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639.18KB ,
资源ID:13089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089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版块一 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前期 第10讲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生用书.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版块一 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前期 第10讲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生用书.docx

1、第10讲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3.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4.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选择性必修1P4447】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起源:西周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们寻找治国新思想。(2)法治早期国家已有法律

2、。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3)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表现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法治商鞅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德治与法治之争的抉择儒家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宜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2

3、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3)唐朝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制度:即重视“律”,又重视“例”。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2)儒学发展: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4、(3)基层教化宋朝: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明朝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知识点二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P98102】1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户籍、宗室籍、宦籍和市籍等汉朝西汉时,百姓编户入籍后,便形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朝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

5、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社会治理

6、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1.名师点拨“敬天保民”敬天,即必须以崇敬的态度对待上天;保民,即以爱护的态度治理百姓;天命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依据是“德”。2学习情境战国时期的法治思想春秋左传记载:“(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思考:子产临终前“舍宽

7、取猛”的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3视野拓展教化与法律的一致性以礼为主要内容的教化之所以能作为国家法律秩序观念向民间传输的渠道,根本原因在于礼与国家法精神和内容的一致性。从西汉时期的“引经决狱”开始,礼的精神和内容不断地向法进行渗透,最终形成“一准乎礼”的唐律。以唐律为例,借以窥视中华法系“礼法融合”特征,以论证礼的渗透直接导致了符合国家意志的民间法律秩序的形成。汪雄涛法律文化视野下的教化大小传统之间的沟通桥梁解读:自秦汉至清末的整个封建时代,“礼”的精神不断法典化,唐律的出现,标志着“礼”与“法”融合的完成。4.学术情境传统法律文化的得与失陆栋良在传统中华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中指出:“我国传

8、统法律文化强调的道德教化、守法精神、推崇德治和追求和谐等精神,依旧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法律文化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与现代法治精神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法律文化?5学术情境吕氏乡约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中记载:“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思考:据此概括这一时期“乡约”的主要内容。6概念阐释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7构图解史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8学术情境古代乡村自治社会是一种自律社会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

9、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思考:古代乡村自治自律的基础是什么?9.学习情境丰图义仓丰图义仓,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是中国所存无几的清代大型粮仓之一。思考:义仓在古代救荒中有何作用?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礼法结合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学术前沿古代的乡约制度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

10、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思维激活材料反映了乡约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史料实证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特点史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可继承的思想资源。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法律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机遇中国法律思想的基本范畴,诸如德刑关系、民本、礼治、德治、人治、法治等,都在这一时期确立起来。经过争鸣和辩驳,各学派相互借鉴与吸收。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将

11、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董仲舒神化皇权、改造新儒学,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历朝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摘编自付银中国近代法律观念的转型解读史料分阶段介绍了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礼法结合,汉代法律儒家化,唐代礼法结合全面形成。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历史解释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1)夏商周三代“刑”“礼”并立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

12、人民。但这一时期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前536年)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前513年)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刑罚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秦代崇尚法治。秦律“密于凝脂”。(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隋唐时期,唐律疏议完成了“礼教”与“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如何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案件成例作

13、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唯物史观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1)国家主义: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奴隶社会君主的“命令”即法律,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2)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3)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各州官僚各种特权。(4)诸法合体: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

14、编纂的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探究点二仁政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术前沿古代户籍制度特点古代户籍制度的几个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古代户籍制度既具有等级性,又具有平等性。等级性表现在分类管理上,比如有宗室属籍、官户和编户齐民阶层之分,平等性体现在不同种类的户籍在法律地位上具有一定意义的平等。第二,既具有封闭性,也具有开放性。封闭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流动(空间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改变)的限制上,而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空间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允许一定程度的变化。第三,既具有宗法血缘性,也具有地缘的行政性。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思维激活 户籍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社会安定或者动荡的晴

15、雨表。在户籍制度正常运转时,古代王朝往往呈现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而一旦户籍制度的功能出现障碍,并且日益严重的话,则预示着社会已经蕴藏着严重的危机,并且即将爆发。核心结论古代地方治理的历程(1)第一阶段:夏商周到隋朝。乡里制度形成,具有一定自治功能;乡官主要是官派产生,享有俸禄品秩官职的选任体现道德性。(2)第二阶段:隋朝到宋朝。乡里制向保甲制、乡官制向职役制转折;乡和里的地位下降,乡里自治功能弱化;官方控制与统治加强。(3)第三阶段:从王安石变法到清代。乡里制转变为职役制;县成为基层行政组织,地方乡里自治色彩日趋淡化。史料实证古代中国的社会保障史料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

