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西周初年,商纣王儿子武庚叛乱被平定后,商族的公社组织并末被拆散,仍由原来的公社首领来统率,宗族组织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均被保留下来,但他们要服从周王国的法令。西周的这一做法A. 有利于稳定西周的统治B. 有利于文化的融合C. 埋下了商族复国的隐患D. 消除了各部落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武庚叛乱被平定后,西周统治者并未采取强制措施解散原商代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只是要求其服从周王国的法令,这样有助于缓和商朝遗民族群和周政权的矛盾,有利于维护西周统治,A正确;平定叛乱之后,商族的风俗习惯等相对完
2、整,单独存在,西周并未介入,这样显然不利于文化融合,排除B;C不符合史实,商族并未复国,排除;题干仅仅涉及到商遗民,未涉及他、其它各族,而且当时是国家形式,而非部族统治,排除D。2.古雅典执政官由公民选举产生,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后,其地位逐渐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公元前487年后,厄菲阿尔特对雅典政制进行改革,执政官才在雅典政治中失丢其重要的角色。这A. 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遭破坏B. 折射出直接民主制发展历程C. 说明贵族势力遭到致命打击D. 加剧了伯里克利改革的困难【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到,选举产生的执政官地位逐渐下降,这从侧面反映出公民直接参政议政的直接民主制获得发展,因此
3、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因此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贵族遭到打击的内容,C项说法和材料主旨不符,因此C项错误;执政官地位下降和伯利克里改革是否遇到困难没有必然联系,因此D项错误3.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人们展示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把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这反映了德国A. 民主政治的缺失B. 军事实力的强大C. 历史传统的延续D. 专制主义的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军官意识已经渗透到教育、商业和中产阶级,说明德国由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德意志帝国民主制的弊端,排除A;材料没
4、有体现军事力量,排除B;材料主旨是军国主义而非专制主义,排除D。4.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革命派几乎不注意此事,改良派反应也不热烈,甚至保守派都未表现出太多不满,农村地区的下层读书人虽然悲愤,却也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A. “新政”举步维艰B. 公民意识尚未觉醒C. 社会矛盾尖锐复杂D. 新式教育日渐普及【答案】C【解析】【详解】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制后,革命派、改良派、保守派等反应冷淡,农村地区的下层读书人也无可奈何。这说明当时社会各阶层并不太关注科举制的存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复杂,各阶层自顾不暇,故选C项;材料信息不是说“新政”的过程,故A错误;此时中国公民意识尚
5、未觉醒,但这和材料无关,故B错误;“新式教育日渐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5.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如果不顾及中间阶级的利益,要把国家的事情办好是不可能的。为此中共在根据地A. 以团结中间阶级为工作中心B. 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C. 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D. 注重缓和与国民党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共在根据地顾及中间阶级的利益,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协调劳资关系,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因此C选项正确;
6、此时的工作中心是抗日,团结中间阶级只是手段,A选项错误;大生产运动是以自给为目标的生产自救运动,与顾及中间阶级的利益无关,B选项错误;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属于中间阶级,D选项错误。故选C。6.19世纪30、4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运动提出了“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则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等要求。这表明当时工人运动A. 逐渐获得科学理论的指导B. 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斗争对象C. 以夺取政权作为主要目标D. 尚未明确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答案】D【解析】【详解】“19世纪30、4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运动提出了“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
7、国宪章运动则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等要求”表明工人开始意识到谋求政治权力,但还没有明确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故选D项;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工人运动还没有获得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A;此时的工人运动主要是争取政治权力,还没有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斗争对象,更没有以夺取政权为目标,排除BC。故选D。7.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革命,当时工人们选举产生了工人代表会议即苏维埃,以协调他们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尽管苏维埃当时遭到了镇压,但它们作为鼓动和直接行动的机构已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与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所具有的主要“价值”是A. 以推翻沙皇专制为
8、革命目标B. 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C. 同工农群众联系紧密D.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答案】C【解析】【详解】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具有的独特优势是其与工农群众联系紧密,在发动群众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故C正确;1905年革命资产阶级和工人苏维埃都以推翻沙皇专制为革命目标,无法体现与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所具有的主要“价值”,排除A;苏维埃只是掌握了大部分武装,不是全部,排除B;材料反映工人苏维埃在1905年的革命的作用,此时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工人们选举产生了工人代表会议即苏维埃,以协调他们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紧扣关键信息
9、并联系所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8.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B.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C.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民族自治区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别行政区是考虑到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
10、设立的,也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A项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立与“民族利益至上”无关,不符合“共同政治理念”,故B项错误;C项中的“主权”说法不适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经济特区这两个国内事务,故C项错误;“因地制宜”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和经济特区,但与特别行政区无关,“民族平等共繁荣”只适合民族区域自治,故D项错误。9.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定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A. 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转变B. “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结束C.
