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共100分)一、单选题(共60分,每题1.5分)1使用农药来防治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B棉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C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农药对棉红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2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有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A0项B1项C2项D3项3如图表示生
2、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表述,错误的是A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捕食者的进化B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生物的进化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5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B突触小体可以和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C冬天,由于产热增多,机体会通过调节增
3、加散热,以达到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6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相比,中含有蛋白质多B红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不会引起pH发生大幅度变化C中的氧气到达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D肌肉细胞缺氧时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其pH会维持恒定7人脑内有一种“沉默突触”,它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你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A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B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C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神经递质的酶D突触小体能够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8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
4、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9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B自身兔疫病,肌肉痉挛C过敏反应,肌无力D过敏反应,肌肉痉挛10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
5、不正确的是( )A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B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C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D若ab=bd,如刺激C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11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 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ABCD12学习了“促胰液素的发现”
6、的相关科学史,你认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胰腺分泌 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ABCD13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表示物质,促进或抑制的产生,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该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低于B处B若该器官为甲状腺,则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浓度A处低于B处C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若该器官为骨骼肌,则可表示胰
7、高血糖素,可表示肌糖元分解产生的葡萄糖14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C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15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的结果。如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进入低温环境后,图中信息分子A、B、C、D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B与调节方式乙相比,甲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大、反应迅速、局限准确C由图丁可知,B淋巴细胞
8、增殖分化通常需要信息分子E和抗原的共同作用D信息分子A、B、C、D、E的化学本质均为有机物,其中B、C、D为蛋白质16有关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是躯体感觉和内分泌调节的主要中枢B下丘脑有冷觉和热觉的最高级中枢C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间接调节血糖平衡D下丘脑分泌促激素,影响内分泌腺功能1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18
9、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抗原都是外来异物吞噬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A2项B3项C4项D5项19如图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生长素浓度大于h时抑制生长B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C若幼苗表现出向光性,且向光侧的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浓度大于f小于2fD若水平放置幼苗表现出根向地性,近地侧浓度为g,则远地侧浓度可能为2f20如图所示,若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的A点(为1010 mo
10、l/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作用效果相同BA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C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D在太空中根的生长将不同于图中的弯曲生长,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21如图是植物激素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相对根而言,茎对IAA和GA更敏感BIAA浓度为b时,根不生长CIAA浓度大于c时,茎的生长受抑制D仅IAA表现出两重性,GA无两重性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2,4-D可杀除禾谷类田间双子叶杂草是由于双子叶植物对2,4-D的敏感性强B
11、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过程中存在生长素与乙烯的对抗作用C赤霉素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D喷洒脱落酸可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23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减少和产生渴觉D若A代表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24为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还是将生长素分解,某研究性课
12、题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图1中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放置到图2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原因是生长素促进了细胞生长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四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D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25将生长两周的番茄幼苗叶片分别进行A、B两种处理(A处理:不同浓度的IAA溶液处理;B处理:在不同浓度的IAA溶液中分别加入适宜浓度的乙烯处理),3h后测定细胞膜的透性,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低浓度IAA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乙烯可显著增
13、加细胞膜的透性C高浓度的IAA可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进而增大细胞膜的透性DIAA和乙烯通过增加细胞膜的透性促进番茄的生长和发育26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如图为肾上腺素在不同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a和图b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图b和图c结果不同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B当人处于危险环境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C肾上腺素通过催化多种化学反应调节生命活动D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27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发烧时采用加
