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3 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每题对应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卷上交,将本试题卷自己收存好。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
2、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
3、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
4、深厚的人民情怀”。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选自读点诗词养点气)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中国是诗的国度,悠悠几千年历史中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有潜移默化的熏陶。B. 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充分体
5、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C. 因为有了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所以诗人丘葵说,“浩气养成天地小”。D. 优秀古诗词充满韵律和丰富的情感,今天人们可以从中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文既有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古典诗词之美,又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挖掘出了诗词的独特意蕴。B. 文章从读诗词养点浩气、骨气、地气、清气等四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点气”这一中心。C. 文章第2段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读诗词养点浩气”的论点。D. 文章第2段至第5段的内容与第1段的内容相呼应,整篇文章呈现出由总到分的结构
6、。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文中举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例,意在说明为官要崇尚清廉的操守。B. 作者认为“接地气”是诗词之魂所在,所以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生命力的。C. 诗人们只有有了生活的营养和人生的积淀,才能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精彩的诗句。D. 清正廉洁是古代取士的标准,也是做官的要求,对我们当下社会来说,也是必须强化的一种品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
7、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
8、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取材于刘敬圻的女性观与男性观)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
9、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
10、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
11、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
12、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
13、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
14、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5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15、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6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78题。匆匆过客路遥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
16、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缩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我终于把一张
17、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他有点吃惊地盯
18、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
19、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单位
20、走去。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在是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表现,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B. 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这种形式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C. 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眼老人买车票的故事,“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起到线索的作用。D. 小说擅长在朴实叙述中营造不平常效果,“我”震惊于男青年买票的真相后,把票让给青年妇女,这一情节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8
21、. 小说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912题。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以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率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或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
22、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乃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
23、以此多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B.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C.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D.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侯,侯爵,为我国封建时代五等爵位之一,在公爵之下,在伯爵、子爵、
24、男爵之上,享有封地,可世袭。颍阴侯以颍阴为封地。B. 二千石,汉代官员俸禄一半发谷,一半发钱,地方郡一级的政权长官年禄是二千石,后世常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的官员。C. 舍人,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的通称。史记中记载的蔺相如、战国四公子等都做过舍人。D.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称高等级妃嫔、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的死为“薨”,称大夫的死为“卒”。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灌夫父子受到两代颍阴侯恩宠。灌夫的父亲因为得到颍阴侯家的恩幸而改姓灌,灌夫因为颍阴侯的推荐而为官。B. 灌夫作战勇猛,视死如归。与吴军的战斗
25、非常惨烈,身受十余处重伤,当伤好一些后,他又再次请求出战。C. 灌夫刚强直爽蔑视权贵。他不喜欢阿谀奉承,甚至会凌辱地位高于自己的权贵;对贫贱的士人恭敬有加,还在公开场合推荐夸奖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因此而赞美他。D. 灌夫为人粗鲁、任性、不拘小节。和窦太后的弟弟甫一起饮酒,喝醉后出手打死了窦甫,窦太后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调任做了燕相。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 (2)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314 题。雨中对
26、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陈与义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注】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州。头童:头发脱落,指年老。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B. “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C. 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伫春寒中,经雨不