11、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D.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可知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了日程,A正确;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共同纲领不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B;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排除C;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的完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排除D。10.从1950年5月至1951年5月,毛主席先后任命了14位大使作为新中国首批驻外使节,从去向看8位被派往中立国和印尼、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从出身看有9人原是军事将领。这表明当时外交A. 一边倒方
12、针B. 受制于国际形势C. 意识形态色彩较浓D. 服务于军事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50年5月到1951年5月”、“14名大使”、有8人派往中立国家、“有9人原是军事将领”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冷战时期,14位大使的派遣地和出身说明当时意识形态较浓厚,C正确;题干内容与一边倒无关,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的外交受制于国际形势,但是相比于C项而言,其不是最佳选项,排除;外交人员主要从事的是外交事务而非军事斗争,排除D。11.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
13、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 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B.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C. 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D. 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新时期外交的特点不结盟政策,而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不结盟政策最典型的体现,所以把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明显是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B错误;C正确;冷战行为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大国对抗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12.联合国是在美国的积极倡议下建立的,美国承担了正常费用的22%(依据经济实
14、力)和维和费用的28.5%(经济实力十常任理事国)。1995年以来,美国经常拖欠联合国费用,2017年度,截止8月,美国拖欠联合国费甪已达8.96亿美元。这变化本质美国上说明A. 经济出现严重困难B.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C. 世界霸权地位下降D. 国内党争比较激烈【答案】C【解析】【详解】联合国成立之初,美国国力强盛,尤其在经济方面,因此美国承担联合国较大比例费用,而且从美国角度看,其之所以愿意承担是因为通过承担更多的费用会体现其在联合国的政治影响力,1995年以来美国之所以拖欠费用,不是因为美国交不起这部分费用,而是因为美国感觉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下降,即世界霸权地位下降,C正确;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15、,其拖欠联合国费用不是因为经济困难,排除A;拖欠会费不属于霸权主义的表现,排除B;拖欠会费与美国国内党争无关,排除D。13.2014年以来,整个世界在中日外交恶化问题上表态谨慎和纠结,日本与西方有共同价值观,理应是朋友。中国对世界重要性太大,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更重要,大多数欧美国家更希望中日改善关系,各国和中日都保持密切经贸关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B. 中日在国际上的地位重要C. 多极化格局使各国相互制约又联系密切D. 中国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答案】C【解析】【详解】世界各国在中日问题上持谨慎态度,说明各国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特点,本质上反映出当前国际关系格局多
16、极化趋势加强,故C正确;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世界各国在中日问题上持谨慎态度,并非说明中日在国际上的地位重要,排除B。14.法学家在评价某部法律文献时指出:“(它)既传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内容与精神,又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开启了新中国人民民主宪政的基础。”这部文献A. 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施政纲领B.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C. 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既继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
17、可知,材料指的是新中国的共同纲领,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施政纲领,A选项正确;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的是1954年宪法,B选项错误;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宪法,不选C选项;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1954年宪法,不选D选项。15.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A. 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B 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C. 坊市制度一
18、定程度上遭到破坏D. 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说明,政府对坊市管理比较严格,从而反映出城市格局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城市格局的变化,无法体现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城市破坏相当普遍与材料“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中后期江南手工业部门,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16.明代后期玉米、甘薯传入中国,迅速在全国各地扩展,就如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