14、盖棉被,增加排汗通来辅助降低体温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人体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A二项B三项C四项D五项28图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X、Y代表激素名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血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B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图中A液增多C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与图中Y激素分泌过量有关D图中甲既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又能分泌激素,还能受激素调节29下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
15、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光暗信号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过程, 属于神经调节B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直接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则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激素C光暗信号可以周期性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DHPG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30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细胞,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A甲、乙分别是胰岛细胞、肝脏细胞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抑制过程C激素a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31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
16、是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C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D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32某研究学习小组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ABCD3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进行对照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进行对照C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进行对照D图中向光弯曲生长的是3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具有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的能力B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C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
17、话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35人体内的T细胞分两类,第一类:杀伤T细胞(Tc),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第二类: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Tc能发挥作用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识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h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成,并在胸腺中成熟的B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则依赖于Tc发挥作用,予以清除C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可能出现自身免疫病D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36已知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挥免疫功能来
18、消灭该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都能对该病毒进行识别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特异性吞噬新型冠状病毒,依赖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C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无论是否侵入细胞,都可以与抗体结合并被清除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7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下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上图表示缩手反射过程,细胞膜上的F表示受体蛋白B若上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C若上图表示血糖
19、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内糖原含量上升,则代表胰岛A细胞D如上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3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B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C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直接由记忆细胞分泌,因此抗体产生量更大,反应更快更强D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并且都具有特异性3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有几项 ( )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分别与重力、光照方向有关 生长
20、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生长的效果不相同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与成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都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40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规模较大的二倍体动物种群中,AA、Aa的基因型频率均为40%,含a基因的雄配子有50%不育,种群中的个体随机交配一代后,Aa个体所占比例是( )A1/16B9/20C2/5D3/10第II卷(非选择题,共
21、40分)41(本题10分)图 1 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 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 1 中a是由于河流产生_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 b 产生品系 1 和品系 2,过程b 的实质是_,物种 1 和物种 2 形成的标志 c 是_。(2)假设图 2 中种群无基因突变,个体间自由交配,则该种群在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 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 的基因型频率为_,在 Y4 时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中的A 基因频率为 50%,若种
22、群甲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种群中基因型为 AA、Aa 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 20%,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数量减少 20%,则一年后 a 的基因频率约为_ ,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的比例约为_ 。(结果均保留 2 位小数)(4)已知种群乙中小鼠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 b 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bb、 XbXb、XbY 等均为纯合子)。现有一对小鼠杂交,F1 小鼠共 98 只,其中雄鼠 32 只,则 F1 小鼠自由交配所得 F2 成活个体中,B 基因的频率为_(分数形式表示)。42(本题10分)人体在特殊情况下,会产生针对自身细胞表面某些受体的抗体。如重症肌无力是由于
23、机体产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该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如甲图所示)。“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乙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在正常人体内,兴奋到达神经肌肉突触时,储存在_中的乙酰胆碱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兴奋,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导致_和_,使乙酰胆碱受体数量_和功能部分丧失,表现为重症肌无力。(2)根据乙图分析: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Y激素的分泌量_,X激素的分泌量_。由此判断,Graves