27、谢。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燕子”比喻朝廷宵小,“海棠”象征志趣高洁的人物。D. 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14.尾联最后一句中的“悲”字,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联系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2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2)屈原在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_,_”?(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
28、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4)氓中“_,_”描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与“青梅竹马”意境相近。(5)涉江采芙蓉“_,_”借思妇口吻,想象游子回头遥望,含蓄表达思乡的痛苦情感。(6)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诀别场面时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_。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_。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
29、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_,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_,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在科举考试中读书人写出优秀甚至合格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所不至 求全责备 喜闻乐见 要言不烦B. 无所不至 声色俱厉 脍炙人口 言简意赅C. 无所不为
30、求全责备 脍炙人口 要言不烦D. 无所不为 声色俱厉 喜闻乐见 言简意赅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B. 而且中国古文评点,日本人自己也从事C. 反而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D. 中国古文的评点,日本人自己反而也从事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科举考试中的读书人有助于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B. 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C. 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有助于写出优秀甚至合格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D. 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
31、就能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19. 读红楼梦判词,猜猜都是谁?(5分)(1)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2)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3)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4)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5)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20.“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末两句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什么地方?(6分)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32、。(60分)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遇见。我们曾遇见站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毛泽东;遇见行走在乡野间“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遇见屹立在高原上“立心天地厚”的钟扬。我们还穿越千年与屈原、司马迁、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诗意地相逢。这一次次的相遇,必会激起情感的浪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请以“假如我与 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从材料中自选一位人物,写在标题中,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主题突出,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奉新一中2023届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2021.31
33、. C 【解析】C项,“因为,所以”错误,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文中说“正如”,这是以丘葵所言来印证前面所说的内容,二者之间并非因果关系。故选C。 2. C【详解】C项,“文章第2段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并没有使用对比论证,主要是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如“天祥的正气歌”“李白”“谭嗣同”“陈毅”“丘葵”等人的诗句,这是举例论证,而诗句的罗列则是引用论证。故选C。3. B 详解】B项,“所以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生命力的”错误,该说法过于绝对化,文章第四段的表
34、述是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文中说的是“没有多大生命力”,选项变成“没有生命力”,故错误。故选B。4. B 5. C 6. 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6分,每点2分)7. A 【解析】A项 “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分析有误,突出了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的无私,但并没有剖析批评“我”的自私。8. 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
35、示了人物心情,为后文买票作铺垫;结尾:描绘了一幅宁静、洁白的画面,映衬人物的美好心灵,升华小说的主旨;同时和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 9.B10.C(“战国四公子等都做过舍人”错误,战国四公子并非舍人出身,“舍人”在战国及汉初时是指王公贵人私门之官,而“战国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11.D(“打死了窦甫”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夫醉,搏甫”,由“搏”可知,应为“殴打”,并非“打死”;“窦太后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调任做了燕相”错误,第二段最后说“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36、“上”指“皇上”,由此可知,把他“徙为燕相”的是皇帝而非窦太后。)12.(1)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父子一起从军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柩回来。(2)(灌夫)召集了军中与他友好并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门,没有人敢再前进。13.B(“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分析不妥,“天翻地覆”不指“气候变化无常”,而指社会巨大的变乱。)14. 悲国家“天翻地覆”。国破家亡,草木无知,春色依旧,让人悲痛。悲自己“齿豁头童”。诗人头秃齿落,年老多病,又不能为主前驱,无法挽救时局,除了遥祝圣明,还能有何作为?悲自己漂泊在外。茫茫湖海之上,四顾无依,令人悲伤。悲小人趋炎附势,苟且偷安,使
37、人悲愤。“燕子”的软弱与“海棠”的坚强相对,暗讽朝廷小人苟且偷安,易投降。15. (1)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4)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5)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6)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 16. A 【解析】第一处:“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无所不为”指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此处根据前文“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选用成语“无所不至”;第二处:“求全责备”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声色俱厉”指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此处是说明