19、当的是A. 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B 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C 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D. 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中国的路线图,以及明朝中后期以来人口的变化情况。从图中不能看出湖广地区的农田垦殖情况与经济重心南移的信息,所以A项错误;明清之际人口在图中并未持续增长,所以B项错误;玉米、甘薯的大量扩展可以带来农作物结构的变化。玉米、甘薯对土地肥力的要求较低,可以提升土地利用率。所以C项正确;农作物传入中国会只会扩充中国的农耕文明,而不是冲击。所以D项错误。
20、17.宋代某些地区的租佃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大土地所有者将土地整体出租给包佃主,再由包佃主分散转租给租佃户,从而表现出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二地主或包佃主的出现A. 限制了土地兼并B. 推动了生产发展C. 改变了地租形态D. 废除了人身依附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租佃制,地主和佃农签订一年或几年的租佃契约,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这种土地制度在能够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的发展,B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土地兼并,A项错误;二地主或包佃主的出现并未改变地租形态,也没有废除人身依附关系,故CD两
21、项错误。18.阅读下表,该表史实可以证明明朝A. 海禁政策是外患的根源B. 海禁政策阻止了殖民扩张C. 实行海禁有一定合理性D. 海禁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葡萄牙海盗船侵占“屯门”以及葡萄牙人在沿海地区骚扰是明代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说明海禁政策有一定合理性,C正确;A颠倒因果联系,排除;B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并未阻止殖民扩张,排除;海禁政策实行之后禁止朝贡国从广州通贡,而非禁止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排除D。19.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指出:“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了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火车头的位置
22、。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下列解读不准确的是A. 19世纪以前亚洲曾一度是世界经济中心B. 西方买三等厢座位的钱来自于早期殖民扩张C. 否定了近代西方学者所持的“欧洲文明优越论”D.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解释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到了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火车头的位置”,即体现A项;“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即体现C项;D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信息,正确。“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
23、或者是挣到了钱”,可知B项错误。综上,本题答案选B。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殖民掠夺、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影响及意义【名师点睛】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要注意把握到以下几个阶段:A.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密切了各地间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始现。B.殖民扩张: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C.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D.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积极进取的企业家们认识到,在外国的土地上存在着有利可图的机会,于是绕开政府的规定向海外出口机器和核心技术。此外,欧洲和北美
24、的商人尽其所能学习英国的工业技术,把英国专家吸引到他们的土地上。”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在于A. 企业家精神推动技术创新B. 英国不愿意共享核心技术C. 英国阻滞世界工业化进程D. 市场的扩大推动工业化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存在着有利可图的机会”,说明企业家们向海外出口机器和核心技术,欧洲和北美的商人尽其所能学习英国的工业技术,主要原因是利益需求推动,即市场的扩大推动工业化传播,D正确;根据“存在着有利可图的机会”可知,是利益的推动,而非企业家精神推动,排除A;是英国政府不愿意共享技术,题干中提及的企业家推动力技术传播,B排除;正是由于英国在工业化方面的领先,才有可能出现技术扩展现象
25、,因此是英国推动了世界工业化进程,排除C。21.如图是1750年、1850年和1900年中国、美国、德国的制造业产量分别占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份额,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导致份额持续减少B. 美国份额日益提高得益于工业革命C. 科技创新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D. 各国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处于不平衡状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闭关锁国政策随着鸦片战争爆发而被迫打破,因此这时期中国制造业产量逐渐减少的原因不是闭关锁国政策,A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18世纪末美国逐渐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这时期美国制造业产量的日益提高,B项不符合题意;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26、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其科技创新推动了德国经济的日益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数据看,1750年时期中国占主导地位,1850年美国、德国日益发展,中国下降,但仍占主导,1900年英国占主导地位,说明各国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处于不平衡状态,D项不符合题意。22.20世纪初,江苏南部地区的蚕丝出口因铁路通车逐年增加,蚕桑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沪宁铁路沿线地区常能见到连片桑田。尤其是无锡发展最快,成为“甲于东南的蚕茧之地”和江南丰沃的“养蚕地带之中心”。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A. 自然经济瓦解有利农业区域的发展B. 沦为西方列强商品市场的程度加深C. 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D.