24、氏病患者的体温往往比正常人_,但该病患者自身的产热量_散热量。(3)在“重症肌无力”与“Graves氏病”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都是_,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4)由上述分析可知,人体的稳态调节的机制是_。43(本题10分)图1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AD表示激素。图2为人体激素的两种作用机制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受到寒冷刺激时,皮肤中的_兴奋,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激素B、C分泌量增多,机体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此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若B增多则会抑制_的相关分泌活动,造成相关激素分泌减少。(2)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
25、,生成水分多,皮肤散失水分少,内环境的渗透压_,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_激素少,_对水分的重吸收少,尿量多。(3)由图2可知,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_功能。血糖浓度降低时,促进胰岛内的_细胞合成和分泌激素D,通过图2中的机制_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激素C与受体2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促DNA_形成物质b。43(本题10分)图甲为一株水平放置的燕麦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乙和图丙为横放后14处生长素相对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时的生长素浓度,虚线上方代表抑制时的生长素浓度,虚线下方代表促进时的生长素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1) 通常情况下幼苗
26、根尖或者芽尖产生的生长素通过_方式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图甲中横放的燕麦幼苗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_刺激,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而分布不均。(2) 图乙中A1曲线对应图甲_(填序号)处的生长素相对浓度变化,A1和A2曲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的特点;测量可知,图乙中C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低,原因是_。(3)为探究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发生在胚芽鞘尖端还是尖端以下部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实验过程:对硬纸盒的处理是_,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分别将云母片插入在下图所示的位置,一段时间后观察a、b、C三组燕麦胚芽鞘的
27、生长状况,请预期结果与结论:I:如果a直立生长、b弯向光源生长、c弯向光源生长,则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部位是_。:如果a_、b_、c弯向光源生长,则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_。参考答案1D【解析】【分析】【详解】效果越来越差是因为农药对有抗药性的棉红虫进行了选择,使它们存活下来,故D正确。红铃虫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农药对其进行选择,故A、B错误。红铃虫不会对农药产生隔离,故C错误。2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
28、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生物的变异是不定性的,环境选择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错误;生殖隔离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错误;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是可遗传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29、如多倍体的形成。3C【解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2.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表示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正确;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30、D错误。故选C。4C【解析】【分析】【详解】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A正确;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B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5B【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2、突触的类型: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详解】A、溶菌酶不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唾液腺等细胞产生的,A错误;B、突触小体可以和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轴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B正确;C、冬天,由于散热增多,机体会通过调节增加产热,以达到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错误;D
31、、目前认为,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从而达到稳态,需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参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错误。故选B。【点睛】理解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突触的类型、体温的调节过程及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A【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动物的某组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掌握情况。【详解】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为血浆,为组织液,因此与相比,中含有蛋白质多,A正确;红细胞中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会有CO2的产生,B错误;(红细胞)中的氧气
32、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的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共计4层膜,氧气是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因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C错误;肌肉细胞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浆)中会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产生H2O和CO2,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最终使的pH 维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D错误。【点睛】疑难点拨血浆pH调节的过程如下:7B【解析】【分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由此推断,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是由于突触小泡不能
33、合成神经递质,或者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从而导致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详解】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将信息传递给突触后膜,题干表明,“沉默突触”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的原因是突触前膜没有释放神经递质,或突触后膜上没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8A【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即使神经递质作用的时间更长,进而使
34、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而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故使下一个细胞保持静息电位。【详解】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正确;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会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C错误;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9A【解析】试题分析: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作为异物进行攻击,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中称自身免疫疾病,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
35、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解:A、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自身物质)作为异物进行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A正确;B、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因此肌肉不会持续收缩,B错误;C、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中不存在过敏原,不是过敏反应,C错误;D、由C、B分析可知,D错误故选A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0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显示了3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在A、B神经元之间,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后膜,在B、C神经元之间,B是突触前膜,C是突触后膜,三个神经元之间形
