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灯下漫笔(节选)从容说课灯下漫笔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文中,鲁迅一方面深入了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得出一个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偏激却又深刻的结论,即中国几千年的封
2、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另一方面鲁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这两方面融为一体,互相补充构成了文章的主题。鉴赏时,结合背景和鲁迅思想,指导学生重点理解这一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本文结构严谨,浑然成篇。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五段)是全文的引子,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第二部分(第六至第十一段),回溯中国历史,阐明观点,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第三部分(第十二至第十四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
3、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鲁迅杂文,包含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因此文章的披情入理、情景交融的写法也是本文的一大鉴赏重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能力目标1.品味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2.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大量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实和文献典籍为据,多方提炼观点的方法。3.品味作品含蓄隐曲的语言风格,逐
4、步提高鉴赏能力。德育目标学习鲁迅先生敢于直面现实,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由小及大、以情推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理解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2.理解“人的价格”。3.理解“第三样时代”的内涵。教学方法1.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本文是这一单元中比较难以理解的文章,应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立足于把握文章主旨,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设置相关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也可由学生自主质疑。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的方
5、式,引导学生真正品读文章、理解文章、鉴赏文章。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拓展阅读空间,提高课堂效率,真正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实物投影仪 小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文意。2.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3.选择关键语句,鉴赏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鲁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快满70年了,自从他对我们的社会、人生产生影响以来,其影响力从未减弱过或消失过。作这样的猜想,大概并不为过几百年、几千年之后,无论历史的文化筛选多么苛刻,即使整个20世纪的中
6、国文化史只保留一个人的位置,站立在这个位置上的也只能是鲁迅。经典文化的品格在于经得起历史老人的淘汰、时间之流的冲刷,其意义在于对民族的成长、人类的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及其一生事业所作的崇高评价。我们相信,只要精神在,声音就永远不会消失。今天,我们有幸再次走近鲁迅,谛听鲁迅。(板书文题)二、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本文写于1925年春,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末期。但是鲁迅写作本文,并非仅仅着眼于当时的现实,同时也把视线移向深远的中国历史,并把当时的现实看作是以往历史的一个发展。古老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近百年帝国主义的侵入,又变
7、中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于是,中国人民除了长期遭受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又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始终处于牛马一般的奴隶地位。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北洋军阀很快篡夺了这次革命的政权,他们对外更加依靠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对内实行专制暴政,加紧压迫人民,摧残革命。鲁迅当时曾愤慨地说:“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了,虽然还只有十四年!”“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没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华盖集忽然想到三、四)不仅如此,北洋军阀还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了统治,大肆叫嚣“保存国粹”,帝国主义也极力鼓吹“中国必须尊孔
8、”,实现“古道之复兴”,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正如鲁迅所说:“反革命的空气浓厚透顶了,满车的祖传老例国粹等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针对当时的复古主义逆流,也针对当时的社会,鲁迅这一时期先后写下了再论雷锋塔的倒掉春末闲谈杂感导师等数十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而其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杰出代表作品是灯下漫笔。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1.听读。放录音,要求学生小声效仿跟读,听清字音,品味文中感情的起伏变化。2.字、词积累。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点字词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兑(,换)现 嗜(,特别爱好)好 时日偈(,何不)丧B.发祥(指发生吉祥的事) 编纂(,整理) 万姓
9、胪(,陈列、序列)欢C.国萃(,精华) 神往(心里向往) 数(,多次)见不鲜D. 厘(,整理)定 筵(,筵席)宴 降格(标准)以求选一学生回答。明确:D(A“偈”“曷”;B“发祥”应为“最初发生”;C“萃”“粹”)3.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钞票兑银事件的经过。(2)作者由这一事件产生的联想,得出推断: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3)作者对上述判断的论证。第二部分:(1)作者由第一部分的判断得出进一步推论:“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2)回溯中国的历史,得出“直截了当”的说法:“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10、。”第三部分:(1)讽刺当时的现实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2)结尾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四、初步鉴赏课文1.学生初读课文,每人写两个疑问上交(问题可大可小,小到词句,大到主旨皆可)。教师汇总,对有些问题可当堂作答,如有较深刻的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则留待讨论。教师可解释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或补充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1)解释关于货币贬值的知识。“货币”是政府信誉的一种表现,袁世凯想做皇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他的“宝座”都坐不稳了,更不要提信誉了,因此,他所发行的“钞票”要贬值;可是他所把持的政府却勒令商人、百姓照旧使用,百姓迫
