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
2、,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
3、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
4、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B. 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C. 保护古村落
5、,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D.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B.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C.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吉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D. 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
6、规不完善等。B.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C.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D.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答案】1. A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就要在保护村落的
7、同时推进城镇化”说法有误。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选项曲解文意。C项,“保护古村落,不是而是”说法有误。原文为“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选项逻辑关系不当。D项,“只要,我们就”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选项逻辑关系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8、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内容“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可知,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
9、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选项范围失当。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让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
10、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
11、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材料二: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
12、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
13、中小学生“减负”助力。(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陕西日报2018年11月21日)材料三: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到校参与“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活动现场,刘明华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
14、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年5月3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这启示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本,而应创
15、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B. 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能够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C. 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有助于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D. 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B. 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
16、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C. 有时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一些诗词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D. 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6. 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答案】4. C 5. D 6. “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多新颖的形式;在校园开展多种传统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17、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有助于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错误,原文“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可知“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的是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把戏曲文化融入校园生活中。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
18、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D项,“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错误,原文“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项变未然为已然了。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筛选、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原文“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
19、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说明传统文化传承可以有多种创新方式,增加其趣味性;“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刘明华教授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
20、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可以概括为要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让学生被传承传统文化吸引,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力量。【点睛】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走正门王春迪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
21、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
22、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
23、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
24、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
25、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
26、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暗示了下文海爷保存祠堂的原因。B.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C.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D.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8. 小说第段写贺府后
27、院的环境有何作用?9. 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7. B 8. 照应小说第自然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 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 在整个故事的展开中起到线索的作用。 9. 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 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 富有心计,遇事冷静。察觉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解析
28、】【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暗示了下文海爷保存祠堂的原因”错。小说开头就写出了“贺府的房”,下文有提到贺府是钟鸣鼎食之家,后来家道中落,被海爷买了下来,这不是暗示海爷保存祠堂的理由,而是引出后文对贺家的介绍。C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从原文“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
29、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主要反映出海爷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都是为了讨好海爷”错。从原文“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可以看出是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环境描写的作用。回答此类问题,可以从环境本身、人物、情节和主题方面进行回答。环境方面: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
30、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人物方面: 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暗示命运。情节方面: 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情节发展的线索;与上标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内涵;开头或结尾的环境相呼应。主题方面: 揭示主心、深化主旨。从文章开头写道“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到第三段写“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可以看出照应开头对贺府的描写。从下文“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
31、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可以看出,贺府以前就是钟鸣鼎食之家,家大业大,后来家道中落 ,海爷有远见,没有把祠堂拆掉,为后文写贺家人衣锦还乡做铺垫。从整篇文章看,文章开头写道不拆祠堂,海爷还派人定期维护;后来贺家人来祠堂的人越来越少,基本上都走侧门,只有一对
32、母子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的来祠堂;后来写贺家人东山再起,衣锦还乡,故地重游,到祠堂祭拜。整篇文中都围绕祠堂展开,起到了线索的作用。【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然后分点作答。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还要做必要的解释。从原文“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可以看出,海爷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
33、,从一个小油贩子起家,最后买下贺府。从原文“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可以看出,海爷有长远打算,知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面对小儿媳妇的不谙世事,他表示很无奈。从原文“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
34、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可以看出,海爷善于观察,遇事冷静,富有心机,从来祠堂的贺家人中看到有母子俩堂堂正正,不卑不亢,将来应该有大出息,这也是他不拆祠堂的原因,事实证明,海爷是对的。【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
35、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
36、康人。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浙东大侵,戊申,复无麦,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长孺察其有乾没意,悉散于民。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脱欢察怒曰:“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长孺曰:“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脱欢察虽怒,不敢问。县有铜岩,颇峻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
37、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尝有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民,且碎器而去,竞不知主名。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长孺曰:“尔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几,治盗,长孺嗾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赴官,力辨数弗置,长孺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耶!”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弟曰:“然。”遂归焉。延祐元年,以病辞,不复仕。方岳大臣与郡二千石,聘致庠序,敷绎经义,环听者数百人。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
