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古代诗歌四首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竦峙(shng)萧瑟(s)B.天涯(y)枯藤(tng)C.沧海(cng)碣石(ji)D.澹澹(dn)咏志(yng)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3.按照提示默写诗句。(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两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两句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
2、暖。(4)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观沧海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其中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全诗的重点,因为这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B.王湾,唐代诗人,他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为人们称道。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绝句。D.天净沙秋思写景由近及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56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
3、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6.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第79题。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天净沙”是,“秋思”是,天净沙秋思被誉为“”。8.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9.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外拓展类文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011题。舟过谢潭三首(其一)宋杨万里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帏急看紫巉
4、岩。注褰(qin)帏:掀起帘子。巉岩:高而险的山岩。10.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字相呼应,写出了。11.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13题。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2.本诗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13.后两句诗写得饶有趣味,请具体赏析。综合性学习14.班级开展“品读古诗,体悟情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叶老师为赴云南支教的同事送行,下列诗句中最能表达叶老师心情的一项是()A.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C.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D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古诗中经常借意象来抒发感情,请参照下面示例,从王湾次北固山下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任选两句诗句(必须是连续的两句),分析它的抒情方式。示例“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人借用“芦管”的吹奏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提升训练15.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准确的一项是()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A.B.C.D.答案:知能演练活用1.A解析A项,“竦”
6、读音应为“sng”。2.B解析B项的朗读节奏应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D解析D项,诗眼应是“断肠人在天涯”。5.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6.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7.曲牌名题目秋思之祖8.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9.表达了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10.忽船行之快11.急切、好奇、惊喜。12.前两句诗以“雨前”和“雨后”所见的情景对比,透露出诗人的惜春之情(或“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表达了惋惜之情”)。13
7、.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同时,作者的“惜春之情”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14.(1)D(2)示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借“归雁”这个意象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5.C解析话题的中心是“乡愁”与诗歌的关系,可以确定总起句是第句,第句中“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与第句中的“惆怅”联系,第句紧承第句举例,第句中的“亦”字最关键,应放在第句后,而第句中的“这么”显然是在指示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