36、成了2个突触。【详解】A、图示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A正确;B、在B、C神经元之间,B是突触前膜,C是突触后膜,若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B正确;C、静息时,外正内负,兴奋时外负内正,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C正确;D、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如刺激C点,兴奋可以传至d点,但不能传至b点,因此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错误。故选D。【点睛】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1A【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而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
37、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突触处信号传递方向是单向的。2、图示为蟾蜍屈肌反射的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1为感受器;2为传入神经;3为神经中枢;4为传出神经;5为效应器,根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观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详解】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A点与效应器之间不需要经过突触传导,所以刺激A点,都会引起肌肉收缩,与药物无关。而B点到效应器之间必须经过突触传导,将药物放在C点(
38、突触间隙),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而将药物放在A点(神经纤维),则不影响B点到效应器的传导,说明此药物“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所以正确。故选A。【点睛】抓住题干中该实验的目的: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对神经细胞之间有作用,二是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起作用。12A【解析】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错误;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正确;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正确;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正确;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不会引起促胰液
39、素的分泌,不会引起胰液增加,错误。13D【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A、若该器官为胰腺,其分泌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饭后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
40、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要增加,则胰岛素浓度A处低于B处,A正确;B、若该器官为甲状腺,则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浓度要增加,甲状腺激素浓度A处低于B处,B正确;C、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抑制下丘脑的作用,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D、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产生葡萄糖,D错误。故选D。14D【解析】【分析】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详解】A、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B、给切
41、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C、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故选D。【点睛】15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是神经递质,B是抗利尿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E是淋巴因子。【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进入低温环境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图中的信息分子A神经递质、C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但B抗利尿
42、激素的释放量减少,A错误;B、调节方式甲为神经调节,乙为体液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局限、反应迅速,B错误;C、信息分子E为淋巴因子,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D、信息分子A所示的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其中的一氧化氮属于无机物,D为甲状腺激素,本质为氨基酸衍生物,D错误。故选C。16C【解析】【分析】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大脑皮层是温
43、度感觉、渴觉等的中枢。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储存在垂体,由垂体释放。【详解】躯体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冷觉和热觉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可通过某些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间接调节血糖平衡,C正确;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影响某些内分泌腺(如甲状腺)的功能,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下丘脑在维持稳态过程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17A【解析】【分析】【详解
44、】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不会发生定向运输,随体液运输,A错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够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增加产热,人体遇冷时,该激素含量会增加,B正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下丘脑产生的神经调节,C正确;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8B【解析】【分析】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
45、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
46、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详解】人体内部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错误;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正确; 过敏反应一般不损伤组织细胞,正确; 体液中的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错误; 其中共3项正确。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原理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
47、理解层次的考查。19D【解析】【分析】观察实验曲线,在坐标轴上方的均为促进,只是在0g区间,促进效果越来越强;gh区间促进效果越来越弱;当浓度大于h时,表现出抑制现象。【详解】A、除草剂的原理是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抑制杂草的生长,所以应该选择一个在抑制范围的浓度,需要大于h,A正确;B、顶端优势是顶芽的生长素在侧芽积累,侧芽浓度高,抑制其生长,大于h,B正确;C、向光生长的原理是,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背光侧,所以背光侧长得快弯向光源生长,两者均为促进效果,C正确;D、根向地性,向地侧的浓度大于背地侧,背地侧促进,向地侧抑制,所以近地侧的浓度应该大于h,D错误。故选D。【点睛】需要注意的是,曲线
48、的下降不一定代表抑制生长,只有曲线进入坐标轴下方的区间才为抑制区间。20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C点之前,都是促进作用,其中A点对应的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点之后,都是抑制作用。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所以根弯向地下生长,即根的向地性。【详解】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图中显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可能有相同的效果,A正确;AC范围内属于促进作用,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D范围内属于抑制作用,B错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抑制生长,相当于曲线CD段浓度,C错误;在太空中,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仍然