38、风为之一变。正衣冠坐逝。年七十五。(选自元史胡长孺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B.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C.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D.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铨试,即铨选,选官制度。古代举士、授官相一致。隋唐之后,
39、一般是科考取士,量人授官。B. 戊申,戊申年。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C. 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质地多为金银玉石,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为“步摇”。D. 庠序,古代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来也用以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胡长孺刚直不阿。浙东发生灾患,他把救济的余款全部发给百姓,惹怒了企图侵吞救灾款的脱欢察,脱欢察虽然十分恼怒,但也不敢追究。B. 胡长孺为民除恶。有少年聚众作恶,成为祸患,官府不能制止,他伪装成商人,带着随从,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C. 胡长孺机智判案
40、。有人质押珠步摇给哥哥,后被嫂子强占,胡长孺利用打击盗贼的机会,抓了哥哥到官府,巧妙地为弟弟追回珠步摇。D. 胡长孺发挥余热。他因病辞官,被官员聘请讲解经义,很受欢迎;他主持乡试,看重文章的内容,摒弃华丽的文辞,改变了当时的文风。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2)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百姓一天不吃饭,一定有饿死的人,确实来不及让你知道,然而公文案卷都在,可以查证。(2)赎它时,因嫂嫂喜爱,拿步摇被盗贼偷走了(的谎话)欺骗他,(弟弟)多次
41、诉讼都不能得到公正解决,前往(宁海县)向胡长孺告状。【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句子大意是: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派手下人暗中侦察。原先打人的士兵路过,竞伸出手指骂农民表达他的快意,(胡长孺命手下)将他抓到所属的部队,用杖打他并要求他赔偿农民的尿罐。从名词或是代词入手,因它们可
42、做主语,如民、胡长孺、向抶者。由“长孺”是“阳怒其诬”的主语,不可断开,可排除B、D两项;然后在A和C两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结合语境,“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是两个句意,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A。【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述有误,正确的表述应是“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
43、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表述有误,原文“长孺方逊辞以谢”,正确地表述应是“胡长孺正温和地劝阻”,陈述对象是胡长孺,而不是强盗。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
44、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诚,确实;闻,使动用法,使之闻;征,通假字,通“证”。(2)绐,欺骗;亡,丢失、偷走;于,表被动。【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
45、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胡长孺宇汲仲,是婺州永康人。他的岳父徐道隆任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随外舅到四川,在选拔官吏的考试中得了第一名,被授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的职务。转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浙东闹大饥荒,戊申年,麦子也没有收成,老百姓饿死的人层层叠叠。宣慰同知脱欢察拟议施行赈济饥荒的命令,从富裕户敛钱一百五十万救济灾民,来到宁海县时,把余下的钱二十五万嘱咐胡长孺收藏好,(自己)便离开转往别处去了。胡长孺看出脱欢察有占有这笔钱的想法,便全都散发给了灾民。过了一个月脱欢察返回来,索取那笔钱,胡长孺抱来完整的救灾案卷交给他说:“钱都在这里了。”脱欢察恼怒地说:
46、“你的胆子有山那么大呀!(是)听了谁的命令,而敢放肆到这种地步!”胡长孺说:“老百姓一天不吃饭,一定有饿死的人,确实来不及把情况向你报告,不过公文案卷都在,可以查证。”脱欢察虽然恼怒,但又不敢追究。县里有(一处地方叫)铜岩,(有一伙)年轻恶棍在这里暗中窥伺,一直出没抢掠过路人,成为过往客商的祸患,官府不能禁止。胡长孺化装穿着商人的衣服,让仆人背着财物跟着他,暗中命令骑马的士卒十人跟在他的后面。胡长孺到达时,强盗们突然出现半路拦截他,胡长孺正温和地劝阻(他们),骑马的士卒即刻汇集前来,(强盗们)都被抓捕,(胡长孺)派人将他们的同党全部抓获并依法处置,(以后人们)在夜晚行走不用担忧了。有农民挑着尿
47、罐到田里浇粪,偶然碰到了军中士兵的衣服,那士兵就打伤农民,并打碎尿罐离开了,竟不知道打人士兵的名字。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派手下人暗中侦察。原先打人的士兵路过,竞伸出手指骂农民表达他的快意,(胡长孺命手下)将他抓到所属的部队,用杖打他并要求他赔偿农民的尿罐。永嘉县的居民中,有个弟弟将珠子装饰的步摇抵押给哥哥,赎回时,嫂子喜爱它,拿步摇被盗贼偷走了(的话)欺骗他,(弟弟)多次诉讼都不能得到公正解决,前往(宁海县)向胡长孺告状,胡长孺说:“你不是我管辖的百姓。”呵斥他离开。不多久,在惩处盗贼时,胡长孺教唆(指使)盗贼诬告那位哥哥接受步摇作为赃物,(役卒)将
48、哥哥逮捕来到衙门,(他)极力争辩数次也得不到释放,胡长孺说:“你家确实有这件首饰,怎么说是诬告!”那位哥哥惊慌地说:“有固然有,是我弟弟所抵押的物品。”(胡长孺)催促(他)拿来检验,叫他弟弟来,说:“这莫非是你家的东西吗?”弟弟说:“是。”于是归还给弟弟。延祐元年,(胡长孺)因为生病辞官回家,不再出来做官。负责管理地方的大臣拨给所在郡二千石粮食,把他聘请到学校,他陈述讲解经义时,围着听讲的人多达数百。乡试选取士人,(他)多次主管判定文章高下,看重朴实的文字,轻视华丽的辞藻,当时的文风因为这个而发生变化。(去世时)衣冠整齐,端坐逝世。终年七十五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
49、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颔联“何处访庭闱”一句采用设问句,暗示这也正是首联“万事非”中的一例。B. 诗中写黄牛峡的景属于虚写,杜甫登高的写景也采用了这一手法。C. 诗人在秋天送别友人,但全诗并
50、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气概整体昂扬。D. 首联用典,用古代的美谈和当令的时局形成对照,点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15.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14. C 15. 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对未来的担忧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51、“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手法的全方位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项,“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气概整体昂扬”,理解有误。“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