27、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呈现不平衡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20世纪初苏南地区铁路的发展推动了当地蚕桑养殖业的发展,说明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瓦解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沦为列强商品市场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无法体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C。23.下面是1937年,1942年国民党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表中数据变化可以反映出A. 工业布局发生改变B. 官僚资本迅速发展C. 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D. 工业结构受时势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数据反映出重工业比例有很大提高,这是为了发展与军事相
28、关的重工业部门,说明抗日战争对工业结构的影响,故选D;表格数据不能反映工业布局的改变,排除A;表格数据无法体现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BC。【点睛】24.1953年,中共中央对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要求各地在春耕前,以乡为单位,大体确定全乡产量,并公布国家対本乡的购销数量,对农户余粮,一般统购80%以上,统购价格由中央统一规定。这一制度A. 标志计划经济体制确立B. 为当时工业建设奠定基础C.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 有利于农业产量快速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开展“一五”计划,此时国家大幅统购农民余粮,从而为工业化的开展准备了物质
29、基础,故选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排除A;国家大幅统购农民余粮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排除C;国家大幅统购农民余粮的做法容易打击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产量快速提高,排除D。故选B。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围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夭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
30、墙材料二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統”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材料三 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o.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因此,英国在
31、1848年后通过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和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的经验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霍乱爆发的社会背景。以及疫病流行给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1)状况: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成因:君主专制加强;政府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或传统抑商政策)。(2)变化:市镇的商业机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
32、。因素: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驰;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城乡市场网络的形成(3)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工人生活居住条件差等问题。启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医疗科学技术水平,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关注民生等。【解析】【详解】(1)状况:根据材料“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可知,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成因:根据材料“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坊市分开体现了政
33、府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2)变化:根据材料“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統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可知,市镇的商业机能日渐凸显;根据材料“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可知,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根据材料“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可知,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赋税制度的改革,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城乡市场网络的形成有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3)背景:根据英国霍乱爆发的时间以及“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
34、30.8%”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工业化促进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工业城市;根据材料“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贫富差距、工人生活居住条件差等问题也加剧了霍乱的爆发。启示:开放性试题,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医疗科学技术水平,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关注民生等角度回答即可。26.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
35、是可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宪法材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两代(明清各举例)“政治是专制的”,简要并分析其消极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宪法主要立法原则。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一党体制”指
36、的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其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答案】(1)举例: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局面。(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三大改造提供了法律保障。(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用:避免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形成稳定的关键;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4)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趋势;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具有多样性。【解析】【详解】(1)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
37、知,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权空前强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局面。(2)原则:根据材料“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可知,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其产生方式是民主方式,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知,五四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
38、法,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材料“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知,五四宪法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三大改造提供了法律保障。(3)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确立一党体制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用:根据材料“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避免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形成稳定的关键;根据材料“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可知,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4)认识:开放性试题。从民主制度是政治发展趋势、改革与国情相适应以
39、及民主形式的多样等角度回答即可。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对。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美国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评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
40、多地认为美国富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分答案1:美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论证:二战后,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苏联只是被迫应战。(1)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2)1947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3)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组成一个遏制苏联的弧线,加剧了冷战的发展。答案2:苏联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41、论证:二战后,苏联在东欧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严重威胁西方的资本主义秩序,迫使美国不得不发动冷战;同时苏联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强烈的反击措施,推动冷战的不断升级。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针对北约,苏联成立华约。答案3:苏美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论证:结合答案1与答案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冷战的相关问题。从冷战的形成背景、过程和影响来分析。材料一共涉及到了三种观点一种是因为苏联的扩张引起了冷战另一种观点是说因为美国的对苏联的遏制政策造成了冷战第三种观点是说冷战是由美苏两个国家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观点进行回答。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需要从苏联的对东欧的控制苏联为主的国家结成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果从第二个观点分析则要从美国的冷战政策美国为了对抗苏联遏制苏联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行动如果认可第三种观点则是要从二者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回答。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