49、适用于根的生长,但由于太空中重力为0,所以a、b两侧生长素浓度相等,根水平生长,D错误。21D【解析】【分析】生长素、赤霉素均能促进茎段生长,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I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根的敏感性大于茎;GA具有促进作用,没有两重性。【详解】A、对IAA而言,根的敏感度更高,A错误;B、IAA浓度为b时,对根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表现为正常生长,B错误;C、IAA浓度大于c时,对茎的促进作用减弱,C错误;D、从图中看出GA没有表现为抑制作用,所以没有两重性,仅IAA表现出两重性,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易错点是区分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理解两重
50、性必须要体现为抑制作用。22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每种激素的作用取决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根据各种植物激素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及应用,分析选项进行判断。【详解】A、2,4-D为生长素类似物,其作用具有两重性,由于双子叶杂草相较于单子叶作物对2,4-D的敏感性更强,可利用一定浓度的2,4-D处理,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促进单子叶作物生长,A正确;B、生长素能抑制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乙烯能促进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二者存在对抗作用,B正确;C、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促进果实的发
51、育,引起无籽葡萄的形成,C正确;D、喷洒细胞分裂素能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D错误。故选D。23D【解析】【分析】【详解】A.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A项错误;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都代表传出神经,B项错误;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多和产生渴觉,C项错误;D.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概念图为情境考查血糖平
52、衡调节、神经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抓住题图中箭头所隐含的关键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24C【解析】【分析】若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则生长素含量=,且=。若单侧光引起生长素的分解,则生长素的含量=,且=。【详解】A、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为=,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A正确;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B正确;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有单侧光,C错误;D、如果胚芽鞘的长
53、度关系为cabd,说明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为=,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D正确。故选C。25D【解析】【分析】根据A曲线可知,在无外源乙烯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IAA溶液处理,IAA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组加乙烯处理后,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与A组高浓度处理变化趋势具有平行关系,可以对这一实验现象提出合理假说:当IAA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膜的透性。【详解】A、在低浓度IAA和无外源乙烯时,IAA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显著,A正确;B、比较A组和B组,可见乙烯能显著增大番茄幼苗叶片细胞膜的通透性,B正确;C、B组加乙
54、烯处理后,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可以推测当IAA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膜的透性,C正确;D、通过本实验并不能得出IAA和乙烯通过增加细胞膜的透性促进番茄的生长和发育的结论,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6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肾上腺素的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分析图示可知:图a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肝细胞,图b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血管细胞,导致结果不同,图b和图
55、c中的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导致结果不同,A正确;当人处于危险的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骨骼肌中血管舒张,使血液更多的流向骨骼肌,增强机体运动能力,B正确;肾上腺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但不起催化作用,C错误;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因此肾上腺素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27B【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56、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于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存在组织液。正确。对高烧病人,可以采取辅助措施降低体温,但不能加棉被,否则会使散热渠道不畅,导致体温的上升,错误。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多,所以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回流形成淋巴,淋巴增加,正确。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错误。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增多,则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正确。【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间的关系,内环境稳态失调症,对
57、于内环境组成和血浆、组织液、淋巴间的关系的理解及对各种内环境稳态失调症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28A【解析】【分析】分析图示I: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图中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X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Y是促甲状腺激素,为促进作用,是抑制作用。【详解】A、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能产生CO2,A错误;B、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A组织液增多,B正确;C、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是缺碘导致图II中甲状腺激素无法合成,导致是抑制作用减弱,X、Y激素分泌过量而促进甲状腺代偿性肿大,C正确;D、图II中下丘脑甲既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又能分泌激素,还能受激素调节,D正确。故选A。【点睛
58、】29B【解析】在光暗信号的刺激下,视网膜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的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松果体,进而引起褪黑素的分泌,可见,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通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神经递质,B错误;光暗信号的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影响雄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C正确;HPG轴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是: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睾丸增加雄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雄性激素的含量过高时
59、,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可见,HPG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D正确。【点睛】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的基本模型如下: 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反馈调节:如图所示,“相应激素”的含量变化,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影响“相应激素”的分泌量。30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器官甲能产生a、b两种激素,其中a激素能降低血糖,代表胰岛素,b激素能升高血糖,代表胰高血糖素,则器官甲代表胰岛,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60、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即过程、合成糖原即过程、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A正确;B、激素a、b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合成肝糖原,B错误;C、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C正确。D、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血糖的调节过程解题时首先要能够通过血糖调节的过程识别图中的各标号所代表的含