16、歉饥就有5 079次。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解读摘自现代学者论文。从时空观念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探究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历史解释中国古代乡村基层治理的特点(1)宗法

17、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住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2)忠孝治理乡村。家国意识反映在乡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忠孝治村,忠和孝作为两种重要的价值观,维系了乡村的政治秩序。(3)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乡绅有限自治。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

18、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4)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家国情怀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2)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并设立专门机构实施救助,体现一定的社会文明。如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明朝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3)社会救济方式多种多样:有积储备荒,政府设专门机构实施救助;宗族内部救济;慈善机构实施救济;以富济贫;等等。(4)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

19、渐增大。(5)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命题溯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2020新高考海南卷,2如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剖析领悟正确答案演练12021全国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

20、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演练22021新高考辽宁卷,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演练32020新高考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

21、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2022山东济南历城二中开学考试隋朝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22022山东淄博部分学校考试如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22、和控制已失效32022山东青岛期末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的“保甲制”,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这可以说明,当时()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官场腐败威胁长治久安C地方出现分离倾向D国家治理机制需要调整42022山东济南诊断考试 “钱帛并行”是隋唐时期货币制度的一个特征。绢帛“当作流通手段发生机能”,成了“货币商品”,和铜钱同时流通。绢帛是唐朝与四周各民族交往的主要手段,还远销到中亚、西亚、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据此可知“钱帛兼行”的主要原因是()A唐代绢帛拥有广阔的市场B唐代绢帛的制作世界领先C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度D民间囤积

23、铜钱造成“钱荒”第10讲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必备知识自主学习2提示:礼崩乐坏,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从以德服民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4提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精髓进行转化创新。5提示:扬善惩恶、道德教化。8提示: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9提示:义仓是古代中国救荒仓储制度的主体之一,在救荒活动中,义仓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社会稳定、民生安泰作出了贡献。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提示:特点:源远流长,渐臻完善,唐朝时最终定型;援礼入法(或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人伦入法(或伦理纲常法律化),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色;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特色;重刑法轻民法,强调

24、以法禁民,漠视人权保障。探究点二提示:具体表现:设置保障机构,开展政府救济;成立民间互助团体,发展民间互助。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严重;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宗法观念的影响。命题溯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答案:B演练1解析: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项;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项;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

25、背离,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项。答案:B演练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答案:B演练3解析: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社会形成了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和“尊祖敬宗”的文化认同,形成了基本

26、的生活秩序,使乡村得以基本实行自治和自律,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社会分裂与统一并存,分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乡村基本实行自治,强调“自律”,并未形成健全完备的法律制度,故C项错误;乡村社会也是政府管辖的一部分,“脱离政府的管控”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B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政府明确规定了百姓需担负的赋税、徭役量,而且要求地方官员核验,此举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赋税徭役征收,D项正确;材料中是明代赋役制度的相关规定,这一规定并不会增加劳动力人口,排除A项;材料涉及赋役制度,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赋税

27、徭役征收会加重百姓负担,向农民征派赋役是为了保证国家收入,并不是防止小农经济破产,排除C项。答案:D2解析: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呈现多样化,有乡村自行调停和仲裁的,也有当事人之间谈判解决的,也有通过官方诉讼解决的,体现了在处理纠纷过程中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项;“决定作用”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民间纠纷不能简单归结为阶级矛盾,排除B项;各种纠纷得以解决,有的是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说明地方管理没有失控,排除D项。答案:C3解析:根据“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的保甲制”“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可知,明代中后期,从地方到中央,

2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渐走向僵化,说明国家治理机制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故选D项;内阁本来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朝中后期内阁出现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说明专制主义受到了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场腐败威胁政治统治的信息,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这表明地方是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来弥补中央集权僵化的弊端,并不是出现分离倾向,排除C项。答案:D4解析:据材料“绢帛是唐朝与四周各民族交往的主要手段,还远销到中亚、西亚、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绢帛具有广阔的市场,因此成为了“货币商品”,故选A项;材料无对比,无法说明世界领先,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赋税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间囤积铜钱,排除D项。答案:A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