38、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文章评点要求完美无缺,选用成语“求全责备”;第三处:“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此处是说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欢,选用成语“喜闻乐见”;第四处:“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繁琐;“言简意赅”形容言语简练而意思完整。此处是说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简明扼要,不繁琐。选用成语“要言不烦”。故选A。17.A 【详解】B项,整句的陈述对象是“日本”,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排除B;CD项,结合上句来看,填写的这一句应该是
39、递进关系的下一句,上一句关联词“不仅”,下文应该用“而且”,排除C、D。故选A。18. B 【详解】原句有两处语序不当的语病。“在科举考试中读书人”应该改为“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优秀甚至合格”应该改为“合格甚至优秀”。A、C两项修改不全面,D项夸大了文章评点的作用。A项,“在科举考试中的读书人”语序不当,应改为“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排除A项;CD项,“优秀甚至合格”语序不当,应该改为“合格甚至优秀”。排除CD项。故选B。19.(1)探春 (2)湘云 (3)妙玉 (4)王熙凤 (5)迎春20.(1)黛玉辞世 宝玉、宝钗成亲 (2)潇湘馆21.题目“假如我与 生活一天”是一个补题作文,补全题
40、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需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假如”“我”“生活一天”,需要注意人物的特征、事迹等。“假如”表明可以运用合理想象,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情节的虚构,“我”限定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空格处要填充,体现自我选择。“一天”限定时间范围,写作时最好要有体现时间变化的描写。“生活一天”这一要求,比较适合写记叙文,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来构思这一天的相处。叙述你和他在一起的故事,要给你自己一个合理的身份,故事要有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写出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是关键。描写人物,既要有其形,言谈音容笑貌事迹,更要传其神,写出其内在的精神特质。例文:假如我和司马迁生活一天
41、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穿越千年历史,这一天我和心中的英雄司马迁生活在一起,我是个卑微的小吏。我再次走到司马迁近旁悄声心痛地说:“太史公,我可以帮您逃离天牢,从此隐姓埋名,便可躲过此劫,日出之前,您要做好选择,否则就没机会了。”昏暗的灯光下,司马迁猛然站起:“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死,用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我要活,忍辱偷生,完成未竟事业,使文采表于后世。岂可隐姓埋名,湮没于世?”司马迁拖动脚镣
42、,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我一定要想办法营救我心中的英雄司马迁。太史公,还有一条路,以您的才华和文笔,给皇帝写一封认错信,一定能让他改变主意,怎么样?时间不多了,您赶快写,小人拼了命,一定在天亮前,把信送到皇帝手中。太史公一动不动,然而借助昏暗的灯光,我能感受到无法遏制的愤怒在他心中升腾。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然而他不能容忍,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将士,遭人
43、污蔑。为此他奋起抗争,替李陵辩护,为此他不惜触怒龙颜。我凝神屏气,等待我的太史公做出决断,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四周寒气在凝结。终于,太史公打破沉寂,坚定地说:“谢谢你,但是,著成信史是我的使命。”也许,他想到过屈原的投江,想到过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到过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怎能接受世间的奇耻大辱。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东方发白了,牢外传来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愿受极刑而无愠色。”面对司马迁的坦然,我禁不住泪水滑落。千年之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
44、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我知道那“是史家之绝唱”,从远古传来。评语:以“假如我和司马迁生活一天”为题,开篇想象为李陵辩解的太史公在牢房里,把“我”设想为一个卑微的小吏,文章主体写“我”劝说司马迁向皇帝认错,可是司马迁拒绝了,他心甘情愿接受宫刑,说出了自己选择屈辱活着是为了完成太史公书的写作。文章通过这样的虚写,文章最后赞颂司马迁身陷囹圄却一心著史的高尚人格。【参考译文】:灌将军夫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是张孟,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受到灌婴的宠信,便推荐他,官至二千石级,所以用灌氏家的姓叫灌孟。吴楚叛乱时,颍阴侯灌何担任将军,是太尉周亚夫的部下,(
45、他)向太尉推荐灌孟担任校尉。灌夫带领一千人与父亲一起从军。灌孟年纪已经老了,颍阴侯勉强推荐他,(所以灌孟)郁郁不得志,每逢作战时,常常攻击敌人的坚强阵地,因而战死在吴军中。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父子一起从军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枢回来。但灌夫不肯随同父亲的灵柩回去。(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于是灌夫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了军中与他友好并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门,没有人敢再前进。只有两人和灌夫属下的奴隶共十多个骑兵飞奔冲入吴军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敌军几十人。不能再继续前进了,又飞马返回汉军营地,所带去的奴
46、隶全都战死了,只有他一人回来。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恰好有名贵的良药,所以才得不死。灌夫的创伤稍稍好转,又向将军请求说:“我现在更加了解昊军营垒中路径曲折,请您让我再回去。”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周亚夫报告,太尉坚决地阻止他。等到吴军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颖阴侯把灌夫的情况向皇上汇报了,皇上就任命灌夫担任中郎将。过了几个月,(灌夫)因为犯法而丢了官。后来到长安安了家,长安城中的许多显贵没有不称赞他的。汉景帝时,灌夫官至代国国相。景帝去世,当今皇上武帝刚即位,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必须驻扎强大的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调任灌夫担任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又把灌夫内调为太仆
47、。建元二年,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的兄弟。皇上恐怕窦太后杀灌夫,调派他担任了燕国国相。灌夫为人刚强直爽,好发酒疯,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对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凡是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他不但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反而要想办法去凌辱他们;对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许多士人,越是贫贱的,就更加恭敬,跟他们平等相待。在大庭广众中,推荐夸奖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因此而推重他。灌夫不喜欢文章经学,爱打抱不平,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办到。凡和他交往的那些人,无不是杰出人士或大奸巨猾。他家中积累的资产有几千万,每天的食客少则几十,多则近百。为了在田园中修筑堤塘,灌溉农田,(他的)宗族和宾客扩张权势,垄断利益,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颍川的儿童于是作歌唱道:“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浊,灌氏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