61、义,注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31C【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血浆,乙表示淋巴,丙表示组织液据此分析作答。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A错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而甲表示血浆,其中没有血红蛋白,B错误;丙和乙中蛋白质含量均低于血浆甲,组织液中氧气也是血浆中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的,所以也低于血浆,C正确;胰腺分泌的消化酶随胰液由导管直接送到小肠,不会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D错误。32C【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元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神经元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大量外流造成的,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由于Na+大量内流造成
62、的,动作电位形成后,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若利用药物彻底阻断K+通道,这会影响静息作电位的形成或恢复有关。【详解】A、图中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量减少造成的,A错误;B、图中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受阻造成的,B错误;C、图中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可能是K+外流受阻造成的,C正确;D、图中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进一步变大,分析处理后可能是Cl内流造成的,D错误。【点睛】关键: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大量外流造成的,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由于
63、Na+大量内流造成的即可分析。33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向光性实验图中:胚芽鞘直立生长;切除了尖端,胚芽鞘不能生长;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胚芽鞘上加上不透光的锡箔帽,不能感受单侧光照射,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锡箔套在基部,不影响胚芽鞘尖端的感光,所以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在直射光下不能生长。【详解】结合前面的分析,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进行对照,A正确;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有无尖端,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进行实验,B错误;
64、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有无单侧光,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进行实验,C错误;图中弯曲生长的是,不生长的是,直立生长的是,D错误。【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注意设计对照实验需要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尤其是要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唯一的自变量。34D【解析】试题分析: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常常通过控制低级中枢比如脊椎来直接控制四肢活动的能力,A错;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因为兴奋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而不能反过来,B错;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C错;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
65、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兴奋的传导、传递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35C【解析】【分析】【详解】辅助T细胞(Th)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成熟胸腺,A正确;Tc能发挥作用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识别,所以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则依赖于Tc发挥作用,予以清除,B正确;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则不能形成糖蛋白CD8,导致Tc不能发挥作用,可能出现免疫缺陷病,C错误;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说明其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
66、免疫,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明确每一种免疫细胞的作用,结合题干信息分析答题。36D【解析】【分析】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以引起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免疫系统除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可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为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毒,A错误; B、吞噬细胞可以识别并吞噬病原体,但是不能特异性识别,B错误;C、抗体只能结合细胞外的病毒,不能进入到细胞内,C错误;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
67、,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时事热点,主要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的相关过程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作答。37C【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细胞产生的物质E能够通过细胞外液的运输,到达细胞,与细胞上的相应受体蛋白结合,从而传递相应信息。2、生物体中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详解】A、如果表示的是缩手反射,则E表示的是神经递质,F表示的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A错误;B、如上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B错误;C、如上图表示血糖调节
68、过程,且E与F结合后,内糖原含量上升,则代表胰岛B细胞,C错误;D、如上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C。38B【解析】【分析】【详解】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A错误;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B正确;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由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分泌,因此抗体产生量更大,反应更快更强,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抗体和淋巴因子,并不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也不都具有特异性,D错误。【点睛】1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
69、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2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分析:(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2)二次免疫反应: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更快、更高、更强,如下图:39A【解析】【分析】【详解】琼脂是一种化合物,不具有选择透过性,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因此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
70、照和重力无关,但横向运输与重力、光照方向有关,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某植物器官的作用曲线显示,在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促进生长的效果相同,错误;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而不是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错误;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有促进作用,但不能促进果实的成熟,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表现之一为: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错误;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根对生长素较茎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