52、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故“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错。其次,在“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两句中诗人借助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已无家寻弟妹”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故乡犹恐未同归”一句中“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所以整首诗包含了国难民忧,离情别绪以及个人遭际。故“气概整体昂扬”错。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
53、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两句,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
54、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两句,意思为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
55、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自然环
56、境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答案】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闻道有先后 (6). 术业有专攻【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博”“知”“悄”“唯”“攻”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
57、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机器人也要记上一功。疫情的爆发,让医疗机构和医卫工作者上紧了发条,也促使更多医疗机构引入机器人,以 一部分人力工作,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对很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而言,这是一次 的实战,也是一次对研发和制造能力的考验。这一次,中国企业拿出了硬实力。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疫情 的背后,是中国智能产业的迅速发展。当前,我国已将智能产业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城,正大力进行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随着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已经逐步从工业制造领域 到了智能服务领域。从地面运输到航空探测、从家庭娱乐到医疗救灾
58、,中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已全面覆盖。在医疗领域,机器人的应用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测温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产品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 当然,机器人在疫情防控中的大显身手,并不意味着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春天”就要来了,疫情退去之时,才是机器人企业面对常态化长久考验的开始。17. 依次填人文中模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分担 始料未及 防治 渗透B. 分流 始料未及 防治 延伸C. 分流 突如其来 渗透 防控D. 分担 突如其来 防控 延伸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得益于5G网络的支持,以康复机器人为主的手术机器人同样风头正劲。B
59、. 以康复机器人为主的手术机器人同样风头正劲,这得益于5G网络的支持。C. 正是5G网络的支持使以康复机器人为主的手术机器人同样风头正劲。D. 得益于5G网络的支持,同样风头正劲的是以康复机器人为主的手术机器人。19. 文中画模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当前,我国已将智能产业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正大力推动产业化进程和机器人科技研发。B. 当前,我国已将智能产业优先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正大力进行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C. 当前,我国已将智能产业优先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城、正大力推动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D. 当前,我国已将智能产业纳入了
60、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正大力进行产业化进程和机器人科技研发。【答案】17. D 18. A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分担,一般用于担负任务和责任,此处照应后面“工作”,而分流对象一般是水、人员、车辆。始料未及,强调事情发展的结果不是当初所预想的,此处语境与“预想”无关。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此处强调疫情的发生不
61、可预料,实战突然间爆发,故可以;防治,预防和治疗,而搭配对象是“疫情”,该词强调疾病发展的状况,所以用防控更合适。渗透,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而此处语境更侧重一种范围的延展,用“延伸”更合理。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就内容来说,B和C虽然表述不同,但强调的重心都是“5G网络的支持”,这与上下文强调机器人的作用不合。而D没有以机器人为主语来表述,与上下文不合。故选A。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
62、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原句,“优先”应放在“纳入”前面;“进行”与“进程”不搭配,应改为“推动”;A项,“优先”应放在“纳入”前面,“产业化进程”和“机器人科技研发”互换位置。B项,“进行”与“进程”不搭配,应改为“推动”;D项,“优先”应放在“纳入”
63、前面;“进行与“进程”不搭配,应改“推动”;“产业化进程”和“机器人科技研发”互换位置。故选C。【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
64、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_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答案】 (1). 压力大的人更
65、容易变胖 (2). 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3). 压力产生的时间【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本题属于语句补写题,答题思路如下。阅读: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
