,故D项正确。3.(2021北京昌平月考)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敦煌地区落后B.农业技术兴农C.耧犁没有推广D.以农为本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甫隆在敦煌教作耧犁,通过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力,

3、增加了收成,反映了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故选B项;材料仅反映了敦煌地区农耕技术落后,而不能说明敦煌地区落后,耧犁没有推广说法过于绝对,以农为本思想无从体现,排除A、C、D三项。4.中国政府为推动中印两国交流,在印度那烂陀重新启动了修建玄奘纪念堂工程。修建中的玄奘纪念堂的建筑风格可能是()A.道教庙宇B.佛教寺院C.天主教教堂D.伊斯兰教清真寺答案B解析唐朝高僧玄奘去天竺求取佛法,促进了古代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等级考提升练5.(2021河北秦皇岛月考)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

4、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三教并立,佛道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韩愈的论述体现了他推崇儒学,建立儒学道统,树立儒学权威的意图,故选D项;A项是对材料的简单描述,并非韩愈的目的,排除;格物穷理是朱熹理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排除C项。6.(2021山西太原月考)魏晋之前盛行显示主人身份等级的钟、鼓、罄等敲打类乐器。魏晋时期,古琴、长笛、筝、琵琶等可携带的乐器受到人们的推崇。这一变化表明()A.

5、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B.士族等级制度遭到严峻挑战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魏晋前后人们推崇的乐器由大型变为小型,结合所学可知,大型乐器是礼仪乐器,多用于公共场合或各类仪式的表演,而小型乐器携带方便,突破场所限制,更适合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时期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势,故选C项。7.据旧五代史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后人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唐朝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的进

6、步促进文化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无法说明唐朝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始于宋朝,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故C项错误;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于四方”,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8.(2021安徽滁州月考)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指出:中世纪的远东,对于药品、食物、香料以及焚香等物品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换句话说,滋补身体之物与祭祀之物之间都没有明确的区别。这主要折射出唐代()A.对外贸易繁盛B.民众生活的丰富C.

7、医药水平较高D.兼容并包的气度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允许各类物品并存,对外来事物没有区别对待,折射出当时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开放政策和兼容并包的气度,故选D项;材料不能说明唐朝时期对外贸易繁盛,排除A项;民众生活的丰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唐朝时期中国的医药水平较高,排除C项。9.(2020北京丰台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及洞内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北魏时期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双脚外露,表情较严峻。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释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

8、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右脚压在膝下。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建于北魏时期的洛阳,是宣武帝为其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窟内佛像与云冈石窟相比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衣袖宽大,面目表情慈祥。宾阳中洞造像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鲜卑旧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学习中原文化,在语言、服饰等生活习俗方面向汉族学习。宾阳中洞造像即是当时北魏改变旧俗、学习汉族文化的体现。宾阳中洞的开凿,有利于当时的文化认同和北魏统治的巩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及北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宾阳中洞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见证,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