71、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使根表现出向地性,但对茎而言,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的生长所起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使茎表现出背地性,因此根的向地生长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茎的背地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不影响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是因为失去了地心引力的作用而导致生长素均匀分布,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 B、C、D三项均错误。故选A。40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
72、代。随机交配过程中等位基因也遵循分离定律,随机交配可以以种群为单位,先计算雌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然后按照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方法,计算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比例。【详解】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则种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该种群雌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3:2,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也是A:a=3:2,由于有50%的a基因的雄配子致死,所以该种群产生的雄配子A:a=3: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9:9:2,其中Aa占9/20。故选B。41地理隔离 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Y1Y3 18% 不一定 45.45% 18.18%
73、 10/11 【解析】【分析】1、分析图1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c表示生殖隔离。2、分析图2可知:图中Y1-Y3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OY1和Y3Y4段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不发生进化。3、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如下: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详解】(1)图1中3是由于河流产生了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和品系2,此时还是同一物种,所以过程b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
74、群的基因频率。而物种1和物种2形成的标志c是产生生殖隔离。(2)分析图2可知,在Y1Y3阶段A的种群基因频率在改变,所以在此段时间内发生了生物的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为0.9,则a基因频率为0.1,推知该种群中Aa 的基因型频率为20.90.1100%=18%,在 Y4时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中的A 基因频率为 50%,则可知a 基因频率为 50%,种群甲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50%和25%。假设种群甲个体数量100个,AA、Aa和aa分别为25、50、25个,若种群甲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20%,AA和Aa个
75、体每年增加2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为(25-2520%)=20个,AA为25+2520%=30个,Aa为50+5020%=60个,a基因频率约为(202+60)(302+202+602)100%=45.45%。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的比例约为20110100%=18.18%。(4)已知种群乙中小鼠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 b 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bb、 XbXb、XbY 等均为纯合子)。现有一对小鼠杂交,F1 小鼠共 98 只,其中雄鼠 32 只,则可知雌鼠66只,可知雄鼠中有致死个体XbY,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 XBY,F1 小鼠(XBXB、XBXb、XBY
76、)自由交配所得 F2 成活个体中,XBXB:XBXb:XBY =3:1:3,假设只有7个个体,可计算出B 基因的频率=(32+1+3)(32+12+3)100%=10/11。【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42)突触小泡 乙酰胆碱受体被胞吞并分解 未胞吞的受体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 减少 减少 增加 高 等于 抗原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解析】【分析】分析甲图:左侧的突触上,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抗体结合后被胞吞并分解;右侧的突触上,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抗体结合从而无法与乙酰胆碱分子结合,导致乙酰胆碱无法发挥作用,表现为重症肌
77、无力分析乙图:X激素是甲状腺激素,Y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由于Graves氏病患者产生的抗体与受体结合后会发生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效应,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抑制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因此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由于病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较多,新陈代谢旺盛,体温会偏高【详解】(1)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图可知,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导致乙酰胆碱受体被胞吞分解和未被胞吞的受体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结果合乙酰胆碱量减少和功能部分丧失(2)据图乙所示,X为甲状腺激素,Y为促甲状腺激素“Graves氏病”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
78、的抗体,且生理作用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该抗体及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甲状腺分泌更多的甲状腺激素(X),X抑制垂体继续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使绝大多数组织耗氧量加大,产热增加,因此体温一般比正常人高,但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3)对于“重症肌无力”与“Graves氏病”患者来说,体内的乙酰胆碱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都是抗原,从而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4)人体内环境在神经、体液及免疫调节共同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点睛】【点睛】本考查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考生在分析图甲时能够进行图文转换,根据题
79、图进行解答;能够识别图乙中激素的名称,识记体温调节的机制,明确体温恒定时产热等于散热43主动运输 重力 2 两重性 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一侧开孔 胚芽鞘尖端 a弯向光源生长,b直立生长、c弯向光源生长 尖端以下部位 【解析】【分析】甲图中,1侧浓度较低,促进生长;2侧浓度较高,抑制生长,对应图乙,即图乙中A1表示2侧,A2表示1侧。3侧生长素浓度低于4侧,均促进生长,对应丙图,3对应B2,4对应B1。【详解】(1)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图甲中横放的燕麦幼苗受到重力的影响,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分布不均匀,出现弯曲生长。(2)图乙中A1曲线对应图甲2处的生长素相
80、对浓度变化,即浓度升高,抑制根的生长,A1浓度较低,促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由于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图乙中C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低。(3)要探究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发生在胚芽鞘尖端还是尖端以下部位, 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云母片插入的位置,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将燕麦胚芽鞘放入一侧开口的硬纸盒中,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实验组云母片分别插入尖端、尖端下部,对照组不插入云母片,一段时间后观察a、b、C三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状况。I:若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的部位在尖端,则a尖端不能发生横向运输,直立生长;b和c尖端可以发生横向运输,出现弯向光源生长。:若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下部,则a和c尖端下部可以发生横向运输,故出现向光弯曲生长;b尖端下部不能发生横线运输,故直立生长。【点睛】是否生长看有无生长素,是否弯曲生长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