66、无语病、是否简洁等,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连贯、贴切、严密。(1)空,分析句子,前后是因果关系,关键词是压力大糖皮质激素增多-脂肪细胞增多,很容易得出答案。(2)空,打破节律,就是夜晚加班,夜晚糖皮质激素水平相对低,加班压力增大,会变高,结合后面句子,可知答案为糖皮质激素水平低时。(3)空,找关键词。前面提到“打破节律”“顺应节律”及对应的结果,人们基本都不想变胖,所以就要保持有节律的生活。21.请为下面的漫画拟定一个标题(5个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这组漫画的寓意(30字以内)。(1)标题:_(2)寓意:_【答案】 (1). 标题:错位咄咄怪事如此教育(能符合漫画
67、的整体内容即可。) (2). 寓意:讽刺违背规律的只重智育而忽视做人的功利主义教育现象。(合乎要求,意思对即可给分。)【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分析漫画拟题并分析寓意,分析时注意抓住漫画的夸张手法和讽戒意义,此题重点抓住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身体和头部的分离,然后是漫画下面的几个阶段和所学的课本内容的错误,如“幼儿阶段”学习的是小学的东西,而到大学阶段有重新的学习做人,由此分析寓意和拟题即可。四、作文(60分)2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
68、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的。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脚踏实地,让梦想起航每个人都会有绚丽的梦想,但是只有一些人让它变成幸福的现实,而梦想花开璀璨。而另一些人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上,就如材料中的小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可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因而梦想成为了空想,逐渐变得遥不可及。正所谓,实践是检验
69、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梦想,只有脚踏实地地去践行,让梦想起航,寻梦,撑一支长篙,才会让梦想花开璀璨。脚踏实地,是通往梦想路径。实现梦想没有捷径,只要脚踏实地,方能辟出蹊径来。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是个地地道道黑人,出生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她有个梦想,要进白宫工作。她没有停留在空想的层面上、而是脚踏实地地让自我变得更好。经过多年的打拼,她终于以过人的资质与才干,进入了万众仰慕的白宫,成为了第一位黑人国务卿。如果当初,她只是想想,并没有付出具体的行动,那么,她还会成为如此出色的国务卿吗?当然不会,也许她还在哪个贫民窟中苟且生存着。因此,用脚踏实地,行走在通往梦想的路径,就能达到光辉的彼岸。脚踏实地,是
70、追梦路上灯塔。在追梦的路上,也许会迷茫,会失去方向。这时,只需要远望前面的灯塔航行、就能脚踏实地地,向既定的目标前进,而不会迷失方向,终有一天会达到梦想的彼岸。30年前,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从提出到实践,一路走来,每一步,都迈得坚实。即使遇到瓶颈,受到过挫折,但始终是在前行的路上,没有半途而废,仍然脚踏实地,不断地修正航向,终于取得了建国以来,最伟大最辉煌的成就。假如,在前行中遇到迷雾,分辨不了方向,假如意志不坚定,摇摆不定在小平面前,没有这样的假如,没有任何阻挡了的脚步。因此,我们今天才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脚踏实地,给梦想插上翅膀。追梦,就应该像新东方的俞敏洪。作为新东方
71、创始人,从小补习班,贴小广告一步步发展成遍及全国各地的新东方学校,他付出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一个曾家境贫寒却有梦想的人。梦想是支撑他的力量,脚踏实地、为他梦想插上比翼的翅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那么就让我们脚踏实地吧,让梦想起航。春天,我们了播撒一颗种子,施肥除草;夏天,我们辛勤耕耘;秋天,我们就会收获金灿灿的果实,将梦想,改变为现实。青年朋友们,追逐梦想是要靠努力和拼搏的。如果当初赖斯只是空想而没有行动,还会有令人称道的国务卿吗?如果当初俞敏洪不脚踏实地地追求,那么还会有今天的新东方吗?如果邓小平的伟大构想只是构想,那么还会有今日强大的中国吗?坚定自己的梦想吧,自
72、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让我们脚踏实地,让梦想起航,乘风破浪!【解析】【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审题】本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蜗牛最后死在了“草丛中”,它生前没有任何行动,这才是可悲之处。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究其根源,蜗牛的悲哀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73、,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心动不如行动。【立意】做永远比想重要,心动不如行动;做好小事,就是大事;目标要合适,行动须切实,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固步自封;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人贵有实干精神;心动不如行动。【结构】题目就是观点脚踏实地,让梦想起航,第一段联系材料
74、,得出观点“对于梦想,只有脚踏实地地去践行,让梦想起航”。二三段从是什么角度并列式论述,“脚踏实地,是通往梦想路径”“脚踏实地,是追梦路上灯塔”;第四段从为什么角度论述,“脚踏实地,给梦想插上翅膀”。最后一段群例说明“追逐梦想是要靠努力和拼搏的”,呼吁“让我们脚踏实地,让梦想起航,乘风破浪”。【素材】1.康有为选择了放弃。在变法失败后,在清军的追捕下,他选择放弃,选择退避国外。而谭嗣同选择奔跑,选择用热血传递变法精神,用生命去唤醒人们。他在断头台上的震天长啸被刻入了历史的年轮,回荡于千万年历史的天空。退缩的康有为,隐没于这长啸激起的尘埃中。奔跑的生命永远伴着历史年轮一起转动,而退缩的生命在时间
75、的流逝中被风蚀,终而烟消云散。山顶的风景纵然美丽,但奔跑的过程比山顶的风景更美,因为这一路的风景有汗水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滋润。 2.飞蛾扑火,终其一生。灯罩里闪亮的火种是它的目标。它希望拥抱火光的温度,但这是永不可实现的一个梦。它知道自己做不到,但是千万年来不曾有一只飞蛾放弃过。因为奔跑与追求的过程更美。一次次地撞击,又一次次地飞起,从不放弃,直到生命的终结。短暂的生命也因而燃烧,在奔跑的途中燃烧得比灯火还要热烈还要亮。逆流而上的水,虽然触不到蓝天,但至少它追求过;夜间开放的昙花,虽然看不到黎明的曙光,但至少它艳丽过;我们有时虽然无法体会到“会当凌绝顶”的快感,但至少我们勇敢过,我们追求过。 3.追求过,奔跑过就不后悔。有人常说“我真后悔”“要是当初就好了”。其实成败与否并不在于是否站得最高,是否完成梦想,而是在于你是否追求过,是否为梦想奔跑过。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目标,但至少有一代人为这个美好的目标奔跑过,只要追求过就有意义,何必悔于无法达到顶峰?努力奔跑,勇敢追求,享受奔跑的过程,短暂的生命也无怨无悔。【点睛】寓言性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首先要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挖掘材料的现象和本质,用因果推断法,现实分析法进行理解材料。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从材料中来,也要拓展开去充分结合身边的实际,这样作文内容才能有深度,作文才能升格。