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读导引】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相关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相关政策。四大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一、古代中国商人地位的变化朝代地位变化变化原因总体评价春秋战国有一定提高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重农抑商”政策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虽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只
2、有农商并举、农工商并重,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才最有利于社会发展汉朝严格限制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汉初经济残破,为恢复发展农业,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唐朝商人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实行开明的政策宋朝农商并举(并重),商人地位提高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清朝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社会重视商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盛行1(2020扬州期初检测)宋代苏州商人朱冲,其家族内“弟侄数人,皆结姻于帝族,因缘得至显官者甚众”。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B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C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D商人的价
3、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C“弟侄数人,皆结姻于帝族,因缘得至显官者甚众”意思是宋代的商人可以结姻于帝族,表明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变动,故选C项;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下,商人群体在宋代不可能控制国家政治,排除A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宋代的主流观点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二、丝绸之路发展演变过程1开辟:西汉(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东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2拓展:唐朝(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东起
4、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经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到达波斯湾。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繁盛:宋元(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主要贸易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为以海路为主。4萎缩:明清从明朝中后期起,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清朝时期,只开广
5、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丝绸之路兴起于两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C材料中丝绸之路兴衰时期阶段性特征说明政权统一强大时有利于丝绸之路发展,故选C项;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不等同于完全消亡,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到统治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少数民族政权对丝路贸易的态度,排除D项。三、古
6、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阶段商人城市商路政策兴起商周产生整齐划一、逐渐繁荣、经济功能不强国内商路重视鼓励春秋战国私商“重农抑商”发展秦汉丝绸之路全面控制魏晋南北朝繁荣隋唐中唐后有所松动宋元自由繁荣鼎盛明清商帮工商业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清朝只保留广州十三行抑商锁国3万历年间,兖州府志记载:当地“土宜木棉,贾人转鬻江南,为井肆居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农产品生产以南方需求为主C山东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D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兖州的土质适宜棉花种植,商人将兖州的棉花运到江南地区进行贩卖,这表明区域经济的差异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虽然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但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这一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农产品生产以南方需求为主,也未论述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当时山东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故排除B、C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