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考前基础回扣练 倒计时6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0672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考前基础回扣练 倒计时6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考前基础回扣练 倒计时6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考前基础回扣练 倒计时6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考前基础回扣练 倒计时6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考前基础回扣练 倒计时6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考前基础回扣练 倒计时6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考前基础回扣练 倒计时6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考前基础回扣练 倒计时6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考前基础回扣练 倒计时6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考前基础回扣练 倒计时6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前基础回扣练倒计时6天美国、苏联的经济探索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上实行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上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规律。(4)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

2、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上实行粮食税;工业上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模式”(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2

3、)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3)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内容:农业领域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领域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评价: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结果失败。

4、(2)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农业领域扩大农场自主权。评价: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结果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性变革内容: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实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具体原因是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2)特点: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3)影响: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

5、滥。2.罗斯福新政(1)背景: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2)内容: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核心内容),调整农业政策;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影响: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

6、黄金时期”。(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3)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第三产业突起。(4)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新经济”。1.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解析】选C。材料“内战”“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表明此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

7、义”政策之后实行的,故B错误,材料中称这种经济政策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胜利了的”表明了对政策的肯定,故C正确;材料中认为“战时共产主义”在战后依然适用,不可能推动新经济政策,故D错误。2.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列宁的“改良”是()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解析】选B。在一定程度内恢复资本主义,是列宁采用的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采用向社会主义缓进而非激进的措施,故B正确。3.新经济政策在农业

8、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A.加快工业化进程B.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所有制结构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解析】选B。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正确。4.苏联领导人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这一思想()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解析】选D。部分发展商品经济,奠定向社会主

9、义过渡的经济基础,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故D正确。5.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苏联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此言论()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解析】选B。材料中东方杂志的肯定只代表了一部分观点,不能表明学习苏联是世界潮流,故A错误;根据材料“五年计划上社会主义试验”认同“五年计划”的成果,故B正确;材料只是认为苏联五年计划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而非适合全体人类,

10、故C错误;材料未提及自由主义经济,故D错误。6.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这一做法()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解析】选B。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变动,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即其措施之一,故B正确。7.1931年3月,日本颁布重要产业统制法,要求在26个“重要产业”中组建卡特尔(垄断组织)。1931年至1935年,全国共建了35万个卡特尔和17个托拉斯(垄断组织)。

11、这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A.第二次工业革命B.太平洋战争C.世界性经济危机D.全面侵华战争【解析】选C。由材料中“1931年3月”“组建卡特尔”等,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来临之时,日本通过行政力量,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应对经济危机的破坏,稳定本国经济的发展,故选C。8.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B.都注重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解析】选D。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

12、干预力度,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地变革生产关系,故D正确。9.罗斯福曾在某次演说中说:“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这里他主要是强调()A.企业应该公平经营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C.对经济进行控制调节D.权力的制衡原则【解析】选C。强调纪律就意味着要对“自由”的经济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调节,故C正确。10.罗斯福说:“我们的政府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这一认识()A.促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13、B.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C.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完善D.推动了以工代赈措施【解析】选B。由材料提及的关怀对象是“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能够得出这类公民需要的是国家的直接救助,故B正确。11.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解析】选A。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先否定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故A正确。12.1981年里根说:“我打算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与权力,并要求诸位认识到联邦政府的权力与保留给各州和人民的权力之间的区别。大家都必须牢记不是联邦政府创立了各州,而是各州创立了联邦政府。”里根的主旨是()A.赞成凯恩斯经济学B.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D.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解析】选B。依据题干中“1981年”“我打算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与权力”说明这一时期美国总统试图减少政府的干预,故B正确。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