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读导引】一大主题: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历程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
2、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1)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2)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1在新政期间,国家不再干预劳资纠纷,而是以总资本家身份,在激进劳工运动的配合下,迫使垄断资产阶级承认劳工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劳工处境。这反映
3、了()A政府损害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新政使用激进手段调整经济C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D新政改变了政府部门的职能C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允许工人阶级成立工会、进行集体谈判,改善劳工处境,这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罗斯福新政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经济政策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存续时间1618世纪18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70年代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实践措施鼓励建立手工工
4、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资本家自由经营,消除关税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兴衰原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消除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伯恩斯等人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
5、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材料旨在说明 ()A社会普遍存在不平等B自由市场经济存在弊端C弱势群体缺乏社会保障D工人缺少政治诉求的渠道B材料说明,在1770年至1870年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工人所受剥削严重、工人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社会福利没有建立等众多问题,A、C、D三项都只是材料信息的一个方面,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反映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故B项正确。三、苏俄(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1军事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怀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忽视了苏俄落后的国情,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6、,最终被迫走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2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其本质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3权威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党内一直存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力量,他们主张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要求限制以至消灭耐普曼和“富农”,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用计划原则取代市场机制。这些人在列宁逝世后取得统治地位,逐渐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些内容,主要表现在:(1)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
7、农”,而且消灭了全体小生产者农民,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口,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2)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也造成了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3)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斯大林模式。3有学者指出,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视重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这意味着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如人们获得诸如冰箱、收音机和汽车等消费品之前,政府建设了钢铁工
8、厂和水力发电站。材料主要说明斯大林模式()A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满足了人民对消费品的迫切需求C设定了过高的远离现实的生产目标D发展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D根据材料“首先重视重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人们获得消费品之前,政府建设了钢铁工厂和水力发电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下的工业化是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一、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9、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4世界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A都是为解决当时
10、本国的经济困难B都是以国家力量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C其道路都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D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而开创的,故A项正确;B、C两项均不符合罗斯福新政,故错误;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D项不符合苏联,排除。二、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2)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
11、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改革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改变国家性质的前提下,运用市场规律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作为遭受经济危机冲击的资本主义大国,暂时抛开意识形态之争,大胆地干预经济,用计划的手段结束了经济的混乱,抵抗了危机,使国家经济走上正常的轨道,同时进行的社会改革也深刻地改善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现在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主要方式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对我们来说,目标只有
12、一个,但我们可用的手段是多元的,只要有益于我们的经济建设、只要有益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我们都能采用。请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并从中提炼观点进行论证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多个观点,论述时要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各国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论述: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需要根据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经济。示例二:观点:生产关系的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论述:在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颁布新经济政策,运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大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罗斯福推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缓和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行改革开放,成功运用市场手段,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