11、于势力,只好阳奉阴违,才造成鲁迅“几乎要绝食 ”的困境。还可联系1947、1948年国民党反动政府摇摇欲坠之时物价飞涨,金元贬值的事实(2)纳粮:交赋税。(3)对文中“奴隶”的理解。“奴隶”是受剥削、爱愚弄、受迫害的对象。2.再读课文,沿波讨源,明确情理(1)教师明确鉴赏步骤鉴赏文章的情和理,首先要明确对何人何事抒情,就何人何事说理;其次要弄清人与事各有什么特点;第三明确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判断的;第四推断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2)学生读文章,师生互动,完成下列问题文中作者谈论的对象涉及哪几个方面?明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作者对这三个方面
12、的认识如何?明确: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对于统治者,作者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我们根据文意可推断出: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价格)。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作者在阐述自己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的时候,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明确:中国的老百姓,于百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作者无疑对此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但从文中“而且变了之后
13、,还万分喜欢”,“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于是便百姓胪欢了”等语句来看,又饱含了作者对中国百姓的怜悯、讽刺与批判,即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于统治者,作者始终在进行无情的嘲讽、愤怒的声讨、严厉的批判。作者认为中国社会还是循环于“两个时代”的怪圈中,百姓还在被践踏,被杀戮,所以,不满、沉重的感情是有的。但作者更有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希望中国跳出这两个时代的怪圈,走进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3)教师总结:文中饱含了作者强列的爱憎情感,有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的愤怒抨击,有对百姓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有对未来时代的
14、热切期盼。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3.精读全文,讨论下列问题。(1)如何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它与上下文有何联系?“我们”中包括鲁迅本人吗?(2)作者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试从文中找出上述论断的依据,然后谈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人的价格”该如何理解。(3)鲁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21世纪的曙光迎来了这样的时代了吗?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一句学生代表本组发言,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总结。明确:(1)文章前三段,作者
15、首先叙述了自己(以及普通百姓)所亲历的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这其中,作者的心情经历了乐意(兑换)不甘心(失去)、恐慌喜欢(复得)这样一个过程,由此得出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个结论。由钞票贬值后的“降格以求”和“非常高兴”,鲁迅看到了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自我满足、自我陶醉。“我们”当中应包括鲁迅本人,一是因为这是鲁迅先生在自己亲历的小事中思考得出的重大问题,二则体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2
16、)依据有: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头定了规则,则“万姓胪欢”了。中国历史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循环怪圈之中。由此可见,两个时代的概括和上下文密切关联。这两个时代是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的。人的价格,可以理解为做人的尊严、人格、价值等。(解说:这是教学难点,意在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由于传统文化中缺乏“人格”“尊严”的概念,故学生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教师无需统一答案,有见解即可)(3)鲁迅先生认
17、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路却是“复古”,或是“避难”,其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先生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由此可以得出,“第三样时代”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此题允许有不同的观点,但教师需把握原则:什么时候,真正争取到了“人”的价格了,也就迎来了“第三样时代”。教师总结:这三句话
18、是本文的关键语句,基本上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思路(现实历史现实未来)和主题思想(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奴性和奴才传统)。看来,抓一篇文章的关键句,是鉴赏文章主旨的捷径,是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所以鉴赏文章 ,应学会抓关键语句。(解说:本步骤的设计,避开了传统的段落划分、段意概括,力求抓住文章叙述重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精读,从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讨论题到开放型题目的设计,无不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鉴赏的本来面目)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2.下面三段文字都是为纪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的,试比较分析各段所蕴含的感情。(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2)“这种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恤,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3)“他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的光荣,因此觉得他们虽然死的可惜,却也死的可爱。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应以此自慰,并继续他们的工作,总不应在这亡国时期过一种糊涂生活。”(林语堂悼刘和珍和杨德群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